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农家夫妇生活 >

第121部分

农家夫妇生活-第121部分

小说: 农家夫妇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有这样的机会,她能做到的就是全力支持他,不让他有后顾之忧,让他完成想做的事。
  孙保财说着说着看钱七始终好脾气的应着,不由抱着她深深叹了口气:“你记住千万别让自己有事。”
  钱七听后在孙保财唇上轻轻一吻,眼里尽是柔情的看着他:“放心,你也放开了手脚去做,别让自己后悔。”
  人生不能重来,尽量去做想做的事吧。
  孙保财等钱七午休后,独自坐在椅子上深思,久久才叹了口气,摊开宣纸开始写教育普及章程。
  钱七说的对,这样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如果他不能把这事做成了,那么即使别人不知道,但是他心里会背负上沉重的负罪感。
  因为没有人比他和钱七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从心里上很感谢皇上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那么就让他交给皇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吧,即使他知道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
  翌日上午孙保财带着写好的章程,去宫里跟皇上提前请假。
  在御书房见到皇上,把章程递给皇上看,这份教育普及的章程里,阐述的是针对普通百姓开始民智的方式方法。
  是他结合大景朝现在的情况,制定出的一份冲击力很小的章程。
  今天皇上看过后如果认同,那么教育普及实行下去就成功了一半,皇上认同了他自然会去搞定他的臣子。
  景禹皇上仔细看了孙保财写出的章程,看下来很满意,对现有的制度没有多少冲突的地方。
  把章程让全喜递给孙保财,让他按照章程里写的去做。
  孙保财看皇上满意,心里也松了口气,趁机提出在他夫人生产前赶回来,陪他夫人生产的事。
  景禹皇上听了怪异的看了孙保财一会,女人生产他陪着,最后准许他回来陪半个月…
  孙保财从宫里出来回家后就不在出府。
  整日在家陪着钱七和小家伙,即使再不舍得,到了离别的日子也得走。
  走的这日,孙保财没让钱七送他,坐着马车到了城外,不远处有一队人马是邵明修带的人。
  两人约好由他带护卫和一些得力属下,他不想带官宦和侍女,带了用处也不大,所以就带了个赶车的人,到了附近下了马车,到邵明修的马车上坐着。
  把写好的章程递给邵明修,等他接过才看着车窗外想事情。
  邵明修看孙保财的意思是先找个县做试点,试点的意思里面有写。
  把一个县做好教育普及,然后在各府里全面推广,跟东石县当初全县推广稻田养鱼模式有点像。
  合上章程看着孙保财,把这疑问问了出来。
  孙保财闻言解释道:“对,咱们要做的就是以点盖面的事,选择县城主要是县城小,咱俩比较好掌控,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
  “而且县城最具代表性,咱们只要把县城的试点做好了,到时按照这个成功的模式去复制。”
  大环境都一样,到时由朝廷出面,会容易许多。
  他进宫请假时给皇上看过详细章程了,到时开办的县级学校,以后会由官府接管。
  他在章程里面起名叫综合官学,由官府统一管理。
  建设好的综合官学,类似于现代的九年义务教育,区别在于学校前期教授三百千启蒙书籍,后期教授的是各项技能,有点像古代的技校。
  以后课程会比较杂,所以叫综合官学比较好听也好理解。
  如果成绩优异并且想走仕途的,也可以去私塾或者去县学继续读书。
  这样做也是考虑了大景朝的科考制度,科举制度被沿用了上千年,可不是两张嘴皮一碰,说废除就能废除的。
  这事他都没敢跟任何人说,正确的说法是他不敢碰触士族的利益链。
  科举制度的观念根深蒂固,朝廷所有的官员全部是士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官员,是通过科举制度做官的。
  这些人要是真闹起来,估计连皇上都顶不住,到时教育普及也就是一句空话,先把这件事做好,以后的事谁说的准呢。
  什么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改变是必然的,也不知道他还能不能赶得上…
  所以他制定的教育普及制度,跟现在的科举制度并不冲突,还有些相辅相成的作用。
  这样实行起来阻力会小些,可以说只要皇上表明态度,并且强势些这事很好执行。
  至于村子里效仿于红枣村,由官府批集体用地,费用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偿还。
  取得的收益主要用于村学开销,有余额可以建设村子,当然到时会像红枣村似的,建立起监督问责制度。
  邵明修听了点头表示明白了,皇上虽然是封了两人为钦差,但是这事明显要以孙保财为主,到时不懂在问他吧。
  问孙保财为何选择安县,没想到孙保财说了声随便选的,气的白了他一眼。
  孙保财表示真的很无辜,当即表示如果他有合适地点,也可以换成那里。
  看邵明修听了他的话,转头不在理他,耸了耸肩他当时选地点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金安府的安县。
  也没啥特殊原因,就是印象比较深,因为那里是前右佥都御史林泰遇害的地方。
  其它地名他也没印象,也不可能回去临安府境内找县城试点,所以当时没多想,就把安县写在章程里了。
  还有个原因就是金安府的同知是莫宸翰,有时间的话,他想去看看莫大夫夫妇。
  孙保财走了,钱七在家里一时特别不习惯,身边没个人缠着了,不适感特别强烈。
  屠美人已经开始教屹哥一些简单的招式,现在屹哥每天都要练习,对他来说这个更像是做游戏。
  反正看他没事时就练习招式,那副认真的小模样特别可爱。
  特别是知道他可能会有个妹妹后,明显玩的时候少了,练习的时候多了…
  看不下书最后只好到案前铺上宣纸练字,写了几张心里才沉浸下来,一直到宝琴进来才停下笔。
  听是老家来的信,高兴的打开看,没想到内容是公婆带着祥子来京 ,由她五哥相送。
  看信上的写的日期,人是在十天前出发的,说会走水路过来,在心里算了下他们来的时间,应该还有五日左右才会下船。
  想罢跟宝琴大致说了下情况,让她收拾下,去武清的港口接人。
  等宝琴走了,才出去吩咐人收拾房间,祥子和五哥肯定要住前院,祥子今年也该有十四了吧,大小伙子住在前院比较合适。
  前院的房间一直空置,要好好打扫一番,还要通风才行,到时在拿些物件布置一下。
  后院空置的房间,都是三日一打扫,因时常通风只要在布置下就可。
  对于她爹娘没来,心里还是挺遗憾的,明白他们跟公婆的立场不同,也有可能是不想离开村子长途跋涉吧。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讲究故土难离,这般想着不知公婆怎么想通了,心里忍不住猜测,是不是跟他们寄的信有关。
  去汤山庄子前给家里写过信,想让四位老人过来京城跟他们住,当时她在信里表明,如果同意来京,来封信他们派人去接。
  没想到现在他们自己过来了,也不知坐船会不会晕船。
  心里多少有些遗憾,孙保财没见他们一面就走了,也不知这人什么时候能回来。
  不会真的要等她生产时才能回来吧,那样的话岂不是一走就是□□个月…
  刘氏这会正在海船上,她是第一次看到大海,心里这个新奇,和老头子每日都要到甲板上看海,再不看怕以后会没机会喽…
  至于晕船的情况他们没有,干了大半辈子农活身体哪那么娇贵。
  他们这次出来,打算在老三两口子这养老了,她和老头子之所以做这个决定,也是因着家里事多。
  自从老三当了官以后,村里有些人没事总往他们跟前凑合,他们老两口要是干点啥吧,总有人抢着帮他们干。
  还说什么她家三娃子现在是四品大官了,作为四品大官的爹娘,怎么能干活呢,不管他们怎么拒绝,这些人就跟听不到似的。
  弄的她和老头子这个别扭,总觉的现在的红枣村,跟以前的红枣村不一样了。
  以前虽然穷啊,但是那里是家,现在却让他们这把老骨头想逃离。
  跟他们相比亲家那边还好,他们孙家就像被这帮人盯上了似的。
  他们老两口这情况最严重,老大和老二家也有人去吹捧,那茶寮摊子现在整日人流不断,都是村里人没事就过去找老大老二闲聊,现在那里的生意都不如以前了。
  偏生老大和老二还不好意思拒绝,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得留情面。
  他们的婆娘被村里那些妇人,给捧的快找不到南北了。
  一个个说不听,说了也没人听,正好老三媳妇来信,亲家说让他们来老三这,他们老两口一合计索性就做了这个决定,就像亲家说的,来这最少能得个清静。
  祥子跟来是这孩子自己要求跟来的,他爹娘舍不得说这马上要定亲了,来京城在耽误了。
  但这孩子一心想出来看看外面的样子,最后老大两口子没扭过这孩子,只好同意祥子跟来。
  她心里是乐意带祥子过来的,这孩子要是跟着老三说不定还能有个出息…
  钱五这会正跟祥子说着话,祥子这小子书没白读,现在说话一套一套的。
  听他说以后想跟着他三叔多学学,不想回红枣村了。
  对此他支持,人往高处走嘛,祥子能有这想法不错。
  拍着他的肩膀笑道:“你三叔肯定会管你,这话我以前都听他说过,但是你也要争气些,别学村里那些目光短浅的人,总想着走近道…”
  他不好直接说祥子他爹妈,只能这么说提醒他。
  祥子闻言一笑点头表示明白,他也是受不了村里有些人,对他们家的态度。
  夫子担心他受影响,早就提醒过他,还跟他讲了好多的道理,他一直记在心里呢。
  宝琴此时正站在武清码头处,留意着从船上下来的人,这趟从临安府那边过来的客船是五日一趟,所以主子的爹娘过来的话,必是坐这趟船无疑。
  等看到老夫人了笑着迎了上去,她在红枣村呆过,刘氏等人自然认识。
  表明是夫人让她来接他们的,几人寒暄了几句,带着他们上了马车往京城的方向去…


第156章 晋江首发
  钱七算着日子让门房盯着些; 要是看到宝琴赶着马车,立马回来禀报。
  这几天钱七让厨房多备些菜; 人没回来就让大家分着吃了; 家里能来人心里高兴,总想着准备最好的。
  她也不知她这是个什么心态; 按说她也没出来多长时间啊; 就是心里惦记他们,特别想知道家里人的情况。
  这会跟儿子正在前院堂屋里; 这也是这几日才有的习惯,要是人来了能第一时间知道。
  拿了本三字经图册给屹哥; 让他给她讲故事。
  孙屹小朋友正努力找书上认识的字和图案; 找到认识的回想娘给他讲的内容; 然后磕磕绊绊的说给娘听。
  钱七看小东西虽然说漏了不少地方,但是大概意思能说出来。
  这样就可以了,她不强求屹哥能全说对; 这样只是让他加深下印象,也让他练习下语言能力; 这孩子现在说话总感觉有点大舌头。
  等屹哥讲完一个故事,就会夸奖他几句,然后等他高兴的找下一个故事讲。
  孙屹也喜欢跟娘玩这个游戏; 努力把自己能想起来的讲给娘听。
  听到跑步声看门房匆忙跑来,知道这是到了,起身对儿子道了句:“走,先跟娘去接祖父祖母他们。”
  说完看儿子理解了; 牵着他的小手往出走,听完门房的话,点头表示知道了。
  他们到门口时,宝琴赶着马车刚好停下,笑着跟先下车的五哥和祥子打招呼,让屹哥叫人。
  等祥子扶着公公下来,打过招呼后亲自扶着刘氏下了马车。
  招呼大家往里走,刘氏路上听宝琴说了,老三领了个出京的差事,前几日刚走。
  心里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更多的是高兴,能得到皇上的重用,可是三娃子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她现在想着三娃子有如今的造化,晚上睡觉有时都能笑醒。
  笑着跟扶她下来的钱七说了两句,看到屹哥忍不住抱起来一阵稀罕。
  看他奶声奶气的喊她祖母,心里更是高兴脸上笑开了花,她孙子还记着她呢。
  把人迎进了堂屋,让人把行李放到给他们准备的房里。
  钱七看老两口稀罕他们孙子没空理她,索性转过身跟五哥和祥子说话。
  主要是问些家里事,爹娘身体如何,这次为何没一起来呢。
  钱五闻言笑道:“爹娘舍不得离开村子,他们现在连度假山庄都不去,身体都很好你不用担心。”
  主要是家里孙子辈都在跟前,这老人啊不一定要跟着他们过,但是能每日看着这些孩子,心里也安生,这是他爹说的。
  在过两年大哥家的老大粮子也该成亲了,这两位老人更是不想离开家。
  把这话跟小七说了遍,也说了下家里的近况。
  钱七听了也理解,只要他们高兴就好。
  年纪大了可着他们的心思过吧,不能自私的让老人按照他们的意思过活。
  跟祥子说了几句,见这小子一本正经的说,他是来投奔他三叔来了。
  钱七听了扑哧一笑:“你三叔你暂时指望不上了,还是暂时先投靠你三婶吧。”
  看祥子被她逗的不好意思,不由笑的更开心,打算等过两天跟祥子好好谈谈,看看他想干什么。
  如果以后想干些营生啥的,可以交给德全让他教教祥子。
  大家聊了一会,看公公婆婆脸上有些倦色,让大家先回房间休息会。
  五哥走前给了她一封信,说是菊花给她的,打开看里边简单说了下,度假山庄的经营状况,最后说了几句祝福语。
  看过后一笑,打算给她们回个信,信里就写一句,如果喜欢度假山庄欢迎她们一直留在那里,把信放好后去了厨房安排晚饭。
  钱五回屋也睡不着,在船上没事干,多数时候都在睡觉,现在哪里睡得着,索性出来到门口找门房闲聊,因为就看他挺闲的。
  主要是想打听下京城有什么好去处,他在这待不长打算过几日就回去了,想着给家里人买些京城的小物件带回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