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修仙-第14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人就有可能会被秒杀。
但若是元力上人参与了对万理天尊的战斗……
——这样,人族最后的污点也能给你洗白!
“我是过去的你……但你不是我的未来。”元力上人道:“想要获得真实的幸福,是不错的想法让。可惜,你没有找对题目,终归是走错了道。”
“你懂什么……什么都没有经历过的你懂什么?”万理天尊咆哮,竟是合身扑上:“前知之苦……不实在之苦——你又知道什么?”
王崎急忙拦下了万理天尊。
万理天尊却似根本不在意自己,却是越打越急,身上的纹路也是越来越深。他似乎在燃烧。王崎不得不反复地创造负质量、负能量来将元力上人的力量归于基态真空。
——既然这个宇宙不肯赋予众生踏足于实地的幸福,那就由我来赋予这一切,又有什么不对了?
王崎沉默的应对。
惟独现在,这是根本无法说服对方的事情。
就好像连宗无法说服离宗一样。
接受的事实不同,思考的出发点不同,选择的公理不同。
除非王崎现在就获得更高一级的万有理论,否则,元力上人就不能被他驳倒。
只是几秒钟的功夫。
嘭的一下,万理天尊的形体彻底消失。黑红之色扭曲,逐渐化作了一团时间泛晶体。
唯一不是由寂圣创造,而是凡人修炼而成的永恒真色。
然后,命之炎翻腾。
从“阶级”上看,连霓虹都可以对付,使其“减去一”的永恒真色,自然是更加高级的。
但是,永恒真色并不是为了对付生命体而存在的。
它比合道极限弱多了。
这一瞬间,所有的天眷遗族都观察到了这一刻。
灭者们沉默了。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实。这个男人,至少超越了宇宙一半的强者。
从来没有人能够以凡人之身,抵达永恒真色的境界。
这一瞬间,所有灭者都忍不住按照自己族内的礼仪,对着这个男人行了一礼。
他确实是个可怕的家伙。
但命之炎却依旧毁灭了这一团永恒真色。
王崎思考了片刻,对着万理天尊消失的地方跪下,行了一记大礼。
——这就是无灵气宇宙的生物认识这个世界所必须经历的劫难吧。
他站了起来,对其他人说道:“走吧,路还很长呢。”
完本感言——大概三分之一的圆满
当“路还很长呢”几个字从输入法落入word文档之后,我整个人都好像要瘫倒了一样。
压榨自己一百多天,算是为这一本我写了四年的书画上了一个虽不至于圆满,但至少还算满意的答案。
完全没有现实感。明明说想要休息、放松一下,但是总觉得还有什么东西要做,不写一点东西,就觉得哪里不对劲一样。
这一本书从2015年初开始写,一直写到2018年末,接近四年了。
这四年,我也从大学,一直到工作实习,然后到全职。
这些年我的变化也是很大的。正是因为如此,在我这本书中,长生者们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
我四年尚且有如此变化,那些千年万年的智慧生物呢?
很难想象。
当然,对我来说,这四年的变化,更多的还是好的吧。
至少,《走进修仙》最初的一部分,是我自己都不忍心看的玩意——写得太烂了,我是怎么写出这种玩意的?当年写这个的我难倒是(哔——)吗?
大约是我进步了吧,这倒是一件好事。
《走进修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也注定是最不成熟的作品。
这样想来,真的是很遗憾啊。
它的设定确实是很有意思。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有很高的完成度。
只可惜,四年之前、三年之前甚至是两年之前不成熟的我,反倒是最拖累这部小说的一个部分。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最前面的三分之一基本,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中间三分之一,还算是勉勉强强,但是还是存在“地下篇”这种冗长又无趣,还看得人痛苦的东西。
真正有完成度的,也就只有最后三分之一——根据app的进度条来看,大约也就是从“心想事成”那里开始的。
一个凡人的求索者,与神谕机掌控者的对决。
从这里,故事才算是“完成”的样子。
我只能对看到最后的读者表示感谢。
感谢大家愿意为了这一部分的剧情,撑过了前面的部分。
而造成这种效果的,除了我自己水平的进步之外,恰恰也是因为我思想的变化。
四年之前的我,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崇拜者。在当年的我的理解里,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技术问题”,所有不满都可以归结为“技术不够进步”。
大刘公开表示自己是一个技术主义者。这句话影响了当年的我——当年,四年之前的我所看到的,自然是更浅薄的地方。
我当初只是想要写一本讴歌技术与科学进步的小说。
——当然,这也是从神京篇才有的想法。神京篇之前,我还只是想着“随便写写,练练笔速”。也正是这最开始随便的态度,导致了这部作品前期质量……简直灾难。
而这一想法,在灵凰岛篇达到了极致。
“愚民们,不管你们愿不愿意,不管你们是否接受,不管你们觉得过程是否符合预期,我都给你们带来了更充足的物质、有可能长生的未来、完整的生命、自由的思想。你们不想要也没关系,就带着对我的愤怒好好享受我赏给你们带来的美好人生吧——反正后面的事情也不关我事。”——这是王崎所给出的答案。
因为我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成长起来的一代。我印象之中,我家最穷的时候,曾在禽流感时期购买折价的鸡架补充营养。尽管能够在超市上市的禽肉多半是安全的,尽管小时候吃肉还是很开心的。但是这件事现在想来,也是格外辛酸。
而我这一代人,也看着家长的手机从小灵通,一直到翻盖,再到早期智能机。
我大学时候得到的第一款手机,就是小米2s,已经相当成熟了。
而支付宝一类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也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之中出现,并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一切都是“技术”的伟力。
而的部分科幻之中,“土著与某种灾难抗争却无能为力,拥有更高技术的主角有惊无险的将之解决”,也是技术崇拜的另一个缩影,或者一个变体。
“技术”就是力量。
而导致我发生动摇的,则是在我大四实习的那一年。
我切实的体会到现代生活,知晓现代生活下所存在的压力与剥削。所以我开始反思,技术是否真的就意味着幸福?
当然,我并没有否定自己对于“技术”的追求。我至今仍旧对那种“肉体苦难配宗教体验”的精神幸福嗤之以鼻。追求技术本身是没有错的。
但如果不驯服技术的力量,技术也会对人类造成伤害。
或许技术真的可以解决一切人类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在这个技术降临之前的人呢?这个技术降临的过程之中,是否存在无法获得利益的人?是否所有技术都能造福所有人。
这恰好也是地底篇创作的过程。
梅歌牧或许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会利用技术作恶,会将被损害的、没有顾及到的人放在王崎面前。
这算是一次拷问?
或许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吧。
但是对故事来说,这一段没有什么必要性。
王崎是一个能说出“愚民们,就带着对我的愤怒好好享受我赏给你们带来的美好人生吧”的人。他是一个理性生物,会毫不犹豫的践踏一切挡路的奋臂螳螂。
王崎不是“恶人”的唯一理由,就是他足够聪明,保证自己不会站在“邪恶”的一方——他所做的事情,多半会符合绝大多数人在长期上的总体利益。他会永远站在“进步”的一方。
梅歌牧对王崎的反问,注定是没有效果的。
这也是我需要向看过这一段故事的读者们道歉的地方。
我的思考没有得到答案。如果真的想要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那应该去社会学家的专著中寻找。
不过,也就是在这一篇之后,这部小说才算是走向成熟了。
星辰大海篇之后,剧情节奏与文笔才算是走向成熟。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算是把握了自己真正的想法——我们应该作为人,去掌握理性的力量。
这一句话,应该就是我四年最大的成果了。
这四年,为了写好这一部小说,我也逼迫自己去读了很多书。卡尔·曼海姆、索绪尔、马克思、罗素、胡塞尔、海德格尔都读过一些。而对我来说,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辨的过程。
讴歌理性——这是我最终得到的答案。
而我的故事,也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天人——拥有至高之技术的存在,或许可以做到“不管我怎么想,宇宙都会服从我”的境界,他们的一些思维方式,在凡人想来,或许是“感性”的。
但理性之道,正是凡人击穿未知壁垒的力量。
这就是这部书剧情的核心。
而除了这个核心之外,《走进修仙》的主线剧情,大约可以拆分成“三条半”的主要仙路。
“数学:希尔伯特二十三问——哥德尔一阶完备——不完备/不可计算——类型论/内模型/可构造性/计算机科学——朗兰兹纲领”。
“微观物理:粒子——标准模型/超弦/凝聚态/量子计算机”
“生物学:化形法——基因表达——中心法则——朊病毒”。
这是三条完整的线路。
“天体物理:黑洞/引力——奇异性”
这可以算是半条了。
天体物理学的领域,不是这一本书主要讨论的部分。另外,这一部分,也算是……这本书最为狂想的部分吧。
我甚至使用了一些……天体物理学领域尚未证明的猜想、并非主流的推论,等等。
比如说,曾让王崎“感到不适”的“全息原理不存”。但本质上,全息原理在我们宇宙也不是绝对成立的——你首先还得接受某些黑洞热力学的结论,或者说,“先验地预设这些结论正确”。
又比如说……灭世奇功拉古斯玄宇宙成立的原理。但现在天文学主流其实认为,宇宙哈勃半径与史瓦西半径相近,或许只是一个巧合。
实际上,现在大家所能够理解的、关于黑洞的推论,多半都具有这样的问题。
我们还没有近距离的直接观察过黑洞。
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只能称之为“推测”。
我在这里选择了更加适合故事发展的推测。
不过,与之相反的,就是生物学的路线。尤其是朊病毒篇,里面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我甚至都可以拉出论文来作为论据。
在这里我必须感谢我的老朋友晨风零雨同学,一位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者,甚至帮我纠正某些生物学过程之中的小细节、纠正许多名词与概念的使用。希望他和他养的那些让我“开开眼”的猴子能够继续活跃在学界之中。另外,也感谢在美国做实验的cafune同学,感谢帮我纠正一些关于生物学实验室的细节问题。
“微观物理学”算是比较翔实的一部分了,存在感也不低。不过很大程度上,这本书的微观物理学,都在和“灵气论”较劲。这一条线路上,王崎通过在这个世界“证伪超弦”/证明灵气宇宙、超弦理论有重大错误,来完成了最后也是最大的蜕变。
另外,这一条线路,最终也指向了“这个宇宙存在不同谱系的理论”这一事实。
另外就是“数学”——这一篇章的重点,除了给王崎同学刷资历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提出“计算机的等级”以及“天人大圣到底可以多强”的描述。
“黑洞精可以有多强?二阶完备。”
“天人大圣怎么形容?不可达基数,起码三阶完备。”
不过,这一条线路,多少也是有一些遗憾的。
我没有给“雪国派/苏联学派”安排足够的剧情。
苏联学派是亨利·庞加莱思想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们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为辉煌的数学家团体之一。布尔巴基学派“自然衰老”之后,战斗民族的数学家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
只不过,由于冷战的原因,苏联学派在西方的影响力很弱。关于数学史的书籍之中,他们存在感稀薄。
不过,格罗滕迪克隐居、布尔巴基学派式微、冷战结束接连发生。铁幕瓦解之后,大量的俄国数学家受聘成为美国大学的教授,苏联学派的数学思想,终归是统治了当今的数学界。
我大约是在一年之前意识到这一点的。但此时,能够给他们剧情的空间也不多了。
只有非得要搞“封闭类时曲线计算机”的时候,才将他们拖出来——真是过份啊。
现在大约还算是连宗的时代,但是连宗的存在感却不够呀,啧啧啧……
王崎选择相信数学实在论,是因为他确实目睹了“物理规则不同但数学规律一致”的不同宇宙。他在研究过程之中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惜的是,我还是没能以渐进的形式刻画这一点。
苏联学派对布尔巴基学派的态度,也绝对没有剧情之中雪国派对筑基学派那样友好。
总体来说,王崎选择离宗,则是进可以参与“计算机的等级”的讨论、方便描述天人大圣的强度,退则可以与索绪尔、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路线交联,进而与“人工智能”、“遗传学”产生关联。
而计算机科学,又是“共识算法”这个重要概念的。
如果我当年定大纲的时候,天体物理学的成分更重一点,说不定大家看到的就是连宗版本的王崎吧【笑】。
不过说到底,连宗与离宗的差异,便是“选择接受的公理”有所不同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