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名门医娇 >

第11部分

名门医娇-第11部分

小说: 名门医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伺候老夫人将褙子穿好,又拿着那银角梳过来,一面替她梳头,低眉顺眼,不知在想什么。

    老夫人看着妆镜里她那风流神态,衬着自己已开始老迈的面容,二十年前,自己的颜色丝毫不输于这个女人,而时间夺走了她最好的东西。

    也夺走了她丈夫的心。

    “听下人们说,前些日子你与容娘之间有些龃龉?”老夫人冷冷清清地开口。

    正给她梳头的柳慕云心中一跳,道:“也许是慕云有甚不周到的地方。”

    “你也别跟我打马虎眼,我如今虽不管事了,却还没聋没瞎。”老夫人搁住她梳头的动作,转身看过去,“容娘或许有甚做得过的地方,那也是因她心性爽直,你怎好与她一一较真?我知道你被老爷收了房,生了儿子,老爷喜欢你,你腰板挺得直,但是……”

    她顿了顿,开口:“做姨娘便要知晓姨娘的本分。你要晓得,我能让老爷收了你,就能让他休了你。”

    此话一出,柳慕云心下一惊,那梳子一个没拿稳,“啪”的一声摔在了地上,她随着噗通跪了下去,颤声道:“老夫人,慕云知错,慕云再不敢顶撞容夫人了!”

    那两个立在后头的丫鬟把头低得更厉害,缩在一旁不敢吱声。

    老夫人也不看她,对后面一个丫鬟道:“杏儿,今儿梳个茴香髻。”

    后头杏儿应道:“是。”

    老夫人坐在妆镜前,任柳慕云在一边跪着,一眼也没看过去。

    阮小幺一个人在这空屋荒院中呆了半日,到晌午时分,从外头来了一个丫鬟与一名妇人,那丫鬟看着面嫩,凡事小心谨慎,那仆妇却似乎散漫惯了,习的一副老油条模样,进这院子时眼中便闪过了一丝嫌意。

    两人带着食盒进了屋,见了阮小幺,那丫鬟福了一身,“玲珑姑娘,这几日我与林妈妈在这院中伺候。”

    那妇人无甚表示,只是在听到“伺候”二字时,嘴角撇了撇,径直将食盒搁在桌上,拿出里面几道饭菜,尽是素食,丝毫肉末也不见。

    “姑娘,快吃吧,吃完了我们还要收拾。”林妈妈道。

 第二十章 所谓除夕团圆饭

    杏儿却从自己那食盒中拿出了两套衣物,并一串檀木念珠,整齐放在床边,道:“这是大娘子给你安置的衣物,说你虽已出家,但今儿个除夕夜,吃团圆饭的话还是换回姑娘家衣裙比较好。你穿了这俗家衣裳,将这念珠戴上,便就不妨你向佛之心了。”

    我有个毛线的向佛之心,那是被你们逼的。阮小幺心道。

    不过虽说是素食,商家厨房做得比慈航寺的大锅饭好多了,味道不说,光看那菜摆上来时精巧的模样,便甩了那些个土豆青菜饭到天地之外。

    阮小幺很没形象地吃了个饱,每道菜都沾了些,每道菜却都剩了一大半。杏儿将残羹碗碟等撤下去,道:“姑娘都吃好了?”

    她点点头。

    那林妈妈看在眼里,禁不住又嫌弃道:“一个姑子还拿什么乔,吃这么点,浪费了不说,未到晚膳又饿了,还要我们给拿吃的!”

    杏儿对林妈妈做了个眼色,林妈妈白了她一眼,这才罢休,提着那食盒对她道:“你在这守着啊!”

    杏儿应了声。

    林妈妈带着食盒一路走一路咕哝,头也不回地离了院子,压根将阮小幺视为无物。

    待她走后,杏儿才道:“姑娘莫恼,林妈妈原先已经得了假回孟村老家,后来大娘子将她指派过来伺候两日,这才一路上都嘀嘀咕咕的,非是恼你。”

    阮小幺了悟,没人喜欢加班。

    她指了指杏儿,眼含疑问。

    “姑娘是问我除夕归家?”杏儿问道。

    她点点头。

    杏儿笑了笑,“不回了,我爹娘将我卖到商家,已经签了死契,再不回去了。”

    阮小幺听着这话便觉得有些心酸。不过转而一想,自己如今的境况其实比她好不了多少,不知道一辈子当奴才和一辈子当姑子哪个更窘迫一点。

    虽说——做“阮小幺”的时候,她也没正经过上几次除夕。她那亲爹和至今未曾谋面的便宜老爹其实是一个德行。

    杏儿见她面含戚戚,只道是她在可怜自己,便又道:“其实在商家过年,倒比在自家自在许多,我还不想回去呢。”

    她看了看外头的天色,道:“姑娘吃过了是否要小休片刻?我在外头候着,有事的话就叫我。”

    阮小幺拉住她,在她手上写道:【外头冷,你呆在屋里吧。】

    杏儿却不解道:“我不识字,姑娘想说什么?”

    阮小幺团了脸,叹了口气,摇摇头。

    “我就在外头。”杏儿道:“差不多酉时就要开宴了,到时我给姑娘梳个髻,再去吃团圆饭。”

    她出了屋,将门轻轻带上,阮小幺绕着桌子走了几圈消消食,不多时也上床睡午觉去了。

    沧州冬日天黑得早,申时未过便有了一些昏意,阮小幺睡的迷迷糊糊,听到外头几声敲门响,杏儿在门外道:“姑娘,差不多该起身了,别误了开宴时辰。”

    顷刻后,便进了门,见阮小幺已坐起了身,面上睡得一片白里透红,细软的乌发披散在肩上,犹自有些迷糊,娇小的唇却越发的嫣红,不禁暗叹一声,这小小年岁已看出以后的美人胚子了。

    只是长得再好,日后也是一辈子青灯古佛,没了出路。平常下人们聚在一起,唏嘘李尚书家心狠,其实商家又何尝不是?

    想到这里,便又添了一层怜意,对阮小幺道:“姑娘,该起身梳头了。”

    阮小幺乖顺地点点头,将衣服套上身,任杏儿将右面衣带系好,坐到了妆台前。

    “就梳个‘小云山’吧?”杏儿道。

    阮小幺压根也不晓得‘小云山’是个什么东西,只一个劲的点头。

    杏儿将她的头发拨成两边,扎出了两个小花苞,又拿了两段红头绳,末尾带着银铃铛,给她系上,镜里一瞧,谁家的千金,如此粉嫩秀气,似那年画中的女娃儿一般。

    两人在屋中静静候着,眼看着那天一点点的黑了下去,外头愈发的喧闹,爆竹声声,锣鼓喧天,而这小院中仍是寂静一片,左等右等也没个人来报,阮小幺等得有点不耐烦,动弹了下身子。

    杏儿过去点了根蜡烛的,屋内一时间亮堂了一些。

    “姑娘稍等一等,往年开宴的时间也不一致的,有的时日早,有的时日晚。”

    阮小幺点点头。

    那蜡烛一支六七寸,一点点的燃尽,只剩了一堆蜡油在灯盏上,外头已经黑得瞧不见人影,二人在屋内枯坐着,杏儿的面色也生了些焦急。

    她站起身,道:“姑娘,我去那头瞧一瞧,准是哪个破厮儿贪杯,误了报知的时辰!”

    阮小幺点点头。

    杏儿一去便是好半天。她拨弄着头上那两朵发髻,摇头晃脑,极是喜欢,干脆起了身,一步一跳,晃得那铃铛儿叮铃铃的响。一整个屋子,总算有了些动静。

    她又去点了一根蜡烛,不多时,屋外头终于有了脚步声。

    拉开门,却见杏儿一步步缓缓的走来,手中——提了篮食盒。

    又是食盒……

    当下便明白了过来,不是除夕宴开得晚,是没有人想叫她过去。

    杏儿面色不好看,避开她的眼神,将食盒里的饭菜一碟碟端了出来,低低道:“厨房还有一些,我再去拿过来。”

    阮小幺拉住她,摇摇头。

    杏儿勉强笑了笑,拨开她的手,“要的,这菜色是京城请的老御厨做的,可好吃了呢。”

    说罢,也不待她有何表示,便又拿了空食盒匆匆离去。

    阮小幺呆呆看着那些菜,一阵令人食欲大动的香味钻进鼻尖,却突然没了动筷的兴致。

    她一抬头,便瞧见妆台的铜镜中,那个扎着两小小发髻的小丫头,桃红色绣边的小袄,眉眼处却带了一抹说不出的晦暗情绪。

    她是叫李玲珑吗?

    李玲珑已经死了。若她没死,小小的孩子,会哭成什么样?

    她想起八岁时的自己,一个人窝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哭睡着时是一个人,肿着眼睛醒来时仍是一个人,

    如今看来,只是换了个时空而已,那些人情冷暖与凉薄丝毫也没有变化。

    她突然生出一丝庆幸,庆幸此时是在这处的是阮小幺,而不是李玲珑,阮小幺已然千锤百炼,成了铁打的没心没肺;而玲珑那个小姑娘没吃过苦、没受过累,可该怎么办呢?

    歇了一会,杏儿便又进了来,端上其他的各色菜肴,道:“姑娘,今儿个老爷未回来,受了委屈,你且忍一忍……”

    话未说完,那双眼已是黯淡了下去。

    阮小幺眨眨眼,摆出个招牌式的无辜笑容,开动自己的年夜饭。

    转念想想,其实不去凑热闹吃什么年夜饭也挺好,安安稳稳地过完这三两天,继续回慈航寺诵经念佛,最简单不过了。

    杏儿别过脸去,安静的立在一边,眸子里尽是不平。

    她从未像现在这般体会到商家的无情,那头自老夫人往下,一群主子热热闹闹地开宴,其乐融融,这边一个八岁孤女冷冷清清呆在这冷院里,吃着厨房送过来的饭菜,莫说是大户人家,就是从前自己家中虽穷,却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她看着阮小幺吃得越香,心中便越不是滋味。

    阮小幺扯了扯她的袖子,见她回过神来,便指了指那饭菜,眼含询问。

    杏儿明白了她的意思,让道:“姑娘,你吃过了,我待会便去吃。”

    阮小幺点点头。

 第二十一章 泠泠声动幽幽夜

    小院中是墨一般化不开的黑,隐隐的喧闹欢融之声在这里消散,传不进里间那座点着烛火的小屋,屋内没有暖香阵阵、没有欢声笑语,却莫名的在寒夜中有一种别样的温馨。

    瞧着这位玲珑姑娘不吵不闹的乖巧模样,杏儿便不自觉想到宅子里其他的小主子。她只是个三等丫鬟,没资格在主子们的屋里伺候,但听其他丫鬟们说,那些个小主子们是最难伺候的,稍一不合心意,苦得便是他们这些下人。与眼前这位一比……

    她摇摇头,这些是是非非,纵使在心里议论,也是不敢往深处想的。

    阮小幺倒是无知无觉,吃饱了就呆着,却不知那黑沉沉昏聩聩的夜色中,隐藏的是谁也料想不到的山雨欲来、暗流激涌。

    除夕夜里,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庆贺团圆,唯有那酒楼客居,妓馆赌坊,却比得上往日的喧嚣嘈杂,甚至更甚。沧州城里最有名的酒楼便是汀兰居,是夜张灯结彩、送往迎来,楼下车马如云,楼上宾客醉不知处,至晏方归。当中一伙浪荡子弟早已撤下酒宴,手执箭杆,哄闹着一只山鸡尾羽的木箭倏地往中间那天青牡丹鹤纹的细颈圆肚瓷瓶中射去,恰恰射偏,人群爆发出一阵嘘声,有人塞满一杯清酒,逼到射箭之人嘴边,“输了输了!满饮一杯!”

    一幅颠倒无状、乐不知愁的形状。

    中间一个少年迷离着醉眼,俊朗的面容上一片酡红,将木箭一扔,冲着身边小厮道:“几时了?”

    “少爷,近亥时了。”那小厮道。

    那少年“啊”了一声,甩甩头,一双眼蓦地清明了一刹,“将我那袍子拿来。”

    “你们玩着,我回去了!”他叫道。

    那其他众子弟一听,都回过头来,嚷道:“早着呢,再玩会!”

    他摆摆手,“不了,时辰不早,得回了。”

    说罢便摇摇摆摆往楼下走去,那伙计一瞧,道了声,“爷,您走好!”

    其余几人团团将他拦住,“宣二少,好不容易来一趟,尽兴再走!”

    那少年笑着将人轰走,“已报知我姑母了,再不走,要派人来砸场子了!”

    那小厮伺候他穿好外袍,已早早牵了马,在楼下等着,见自家少爷别了众人,往外头走来。

    那少年出了门,便一巴掌拍到马背上,哈哈笑道:“红枣儿,咱们走!”

    却原来是阮小幺白日里见着的那匹枣红的骏马,马上的人也正是救了宝哥儿起来的那少年。

    众人只称他为宣二少,便是京城宣将军的二子——宣明庭。

    自小在宣老将军眼中,这个孙子从小便顽劣不堪,挨训挨打那是家常便饭,打得多了,便也养成了这天不怕地不怕的皮厚的性子,如今像躲债一般躲着家里给指的一门亲事,便突然想到来沧州姑母家望一望,顺便过个年。

    跨在马上,冷风一吹,散了些酒意,整个人也霎时间清爽了些,他从腰上解下一个镶银丝的如意暗纹绣囊,扔给小厮,“拿去喝酒去,明日午时前回来。”

    “谢少爷!少爷吉祥如意!”那小厮接了谢赏。

    红枣儿一路踏过沧州的石板街道,往东而去,到了最东边一户大宅,当门口两个口衔石珠的石狮子,门檐里一副匾额,镶金嵌玉,“商府”两个镀金的大字在那红绸灯笼的映照下,愈发的显眼,大门紧闭,只门前立着两个人高马大的仆从,如那石狮子一般。

    宣明庭打马上前,道:“进去通报,就说宣明庭到了。”

    当中一个仆从躬了一身,便进去通报,不多时,几个小厮丫鬟便迎了出来。

    他翻身下马,也不多说,便径直入了内。

    府内屋宅齐整威严,飞檐斗拱,一一掩映在夜色中,又被通明的灯火照得黢影黝黝,

    各处都有下人守着门,走过外宅,进了内宅,便听到一阵阵响闹,各院也都点着灯火,照彻得一片亮堂。

    主宅老夫人的院中正摆着戏台子,咿咿呀呀的唱着戏,各家围坐在台下,熏着暖香,抹牌的抹牌、说笑的说笑,少爷小姐们则嬉闹在一处,各自有丫鬟仆妇们伺候着,一派升平安乐之景。

    大娘子懒懒坐在当中的一张八仙椅上,着了件玫瑰红五蝠捧云花狸毛长袄,素白的腕上戴着件翠绿的玉镯子,一边嗑着瓜子,一边陪老夫人说话,远远瞧见宣明庭,神色一喜,便招了招手。

    “又去与哪些小子厮玩去了?回来的这样晚。”她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