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在大明-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十三,真的要去吃猪下水?”就是太子也为之色变,虽然他吃不到。
“大哥,你放心好了,猪下水好不好吃,全在人为处理,处理好了,一样好吃。十三弟手下的人,别的不好说,但在食物处理方面的能力基本上还是可以的……”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太子纠结的样子,朱桂更想带他们去吃了。
“真的吗?”太子虽然死了,但是他还是想表现一下亲民的一面。
他来了之后,正事一件也没说,直接便微服私访。还不是为了“亲民”。
“当然是真的了。”朱桂微笑着,大力赞同的道,“就像淡水鱼,一开始不它没人吃,因为淡水鱼的刺太多,古人还不会挑刺。后来会挑了,不是美味的很吗?”
“是这样吗……”朱标有些怀疑朱桂在忽悠自己。所以他向黄子澄打听。“黄大人,这卤煮……”
“卤煮,太子殿下,臣听说过塞外有野人信奉萨满教,并且以乌鸦作为神,因为传说乌鸦救过祖先的命。这个应该是事实,在饥荒的时候乌鸦在的地方必有动物尸体。所以满族祭祀的时候要以动物脂肪,内脏(主要为野猪)放入大锅熬制(这些都是乌鸦爱吃的),祭祀完毕后众人分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卤煮。”
黄子澄至少在学识上没问题,要知道卤煮在明朝并不出名。它的出名是出现在清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这货又下江南了,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
由于皇帝是满人,自然要做卤煮,只是原滋原味的卤煮,哪怕是满人也吃不上来了,所以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
这才是后世出名的卤煮,也是朱桂让人弄的卤煮。
“大哥你放心,对吃的小弟还是很有信心的。”朱标这么纠结,朱桂更要忽悠他去吃了。
这道美食,示范的作用很重要。朱桂没可能等到乾隆,才推广猪下水。
“老十三,真的要吃?”朱标不太想吃猪下水,拒绝的神色出现在脸上。
“吃啊,当然要吃!”朱桂就当没看到,点点头道,“大哥,这南疆苦啊!没有多少的肉食。好在臣弟的厨子给力,做出了卤煮,让百姓们有口肉吃,不然……”
不然什么的。朱桂都不用细说。军队在外,消耗极大,再多的肉都不够吃的。
不要说猪下水,就是猪骨头也有的是人嚼了嚼咽了。
“好!咱们去看看。”
朱标已经不再关注“美食”。对他来说,只要老十三厨弄的猪下水可以下咽,便是有功的。
至于朱桂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是为了普通百姓也吃上一口肉。
朱标只是笑了笑,他根本不会去这么想。开什么玩笑,在这个时代,就是地主也长年累月吃不上肉。过年的时候吃上一块,已经是殷实之家。
普通百姓?
呵呵。大明从上到下,没有一个敢做这样梦的。所以,也没人觉得朱桂口中的“百姓”就是普通百姓。“百姓”这个词,虽然字面上是所有人,但是在许多时候是从来不是指后所有人的。
“太子贤明。”
对太子深入民心,黄子澄负责夸。
不过也确实值得夸。
因为他死了,是不需要吃东西的。也就是说朱标心中确确实实是为了百姓。
而在这一点上,黄子澄更了解朱标的性格,所以他没有劝,反而夸。
不夸不行。朱桂对他的“恶意”太大了。所以他只能抱牢太子的金大腿。
其实就连朱标也觉得奇怪。黄子澄不像是个禀正直言的君子,反而自从自己来了,马屁不断。他是受了什么委屈了吗?
难道老十三又揍他了?
朱标察觉了黄子澄的不对劲,却猜错了朱桂干了什么。
朱桂当然没有打他。时到今日,黄子澄身上的那点儿暗能,朱桂已经看不上了。
因为看不上,所以也就是个不重视罢了。
然而儒学到了明朝,是真正的身居高位了,他们甚至开始决定皇帝的祖先是儒士了。虽然老朱没接受朱熹,但这是个信号,是他们实力展示。要知道明以前的皇帝,哪一个不是神异不断。
商是玄鸟。周就不用说了,一大帮子神仙。汉是赤帝之子。唐是老子。就是赵宋,也弄个赤脚大仙的渊源。
只有明,神没有,仙也没有。儒生们想让朱熹上位,一个凡人做皇帝的祖宗。
这根本是在推翻皇家的定义,一直以来皇帝是“奉天承运皇帝”,是上天之子。
一旦成了凡人的子孙,还有什么逼格。(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40章、做饭的是“阿姨”
(全本小说网,。)
逼格可是皇帝皇权神授的天然合法性。就是这,他们也要夺去。可知平日里,他们是如何的高高在上了。
然而,到了朱桂这儿没用了。
对他们的“骄傲”,朱桂一点儿也不惯着。
更重要的是朱桂还有不惯着的底气。因为朱桂是修士,而他们不过是妄图窃取神权的凡人学说罢了。
是的。他们一直在谋划神权,从天人感应开始。
如果不是朱桂。老朱早像历史上一样破釜沉舟,直接绝了天地通,也不会让他们窃到神权。
但现在不一样了,老朱可以亲自握住神权,他当然不会再绝天地通。
而没有绝天地通之后,儒学尴尬了。
他们对抗,不断盖盖子的几千年的“神”,一下子跳了出来。
这怎么可以不尴尬。要知道他们与皇权的对抗,其借力之始,便是“神权”,便是董仲疏的天人感应。
现在倒好,人家直接“神”了。
就像是朱桂。按照儒家的理想国,朱桂这样的王,应该对儒士恭恭敬敬,礼贤下士……
总之,一切的受益,其实还是他们自己。
一个学说的诞生可以说是理想,是为了他人。但是一个学说的传承却必然是源于“利益”。
没有“利益”,或者说无法立即收获利益的学说,很快便失传了。
比如墨家,比如阴阳家,法家,名家,兵家。。。。总之除了道家后起之秀和儒家“正统”外,都失传了。
难道墨家与兵家,对国家,对一个种族延续不大于儒家吗?
但是没有核心利益,不符合帝王的意志,有用也是没用的。消灭起他们,帝王从不心软。
就是道家,如果不是佛门东传,皇帝需要一个对抗外来宗教的工具,道家的消亡,也不奇怪。
毕竟皇帝选择“道家”与“儒家”的唯一标准,便是他们安全,没有侵略性。
皇帝一强硬,他们就软了。
所以黄子澄遇上了拿他当普通人看的朱桂,他很是无奈。
他能干什么?难道告状说:朱桂不敬他,不每天嘘寒问暖,不出门牵马,归家送吃的?
这样的事虽然大明上下都知道,但是知道归知道,这么干的人也不少。甚至这也是大青巾们努力宣传的“世界”。
但是,朱桂不理会,就不这么干,他们也没办法。
告状?呵,图惹人发笑罢了。
儒学是“君子”学。如果有一位王为其出门牵马,归则抵足而眠。
那么这个儒士不得了。各种buff加成,刚刚的。
但是他们却不能指责不这么对他们的王。毕竟他们提倡的是君子,当君子是不可以自己主动要好处的,得人家主动给,而自己还得三推四推,收的不情不愿,再说一些:“若再如此,莫入我门。”这样的体面话,才好。
只不过这些“逼”在朱桂这儿是完全不可以装的。
因为无数次的例子告诉了黄子澄,他只要在这儿装逼,朱桂就会让他深刻了解“工作不分贵贱”。
如果是朱桂直接对他的处罚,他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是朱桂根本不露面,只朱桂的“老人会”便把他收拾了。
中原自古以来,老人便有优待,有特权。
所以朱桂把村中的年长者弄过来,专门用来改造儒生。
黄子澄被改造的多了,当然明白这帮老头的不给面子啊!
黄子澄那个悲愤:我怀勇气,信心而来。但是他,竟然连打都不打我了。
是,我是知道他的地位身份不同了,但是咱能不能不要弄的这么明显?多少给点儿面子?
可惜啊!他怀着一腔热血来打boss,却连个小boss都还没打上,便让这里的三老收拾了。
至于怎么收拾的,就不细说了。只要看一看后世将离职的老领导,没一个人敢惹,便知道他们战斗力的强大。
至于还手。除非黄子澄不想当大儒了,否则借他两个胆,他也只能受着。
一物克一物,大体如此。而且这“三老”制度并不是朱桂创的,而是同样限制儒生的刘邦创的。刘邦要求乡三老是“能率众者”,就是说他们在当地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对民众要有号召力。这单凭个人“有修行”是不够的,他们必须为乡族势力所认可。“乡三老”、“县三老”对地方政治乃至国家政治发挥不小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只是一般的年长者,通常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见解。汉代的乡三老、县三老可以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绩。有的三老甚至对国家重大政治事件也有所影响。
而且最重要的是从刘邦宣布的政令来看,当时的三老是从民间老百姓中直接选出来的。可不像大青巾们为了限制三老跟他们做对,忽悠皇帝,把选举权收回来,走上了官方推荐路线。
正所谓权力服务权力,当乡老的权力来自他们,当然也就听他们的,成了他们的人了。
所以说汉代三老是“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地方社会领袖。而之后的三老是被领袖。
朱桂用的是汉三老,于是黄子澄难受,却说不出来。
黄子澄的变化是在心,他不说,也没人知道。就是说了,也不会有人怼三老。因为他们是老人,有特权的。
真要较了真儿,说不定最后倒霉的还是黄子澄自己。
很快,地方便到了。
有左千户指着前面的一间铺面介绍道:“二位殿下,到了,前面那个就是,这儿天气热,不明显,不过潮湿的天吃一口热气腾腾的,卤煮的香味,真好……”
左千户是武人,所以朱桂关心士兵,多准备肉食,他是绝对赞成的。他已经朱吃过了,味道很好。
“王阿姨,您好。”
阿姨?
朱标又蒙了一下。打量左千户打招呼的姑娘。朱标看到一个20出头,但也就是二十三四的女孩正端着盆从屋里面出来,不由看向左千户:人家比你大多了吧,你叫人家阿姨?什么“姨”?亲戚?
一个称呼又让朱标好奇了。
这是朱桂的锅,习惯了对做饭的叫阿姨,有一天说凸路了嘴,被手下学了去,也就成现在这样了。
王爷都叫“阿姨”,哪个敢叫“大妹子”?叫一个试试?三老正愁没人收拾,发挥一下余热喱!(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41章、一口贱食
(全本小说网,。)
被人叫“阿姨”,她有些害羞。不过却也并没有生气的意思,毕竟二十出头了,在这时代确实可以叫“姨”了。如果叫姑娘,反倒是会挨骂。
十二、三便嫁人的时代,大了不下十岁,还是姑娘,绝对是骂人嫁不出去。
只不过左千户叫她“阿姨”,有些开心他们的亲近,同时也有些羞意:“你……你来了?还是老样子吗?”
她的表现,要说对左千户没意思,估计她自己都不信。但是左千户愣是看不出来,这也是外人帮不上忙的地方。
先看到左千户,先跟左千户说了话。直到这个时候,这位大厨阿姨似乎才注意到左千户身旁的一大帮子人。
朱桂,她是见过的。但却不知道朱桂就是楚王。朱桂还没到四处宣传自己是楚王的地步。
当然,就是宣扬,在古代也很难让人记住朱桂的脸。
所以在这位厨娘心目中,朱桂是个二代,也应该是个二代。因为他太小了。特别是修道入门,他的脸怎么看,也不像个大人。
既然不是大人就简单了。肯定是家中的保镖带着他出来玩耍来了。
是的。左千户在她眼中就是富户的看家护院。
也只有这样,她才会喜欢,才会有好感。
门当户对,同样是时代的法则。
“呃……”
左千户看向朱桂与太子。厨娘怎么想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当然是朱桂与朱标。
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习惯了。至于厨娘的好感……估计左千户更擅长理解刀对他的好感。
“嗯……这位……”
“我们是从南京来的,想尝尝当地的特色小吃……”
黄子澄赶紧接了口,他是绝对不会让太子叫普通人“阿姨”的。
要知道厨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厨师的社会地位受到认可是在我大青的乾隆朝。是因为吃货乾隆,厨子才有了地位,有了“大师傅”的称呼。
在这之前,厨子做饭,好吃是应该。不好吃,是厨子的锅。厨子们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称呼的贱业。
所以黄子澄才主动开口,是绝不允许太子称其为“阿姨”的。
有了割裂皇家与“贱民”的社会关系,不让人家介绍,黄子澄便热情的给朱标介绍道:“朱老爷,这卤煮虽然是野人的玩意儿,但是受到了楚王府的改良,之后才传到了民间……”
黄子澄在忠义城并没有闲着,他一直在收集情报。
当然,他所谓的“收集”,只不过是朱桂没有拦着罢了。如果想拦,他根本什么也收集不到。
原来是这样!
听了黄子澄的介绍。朱标微笑看着朱桂:这个老十三看来是真心喜欢弄这些美食了。
在南京那会儿,便有人告过朱桂的刁状,说他是谄媚君上。
当时朱标便很不舒服。当儿子的弄点儿吃的给父皇,怎么就是谄媚了。只不过面对手下的声音,朱标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