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隋 >

第488部分

战隋-第488部分

小说: 战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韦福嗣急忙摇手,示意稍安勿躁。齐王却是忐忑不安,这几天他高度紧张,晚上都不敢睡觉,实在支撑不住了也就和衣而卧打个盹,唯恐一不小心出了意外。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塞,过去跟随圣主出巡,都在长城里面,从未踏足大漠,但这次不一样,这次他不但亲自率军出塞,还与突厥人正面对阵,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激战,而这种身临险境的真实体验让他感觉既危险又刺激的同时,切实品尝到了恐惧的可怕滋味。对失败和死亡的恐惧,对未知未来的恐惧,闭上眼睛或许就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将士们都在生死线上拼命挣扎,都在等待命运的裁决,无助和绝望就像无边无际遮蔽苍穹的黑暗,吞噬了希望,抹灭了灵魂,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只要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它的可怕。

齐王就在恐惧中煎熬,当他看到突厥马军铺天盖地而来,那种势不可挡、摧枯拉朽的无敌气势让他惊骇欲绝,情不自禁就想转身而逃,但身不由己,周围战意盎然的将士,高高飘扬猎猎作响的大纛,一往无前气势如虹的震天鼓号,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蛛网,束缚着他,推着他步步向前。

既然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只能赴汤蹈火,只能舍身赴死,那就必须从畏怯懦弱中站起来,坚强的直面枪林箭雨,在残酷血腥的战场上勇敢的锤炼自己,用鲜血和生命写就无上荣耀,虽然,可能是霎那间的璀璨,但耀眼的光华必将恒久存在。

齐王鼓励着自己,与恐惧和懦弱顽强对峙,然而战场上的气氛越来越紧张,空气中弥漫的肃杀之气让人窒息,养尊处优的齐王不要说迎接狂风暴雨了,就连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前的压顶乌云和电闪雷鸣就足以摧毁他的勇气,让他难以为继,让他距离崩溃越来越近。

韦福嗣知道齐王坚持不住了,在他嚣张傲慢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未经锤炼的脆弱心灵,色厉荏苒只能掩盖一时,懦弱的真相终究会暴露。韦福嗣无法改变齐王这种自小养成的性格,唯一能做的就是给齐王以最大程度的支持,让他自信,让他坚强。

韦福嗣担心“惊吓”了齐王,以冷静、从容但还是略带一些急迫的口气说道,“突厥人渡河了。”

突厥人连夜渡河东进,这意味着什么?很明显,意味着李风云的意图暴露了。李风云要抢时间,要抢在突厥人醒悟过来,竭尽全力阻挠他东进之前,进入平地松林,以赢得先机,所以李风云绝无可能攻打七水泊的牙旗,绝无可能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意气之争一时之快上,一旦阿史那咄捺带着牙旗主力进入闪电原,拖住了联盟大军,那么联盟大军先机尽失,即便进入了平地松林,付出的代价也很大,这将对攻占安州之计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齐王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紧张的情绪也舒缓下来,“如此说来,白发已越过闪电原,正在或已经进入平地松林,而我们也已实现牵制之目的,可以撤回怀荒了。”

韦福嗣摇摇头,“从时间上来推算,白发还没有进入平地松林,他的大军此刻应该是一分为二,一部分对七水泊的牙旗形成包围,摆出攻击态势,以逼迫闪电原上的突厥军队收缩防守,而另一部分军队则乘机火速东进,抢先进入平地松林。”

齐王疑惑了,我的推断没有错啊,白发的大军此刻正在或已经进入平地松林,与你的说法并无冲突,为何摇头?

“白发曾说过,他只要渡过闪电河,三天内就能进入平地松林。”齐王皱眉说道,“从时间上来推算,他今天应该进入平地松林。”言下之意,今天我们就可以撤离了。

韦福嗣没有说话,指了指悬挂在大帐一侧的地图,伸手相请。齐王大步走到地图前。韦福嗣紧随其后,抬手指向地图上的闪电河,“闪电河源自燕山西北麓的大马群山,由南而北,到了闪电原后便绕了个大弯,沿着平地松林的西北方向,东南而下,进入安州后就是中土的濡河,穿过燕山进入幽州北平,奔流入海。”

齐王看懂了。闪电河到了闪电原就绕了个“u”形大弯,闪电原就在这个“u”形弯内,牙旗所在的七水泊就在这个“u”形弯的顶部,李风云的大军要横穿这个“u”形弯就必须连渡两次闪电河,才能进入平地松林。之前李风云第一次横渡闪电河,扔下了大部分粮草辎重,整整用了一天时间,而第二次横渡闪电河,一天时间肯定不够,因为闪电河到了平地松林那一段后,宽度增加了,渡河时间必然也随之增加。如此一来,如果李风云东进安州的意图提前暴露了,牙旗的突厥人紧随其后竭力追杀,必然会迟滞李风云的渡河速度。由此不难估猜到,如果任由阿史那咄捺带着主力大军渡过闪电河,日夜兼程赶到战场,李风云进入平地松林的代价就太大了。

韦福嗣没有直说,但意思很直白,不惜代价拖住突厥人,阻止突厥人渡河,但齐王做不到,因为要阻止突厥人渡河就必须发动攻击,而中土大军一旦发动攻击,那就撕破脸了,再无回旋余地,双方必定大打出手,结果不论胜负,不论是南北大战提前爆发,还是双方保持克制政治解决争端,最终都对齐王十分不利。齐王北上出塞,目的是生存,是发展壮大,是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是在绝望中争取那一丝极其渺茫的希望,而不是自我放逐,自我灭亡。

韦福嗣坚信突厥人目前还不敢撕破脸,更不敢与齐王这个中土未来的储君打个两败俱伤,直接激怒中土这个庞然大物,因此他主张攻击,但韦福嗣了解齐王的心理,担心与齐王发生冲突,所以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向齐王施加重压。现在是非常时刻,君臣必须团结,而团结的前提就是君臣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君弱臣强,君给臣直接架空了,就是个傀儡而已,那就完了,君臣矛盾尖锐之后,败亡是迟早的事。

齐王委决不下。

“白发说三天内进入平地松林,前提是阿史那咄捺和他的主力大军都被大王牵制在闪电河西岸。”韦福嗣进言道,“大王既然走到这一步了,就应该勇往直前,就应该坚持到底,即便要撤退,也应该是明日凌晨之后。”

韦福嗣等不及了,齐王的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让他心急火燎,迫不得已还是“强势”提出了自己的底线,你要撤可以,最起码要信守承诺,要帮助白发牵制突厥人三天,要到明日凌晨之后再撤。

齐王踌躇难言,阴沉着一张脸,负手于后,在帐内来回踱步,团团乱转。

李善衡来了,李百药也来了,就连跟随齐王出塞的武贲郎将赵十住和怀荒镇将破六韩摩诃也来了,都来征询齐王的决策。

李善衡也是急切,虽然不敢直接进言立即发动攻击,但可以把局势分析得透彻,让齐王知道为了未来的巨大收益,现在必须勇于承担风险。

“白发的意图肯定已经暴露,牙旗那边的突厥人肯定衔尾追杀,拼死迟滞白发的东进速度,而白发帐下的马军屈指可数,凭借那点马军根本抵挡不了突厥人的攻击,最终还得依靠步军的密集战阵,如此一来白发步履艰难,东进速度大大迟缓,这种不利局面下,如果阿史那咄捺再带着主力大军跟进追杀,白发的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白发损失惨重,生存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去攻占安州了。齐王非常纠结,转目望向赵十住和破六韩摩诃。这两位将军常年镇戍边陲,与塞外北虏屡有征战,对目前战局应该有更为精准的判断。

赵十住和破六韩摩诃互相看了一眼,暗自苦笑。这就是典型的外行指挥内行的弊端,齐王根本不了解大漠,不了解北虏,不知道塞外征战的要害所在,即便从政治上来说,齐王也显得不够成熟,你都已经出塞了,深入大漠了,与突厥人正面对阵了,宝剑已经出鞘了,已经把风险无限放大了,如此关键时刻,你却要退缩,要撤退,要把拔出的宝剑再塞回剑鞘,你这不是找死吗?

赵十住没有选择,他被齐王强行拖上了“船”,当然这里面也有他的私心存在,如果不是看到收复安州后的难以估量的利益,他就算与齐王“翻脸”又如何?如今他破釜沉舟了,齐王却踌躇不前,岂有此理!

“弱肉强食。”赵十住严肃说道,“在大漠上,只有吞噬弱小才能不断强大,否则就是别人的猎物。”言下之意你不打突厥人,你害怕畏惧,突厥人就会打你,把你打得满地找牙,弱肉强食,你就完了,什么雄心壮志都没了。

齐王沉吟不语。

破六韩摩诃毅然进言,“大王,大漠上一切靠拳头说话,只要拳头够硬,只要把对手打倒,打趴下,打得服服帖帖认输了,你就是无所不能的神,你可以为所欲为,可以生杀予夺。你说白的,谁敢说是黑的?你说阿史那咄捺先动手,谁敢说你射出了第一箭?”

赵十住及时补充了一句,“在今天这个战场上,我们占据了绝对优势,乘着突厥人匆忙渡河之际,果断出手,给其致命一击,杀他个血流成河。”

齐王怦然心动,这句话才算真正打动了齐王,绝对胜算的一战,为何不打?

“传孤命令,攻击,连夜攻击,向突厥人发动雷霆一击。”



=()

第七百五十二章白费心机

九月十四,黎明前夕,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接到急报,中土齐王的大军“闻风而动”,迅速集结。

这在两人的预料当中,两军对峙之际,突厥人动了,中土人不可能视若无睹毫无反应,肯定也要做好战斗准备,以防不测,而接下来的局面就难以估测了,中土人是冷眼旁观,任由突厥人渡河而去,还是主动攻击,牢牢牵制住突厥大军?

对此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有一致判断,齐王不会发动攻击。因为蓄意挑起事端必然恶化南北关系,这不符合中土利益,也对齐王本人不利,所以这几天齐王都在妥协让步,目的就是以最小代价完成牵制任务。现在刀已经渡河两天多,距离平地松林近在咫尺,齐王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这种局面下就算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渡河追杀,也难以阻止刀的东进步伐,既然如此,齐王还有什么必要大打出手?

很快,斥候再报,中土大军出动了,气势汹汹而来。

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吃惊了,十分疑惑。这是中土人的疑兵之计,还是齐王得了失心疯,不顾后果,决心撕破脸,大打出手?抑或,这本身就是中土的入侵之计,就是南北大战的开始?

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立即否定了最后一个假设,如果中土要发动南北大战,首先时间就要选择在春天,其次要在代北和幽燕两地集结大量军队,绝无可能让齐王和刀这两股并不强大的力量在深秋季节发动一场短暂攻击,这不但会迅速摧毁双边关系,还给了大漠充足的备战时间,毫无正面意义,只有负面作用。

齐王也不会冲动到不顾后果的疯狂地步,毕竟现在不论是中土还是他本人,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维持南北和平乃是逆转危局的重要条件,这其中利弊得失一目了然。再退一步说,即便齐王得了失心疯失去控制,他的手下臣僚也会极力阻止,绝不允许他挑起南北大战,这不但关系到中土利益,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家性命。

所以最终只剩下一个结果,这是中土人的疑兵之计,齐王要继续牵制闪电河西岸的这支突厥大军,为此不惜摆出一副撕破脸要大打出手的攻击态势,以双方都无法承担的巨大代价来要挟和威胁突厥人,迫使他们不得不继续留在闪电河西岸。

然而,这更加证明了阿史那思摩的推测可能是正确的,中土要借刀杀人,要借助刀的力量攻占安州。此策一旦成功,中土大获其利,可以迅速逆转中土在南北对峙中的被动局面,为此中土殚精竭虑、煞费苦心,甚至以齐王北上巡边来吸引和转移突厥人的注意力,让突厥人对形势做出错误判断,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此策成功实施。

这也更加坚定了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立即渡河追杀,竭尽全力阻挠刀东进安州的决心。突厥人已失去先机,已无法阻止刀进入平地松林,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亡羊补牢,就是拖延刀东进速度并给刀以重创,让其失去攻打安州的能力,如此则此策必定功亏一篑。

天亮了,突厥人还在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渡河,而中土大军距离他们越来越近,并且根本没有停下的迹象,杀伐之气直冲云霄。

气氛越来越紧张,阿史那咄捺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果断命令负责在闪电河西岸牵制和阻御中土军队的将士们做好战斗准备,同时命令渡河军队立即停止渡河,以防遭到中土人的攻击损兵折将。

史蜀胡悉不以为然,认为阿史那咄捺太过谨慎,以他对齐王及其身边近侍的了解,绝无可能主动发动攻击,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他也不能把话说满说死以免落人口实,于是他乘机提议,自己先行渡河,带着援军火速追杀刀。

阿史那咄捺沉吟不语。现在齐王为了达到牵制之目的,已经撕下一切伪装,赤膊上阵了,这种局面下闪电河西岸必须留下一部分军队以阻止齐王渡河,也就是说大军要一分为二,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要各领一军,但史蜀胡悉居心叵测,不论是留在闪电河西岸,还是领军追杀刀,都有可能不计后果楸计代价大打出手,反正死的都是阿史那咄捺的手下,损失的都是阿史那咄捺的实力,承担罪责最大的也是阿史那咄捺,史蜀胡悉何乐而不为?

中土大军呼啸而来,鼓号声惊天动地,战马奔腾的轰鸣声由远而近,惊心动魄。

斥候再报,中土大军有备而来,有大量边镇马军隐藏在步军战阵内,之前一直没有发现,直到逼近对手了,才在两翼突然展开,暴露了形迹。如此一来之前对中土军队的实力评估完全是错误的,中土齐王的实力远远超过了预料,所以这一仗齐王不但敢打,而且还有相当大的胜算。

阿史那咄捺顿时产生了强烈的不祥预感。成王败寇,这一仗如果齐王打赢了,突厥人打输了,阿史那咄捺损兵折将狼狈而逃,结果不问可知,指望牙帐发动南北战争,帮他报仇雪恨太不现实,最终十有**都是牙帐借此机会迅速解除他的兵权,控制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