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纨绔-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载,才得到了一个县尉的缺,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才升为县令。哪里像儿子,不但不用候缺,反而有上谕追着宣召前往京城听封。
朱县主到了这个时候,也终于颜色稍霁,他知道,儿子此次定然会受封京官了,因为若是要派往地方,上谕上直接就要命他前往何处上任,绝不会辗转一趟进京又转回地方的。不过,他也知道,儿子这次之所以有如此运气,并不是因为他才学有多么出众,而纯粹是因为他是当今皇上最信重的曹端的好友。
朱县令这次却想错了,朱松进京之后,马上被封为县令。但是,却是开封县令。虽然京畿县令只是从六品,但是却无疑是天下所有县令以及很多知府都无比眼红的职位。因为这个职位就意味着炮仗一般急剧升官。
这二人明日都要履新任职,特意相约赶在这之前到曹府和曹端相聚一次,因为他们都知道,能得任要职,多半还是曹端的功劳。
第213章 各有所思
今天是西夏和大辽的比赛。虽然大宋的“齐云社”要在五日后的决赛中才亮相,但是汴京民众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为这毕竟关系到大宋的对手问题。
玉津园。
几乎所有的在朝大官都到了,虽然赵佶到现在还没有现面,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不可能不来,因为他本身就是个蹴鞠迷,加上这场比赛又关系重大,他是很难忍得住不来看一看的。
皇帝的龙座虽然是空着的,但是下面群臣的座位几乎已经满了。
东面第一个位置上,是一位长须老头,满头白发,不过看起来精神还不错,不时和身边的官员交流几句。他就是大宋第一才子,已经64岁高龄的苏轼。
苏轼的性格本来还是有些冲动,喜欢直言的,不然也不会同时得罪“熙宁党佑党”,但是半生颠簸,宦海沉浮,到如今是已经看破风云,宠辱不惊了。所以,他虽然进京后立即被皇帝召见,并授了一个“平章军国重事”的职衔,但却丝毫没有了当初进京被太皇太后高氏封为礼部尚书的时候那般欣喜。
要知道,这平章军国重事可谓之职可谓群臣领袖,就是宰相在他面前也矮上几分。不遇大事,他可以不问朝政,平时也不必坐堂,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他的意见却有着皇帝金口差不多的效力。大宋百年以来,曾任此职的唯有老不死的名相文彦博和大宋最著名的父子名相中的儿子吕公著。
此时他旁边坐着的也是一位老人家,因为胡子没有苏轼那么长,那么的缘故,看起来年纪比苏轼年轻不少。事实上,他只比苏轼小两岁,乃是曾经拜相的小苏苏辙。
二苏兄弟进京之后,曾布知道自己的位置不保,便主动上书请求外放,赵佶毫不挽留,命他以门下侍郎出知雷州,总算是看在他主动退职的份上,给他留了个宰相之位。这样,苏辙就顺理成章地再次拜相,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了当朝次相。但是,由于此时的蔡京还是代理的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所以事实上,在东班群臣之中,他是位列第一的。
再下去自然是当今实权最重的蔡京了。如今的大宋,谁都知道他代替章惇入主中书省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原来章惇派的一些官员已经在向他示好,蔡京也不赶尽杀绝,但凡是愿意妥协,重新做人的,他都给一个机会。因此,虽然他已经入主中书省,但是,下面的人事变动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是这不知不觉当中,蔡京已经积累下了不下于章惇当年的人脉,如果这时候他再得到苏氏兄弟的支持的话,他就完全不比当年的章惇差了。
不过,蔡京却也知道,要想苏辙象当年曾布支持章惇一样支持自己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一则苏辙并不依附于他,但是却得到了皇上的信任,蔡京对他还是缺乏办法的;二则,当初蔡京虽然也知道苏氏兄弟可用,但由于从前和苏轼闹过有些不和,加上这兄弟二人若是进京,必然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当赵佶问他何人可用的时候,他只是举荐了几位中规中矩的人物,而苏氏兄弟是赵佶受了曹端的影响召回的。因此,二苏也不会因为重新进京而对他蔡京心存感激。
当然,更让蔡京觉得像是一座大山一样横在自己仕途上的就是曹端了。别看曹端只是一介商贾,平时从不问政事,但他在朝中的时机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朝堂上的每一个人。因为他所影响的就是皇帝本人,而皇帝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里,从曹端对二苏的赏识就可以让皇帝把这二人召回京中封为宰相可以看出来。若是曹端要求官,也许大宋朝真要出一个连科举考场都没有进去过的宰相了。
但是,蔡京想要离间曹端和赵佶却是不可能的。首先,“疏不间亲”那是常理,蔡京是通过儿子蔡攸来巴结赵佶的,但是蔡攸和赵佶的关系显然无法和曹端相比。其次就是曹端这人并不热衷于官场,赵佶几次想让他入朝为官,都被他拒绝了,这就在赵佶心中形成了曹端此人不恋权位的好印象,也让蔡京没有什么理由来离间曹端,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官场中人,官场上那有些玩忽职守、贪污渎职等罪名都加不到他身上。最重要的一条理由的赵佶这个人很江湖喜欢随心所欲,但是他身边的人却没有一个能在他面前无所畏惧的,唯有曹端这人可以给他一种当常人的感觉。曹端在他面前,甚至可以随意坐,随意躺,甚至称呼上也是“你你我我本就没有把赵佶当皇帝。
想到这些,蔡京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再往下,就是蔡卞。
虽然和曾布一样,蔡卞也是当时支持蔡王,反对端王的重要人物。但是他却还是存着侥幸的心理的,因为他乃是蔡京的弟弟,不管怎么样,他还是希望蔡京能看在这个的份上,放他一马——尽管,他们兄弟二人从来在朝堂上都是死对头。
而此时的双方准备室里面却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大辽的准备室里面,耶律延禧临时决定亲自参赛。自从看了拿份报纸以后,他的心情再也难以保持平静,这两天夜里老是梦见完颜阿古打在他眼前肆无忌惮地亲吻着他的美女妻子唐括乌雅,而唐括乌雅一边回应者,还一边用轻蔑无比的目光看着他。
这个梦令他异常恼火,他决定亲自下场,在那些和唐括乌雅一样有眼无珠的大宋人面前好好展示一下自己,让大宋人知道知道自己不但是大辽的未来之主,还是一个勇士。
到了准备室看见脉脉相对的完颜阿古打和唐括乌雅,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向大家说道:“今日若是不胜,大家就都不要回西夏了,我的海冬青最近都瘦了!”
他注意到蹴鞠团的几乎所有人都哆嗦了一下,只有完颜阿古打不为所动,心下更是冷笑不已。
而此时的西夏准备室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李乾顺把大家集中到了一起,问道:“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众人齐声应道:“准备好了!”
李乾顺却笑道:“那就把准备的都忘掉吧,今天我们要打一场漂亮的败仗!”
众人愕然。
李乾顺却笑道:“球场上的得失只不过是让大家心里面舒服或者难受一下,而有些方面的得失却可以让兵戈消弭或者兴起。我西夏一向叔事大辽,侄儿让着一点叔叔,也是理所应当的,不是吗?就让他们去比吧,好好比试一场,最好比试到兵戎相见。”
第214章 辽夏之战
龙座上,赵佶回头对旁边坐着的曹端说道:“你说他们这是踢的什么啊?大辽这边,就是那个完颜阿古打和那个美女在出力,他们的宝贝皇太孙简直就是来玩的,而其他人呢,来来回回就是为他创造进球的机会。可这家伙还是至今一球未进,真是比朕还差啊,竟好意思上去丢人!”
曹端不理会旁边群臣虎视眈眈的眼光,笑道:“官家,你还记得那日咱们的话吗?如今这个样子不正是我们希望的吗?你看看,完颜阿古打都进了6球了,唐括乌雅也进了3球了,其他人却一球未进,这简直是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结果了!”
赵佶忽然想起那日曹端的话,忽然忘形笑道:“是了,朕倒是差点忘记了!”完颜阿古打夫妻的表现越好,就会越遭到耶律延禧的嫉恨,曹端的坏水就越是能发挥作用。
这时,曹端又压低声音说道:“如今看来,那个李察哥确实是李乾顺了。你看,西夏这些人踢得没有一个不是无精打采的,这说明他们对于结果并不在乎。我猜李乾顺一定是知道耶律延禧要上场蹴鞠,才故意让他的。要知道,这一战毕竟事关国家是荣辱,不是李乾顺本人谁敢作出放弃的决定。”
赵佶深有同感地点头道:“你说的是。耶律延禧的加入,对辽国的蹴鞠队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就好像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以辽人如今的战力,竟还能领先西夏,真是奇也怪哉。而且,据说西夏蹴鞠队的所有人员皆是军中勇士,即使蹴鞠上不敌,也万万不会如此没有斗志的。”
这时候,比赛离结束已经越来越近了,大辽以9:7领先西夏。耶律延禧又获得了一次射门的机会,只见他想也不想,拔腿就射,西夏人似乎已经全然没有了,都傻在那里干看着。就在此时,人群中冲出一个人来,赫然是李乾顺,只见他飞身过去想救门,没有想到脚一滑,只踢倒鞠球的边,竟然无巧不巧地把那原本有些偏离轨迹的鞠球踢进了自家大门!
全场死寂!然后是耶律延禧疯狂的欢呼,他终于出了一口恶气,进了一球。但是,场边的观众却并没有象其他进球一样,每进一球就鼓掌欢呼,而是满含同情地看着西夏队的那个倒霉队正,他这一场已经进了六球,本来是和完颜阿古打并列为本场进球最多的圆社的。这回他是匹马独先了,可惜有一个球进的是自家大门。
曹端若有所思地笑着向赵佶奸笑道:“官家,今夜恐怕又要劳你几幅画了,我觉得今日这场面真有不少可画的地方呢!”
赵佶也笑道:“说的是。虽然这场蹴鞠看得很烦闷,但着实有不少可画之地。不过,朕听说这《东京日报》他人投稿都有什么稿费为酬,朕的画若是拿到外面去卖,每幅万两白银总还是有的吧,怎么朕却从未见过一两银子的稿费呢?”
曹端笑道:“这话你应该去问王诜那厮了,我如今可不在报社管事,这种事情是一概不知。”
说笑间,大宋君臣齐齐退场而去。
而西夏那边,大家刚回到准备室,却见一个看起来很温和很俊朗的的男子走了过来,自我介绍道:“打扰各位了,在下乃是《东京日报》的记者,不知道可否请问几个问题呢?”
西夏人对于大宋的文明向来是敬畏的,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平头百姓来到大宋都难免有一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又是忐忑又是兴奋,对于宋礼更是学了个十足。
而报纸作为大宋文明的象征之一,西夏人哪敢怠慢,当下李乾顺越众而出,说道:“没有关系,请问吧!”
那记者说道:“首先,我们对西夏队今日的失利表示遗憾,希望下一次你们能取得更好的战绩。请问李队正可否评价一下你们此战的对手呢?”
李乾顺想了一下,说道:“我觉得他们的实力很厉害,尤其是完颜夫妇二人,攻守兼备,太强悍了。”这句话在次日的报纸上就成了:“我觉得他们的厉害之处在于完颜夫妇,攻守兼备,太强悍了!”
那记者继续问道:“那么您对最后一个球怎么说呢?”
李乾顺说道:“今天前面踢得太累了,最后时刻出现失误,纯属意外!”
这句话在次日的报纸上变成了:“若非前面太累,加上阴错阳差,对方万万不可能进最后一球!”
那记者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今日的最后结果还是非常接近的,若是你们能再战一场,你认为你们有无信心获胜呢?”
李乾顺道:“蹴鞠场上胜负本就是无定的,对方胜还是我方胜都是机缘巧合,因此,对方实力虽然略胜我方一筹,我觉得我们还是有胜机的!”
这句话经过润色,出现在报纸上,就变成了:“对方今日之胜乃是由于机缘巧合,若是再遇,胜机当在我方。”
而那边厢,耶律延禧也在接受采访。他今日获胜,又进了最后一球心怀大放,说起大宋官话来也是流利已极。
问:“您对今日一战有何看法?”
耶律:“我们从始至终占据优势,这是实力上的胜利,也是气势上的胜利!”
记者继续诱导道:“这么说来,对方在实力和气势上都不如大辽,也就是说,若是还有再战的机会,大辽也是必胜吗?”
耶律延禧想也不想地说道:“这个自然。”
记者又继续说道:“方才那最后一球,小人也在旁边看了,殿下踢得着实漂亮,不过,您认为,对方的李队正若是不失误,那球也会进吗?”
耶律延禧有些不悦地说道:“自然要进。要知道,我那脚可谓势大力沉,对方虽然全力救球,但也只能稍稍使鞠球缓行片刻,并不能改变鞠球的线路。换句话说,我的进球和对方的队正那一脚一点关系也没有!”
那记者满意地点头道:“听到殿下如此信心满怀,真是太好了。小人也预祝殿下和殿下的整个蹴鞠队在五日之后的决赛上为大家带来一场更精彩的比赛。
这个时候,耶律延禧已经完全忘记了抵京的时候《东京日报》对他的忽略,大悦道:“多谢吉言!”他竟然把“精彩的比赛辽的胜利”划上了等号。
第二天的报纸上,他这番话倒是一字不漏地登在了东京日报的头版。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头版的另外一边,却是李乾顺的采访,经过润色之后,李乾顺的话更像是专门对耶律延禧的话作出回应一般。
而更绝是是对比赛过程的描述,用了极大的篇幅来说完颜夫妇如何如何神勇,李乾顺在进乌龙之前也是如何如何神威。至于最后一球,就是一笔带过了。旁边的配图是赵佶亲手画的,画面上就四个人:有三个人精神焕发,怒目圆睁,身形高大只有一个人无精打采,形象猥琐。
不用说,前者是完颜阿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