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电影巨匠 >

第100部分

电影巨匠-第100部分

小说: 电影巨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证明了,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当“拯救大兵瑞恩”那史诗般写实的诺曼底登陆长镜头载入史册时,“莎翁情史”却已经被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不过,“莎翁情史”却作为“颁奖季的”,另类地载入史册。

    人们通过“莎翁情史”意识到,档期效应对于志在得奖的作品来说也是适用的,正确的档期加上正确的策略,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一场以冲击奥斯卡为核心的宣传公关战逐渐形成,一大批电影为了混一个眼熟、为了更好地进行宣传、为了冲击小金人,将上映档期安排在十一月、十二月,然后在一月和二月展开密集公关行为,最终实现奥斯卡上的大获全胜。

    这,就是颁奖季的来源。

    颁奖季的出现不仅仅将奥斯卡推向了全新的高峰。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最具商业价值、最具权威性的颁奖典礼,同时还带动了北美电影市场的繁荣。

    自1998年以来,一年的档期被重新划分为五个区域,一月和二月是冬季档,三月到五月是春季档,六月到八月则是万众瞩目的夏季档,九月和十月是秋季档,十一月和十二月被称为假日档,同时也被称为颁奖季。

    一般来说。颁奖季从十一月开始,持续到次年的三月,但伴随着奥斯卡影响力越来越大,全球范围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现在颁奖季已经延伸到了九月份的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一些颁奖季作品出于战略考量,也会提前到十月上映,避开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密集轰炸区。

    商业方面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就甚至衍生了颁奖季经济。这使得颁奖季的影响力冠居全球。

    九月的威尼斯和多伦多率先拉开帷幕,电视领域的最高奖项艾美奖随后登场;进入十一月之后。独立精神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等等将会为颁奖季徐徐预热,准备迎接十二月的狂轰乱炸。

    美国公告牌音乐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相继在十二月粉墨登场,其中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与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金球奖被并列称为“奥斯卡风向标三巨头”。

    转眼进入一月份之后,美国导演工会奖、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美国演员工会奖、美国电影学会奖、金球奖、美国剪辑师工会奖、美国制片人工会奖、全美音乐奖等十几个颁奖典礼齐齐登场,以目不暇接的方式将颁奖季推向高/潮,几乎是每周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颁奖典礼进行。甚至于一个周末的时间,周六是某个影评人协会奖,周日就是金球奖,让人忙碌得脚不沾地。

    坐落在帕克城的圣丹斯电影节也总是能够成为颁奖季的热点——不过是为明年的颁奖季提供种子选手。

    在进入二月份之后,热潮不仅没有减弱。还在持续升温,美国演员工会奖、全英音乐奖、格莱美、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柏林电影节等重量级颁奖典礼都将一一揭晓得奖名单,最后回到三月底的奥斯卡,为整个颁奖典礼落下帷幕。

    恰恰是因为颁奖季的喧闹和繁荣,在五月份登场的戛纳电影节独树一帜,反而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以看得出来,颁奖季已经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从九月份开始,到三月份落幕,宣传公关计划徐徐加温,逐渐爆发,在一月和二月迎来高/潮,等待着三月的胜利果实。

    以前在西洋镜影业的时候,兰斯就目睹过颁奖季的盛况,“死囚之舞”甚至还顺利地赢得了那一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但客观来说,那一年的整体竞争水平就不太激烈,再加上历史原因——种/族问题再一次爆发出来成为了瞩目焦点,所以最终哈莉…贝瑞(halle…berry)和丹泽尔…华盛顿两位黑人演员的胜出,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太多悬念的。

    这一次,兰斯将亲自加入到颁奖季的喧闹之中,“上帝之城”将作为混沌影业的代表作品,第一次参与到颁奖季的争夺之中。不过,“上帝之城”的情况显然有些特殊。

    作为一部葡萄牙语作品,“上帝之城”主要还是参与最佳外语片的争夺。这部电影在巴西国内引起了交口称赞,巴西也正式确定由“上帝之城”作为代表参与这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争夺。

    所以,“上帝之城”和颁奖季其他作品的宣传路线也不太相同。因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外语片评选委员会投票选出。

    不同于奥斯卡大部分奖项都是由学院六千多名成员集体投票选出,最佳外语片依旧是少数评审委员选出入围名单,再由参与外语片放映活动的会员们来选出得奖影片,相对而言,这依旧是一个少数评审委员选择出来的奖项。

    所以,颁奖季的学院攻略自然也有所不同。用韦恩斯坦兄弟那一套方式,显然不太适用——当然,除非兰斯希望“上帝之城”能够跳出最佳外语片的桎梏,去冲击最佳影片,那又另当别论了,不过从历史发展轨迹、从学院成员的国籍、从奥斯卡的国籍属性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提名,也许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但得奖,几乎是不可能的——把“几乎”去掉也是成立的。

    颁奖季的纷纷扰扰与“上帝之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几乎全部都只是间接联系。作为一部冲击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更多还是以实力说话,所以还是需要在影评人口碑、观众口碑上着手,没有捷径,也很难套交情。这对于兰斯来说是好事,毕竟,这才是他第一次加入到颁奖季之中,人脉的缺乏和技能的生疏,注定了他不可能“大展拳脚”。更多的,“上帝之城”还是要看派拉蒙的能力了。

    由于“上帝之城”在年初就登陆了圣丹斯电影节,并且早早地在二月就举行了公映,继而强势赢得了赞誉和关注,票房方面也赢得了不俗的回报。进入十一月之后,“上帝之城”显然早就已经被遗忘了,所以派拉蒙影业不得不安排了电影的重新放映,虽然仅仅只是在七十一间院线放映,但至少可以重新唤醒人们的注意力。不过,点映票房仅仅维持在五千到七千美元左右,成绩不能说差,但也不能说好。

    兰斯在蒙特利尔专心致志地拍摄“后天”时,最佳外语片的前哨战就已经打响了。

    如果真的要像韦恩斯坦兄弟那样开展学院公关,兰斯还真是茫然地无从下手,一方面以前在西洋镜影业,他们这方面的人脉就不多;一方面兰斯离开西洋镜影业时,几乎是净身出户,珀西此前整理过那些资料,可以派上用场的屈指可数。所幸,“上帝之城”不用走寻常路。

    圣诞节前夕,派拉蒙影业在洛杉矶位于伯班克的地标院线举行了一场小型观影聚会,邀请了三百名资深影迷进入电影院,一起观赏“上帝之城”这部作品。在这群影迷之中,有两位特殊的影迷,罗杰…埃伯特和劳伦斯…托普曼。

    这两位影迷的确足够资深,分别任职于“芝加哥太阳报”和“纽约客”,在整个北美地区最具话语权的影评人之中都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在奥斯卡的评选规则里明文规定,参赛影片和剧组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私底下与评委接触,更加不允许以任何方式私底下向评委推荐自己的作品,即使是邮件也不允许。一旦被查明,最严重的将会剥夺奥斯卡评选规则。2010年的“活埋”就因此被剥夺了提名资格。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评委也是普通人,他们也需要有社交生活,比如说,评委出席一场盛大的慈善派对,这就是允许的。如果评委在慈善派对上遇到了某部热门电影的剧组人员,那么即使是学院也不能谴责他们的正常社会生活。韦恩斯坦兄弟就是利用这样的规则漏洞,把学院公关玩得炉火纯青。

    罗杰和劳伦斯出现在这一场私人观影聚会,是以兰斯洛特的朋友身份。

    ps:  今天保底第一更送上,求订阅,求月票!谢谢大家的支持!(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151 再迎好评

    (全本小说网,。)

    当罗杰…埃伯特接到兰斯的电话时,显得十分意外,而他也没有掩饰自己的意外,“我不认为我们是朋友,我也不认为你应该在这个时候给我打电话。”

    兰斯从马克…戈登那里要到罗杰的电话号码时,早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所以一点都不慌张,“请不要误会,我打这个电话,就是希望能够和埃伯特先生成为朋友。陌生人和陌生人建立起友谊,总是需要一个人先迈出一步,不是吗?”

    罗杰无法反驳,却是轻笑了起来,“但为什么是这个时候?”现在是颁奖季,最敏感的时间点,事情显然没有那么单纯。

    “为什么不能是这个时候?”兰斯的反问坦坦荡荡,彷佛没有任何附加利益牵扯一般,这让罗杰呵呵地轻笑了起来。不过,兰斯这样的说法显然没有办法说服罗杰,因为真正的内幕,每个人都心底有数,嘴巴上的否认不能算数,“我是一名电影爱好者,同时也是一名电影从业者,我的一举一动都和电影息息相关,当然,许多附带影响是我没有办法否认的,我也不打算否认,但我必须坚持,我的所有行为都是以电影为出发点的。比如说这通电话。”

    “兰斯洛特,滴答滴答。”罗杰没有给兰斯面子,直接就开始倒计时了,显然兰斯的话语并没有吸引他的兴趣。

    兰斯却也不着急,只是按照自己的步伐继续说到,“我最近正在拍摄一部商业电影,但显然,作为新人导演,我还有许多不足,所以我需要一些朋友的意见。”

    罗杰挑了挑眉,他必须承认,兰斯这番直白的话让他起了一点点兴趣。“所以,你是在给一名影评人打电话,还是再给一位朋友打电话?”这是很大的区别。

    “我在给一位身为影评人的朋友打电话。”兰斯钻了一个语言的空子,这让罗杰撇了撇嘴,可是兰斯的话依旧没有说完,“同样,我还给一位身为导演的朋友打了电话,一位身为摄影师的朋友,一位身为职业运动员的朋友,一位身为对冲基金经理的朋友。一位身为律师的朋友,一位身为经纪人的朋友,一位身为记者的朋友……”兰斯的话让罗杰嘴角的不屑缓缓沉淀了下来,“正如我说的,如果要提起附带影响,这个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摆脱;如果要提起敏感时期,那么我也不确定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时间了,也许二月十四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兰斯这是在狡辩,但却是十分机智的狡辩。带着兰斯特有的睿智和幽默,罗杰忍不住就轻笑了起来,那眼底泛起的笑意泄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情绪。

    正如兰斯所说,颁奖季人人都应该明哲保身。但却人人都没有办法做到。重点从来就不在于明面上的规则和框架,而在于看待作品的心态。“所以,朋友,你今天给我打电话。难道没有什么后续吗?”

    兰斯虽然一直保持着从容冷静,但此时此刻总算是轻轻吐出了一口,“呵呵。下周五,我的作品会在伯班克的那间地标院线举办一个小型观影聚会,也许你可以到场,然后给我一些意见,让我知道我的优点和缺点。我也许可以获得一些灵感,对目前正在忙碌的这部作品做出一些改进。”

    罗杰不由莞尔。

    “上帝之城”的小型观影聚会,罗杰准时到场,同行的还有兰斯的另外一名好友劳伦斯。

    这是一场十分专业的观影聚会,除了罗杰和劳伦斯之外,有两名记者,三名制片人,数名演员,甚至还有两名摄影师,其他全部都是资深专业电影爱好者。而且,“上帝之城”的剧组没有任何成员出现——甚至就连派拉蒙影业都没有派出任何直系相关人员出席。即使是最挑剔的学院评委,也无法说出任何不妥来。

    在颁奖季沸沸扬扬、热热闹闹的环境之下,“上帝之城”的小型观影聚会根本排不上号,就连“美国周刊”、“娱乐周刊”这样的八卦杂志都懒得投去视线,看起来只是再普通再简单不过的一场观影聚会。

    但是这场专业观影聚会结束之后,罗杰…埃伯特却在“芝加哥太阳报”上撰写了一篇专业长评。

    此前“上帝之城”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映时,罗杰就已经分别用四星评价和四星推荐为这部电影送上了难以想象的赞誉,但那一次罗杰仅仅只是撰写了一篇简评而已。这一次,罗杰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长评,又一次给予了四星满分评价!

    “在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一位籍籍无名的导演带着一部巴西电影横空出世,伴随着翻腾的愤怒能量,‘上帝之城’讲述了一个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帮派故事。这是一部充满了热情、洋溢着躁动、充斥着紧张、张扬着恐惧的电影,轻而易举地就将我们代入到南美洲那片炙热而不安的土地上,并且宣告了一位具有出色天赋和激/情的新导演出现了:

    兰斯洛特…施特雷洛。

    请记住这个名字!有人将‘上帝之城’与斯科塞斯的‘好家伙’相提并论,这绝对是实至名归的。‘好家伙’在故事的开头,旁白就说,自从他记事起,他就想要混黑帮;但‘上帝之城’的旁白者却似乎是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故事发生在里约热内卢将穷人从市中心隔离出来而专门建立的贫民窟,这片区域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充满生机、色彩、音乐和亢奋的地带;同时,这里也渐渐发展成为一个缺失法律、缺失道德的地带,暴力遮掩了头顶上那一片天空,彷佛将这片区域隔离了出来,形成一片无边无际却又狭窄拘谨的世界,永远逃不出去。

    在电影开头那个能够体现出导演精湛技术的段落中,一伙人在一起聚餐,一只活鸡逃了出来,将镜头带到了故事旁白者阿炮的身上,然后阿炮无意之中发现,自己站在了两伙持枪者的中间:一边是帮派,另一边是警/察。

    镜头围绕着他旋转起来,背景更迭,青少年阿炮缩水成了一个小男孩,在贫民窟的空地里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