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科举兴家 >

第138部分

科举兴家-第138部分

小说: 科举兴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却有些严重了,尤其是诸位上奏的大臣纷纷跪倒下来请罪。

    皇帝也不喊起,只是摆了摆手说道:“罢了,此事早就该办好的,原本就是被诸多国事耽搁了。”

    “高氏,朕龙潜之原配发妻也。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倐尔薨逝,朕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加之谥号,谥曰孝俪懿端仁和温睿穆明宪敬皇后。

    继妃纪氏养育子嗣九人有功,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因叹朕伉俪之缘,殊为不偶。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嫡子箫靖,天资粹美。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箫靖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206。家族

    封后典礼和太子的册封仪式举办的十分盛大; 甚至比当初皇帝自己登基的时候还要用心一些,也是; 那时候小皇帝刚死,京官杀了一批又一批; 萧叡自己也觉得不需要大办。

    但这一次却不同,他已经稳稳的控制住了朝廷,自然腾出手来举办典礼,礼部的人也不敢有任何的疏忽,幸亏时间不赶,两位皇后的许多东西也不需要定制; 倒是能忙过来。

    不过即使封后和太子的册封典礼闹得轰轰烈烈,对于户部的影响也很小; 毕竟这部分的事务礼部担着,偶尔几次礼部尚书上户部的门; 也是朝着钱尚书要银子。

    还是钱尚书的口袋可不是那么好打开的,该给的他不捏着; 不该给的一点儿也不漏出来,每次礼部尚书都是笑意盈盈的来; 灰头土脸的走。

    对此; 钱尚书还颇有几分得意,笑着对章元敬说道:“这老匹夫; 自己想要讨好皇上; 还想让我出钱扛; 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做什么白日梦呢。”

    至此,章元敬对这位钱尚书的抠门程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要回到这用的还是国库里头的银子,还不是他自己个儿的呢,若不是年少轻狂留下了烂摊子,皇帝想要捏住他更不容易。

    两任皇后同时上任,倒是让朝廷再一次热闹起来,比起纪家的沉默和低调,永宁侯府门前车水马龙,俨然是一副国舅爷的作态。

    即使永宁侯屡屡闭门谢客,也挡不住有心人的逢迎,侯府出了个新帝原配,又有一个当太子的外孙,似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些年的没落一扫而空。

    不过这些事情都与章元敬无关,他与永宁侯府并不矫情,即使这位侯爷有露出交好的意思,章元敬也从未想过接过橄榄枝。

    在皇帝还年轻力壮的时候跟太子的外家交好,那不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命长吗,相比起来,他倒是觉得纪家才是有大智慧,太子,皇子那都算什么?

    章元敬从心理上偏向于纪家,并不仅仅是因为箫甯,而是他的夫人孔令芳算起来也是纪家的外孙女。孔令芳的母亲大纪氏也是纪家女,不过却是庶出,当年被作为牺牲品嫁到边疆,对纪家颇有几分埋怨,这些年来并无往来。

    但镇北王妃嫁到关山之后,却与自己的这位庶出姐姐相处的不错,两个人颇有几分相互扶持的情谊在,在大纪氏过世之后,镇北王妃对孔令芳也多有怜爱。

    那时候纪家的当家夫人似乎才想起来孔家的存在,这些年不咸不淡的联络着,一直到孔令芳随着章元敬进京,膝下又抚养了箫甯,关系这才亲近了一些。

    孔令芳是个聪明人,并不因为当年母亲的几句抱怨而对纪家心生怨恨,在她看来,当年纪家虽然推出了自己母亲,但也是无奈之举,皇帝赐的婚,难道纪家要为了一个庶出女儿抗旨不成,看嫁妆的话,纪家对母亲其实不薄了,再有就是镇北王妃起到的作用了。

    孔家老夫人也是个聪明人,当年的事情她自问无愧于心,但对于大纪氏年纪轻轻就抑郁而亡,她心底还是有几分愧疚的,连带着对孔令芳也宽容许多。

    双方都是有心,又有血缘作为纽带,关系很快就亲近了起来,甚至有一次纪老夫人还带着孔令芳母亲的姨娘来过一趟,示好的意味显而易见。

    纪家是一个极大的家族,光是嫡脉就有许多,更别说那些旁支末系了,幸好纪家似乎内部沟通过,除了纪老夫人之外其余的人并不上门。

    后院的交际,孔令芳也会告知章元敬,主要还是怕自己收了不该收的礼,走了不该走的亲,也是夫妻俩个关系好,相互之间并无多少隐瞒。

    纪家这边好处理,只要维持正常的人情往来就好,让人有些为难的却是青州来的亲戚。

    是的,在关山的时候,章元敬并无这些烦恼,即使他是关山知府,但正常人都不会想要从山清水秀的青州去穷山恶水的关山,但是现在不同了,他进了京,还成了户部左侍郎。

    这消息是瞒不住的,更别提章元敬在出发之前就将信送到了青州姐姐的手中,三四年不见,不管是姜氏孙氏还是章元敬自己,对章铃兰都有些思念。

    章元敬的意思是等京城这边稳定了,他抽空能请个长假带着家人回家祭祖,别的不说,孔令芳和章静姝可还从未拜过祖坟。

    但京城的事情一直未了,前头的事情刚处理好,后头的又接踵而来,导致他一直抽不出身来,又不放心家里头老人女人孩子自己回去,这才一直拖了下去。

    另一头章铃兰也担心家人的很,这从每一年她费尽心思送到关山的年礼中不难看出,也是幸亏丁家是厚道人,章铃兰又连生了三个儿子站稳了脚跟,这些年才能过的舒心。

    接到弟弟的信之后,章铃兰兴致勃勃的回去收拾了家里,但坐等人不来,右等人还是不来,不免有些心急。虽然她日子过得不错,但没有娘家在身边难免有些寂寞。

    最后还是丁家老爷子大手一挥,说道:“家里头孩子们都多年没有拜见过舅舅,反正我还年轻,家里头的事情可以照料的过来,不如让聪儿陪你上京一趟。”

    章铃兰听了自然是心动的,但她也知道这么做不大好,不过丁家老爷子倒是想得开,当年他为什么为独子娶章家的女儿回家,还不是看中她这个能读书的弟弟。

    这些年来章元敬也没让他失望,不但考中了状元郎,还一步步升到了正三品的户部左侍郎,要知道这个高度多少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

    就算是章铃兰不乐意,丁老爷子也得哄着她赶紧去跟这个弟弟亲近亲近,虽然是亲生的姐弟,但长年累月的不见面感情也会冷淡下来。

    这可是户部左侍郎啊,天大的官儿,就算章元敬不乐意看顾丁家,在这面大旗下面,他们家也能兴盛起来,更别提章元敬与章铃兰的感情极好了。

    丁老爷子自有自己的一番打算,第二天就让人给儿子媳妇收拾行礼,丁聪倒是依旧傻乎乎的,老子说什么就听什么,媳妇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去见小舅子心里头也挺乐意。

    章铃兰一边觉得不大好,怕打扰了弟弟的生活,一边又实在是惦记亲人,后来丁老爷子一提她的三个儿子,如今最大的一个七八岁了读书还不灵光,到底是被说动了。

    谁知道她刚打算好去京城,出发的那一日却发现后头跟了一连串的亲戚,有些关系近的倒是也罢了,许多竟还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话里话外要上京城去投奔章元敬。

    这可把章铃兰气了个够呛,要说弟弟出息了照顾族里,她也是同意的,但是有这么占便宜没个够的吗?这要是给弟弟添麻烦了怎么办?

    可人跟都跟上来了,她总不能撒手不管,到时候他们自己个儿找到京城的话怕是更加不好,章铃兰只得早早的派人去京城送信。

    章元敬接到消息的时候,这些人都已经在路上了,他当下差点没冷笑出来。

    作为草根出生的官员,老家的亲戚举家投奔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古代人重视家族,若是真的置之不理的话反倒是成了别人攻击的把柄。

    但若是来一个安置一个,这些族人客人不是客人,下人不是下人,主人又不是主人,一个闹不好就得惹出乱子来,不少官员因此一个头两个大。

    作为现代人,章元敬家族的观念其实并没有那么强,但当年章家族内对他们家的照顾,他也是记在心上的。当年姜氏孙氏两个寡妇,却能平平安安的将他们姐弟俩养大成人,确实也是脱不开章家族内的看顾,这一点他从未忘记。

    在关山站稳脚跟之后,章元敬每一年都会派人送银钱过去,资助章家办族学,让族内的孩子可以读书认字,在这个上头他从未吝惜银两。

    但这个跟族人拖家带口的过来投奔可不同,若真的家贫到活不下去,他倒是不介意帮忙,但让他平白无故的养着一大批人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要是就这么打发人走的话,怕是要落下不大好的名声,章元敬有些苦恼起来。

    谁知道没过两日,他把这话跟孔令芳一提,孔令芳倒是笑着说道:“夫君,这几日见你愁眉苦脸的,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儿,只是这事儿的话你就别管了,且让我与祖母处理就是。”

    章元敬奇怪的看向她,暗道莫非她还有什么好办法不成。

    孔令芳却笑着问道:“夫君可是想让他们住进来?或者将他们安置的妥妥帖帖的?”

    章元敬连忙摇头:“当然不,除了姐姐一家和亲近的族人,其他人我也不想让他们住进府内,只怕到时候迎客容易送客难。”

    最主要的一点还是,章家人口简单,若是忽然住进一群几乎是陌生人的族人,反倒是容易出岔子难以管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章元敬并不打算做。

    孔令芳就笑道:“这就好办啦,夫君放心吧,这事儿啊还是我们在行。”

    章元敬微微挑起眉头,倒是有几分兴趣来,暗暗猜测着她们会如何处理,真要谈到人情往来,他确实不如孔令芳在行。

    孔令芳却故意卖了关子,在她看来,若是夫君一位的想要看顾家族,无条件的资助章家那才难以处理,既然夫君心中清楚的很,她自然有办法让这些人“满意而归”。

207。团聚

    章铃兰等人抵达京城的时候正巧是秋高气爽的日子; 京城这个地方冬冷夏晒,只有春秋两季特别的舒服; 但长时间的赶路还是让丁家的三个孩子受了罪。

    丁智还好一些; 毕竟年级大了,在船上还新鲜的很,丁敏和丁捷却着实生了一场病,也幸亏章铃兰考虑的周到; 一路上请了一位大夫随性; 这才算没出乱子。

    等到了京城,看着热热闹闹的码头; 章铃兰原本一腔的思念倒是掺杂上几分担忧来,虽然她如今也是掌管门户的当家娘子了; 但到底是个后宅女子,这些年连青州都从未出过。

    相比起来; 一贯顶不住事儿的丁聪反倒是镇定许多,大约木讷的人想得少,这会儿只是乐呵呵的笑道:“娘子; 京城可真热闹啊。”

    章铃兰正要说话,后头三个小脑袋挤了过来; 丁敏和丁捷脸色还有些不大好; 这会儿却兴致勃勃的靠着栏杆往下看,叽叽咋咋的嘀咕个不停。

    即使是自己亲生的儿子; 很多时候章铃兰也有些受不了; 三个男娃吵闹起来简直是要人命:“可不就是热闹吗; 哎,比咱们青州可大多了,你看着孩子们一些,到时候别走散了。”

    “你们三个听见没有,要是被人贩子拐走了,一辈子可得在外头讨饭吃了。”嘱咐完丈夫,章铃兰又开始吓唬三个孩子,明明在家十分严厉,这三孩子也不知道像了谁,一个比一个皮实,打都不管用。

    丁聪带着弟弟们齐声答应,但一看滴溜溜转悠的小眼睛就知道肯定没往心里头记。章铃兰正要再嘱咐几句,却听见身边的丁聪喊道:“娘子,你看那是不是余全,哎呦,怎么黑了这么多,我差点没认出来。”

    章铃兰顺着他的手指看去,仔细一看可不就是余全吗。

    当年随着章元敬去关山的时候,余全已经又高又壮了,这会儿一看居然又高了一些,整个人也晒得很黑,看起来倒是十分精神,只是往那儿一站就虎虎生风的,旁边的人都避着走。

    看见故人,章铃兰也忍不住喊出声来,那头余全也早就看见了自家小姐,连忙带着人挤了过来,喊道:“大姑奶奶,您几位可算到了,路上可好?”

    章铃兰自然一连串的说好,她忍不住往余全身后看了看,却没看见自家弟弟的身影。

    余全连忙解释道:“大人公务繁忙,寻常请不到假,又不知道大姑奶奶啥时候能到,索性就派小的在码头等着,也免得错过了时间。”

    章铃兰一听,连忙说道:“是是是,正事儿重要,其实哪里用得着你们来接,我们自己过去就成了,又不是小孩儿不认得路。”

    余全历练了这么些年,倒是比当年会说话一些了,便说道:“哪里能让您自己走,自从接到您要来的消息,家里头两位老太太,大人,夫人都掰着手指算时间呢,生怕您在路上受累了,如今可算是到了,现在时辰还早,咱们今天就能进城。”

    章铃兰一边忙不迭的让人收拾行礼,一边又低声对余全嘀咕道:“后头那些人平安可有安排,不会真要让他们一块儿过去吧,我数了数得有十多个人呢。”

    余全笑了笑,又说道:“姑奶奶放心吧,夫人都安排好了。”

    章铃兰没有跟这位新进门的弟媳妇打过交道,不过这些年通信往来的时候不难知道是个聪慧的,就是祖母对她也是赞誉有加,只有母亲偶尔抱怨家里头没生个儿子罢了。

    听了这话她点了点头,也就不再操心后头那些人的事情了。

    相比起父母的兴奋,三个孩子却有些迷迷糊糊的,即使是最大的丁聪对章元敬也毫无印象了,毕竟当年章元敬离开的时候他实在是太小了,还不记事儿呢。

    这会儿他们三个人窝在章铃兰的怀中,丁聪抬头问道:“娘,舅舅是不是特别高,特别厉害,就跟外头的黑脸叔叔一样?”

    章铃兰忍不住笑起来,摸了摸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