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我不求仙 >

第42部分

我不求仙-第42部分

小说: 我不求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大师,真是侥天之幸!”

    李华扭头对一直跟在身后忍着笑的郭大路道:“小哥,麻烦你给我找个空桌来,从此后,我就要在这学堂当郭大师的一名学生。”

    郭大路一开始面对李华这个当代的知识分子,不无带着戏弄的态度,在他以前对古代读书人的认知中,这些掌握着知识和话语权的精英,其实是极端自私自利的,读书只是为了当官,而当官是为了发财,什么为国为民,那只是一句空话套话。

    大李朝的文人他虽然没有直接的接触,但只要看看后隆村等农村农民的破败生活,就知道官府对老百姓的压榨有多严重,而代表官府的知识分子阶层又有多脱离基层百姓。

    可李华夜访后隆村却大出郭大路的意料,他为人平和,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和自己的瞎眼老爹一起啃咸菜也态度从容,如今更是虚心表示愿意成为自己的学生,和一群乡下孩子一起读书。

    郭大路突然有些后悔,后悔自己不该捉弄李华,这个读书人,是个好人,一个真正的好人。

    郭大路正了正衣服,向着李华行了一礼:“李夫子,郭大路一介乡村小子,不敢称师,咱们、嗯,咱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李华被郭大路这半文半白的话弄得一愣,呆了半晌,指着郭大路道:“你、你怎么和郭大师的名字一模一样,等等--天!难道你就是郭大路,这处学堂的主人?”

    郭大路笑道:“后隆村就只有一个郭大路,那就是我,我不是什么隐者,也不是大师,不过,印刷术、《三字经》、乘法口诀表,倒的确是我鼓捣出来的。只是,我事先说明,这些东西都不是我发明的,而从我的师傅山中老人处学来的。”

    郭大路当着李华的面,又胡扯了一通什么山中老人从小救了自己,抚养教育自己长大,教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本事等等,他每一次说谎,就自动将这个谎话编得更加圆满,加上种种细节,淡油加醋,生动无比,说到自己感怀山中老人对自己的恩情时,甚至眼眶含泪--其实是思念21世纪的小女友。

    李华不疑有他,连连感叹:“可惜,可惜,我无缘向山中老人请教。不过,郭……嗯,郭小师父,我向你求学之心却是真的,还请你多多赠教。”

    郭大路苦笑道:“我怎么能当你李夫子的师傅呢?你的年龄比我大,你是官身,我却是个平民,当不得,当不得。”

    李华道:“当得,当得,达者为师,圣人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李华还请郭师傅不吝赐教。”说着,又行了一礼。

    郭大路忙扶住李华:“李夫子,这样吧,我代我师傅收你为徒,这样,你就是我的师兄,我是你的师弟,我代师传艺,你看这样可行?”

    李华眼睛一亮:“代师授艺?好!好!这办法好!那我就拜山中老人为师,不过,你是师兄,我是师弟,我们不论年纪大小,以入门先后为序。”

    郭大路拗不过李华,只得认了师兄,李华为师弟,浩哥儿、傻大个、大妞、李波等人倒也识趣,纷纷上前行礼,称李华为师叔。

    李华问郭大路道:“师兄,咱们师傅山中老人教授的是哪一门经书,是哪一个学派?”

    郭大路想了想:“师傅无门无派,我从他处学的知识,都是他自创的,我记得师傅有一次无意中提过,他的学识,叫科学,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求证,追求天下万物的本源和发展。”

    李华喃喃自语了几句“科学”:“我们的师傅不知是何方神圣,追究的居然是万物之本初大道。我想,我们的师傅必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郭大路一时嘴快,道:“科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师傅说,就算是他教我的知识,我只要有足够的证据,也可以完全推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

    郭大路此话,已经属于离经叛道,大逆不道了,大李朝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师傅说的话永远是对的,做弟子的怎么可以质疑呢,又怎么可以“走一条自己的道路”呢,这不成了叛徒了?无论哪个门派宗学,遇到这样的弟子,可是要清理门户的。----------------------------------------------------感谢木木先生、幽圣天使、伟厷孒ˊ等书友的打赏,今天有四更哟,大家开心的看书吧,毛豆努力码字中。(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七十一章 代师授艺(四)

    (全本小说网,。)

    但李华确也算是半个异类,念叨了半天“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晃了晃脑袋:“嗯,师傅有过,做弟子的既然察知,自然该直言其过,文过饰非,非正人君子所为。至于‘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云云,这就是无稽之谈了,君父有过,直言其非就是了,何至于背门而出。”

    当晚,郭大路也没时间给孩子们上课了,吩咐他们自习,和李华在火把下夜谈,他有心通过李华了解自己身处的这个大李朝,所以一边胡绉一些所谓山中老人的学识,一边旁敲侧击地打听。

    李华为人虽然方正,但并不傻,要知道,他寒窗苦读十余载,能当上县学的教习,就绝对不可能是笨肚肠的人,他很快就发现,郭大路虽然满肚子都是山中老人讲授的古怪学识,但对常识却一窍不通。

    但李华很快就释然了,自己这个小师兄,跟着师傅山中老人从小住在封神山内,远离人烟,所以才对世事一无所知,所谓山中不知岁月长,形容的就是自己这小师兄的情形了。

    李华想了想,挑了一些世人皆知的常理,慢慢讲给郭大路听,如当今圣天子在位,众正盈朝,国泰民安,下有三位皇子,太子勤政爱民,如今正监国事,二皇子英武非凡,征讨四夷,赢得赫赫战功,可惜的是前几年二皇子奉旨征讨南越蛮夷,却惨遭兵败,部下哗变,以至吃了大败战,自己也身受重伤,三皇子最是仁厚,喜欢种种修行法门,专一寻访天下名川大山的得道高人,一心求证大道……

    李华说的这些,其实是大李朝的“基础知识”,是当今孩子们启蒙时夫子们教的常识,如今给郭大路特意单独开个小灶,郭大路心里默记,其实有些不以为然,因为在李华所说的“历史”中,历代圣君都是得到神仙辅助的,比如说开国太祖,就是得了九天玄女的相助,才打败了四夷。此后历代君主,也同样得到不同神仙的帮助,更有几个君王因为立下大功,而自己成仙得道,白日飞升的……

    郭大路心里暗笑,这些东东,其实都是皇帝老儿为了显示自己的君权神授而故意编出来愚弄老百姓的,其实在民智未开时,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历史”,说穿了就一句话--吓唬老百姓。

    郭大路心里冷笑,如果这世上真有神仙,那神仙为什么不变出吃不完的白米饭来,为什么要让包括后隆村在内的全天下的老百姓饿着肚子,穿着破衣?哼,这世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不过,郭大路也从李华嘴里得知,大李朝是个极大的国家,骑着马从最北端跑到最南端,要好几个月,四夷纷纷以大李朝为尊,只不过,最北边的沙漠里,有胡族,立了个金帐汗国,不通教化,时时会犯界,和大李朝斗了数千年,海外也有些番国,偶尔会在海边骚扰小民,但更多时候是开来一条条大船,与百姓交易……鄞县的三江码头就有这样的番船。

    总之,大李朝富有四海,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郭大路心里琢磨,怎么听着听着,这自己穿越来的大李朝,和另一个时空的古代****差不多呢,甚至在李华的描述中,连地理环境都相差不多,国境中都有大江大河,不过一条叫通天江,一条叫大青河。

    唯一的差别,就是在原时空的****历史中每过数百年,就要改朝换代,而在大李朝,自太祖一统天下后,就延续至今,垂两千一百二十六年,当真称得上是铁打的江山……当然,李华对此的解释又是圣天子有神仙相助,虽然偶尔境内有小小的反叛,但只要神仙出手,也立刻平息。

    郭大路知道所有的历史,都是统治者给自己涂脂抹粉,想要从正统的历史书里得知这个朝代的真相,实在是自己迂了,所以很快就对李华的基础知识教育失去了兴趣,两人转而谈起“科学”来。

    李华道:“小师兄,我前来后隆村寻访你,起初是为印刷术而来的。”

    郭大路笑道:“我明白你想看什么。”他起身翻出来刻了印积肥法和标点符号法后剩下的几张蜡纸:“李师弟,印刷术的秘密就在此,这蜡纸是师傅传给我的,配上油墨、铁笔、铁板,就可以很方便的印刷。”

    李华细细地查看着蜡纸:“这蜡纸显然是用蜡涂在极薄的纸上,然后用铁笔刻字,所刻之处蜡质尽被除去,覆以油墨,渗透字迹,印在其后的纸上,既成了印刷的文本。此法比雕版或活字印刷法简单多了。据我所知,高明的匠人雕版,一张版需要十余日,雕错一字,就全版做废。活字印刷也需要事先做好泥模,有新字就必须开新模。而这蜡纸,随写随印,再是方便快捷不过。尤其是在大军之中,行军打仗,一纸公文通过蜡纸立刻就能印刷数万张。”

    郭大路点头道:“不错,蜡纸印刷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不过,我现在虽然已经配出了油墨,但是蜡纸却只有这几张了,这还是师傅传给我的,我自己也不知蜡纸的制作方式。”

    李华沉吟着:“蜡纸的关键是纸要薄,纸上可覆蜡,我认识府城的几家造纸作坊,可以请教他们的匠师,能不能做出类似的薄纸来。”

    郭大路一拍手:“好啊,那就麻烦李师弟了。”

    李华一怔:“小师兄,你就不担心师傅的蜡纸印刷术流传出去?”

    郭大路笑道:“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师傅传我学识时早就说过,希望我将他的科学传播得越广越好,他的种种本事,知道的人,学习的人越多越好,可不是藏在自家的山洞中发霉的。”

    李华神往地道:“我们的师傅山中老人真是不世出的贤人,可恨我这不记名的弟子无缘与他老人家相识。”

    郭大路道:“师傅曾经说过,他的知识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己重新学习的过程。他的知识也并不见得样样都是对的,如果他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解决之,那他反过来愿意拜他人为师,这就是学无止境。”

    郭大路说得兴起,突然问:“李师弟,你认为,师傅、我、你,谁最笨?”

    李华一呆:“这还用问?我们三人之间,自然是师傅最聪明,你次之,我最笨。”

    郭大路摇头道:“非也,非也,师傅却说,他最笨!”

    郭大路从灶里捡来了一根木炭,在地上画了三个大小不一的圆圈,他指着圆圈道:“这圆圈好比是师傅、我、你拥有的知识,而圆圈外,则是我们未解的知识。李师弟,你看看,师傅、我和你,是谁接触到的未解的知识多?”

    李华比划着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圈,突然跳了起来:“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师傅拥有的知识最大,他的圆圈也就越大,和旁边未解的知识接触的地方也越多,师傅知道他不知道知识,比我们多得多,所以他才说,自己最笨!”

    郭大路扔了手里的木炭,拍了拍手道:“没错,世人多愚,总是喜欢抱着自己那一点点粗浅的知识以为是宝贝,秘不示人,恨不能世代只传自己的子孙,他却不明白,知识是需要交流的,只有在交流、碰撞中,知识才能越辩越明,才能向前发展。学得越多,才知道自己无知的越多,固步自封,是最愚蠢不过的行为。我希望我能代师傅在这世间传播科学,学的人越多越好。”

    “区区一个蜡纸印刷术算得什么,我这里还有铅活字印刷法、彩色油墨印刷法,我只希望这种种印刷术传播得越广越好,更欢迎有那聪明才智之士改进这些印刷术,让更多更精美的书籍能以更便宜的价格,进入千家万户,让后隆村里的孩子也能拥有满满一书架的书!”

    李华目眩神摇,满满一书架的书?他是极爱书的人,但省吃减用,也不过收藏了一箱子的书,这其中不少还是他一笔一划抄来的,而在郭大路这小师兄心愿中,连乡村的小娃娃都能拥有自己的书屋!

    但李华知道,郭大路不是在吹牛,因为仅一项蜡纸印刷术,就能大幅度的减少书籍的成本,如果郭大路真有他说的种种神奇的印刷术,让天下读书种子买得起书,看得起书,并不是妄言。

    李华赞道:“郭小师兄有如此大志,实在是天下人之福。这种种新奇的印刷术发明尚需时日,我倒觉得,可以利用这师傅赠予的蜡纸,先行刊印《三字经》,如果能让师傅编撰的《三字经》成为我大李朝孩童启蒙必读之物,也算是师兄和我为师傅扬名了。”

    郭大路点点头:“扬名不扬名,师傅倒是不看重,不过师傅的确编过几本适合孩子们读的书,除《三字经》外,还有《百家姓》《千字文》,内含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种种小故事,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更能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什么是仁,义,诚,敬,孝。”(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七十二章 代师授艺(五)

    (全本小说网,。)

    李华摇头晃脑道:“潜移默化?小师兄这个词用得好,颇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对了,郭小师兄,我刚才听《三字经》内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孟母又是出自何典?”

    郭大路脱口而出道:“孟母择邻讲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他的话音突然顿住了,糟糕,自己差点忘了,这大李朝有没有孟母三迁的典故?郭大路话峰一转,含糊道:“这孟母三迁是师傅取自一个域外小国的故事,那小国有个姓孟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找一个良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