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我不求仙 >

第137部分

我不求仙-第137部分

小说: 我不求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天庇佑我大李朝,是天大的祥瑞。”

    老太监一跺脚:“这黄学恒该杀!他难道不知道,这亩产万斤的神豆只要稍微一查,就能被揭穿,居然连这也敢造假。蠢不可及,蠢不可及!”

    老皇帝点了点头:“不错--咦,等等,这一向以来各地报上的祥瑞都只不过是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这鄞县黄学恒却怎么报得这样实在?他难道真的蠢到这个地步,不怕我派员下去探查吗?”

    --其实老皇帝刚亲政时,也曾经派手下亲信太监去各地查过祥瑞,想杀一杀这股歪风邪气,可地方上的官员自有应付之道,比如说你要看五色花,好,天使请看,这就是五色花。什么?您问为什么看不到花?您大老远从京城赶来,这花儿等大人等得都谢了,自然看不到五色花了。

    一来二去,老皇帝就懒得追究真假了,不过地方官员都有默契,那就是上报的祥瑞都是些花巧玩意儿,不涉及军国经济等大事,也就是讨个巧儿罢了。

    可鄞县黄学恒也太实在了--亩产万斤的神豆可是瞒不了人的,这神豆总得留种吧?只要再种一季,这谎言可不就揭穿了?那不是自己将自己送上断头台吗?

    老皇帝正在疑惑不解,又有小太监来报,那黄学恒亲自带着神豆送到京城,如今正在驿站,并不需要赶往鄞县城拿人。

    老太监哼了一声:“这黄学恒看来为了讨赏赐也不要脸到家了,居然巴巴赶到京城来,他就不怕万岁爷招他到御前,三头六面一对,就揭穿了他的泼天大谎?”

    老皇帝点点头,这就是所谓权势迷人眼,为了能够升官财,总有些不肖的官员铤而走险,他心中突然一动,鄞县城--自己贴身老太监的老家,可不就是在鄞县吗?等等,黄学恒--此前滴灌法就是由鄞县流传出来的,自己还提拔了有试行滴灌法之功的黄学恒从一个不入流的典吏为县令。

    不仅如此,明灌钢法的户部侍郎诸宗礼老家也是鄞县--鄞县、鄞县,这一年,自己时不时会听到鄞县,因为后宫佳丽时不时在他面前展示一些鄞县特有的小物件儿,比如一些很有趣的内衣,他虽然年纪大了,却依然很喜欢这些房中情趣。这其中,除了听到后隆村,还有后龙先生一名--

    老皇帝突然道:“来人,押、不,招鄞县县令黄学恒入宫。”

    黄学恒正狼狈得一塌糊涂,因为,就在刚才一队如狼似虎的内厂缉事冲了进来,将他一脚踢翻在地,五花大绑了起来!

    黄学恒守在驿站里已经很久了,花了不知多少银子,托了数不清的关系,终于通过老皇帝的贴身太监,将有关神豆的奏章报了上去,要不然,他一个小小的县令的奏章最多到军机处打个转,根本到不了老皇帝案头。

    但黄学恒却知道神豆一事事关重大,虽然郭大路已经假托仙人之语,引诱大量农民前来“盗宝”,但以后隆村一村之地,流传出去的神豆依然太少。大李朝数亿农民,如果想让家家户户在短期内都种上神豆,还是得依靠朝廷的力量,由户部设立专门的劝农司大面积推广。

    黄学恒之所以费尽心思一定要将神豆报上老皇帝案前,就是知道老皇帝向来有知农事之名,知道神豆一事后,必定会动员全朝廷之力大力推广,比推广滴灌法还用心用力,因为滴灌法说到底只是有利于修行界,而神豆则是惠及天下数亿子民,只要不是真正糊涂到家的为政者,都明白其中的重大意义。

    原本,老太监的仆人传来话说,这几日奏章就将送上老皇帝案头,让他坐等好消息,这几日就不要离开驿站了,黄学恒赏了送话的仆人十两银子,老老实实等在驿站中,可没想到,破门而入的不是传旨招自己入宫的小黄门,而是高官显贵无不谈之色变的内厂缉事!

    黄学恒整个儿蒙了,连声冤枉都喊不出来,他只不过是个七品小县令,万岁爷就算要治自己的罪,吏部一纸文书自己就得乖乖去了官帽,亲缚双手,跪在驿站天井里,何至于派出内厂缉事啊?(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二百四十七章 宫中的小变化(四)

    (全本小说网,。)

    黄学恒哪里见过这等场面?他只是芝麻绿豆大的县令,真要拿他,哪里需要动用内厂缉事这些爷?这些爷就是二品以上的高官,见了他们都不自禁会双腿软的。

    黄学恒的乌纱帽被打落在地,官服也被扒下,他整个人失魂落魄不要说反抗,连完整的话都说不出半句,其中一个内厂缉事掏出一个麻核塞到了黄学恒嘴里,禁止他说话。

    其实这些内厂缉事也不知道黄学恒犯了什么罪,只知道当今圣上震怒,从南书房亲自下的旨,为免黄学恒涉及什么见不得人的**,嚷嚷出不好听的话来--有些皇家隐秘,就连内厂缉事也不敢与闻,知道太多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所以干脆把他的嘴堵上了。

    驿站外早就准备了囚车,黄学恒被扔进囚笼一路向内厂大牢而去,可是,当车行到半途,又一个小黄门骑快马气喘吁吁赶来,命内厂缉事将黄学恒带进皇宫。

    黄学恒被一番折腾,头昏脑涨,一直等到跪在南书房外的青台阶下,才稍稍明白过来,这是当今圣上要面见自己!他也顾不得自己掉了乌纱、扒了袍服,仪态有失,连忙跪了下来,连连磕头,口称万岁。

    书房内的老皇帝看着黄学恒乱七八糟的礼仪,不禁皱了皱眉,旁边老太监乖觉,忙低声道:“这黄县令原本是小吏出身,并不是正经的读书种子,有关礼仪缺失也是难免的。”

    老皇帝瞟了老太监一眼:“你倒是会照顾同乡,在这南书房,都愿意看在这小县令是鄞县老家人的份上,帮衬一二。”

    老太监知道老皇帝暴怒的心情已经平息了,凑趣笑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看到这黄县令我倒是想起家乡的咸菜了,一日不吃咸菜汤,两脚酸汪汪。”

    老皇帝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你代寡人问问那黄学恒,为何欺君?”

    老太监领了圣旨,大步来到书房外的院子里,一甩尘拂:“鄞县县令黄学恒,圣上有旨,着咱家问几句话,你可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得欺君罔上。”

    黄学恒听到老太监报的是自己的官名,先松了口气,这样说来,自己被问话并不是以罪人之身回复,忙重重磕了头:“是,小官必定实事求是,不敢有半句虚言。”

    老太监是第一次听到“实事求是”这个词,怔了一怔,当即明白了其中之意--这话却是郭大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来二去,黄学恒也学会了。

    老太监咳嗽了一声:“黄县令,咱家问你,那亩产万斤的神豆确有其事?”

    黄学恒挺直身子,大声道:“确有其事!那神豆,是后隆村后龙先生从天界所得,历经艰辛方才移植到凡间。下官曾经在后隆村亲眼看到那神豆,在后龙先生以法术培育下,那神豆亩产可达万斤!”

    老太监一皱眉:“黄县令,你说这神豆在法术培育下可达万斤,那普通农人栽培就肯定没这个产量了吧?”

    黄学恒道:“下官不敢欺瞒,因为那神豆只在后龙先生法术培育下,种过一季,虽然如今已经有许多农人得到了神豆种子,但要等来年开春才能种下,所以暂时不知普通农人种植亩产可达几许。不过,后龙先生说这神豆不挑地,再贫瘠的山地都可以种,又极耐旱,亩产千斤以上是没问题的。”

    老皇帝在书房内听得此话,激动莫名,这神豆不要说亩产千斤,就是数百斤也了不得了,粟、稻、麦等庄稼风调雨顺,亩产也就百多斤而已。

    老皇帝咳嗽了一声,外面的老太监会意,忙直入正题:“黄县令,你既然进京献祥瑞,可带着那神豆?”

    黄学恒连连点头:“带着带着,下官拉了一车来,就放在驿站客房里,不过,下官刚才被内厂抓来时,听驿站的官员说,那些神豆放着占地方,打算把它们拖出去扔河沟里呢--”

    黄学恒话音刚落,老皇帝在书房内一拍桌子:“来人!去驿站,将那神豆一粒不剩,全都拉到宫里来!”

    今儿个,驿站的官员们吓了半死,先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内厂缉事大爷,把一个小地方来的县令给抓了,他们正想翻找一下那县令的私囊,沾点小便宜,可没想到除了一车粘满泥巴的圆疙瘩,啥都没捞着。

    几个驿站的小吏被差使着,将那车圆疙瘩拖出去扔了,突然,大批内厂缉事又冲了进来,喝问什么神豆--这小小的驿站哪来什么神豆啊,那姓黄的县令只留下这一车泥疙瘩。

    最后驿站官员好说歹说,塞了大把的银子,赌咒誓自己没有贪墨,这才让内厂的缉事大爷们拖了那车疙瘩走。

    老皇帝一反常态,正在书房里踱步,他有多久没有如此失态了?对,那还是在他十九岁亲政那年,听闻边关胡骑磕关,一日三惊,并没有多少治国经验的他,当着大臣们的面一板一眼,举止从容,但回到南书房,就会如此失态。

    可是神豆--如果神豆真的如此高产,那可是比胡骑入侵还要重大!民以食为天!有了神豆一物,大李朝的江山就如铁打的一般!

    当年李朝代周而兴,就是因为修行界占了太多的粮田,以至民不聊生,十八路反王竖起反旗。此后,虽然修行界稍稍放松了对民间的压榨,甚至允许百姓种植葛草等灵药,来换取粮食,但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两千余年来,越来越多的土地向修行界、大地主、大贵族集中,老皇帝自己就是凡间头号大地主,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苦不堪,谁也不知道,老百姓何时再会造反。

    只不过,就算老百姓攻进京城,那倒霉的也只是皇帝和官员,修行者们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的力量太强大了,不是老百姓能对抗的。

    而修行界会把皇帝当替罪羊,重新扶立一个新朝代,让老百姓出一口气,然后继续安心当奴隶。(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二百四十八章 宫中的小变化(五)

    (全本小说网,。)

    因为改朝换代的战乱,大量人口丧失,幸存下来的百姓,短时间内是不用愁地种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集中、朝代幸替的轮回会再度出现。

    老皇帝身居高位,对此自然再清楚不过,但他却束手无策,更因为他数次想推行有损修行界利益的新政,而被修行界逼着禅让,可是如果换了大皇子登基,以他的急燥性子,绝对会闹得民不聊生,提前让大李朝灭亡!

    但是,神豆的横空出世,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只要百姓吃饱了肚子,就不会轻易闹事了吧?不管怎么说,好死不如赖活啊。

    这时,老太监亲自捧着一个锦盒匆匆走了进来:“万岁爷,这就是神豆。”

    老皇帝亲自动手打开锦盒,只瞟了一眼就愣住了--这一个个泥蛋子就是神豆?!

    老太监在旁边低声道:“听那黄县令说,这神豆是长在泥土里的,他千里迢迢带到京城,担心这神豆在途中失了水份,所以包裹上了一层泥。内厂的缉事们也不敢胡乱动手清洗,就照原样送上来了。”

    这用泥土在作物外包裹一层,保其鲜味,并不罕见,如那藕从泥塘里挖出来时,也会包裹层泥,运到集市再清洗。

    老皇帝点点头,也不顾手脏,取过一只神豆,如同老农一样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巴,露出了里面的神豆的真貌,只见那神豆貌不惊人,上面坑坑洼洼的,有的还冒出了小芽头。

    老皇帝想了想:“来人啊,摆驾御花园,寡人要亲自种下神豆,看看是否真的高产。”

    老皇帝一声令下,底下的太监们自然是一阵奔走,等他坐着肩舆来到御花园时,早有花匠将一片奇花异草铲平、挪走,平整出了一大块田地,差不多有两三亩大小。

    老皇帝说是要亲自种神豆,却不可能真的动手,他只是将神豆交给花匠,黄学恒在旁边指点着花匠将神豆顺着芽头切成小块,埋在土里。

    老皇帝种神豆,自然不可能等到来年,虽然天气渐冷,并不适合作物生长,但皇家自有法宝,只见老皇帝取过一个羊脂净瓶,净瓶里插着一截柳枝,大冬天的依然青翠欲滴。老皇帝抽出柳枝,轻轻一甩,几滴净瓶里的水珠洒向了田里,如同奇迹一般,刚刚种下的神豆,立刻长出了小苗,老皇帝连甩柳枝,神豆越长越大,下面的土地也渐渐隆了起来,显然在地下,神豆正在快成长。

    郭大路可以用功德之力催长神豆,老皇帝自然也有仙家法宝,虽然当皇帝的不能修行,可是宫中自然藏有修行者送的诸多宝贝,再怎么说这皇帝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修行者悟道前,也是他治下的子民,这点香火情总是有的,随手送些法宝是题中应有之意。

    老皇帝手中的净瓶之水,就有促进万物生长的神奇作用。只不过,此仙水对高等级的灵药无效,而且只能促进生长,而不能增产,原本这作物能挂多少果,结多少实,依然只有原数。

    老皇帝将柳枝重新插回净瓶,他的手,有些微微颤抖,因为他已经看到,在泥土里已经有大个的神豆破土而出,比成人的拳头还要大。

    老皇帝沉声道:“把神豆都挖出来--仔细着点,一个也不要遗漏。”

    一群太监、花匠撅着屁股在田里扒拉着,也不顾脏乱,将一串串的神豆挖了出来,看到泥土下面累累的神豆,无不惊呼连连,要不是老皇帝自己看了也是颇为失态,早就要治他们一个大不敬之罪了。

    田边有个大秤,每挖满一筐神豆就送来过秤,第一筐沉甸甸的神豆就有百余斤,紧接着,不断有数字报给老皇帝:“五百斤、七百二十斤、已经破了一千斤了,这还是一亩地里挖出来的!--两千斤了!”

    数字越报越高,老皇帝从惊喜渐渐变得麻木了,这、这真的是神豆!凡间作物,怎么可能有如此高的产量?

    他突然想到,这神豆是后隆村的后龙先生从天界所得,那为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