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明-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刘宣这种带着老弱行军打仗的军队,虽然靠着老弱牵制,能够勉强控制住士卒的军纪,但是在兵法上也留下了明显的漏洞,一旦老弱有失,主力也会马上溃散而去。
历史上郑成功攻打南京之战,就因为随军的老弱被清军俘虏击散,导致主力军心大乱、大部分溃散而逃,大好的局面也几乎毁于一旦。
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上凡是造反的农民起义军,军纪大部分都不太好。这一个现象并不是因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毫无大志,而是因为独特的历史原因造成。
历史上凡是起义造反的百姓,几乎都是活不下去的饥民,他们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拿起刀枪反抗朝廷的统治,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理想大义,而是在绝望中挣扎活命。
在起义举兵的初期,这些饥民百姓几乎看不见任何胜利的希望。在绝望的心理下,他们破罐子破摔,疯狂的砸碎一切旧的秩序,而不能建设一个新的秩序。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历史上的起义军几乎都会在烧杀抢掠,裹挟百姓,屠城杀降中轮回。
刘宣虽然在起兵的初期,就建立了严酷的军法,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休养生息,像以前一样流窜下去,这种严酷的军法将会越来越被士卒所厌恶。
跟着他造反的士卒,并不是身怀理想的红军,也没有那些有文化的理想主义者充当骨干。
他的麾下,大部分都是饥民盗匪、溃逃的官军,这些人跟着他造反,只是为了活命生存。如果刘宣一直这样不让抢劫杀人,不让欺凌妇孺,不让杀降屠城,恐怕就会被大部分士卒所厌恶抛弃。
因为只有能够给士兵带来金银财物、钱帛美人的统帅,才会被士卒所拥戴效忠。
所以刘宣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尽快的占据一处根据地,不能像历史上王嘉胤等人那样四处流窜。刘宣现在的实力已经算是不小,麾下的兵力已经超过万人,披甲的精锐也有两千,远远超过同时期的王嘉胤、紫金梁等人。
历史上神一魁起兵不久,还能在铁角城开荒种田,刘宣作为一个天命所归的穿越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远见远远超过了神一魁、李自成、高迎祥等农民军起义者。
刘宣之所以没有在陕北割据,是因为陕北连年干旱,这种严酷的旱灾持续到了崇祯八年。加上陕北地方穷困人口稀少,并不是成就霸业、割据一方之地。
而相邻的山西情况就好一些,山西虽然山地众多,但是大同、太原、晋中、临汾几处盆地都比较富庶,人口也比较稠密,既能扩充军队,也能筹集饷银。
刘宣渡河之后,一直思考着这支军队的出路,在他初步的想法中,已经决定在山西南部寻机发展,看能不能占据平阳府一代,然后趁机向关中地区发展。
从清水关到延水关大约六十余里,如果走6路行军,最少也需要一天半。但是这一次刘宣靠着黄河逆流而上,带着大部分船只走水路而行,虽然逆流行军,但是水路远比6地快捷,还没用一天时间,他就带领大部分主力来到延水关前。
延水关的守军只有不到千人,面对刘宣的七千大军,根本提不起一点儿抵抗的力气。
刘宣只是试探性的进攻了几次,还没有造成多少伤亡,守卫营寨的官军就已经死伤不少。官军守备见守不住渡口营寨,立刻就抛弃了大队,带着自己的亲兵落荒而逃。
刘宣打下了营寨,马利用手中的渡船,接应对岸的中军老弱,因为人数不少,整整的忙了三天,才将这些老弱妇孺、锅碗瓢盆、坛坛罐罐一起接过了黄河。
等全军过河,刘宣才从李旭升口中得知,延绥总兵吴志勉的探马已经距离延水关不远。李旭升麾下的骑兵探哨,还与延绥的精骑交了几次手,两方都损伤了几名探哨,对于对方的情况也有所了解。
刘宣过了黄河,已经算是脱离了延绥巡抚的管辖,以明代地方文官的尿性,延绥、陕西等地官军肯定不会越境追赶。
哪怕是前线围剿农民军的三边总督杨鹤,也要上奏朝廷,只有得到了朝廷的允许,才可能进入山西追剿刘宣。
以明末官僚办事推诿拖延的毛病,这一来一回的时间,最少也需要两个月,有了这两个月时间,刘宣也能在山西初步打开局面。
从延水关渡口过了黄河,已经距离永和县不远,永和县位于平阳府隰州治下,距离延水关渡口八十余里。城中的户口只有千余户,人口不足五千,县中的壮丁更是只有千余人。
永和县兵微将寡,虽然地处山中,也算是易守难攻,但是面对刘宣麾下的上万大军,还是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现在刘宣面临的最大困难,根本不是永和县两丈高的城墙,而是山西境内连绵不绝的群山。
进入山西之后,到处都是高山峻岭,刘宣麾下的大军行动也越来越艰难,尤其是那些千斤重的佛郎机炮,更是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
尽管刘宣心中非常不情愿,但是带着千斤大炮根本不可能跋山涉水,无奈之下刘宣还是轻装简行,将大部分十几门佛郎机重炮埋入地下,只带着轻便的虎蹲炮继续前进。
虎蹲炮轻者三十多斤,最重者也就百余斤,只要有两个身强体壮的大汉,就能扛着行军,在山路纵横的山西地界,这种轻便的火炮虽然威力不算大,但是无疑非常适合山区作战。
虽然刘宣尽可能减轻负重,但是八十里山路,大军还是磕磕碰碰的走了三天时间。
三日之后,大军终于来到永和县城下,面对紧闭城门,恐慌万状的永和县城,刘宣并没有轻易攻城,而是扎好了营寨养精蓄锐,好好休整一夜,等候第二天清早一举破城。
求推荐求收藏各种求伐明
———————————————————————————————
第一章全军过江
第二章李翰
红日高高悬在空中,烤的大地啪啪作响。从去年冬天之后,黄土高原上长达多半年没有见一滴雨水。因为干旱少雨,气温更加干燥暴烈,无论是人畜,在这种艰难的气候中,都是苟延残窜。
哪怕是刘宣大军度过了黄河,进入比较富庶的山西,情况也没有多少好转。
山西山地多平原少,在山西布政司平阳府隰州永和县城墙下,天启七年考中举人的李翰正躲在城墙下面纳凉,李翰旁边,还横七竖八的坐着十来个半大的孩童。
李翰,字文恭,延安府人士。出身于书香世家的谦良公子,刘宣攻破延安后,溃乱的官兵四处为乱。李翰的全家几乎全部死于乱军之中,只有李翰因为外出访友而侥幸生还。
李翰归家之后,遭遇此等横祸,一时间大病不起。更雪上加霜的是家中的粮食财物也被乱兵抢掠一空,仆人也四处星散而逃。
眼看家无余粮,李翰只能放下心中的高傲,向左邻右舍借粮。可惜现在是大灾之年,百姓家中也没有余粮,更不可能借给李翰,迫于无奈,李翰只能投奔刘宣求生。
所幸刘宣很快抓住了那些祸乱百姓的溃兵,并且将他们全部处斩,也算是为了李翰报了大仇。李翰没有了亲族牵挂,又见刘宣军纪森严,有人主的气象,于是决定暂时委身于刘宣军中。
虽然李翰有举人功名,但是刘宣也想看一看此人是不是只会读死书的腐儒,于是故意让他教导营中的少年。
对于刘宣的安排,李翰也不以为意,他因材施教,与那些桀骜不驯的少年打成一片,教导他们读书识字、微言大义,让暗中观察了一段时间的刘宣也有几分佩服满意。
就在李翰刚刚睡着了时,一名披甲的士卒快步走来,此人正是刘宣的亲兵队官廖狗儿,他推了推李翰说道:“李先生,快醒醒,刘将军有请。”
刘宣军中,虽然也有几个姓刘的营官,比如骑兵二营营官刘勇,炮兵营营官刘武,但是称呼刘将军的只有刘宣自己。李翰虽然有些迷迷糊糊,但是听闻刘宣有请,还是知道不能怠慢,他用力睁了睁眼睛说道:“好,在下马上就去,还请廖队官带路。”
李翰跟着廖狗儿,快步走入永和县衙之内。
永和县壮丁只有千余人,人口不足五千,城中只有二十多个衙役、百余守军,面对刘宣麾下万余精兵,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就打开了城门。
永和县令庞辉虽然迂腐,但是性格比较刚烈,等众多衙役守军开城投降之后,在县衙大堂中悬梁自尽,也算是为朝廷尽忠守节。
庞辉虽然不通世务,县中的权利也几乎被胥吏乡绅架空,但是此人比较清廉,非常重视教育,在永和县百姓中也颇有威望。
刘宣听到了这一情况,也没有侮辱庞辉的尸首,反而在县城中找了一口薄皮棺材,收殓了庞辉的尸身,遣散了庞辉的家丁仆人,将庞辉埋在了城外。
刘宣攻破永和县后,本来打算一鼓作气攻破隰州,但是因为最近几天金娘身体不舒服,怕是到了生产的时节。
明末的医学非常落后,对于预产期算的并不是很准,加上刘宣起兵的初期,生活上非常困难,鱼肉禽蛋等高蛋白食几乎没有,哪怕粮食也不能吃饱。恰巧金娘就是在这一时期与刘宣成亲怀上了孩子,按照稳婆的估算,金娘生产的日子大约还有十几天。
但是刘宣攻破永和县后,金娘的身子就非常不舒服,为了让自己刚出生的孩儿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了金娘生产的安全,刘宣决定在永和县休整几天。
趁着这几天时间,刘宣决定在永和县打土豪分田地,试验自己治理地方的政策。
等李翰和廖狗儿进来,刘宣的节堂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简洁,刘宣指了指节堂中的座椅让二人坐下。
两人也算加入刘宣军中一段时间,对于刘宣本人也算比较了解,知道刘宣不喜欢那些繁文缛节,于是痛快的坐了下来。
“李先生,你执掌童子营一段时间,不知道童子营的少年有没有什么好苗子推荐。”刘宣朝着李翰笑了笑说道。
“童子营的孩子虽然最大的才十五六岁,但是从他们的性格上来看,已经有两个好苗子可以使用了。其中以种衍最为骁勇,不下于军中的勇士,以孙可望最为坚毅沉稳,此子虽然年少,但是以后必定是大将之才。”
刘宣脸上笑意不减,心中却想道:“李翰此人虽然后世名声不显,但是眼光却不凡。孙可望此时虽然籍籍无名,但是在另一个时空却闯出了鼎鼎大名。”
在另一个时空,孙可望早年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很快成为张献忠麾下的得力骨干。在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更是位列诸将之首。他治理下的云南,军纪森严,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养活了李定国等十几万大军。
可惜此人后来晚节不保,投降了清军,最后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清军处死。
孙可望本是延长人士,在刘宣攻破延长县后,孙可望全家加入了刘宣麾下,他的父亲很快战死,母亲也改嫁他人。孙可望只有十三四岁,还不到披甲上阵的年龄,只能与大部分孤儿一样,在童子营中厮混度日。
孙可望此人,虽然能力不凡,但是因为他降清的历史污点,刘宣并没有用心培养,但是更不会花费力气打压,而是让他在童子营自生自灭。
可惜此人到底能力过人,很快在童子营出人头地,得到了李翰的举荐。
刘宣笑了笑,对着李翰说道:“过了黄河,气候也好了几分,我打算扎下根来,在山西境内用心发展。刚刚打下的永和县,也不想再一次放弃,决定委任几个地方官。”
“李先生才华出众,就是我选择的永和县令,至于与你一同进来的廖狗儿,则担任永和县尉。我会留下一哨兵马,交给廖狗儿统领,配合你治理永和县城,至于你举荐的孙可望、种衍二人,我也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每人带着十个童子营士卒,配合你绥靖地方。”
李翰听了刘宣的安排,并没有任何异议,反而有几分高兴的说道:“将军有了这样的安排,李翰就算放心了。历史上成就大业的明主,没有一人是到处流窜的流寇,只有深挖根本,稳扎根基,才能建功立业。李翰虽然没有多少才能,但是也愿意为将军治理地方,如果不能经营好永和县,李翰宁愿提头来见。”
刘宣摆了摆手说道:“永和县虽然险要,但是人口稀少、粮食缺乏,并不能长时间驻扎大军。如果官军前来围剿,你们也要尽早下决定,一切以保住人员安全为第一目标。如果不能抵挡,要尽快的放弃此地,与大军汇合。”
“这一次缴获的三十多匹骡马,也一并交给你们,你们要好好使用这些骡马训练一支骑兵。在永和县内,你们二人大事上商量着办,以李先生为主,廖狗儿为辅,再过几日,大军就要拔营,你们二人也需要早作准备。”伐明
———————————————————————————————
第二章李翰
第三章孙可望
刘宣之所以让童子营一部分少年协助李翰管理地方,也是因为手中无人可用。
尽管刘宣麾下已经有超过三万人追随,但是识字的人才还不足百人,这百余人大部分还是掌管后勤事物的骨干。
刘宣领兵打仗,一刻也离不开后勤的支持,这些能够清点货物,算账查验货物的人员,也肯定离不开大军,去下面治理地方。
在刘宣的想法中,治理永和县只能是一个开始的试验。在他的想法中,第一步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将县城附近的官绅豪强清扫一空,然后以永和县为中心,朝着四周的乡镇慢慢辐射发展。
刘宣这种治理地方的策略,与明代地方的政策大不一样。
明代从建国开始,就讲究皇权不下县,县令不下乡。地方上实际的权力也全部掌握在乡绅胥吏手中,哪怕在开国之时,地方上也没有多少强大的动员能力,只能靠着卫所制度征兵打仗。
卫所制度败坏后,明朝虽然更加富庶,但是实际上的国力已经虚弱不堪,成为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虚弱壮汉。
在刘宣的想法中,他在永和县推行的制度,无疑与明代大不相同,他决定一改宋代以来乡绅自治的局面,学习先秦两汉的办法,将根基深深扎根在基层。
在先秦两汉的时代,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朝廷任命的亭长、啬夫等基层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地方的权利。两汉的名臣往往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