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娇-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反地,若是王大人的夫人赢了此次比赛,那是众人意料之中的事,没有人会觉得她胜得可喜可贺,但是,若是王大人的夫人输了此次比赛,那么,到时不但王大人会失了面子、受人嘲笑,就连他的夫人原有的才女封号也会被人取笑。
王爷这一翻话说得真是精辟老到,足以显示他的老谋深算。只是,却把屈宁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阶段去了。她若是不比,就会被人鄙视死,甚至有可能会被王爷暗中处死。但是,若是比,她又怎么能赢得了那闻名凉国的才女?到头来,她一样会被人嘲笑和鄙视死。唉,比还是不比?当然是比啊。王爷救过她一命,又是她名义上的丈夫,于情于理,她都要参比,不要让王爷受人嘲笑,不是吗?
王大人听了王爷的一翻话,‘嘿嘿’地奸笑一声,看他脸色虽然已被气得发绿,但表情却仍然是欢喜,看着王爷说:“杨大人既是如此谦虚,想必你的小夫人才华横溢,见识过人,老哥我真想一睹为快。”说着,他也站起来,向着皇上和颖妃娘娘弯了一下腰,看着皇上恭敬地说道:“皇上,参赛之人既已定,这就请皇上出题,好让此次比赛留传千古,为我凉国增添风彩佳话。”
屈宁一听,心里忍不住鄙视了一下,这两个老男人在此争夺面子,勾心斗角,却把她们这些女人摆上桌,任人宰割,真是悲剧!
第三十四至三十六章 比赛进行中
这一章大修,修得简单了。由于之前的比试才华的章节写了三章,很多人说太深奥,看到这里,有人就弃文。所以,兔子把它简化,不想写得太多。当然,之前的三章会放在作品相关里。如果有人想看,可以去作品相关里看。这里简化了,也不会影响整个故事走势。希望各位读者谅解!
……………………………………………………………………
……………………………………………………………………
接下来,是正式比赛,比赛项目为分三种,规则如下:
一:出对子。两人各出两个对子,让对方接,对方若是能接得上,就算过关,接不上为输。若是两人都人接得上对方的对子,或者两人都接不上对方的对子,那么,这一局就算平。
二:猜谜语。这一局,同样是两人各出两个谜面,并要说出谜目,让对方按限定的范围猜出谜底。猜得出的为赢,猜不出为输。若两人都不能猜出,或者两人都能猜出对方的谜语,此局,就为平局。
三:弹琴。弹何种琴,何种曲,自定。这一局,以谁弹的韵律较整,难度较高,又能感动人,为赢。
听完以上三种比赛的规则,屈宁虽然想退场,却也知道此时此刻是非比不可了。于是,她只得呆呆地站在原地,想着该如何应试。出对子和猜谜语其实难不倒她,毕竟,她的脑子里有结合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遗产,想要在这一方面赢得王夫人,不是很难。只是,这第三场比赛嘛,好难啊。
不过,如今这场面,就算是再难,也比须得赶鸭子上架,不会弹琴也必须弹出一曲来。嘿嘿,弹一曲还是会的,这一曲,她可是穷尽了一生的功夫,为了应付嗲地和妈咪而弹凑的。想当年还小的时候,由于她一出世,身子骨就比别的女孩粗壮,说话的嗓门又大,做起事来大大咧咧,马马虎虎,完全没有一个女人该有的细心气质。
于是,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整整十五年的时间,家里虽然不是很富有,但妈咪还是把她送入贵族女子学校就读。让她整整十五年的学生时期只与女子打交道,与男子绝缘。在这十五年里,女子该会的一切,她什么都没有学会,只学会了一样,那就是弹凑一曲高山流水,以此来应付妈咪想要她像一个女人一样,会静静地坐下来静静地弹凑一曲。
唉唉,没有想到,妈咪当年的用心良苦在她活在现代的时候,没有派上多大的用场,如今她死后穿越,反而大大地派上了用场。
想到这里,屈宁忽然很想嗲地和妈咪了。而且,这种想,一旦想起来,就是想入心肺了。
就在屈宁非常想念嗲地和妈咪的时候,看到王夫人笑意盈盈地站起来,走到厅的中央,向着皇上和颖妃娘娘盈盈一拜,然后,又向着周围盈盈一?,这才看着屈宁说:“小妹子,姐姐这厢有礼了。”说着,她向着屈宁弯了一下腰,施了一个礼。
屈宁看了,慌忙跟着弯腰施礼,却由于把腰弯得过大,而成了90度的?躬,引来了王夫人的浅浅嘲笑。而王大人则毫不客气地大笑起来,皇上和颖妃娘娘看了,虽是浅浅地微笑,脸上却露出了看好戏的有趣表情。
屈宁感觉郁闷得很,初次行礼就出错,看来,她以后少行礼为好。她尴尬地转过头,突然对上王爷一双深沉又探索的眼睛。那探索的意味,好像是他不明白屈宁为什么不懂行礼之事。
王夫人浅浅一笑后,看着屈宁说:“小妹子,姐姐先出丑了,想先出一个对子给小妹子接。若是姐姐的对子出的不好,还请小妹子多多包含。”
屈宁‘嘿嘿’一笑,不便接话。王夫人一派端庄娴淑,谈吐大方,懂知识重礼义的样子,属乃女人之中的典范。在这样的女人面前,她这个粗鲁的女人还是少说话为妙。
王夫人说完之后,又向着皇上和颖妃娘娘施了一个礼,“皇上,颖妃娘娘,臣妾献丑了。”说完,这才起身,身子悠悠地转了一个圈,眼睛微闭,一副深沉思考的样子。不一会,她的眼睛睁开,看着屈宁笑着说出一句对子:“河水弯弯,流向五湖四海。”说完,她看着屈宁,目光轻视,表情高傲,仿佛这一句对子,她作得十分的精妙,屈宁是无论如何也对不出来。
屈宁想了想,此句对子,确实作得很好。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河水本来就是弯弯的,没有一条是直的,它弯弯地流向五湖四海,这是自然之事,而且,五湖四海乃是数字成语。这样的对子作得虽然精妙,其实却很平凡,她若要接,能接出好几句。
于是,屈宁笑着接了一句:“道路岔岔,延向四面八方。”
“好!”
“对得工整。”
“对得均称。”
“嗯,不错!”
…………………………
一时间,大厅之上各种称赞声不绝于耳。
皇上和颖妃娘娘交头接耳地称赞在了一起,脸上笑意浓浓,表情惊喜异常,仿佛屈宁能够对出来,乃是天下奇闻的事。所以,他们的表情才会那么惊喜,又带着一份不再小看屈宁的模样了。
王爷则是微微地笑了笑,并未有任何的赞许表示。
王夫人挖空心思现作了一句对子,本以为屈宁对不出来,即使对得出来,也应该想上好久。谁知她却想了一下,就对出来了。
这一来,她不敢再小瞧屈宁了。她看了看她的夫君,看到夫君一脸深沉的样子看着她。她知道,此次比赛她不能输,若是输了,从此她将再也得不到夫君的宠幸,得不到宠幸没有关系。怕就怕,夫君嫌弃她给他丢了面子,而一怒之下把她给休了或者卖了。
接下来,王夫人又作了一句对子给屈宁对。屈宁依然对得工整,然后是屈宁出两句对子,王夫人接。王夫人第一句对到了,第二句未对出来。
于是,这一局,算是屈宁赢。
接下来是出谜语,出谜语不像写诗,没有一定出题功夫,那是万万出不来的。所以,屈宁也懒得自创谜语,捡了一个现成的谜语。即现代人或是南北朝以后的人创作的,她引用出来,王夫人自然是猜不出来。这一局,也是屈宁赢。
如此,屈宁连赢两局。按理说,这次比赛已经成定局,不应再比了。但是,比试正在兴头上,何况所有人都想到知道屈宁是否会弹琴,所以,第三局仍然比了下去……
第三十七章 不足之处
第三局是弹琴比赛。
王夫人弹的曲子正是现下大凉国盛行的‘咏乐曲’,这曲很普通,几乎人人都会。即使是屈宁,也听过下人弹凑过。但是,正因为此曲人人都会,所以,才显示出了它的难度。这就像菜肴的做法一样,越是平凡的菜肴,越考究做法,也越能显出厨师的奇妙功夫,做出来的菜,其味道和鲜嫩、润滑、爽口等等,又都达到了一种无法比喻的境界。这道理也正如弹琴一样,能在平淡之中显出琴音的奇妙和动听感人,才说得上是大宗师的琴艺水准。
王夫人一曲‘咏乐曲’弹凑得神乎其神,琴音缓缓响起之时,便如一池细细泉水,涓涓不停地为众人诉说着世间最美好,而又最温馨动人的情感故事。轻扬的旋律,欢快的琴音愈扬愈高,也愈扬愈轻快,快而安甜,让人仿若置身于大自然的清新幽兰环境中,一种安详、幸福、恬静、悠然的舒适感便自然而然地生出……
一曲终了之时,所有人都仍旧沉醉在琴音当中,久久不能自拔。屈宁也是这样,直到王爷一声咳嗽,才唤醒她的神志,知道该是她弹凑的时候了。
屈宁选择了一把普通的瑶琴弹凑【高山流水】。
这所曲子,屈宁穷尽了一生的功夫去弹凑,虽然谈不上大宗师的水准,但也是上了级别的。于是,清澈的琴音,活泼的节奏,便如淙淙铮铮的河水,从幽间的高山上、寒流之中,清清凉凉地从高处倾泄而下,再慢慢地细流……
一曲终了之时,所有人都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好,好,弹得好!”皇上一边鼓掌一边喝彩,他满脸笑意,满目含着欣赏及一股复杂的情绪看着屈宁称赞道,“此曲真乃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杨小夫人一曲‘高山流水’真是让人听得留连往返,回味无穷。今天,杨小夫人既然连赢三局,那么……”
“皇上!”王爷一声不轻不重的轻喊,很有力度地打断了皇上要宣布屈宁连赢三局的话,只见王爷拱着双手,微微弯着腰,看着皇上说道:“皇上,这第三局弹琴比赛应是王夫人为赢。”
“哦?”皇上的语气略为诧异,脸上露出了和众人一样的不解神色,他不解地看着王爷,“此话怎讲?”
“回皇上,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这些不懂琴瑟音律之人,听了臣的小夫人弹凑的曲子,一定会以为她弹得出神入化,精湛无比。但是,臣恰恰是略懂‘高山流水’之曲之人。所以,臣听闻之后,虽觉得小夫人的曲子弹得很好,却有多处不足。”王爷说着停了下来,深黑诚然的目光转向屈宁,让屈宁感觉到他的目光是那么灼灼至诚,没有一份想要侥幸或者欺瞒众人的意思。
屈宁忍不住在心里佩服及敬重王爷为人坦诚,这要是换作别的男人,断然不会打断皇上嘉奖的话,也不会为众人解释屈宁弹凑得其实并不好。
“有何不足之处?还请杨爱卿言明。”皇上略一微笑,并往屈宁看了一眼,眼含同情及无奈,想是他一心想要宣布屈宁乃为三局赢家,不料想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因此,他甚感无奈。
王爷也往屈宁看了一眼,唇角一勾,笑容虽有些淡然,却含着一股坦然正气。他的眼神更是光明磊落,没有半点的虚伪,他完全不会因为自己的一翻话觉得对不起屈宁,只听他详细地为众人解释道:“【高山流水】之曲乃春秋战国时楚国人伯牙所凑,他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因此被人尊为“琴仙”。他弹凑的【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知音,亦比喻乐曲高妙,本属于一气呵成的高妙乐曲。但是小夫人所凑出来的却异于曲子的真谛,竟然把此曲硬生生地分成了【高山】和【流水】两部分。这是违其道而行,大违创作人的本意。这是其一不足!
其二不足之处,乃小夫人选用了不当的瑶琴:
当年伯牙弹凑此曲之时,用的瑶琴乃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由于上段声音太清,而下段声音太浊,所以只取中段,中段音质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取中段之后再把此木段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而做。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再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要弹凑【高山流水】之曲,必须用此文武七弦琴才能弹凑出曲中的高妙之处。小夫人随便选用了一把瑶琴弹凑如此高妙的乐曲,怎能弹出此曲的高妙之处?
其三不足之处在于小夫人弹凑此曲的心态,乃是为了急功近利,想要赢人一把,这恰恰又是违返了伯牙弹曲的本意:
想当年伯牙到晋国做了上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一时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樵夫听着那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的琴音,不时语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又语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听到赞扬,知道遇上了知音,心中大喜,连忙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曲终之后,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此乃感人至深的遇知音的故事,也为这所曲子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因此,后人一般不会选曲子来参赛,因为后人再无一人能够有伯牙弹此曲的心态,也不会有子期那样识琴音人的心态……”
哇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