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老头这时跟李君阁介绍,刚刚出言买花的叫吴学进,头发稀疏的叫孙文久,花白背头叫杨兆希,唯一一个中年的叫肖明贵。
李君阁站起来跟大家一一行礼。
第三十八章 卖兰
第三十八章卖兰
等大家都看得差不多了,白老头对大家说到:“这位小朋友就是李家沟那位,这盆花就是当年的金边蕙,现在几年过去了,金边蕙进成了素边蕙,最难得的是花也进艺了,现在小朋友给它命名为素边玉爪,嗯,这名称倒是妥帖。”
吴学进从兜里摸出一个放大镜,对着花根部仔细研究了一阵,说道:“确实是老下山兰,这几根芽头是下山后出的,我夹川县的大山里也有这样的极品,真是扬眉吐气啊。”
杨兆希说道:“那是,我夹川县地处西南三省交界,按说应该出名种的,可这些年除了白老的艺叶荷瓣,就没啥拿得出手的了啊。”
孙文久说道:“一般兰草能保住性状不退艺就不错了,居然还进成这样,这小朋友也是看来也是兰道高手啊。”
肖明贵道:“这小朋友一株兰草,就抵我一个兰场啊,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呢。”
几人哈哈大笑,打趣道你小肖最多只能算中浪,他们几个前浪还在前面呢。
李君阁连忙谦虚道:“各位爷爷,大叔,我这也是瞎弄的,当年这兰草还是金边蕙的时候,有人出了两万多,我没有出,后来想着家里人也不会伺候,就又移到自家后山了,今年回来,才发现它变成了这样,这个跟我的手艺真没啥关系。今后啊,我还得多跟几位前辈学习学习。”
几人都觉得这才合理,要真让不懂兰的村民在自家阳台瞎种,这花估计早就不死也废了。
白老头又说道:“不过我夹川这次还是不一定就能出名,因为这蕙兰已经有人定下了,买兰人愿不愿意公诸于众,也还两说呢。”
李君阁说道:“其实不出名也好,碧峰山上兰草再多,也架不住大家乱挖乱采。这要是一出名,我估计挖兰的就会蜂拥而至。”
几人又是一阵阵的唏嘘不已。说起国内兰资源的保护问题来。
肖明贵说道:“中国一直有玩兰的传统,现在附庸风雅的也多,下山兰普通的几元一株,其实真没必要去挖,还不如直接在我兰场里买呢。”
孙文久说道:“问题是投机的太多,都想花五元钱得到名品,然后卖出天价,你们想想看,好兰花都价格不菲,要想捡漏这上山挖兰就是唯一的路子了。挖上一两万株,说不定就能遇到一株,然后兰商一炒作,媒体一鼓吹,这恶性循环就越来越烈。说实话,像小兄弟这样的运气,这世间又有几人啊。”
杨兆希说道:“所以我们夹川出了个土规定,玩兰之人最好加入兰协,先普及普及兰花的知识,进山采集也必须是兰协的人,别见到啥都挖,那些独龙根的,说不定挖一棵,野外就灭绝了,拿回来伺候不好,一个品种就没了。”
说起这个众人的话就多了,约扯越远。
白老头又说道:“兰花界现在乱象丛生,可不光是这些,定价也成问题,现在喊价上亿的都出来了,这不是瞎扯嘛。对了,君阁小友这盆素边玉爪虽然敲定买家了,不过价格还没说死,大家给个价格看看,收多少是合适。”
杨兆希说道:“这个是相当难得的极品了,双艺蕙,国内也不多见,台湾倒是出过,不过现在繁育规模大了价格也下来了,白老你清楚,真正懂兰的人都不会跟着乱喊价的瞎胡闹,就出个我的心理价位吧,四十万,差不多吧?”
李君阁吓了一大跳,我靠素边玉爪就能这么贵,那我的碧波玉龙该是啥价啊?
肖明贵说道:“那我也说说,现在兰花繁殖技术已经成熟了,小朋友这株性状很稳定了,新头跟老头性状一样,可以在兰场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大规模繁殖,然后作为新品奇兰销售,如果兰场出价的话,六十万算是合适的价格。反正如果有银行愿意贷款给我的话,我是敢干的。”
接下来吴学进跟孙文久也从各自的立场说了下价格,大致都差不多,白老头说:“那就这样,将老杨和小肖的价格平均一下,一口价五十万。不能让我夹川的兰友吃亏,也不能让买家花钱太过,毕竟人家也是省兰协王主席介绍过来的。这事情得干得漂亮。”
五十万已经超出李君阁心理价位太多了,几年前开价两万的兰花,现在能卖到五十万,还能不惊喜?还能不意外?
白老头将兰花拍了几个角度的图片发给司星准,又发了几条短信,大致是谈妥了。然后要了李君阁的卡号发出去,让李君阁将兰盆移到包厢吧台上,招呼服务员上菜。
不一会,李君阁的短信就收到了,看了一下对白老头说道:“白老,不对啊,怎么是四十万呢?不是说好五十万吗?”
白老讶异道:“怎么会是四十万呢?应该是四百万才对,你再数数。”
李君阁一细数,手机都差点吓掉了,果然是四百万!
肖明贵却好像想到了什么,一拍大腿说道:“嗨!小兄弟一直以为我们刚才说的是整盆的价格吧?”
众人心里一合计,还真是这样的,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白老头对李君阁说道:“君阁小友,这样的极品兰花,一般开价都是论一个芽头多少钱,你这株素边玉爪一共新老八个头,五十万一头,不是四百万是啥。”
李君阁这下真是头皮都发麻了,一盆兰草怎么就能卖出这个价格来,只觉得喉头干涩,想拿茶杯喝水,却发现手都在发抖。
白老头轻轻拍着李君阁的手安慰道:“君阁小友,你这也算是一天暴富了,不过心态不能变啊,你上河李家可是写在县志里面了的,想想你家先祖德茂公和慎勤慎清公吧!”
李君阁闭上眼睛,想到了自己真正的财富,那是在祠堂里捡到的太极石,那是祠堂里刻着的字辈诗,那是李家沟淳厚的民风,那是祠堂画像上勤慎二公的目光,那是四爷爷殷切的希望,那是奶奶慈祥的笑容,那是李家沟的山山水水……
终于,李君阁心情平静了下来,睁开眼睛,看到大家都望着他,笑了,说道:“哎呀小子刚才可真是被吓着了。”
然后又站起身来对白老头恭恭敬敬的鞠了一躬,说道:“多谢长辈赐教。”
白老头对李君阁点点头,笑眯眯的捋着胡子道:“真是孺子可教啊,没说的,今天大家开开心心喝一台!”
李君阁连忙说道:“这顿必须我来请,大家尽管点菜!”
吴学进哈哈大笑,说道:“那是必须的,你不请,只怕出不了这个门。”
一顿饭吃得大家都高兴,席间五个人还给了李君阁名片,李君阁一看,都是兰协的理事,白老头原来大名叫白声鼎,是夹川县和蛮州市的兰协主席,而肖明贵自己还开着一家兰场,引进了一些品种,不过似乎也是娱乐为主。
吃完饭出来,大家都意犹未尽,闹着要去撷意轩继续赏兰。
李君阁跟他们说自己还有事,将素边玉爪交给肖明贵,跟几人就此分别。
走过一家卖渔具的店,李君阁想起自家空间里的斗鱼还没分出来单养呢,于是将店里的围网,浮球,尼龙线之类的包圆了,反正自己现在不差钱。
渔具店老板见来了大客户,高兴得很,还送了他几根海竿。
李君阁在李家沟的竿子都是竹制的,碳素竿子在离开渝州的时候都处理给钓友了,想了想又买了一套碳素手竿,从二米七到八米一,都买齐了。
买的品牌货,这个就贵了,一套下来小一万了。
这一大堆东西可不好搬,李君阁只好去大唐哥那里把拉货的中巴开出来,说是练练车,将东西搬进车里,等到回到大唐哥店里,车就又空了,都被收入了空间内。
大堂哥这里是上家下店,一下午李君阁就呆在房间里,说是要睡觉,实则进到空间里干活。
两天不来,灵泉里的鱼又多了起来。
将大些的都移到小湖里,李君阁又去岛上砍了一堆竹子。
然后回到灵泉,利用浮球,竹竿,渔网,尼龙绳,弄了几个网箱出来。
接着开始将灵泉里的斗鱼全都收进网箱里。
“咦?”李君阁这才发现,斗鱼的体色其实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有细微差别。
即使都是雄鱼,有一些斗鱼体色要鲜艳一些,还有的尾巴和鱼鳍更加舒展。
“哟,小时候玩过这么多次烧火扁儿,还真没注意过这个问题呢。”
然后李君阁又想到:“要是我将这些有特点的斗鱼捞出来单养,每天进来选一次种,一年下来不是相当于在外面选三百多年?好像老祖宗的金鱼就是这样弄出来的?”
想到土鲫鱼跟金鱼的差别,李君阁登时兴趣盎然,这个似乎很值得期待啊。
说干就干,李君阁干脆又在泉边做了几个小网箱,将有最有特点的斗鱼挑了出来,尽量将雌雄变化一致的配到一起,放进几个小网箱中。
干完这些,从灵泉里出来,来到岛上。
第三十九章 荔枝
第三十九章荔枝
最早岛上的几株荔枝苗,现在已经长成了大树,周围还发出了不少新的荔枝苗。
坐种荔枝十年挂果,十来天过去了,看来这几棵已经是结过一两轮了,不过李君阁每次进来时都错过了果期,都没有见到而已。
白茶树周围也发出了不少的小苗,这些都是新发现。
将小苗都移到大地上去,李君阁见荔枝树正开着小花,干脆今天就看看果子怎么样。
来到岛外湖水上方再看岛上,岛上的情形就像快进一样显现起来。
先是花谢掉,然后结出了一些花椒大的小青果。
小青果逐渐变大,一串一串的,将枝头拉得渐渐往下垂下来。
果子变大到一定程度,开始慢慢变色。
先是青色,然后慢慢便黄,一个个金灿灿的挂在枝头。
然后,李君阁发现有荔枝开始往下掉。
“哎哟,不能再等了。”都开始往下掉了,那荔枝就是完熟了,李君阁立刻将自己切进岛上。
李君阁站在树下,一阵阵发神。
岛上都是新鲜荔枝芬芳的气息。
李君阁吸了口气,一阵阵荔枝特有的甜香传来。
“真好闻啊!”李君阁抬头看着硕果累累的荔枝树:“但是怎么是这个颜色?而且个头也太大了吧!”
每个荔枝都有鸡蛋大小,果子是明黄里面透着几丝绿意,煞是好看。
摘下一颗荔枝剥开,晶莹的果肉就像剔透的果冻,隐隐能看到里面棕红的荔枝核。
一被拨开,鼻端那股甜香就更加浓郁了。
将荔枝咬了一口,一股香甜的滋味在嘴里弥漫开,然后就每一个味蕾似乎都在欢呼。
“太好吃了!”李君阁两口吃完,将果核一扔。开始疯狂的吃了起来。
一直吃到肚子都鼓起来,李君阁躺在树下,看着几树硕果累累的荔枝发愁。
这玩意儿说不清楚来路,不能往外搬啊。
“算了,只有以后再想办法了。”李君阁抽了抽嘴角,采了几斤荔枝,准备拿出去给大堂哥他们尝尝鲜。
出得岛来,往回一看,岛上又开始快进了,看着蛋大的荔枝啪嗒啪嗒往下掉,不一会就掉得精光,李君阁感觉自己心都在抽抽。
“罢了罢了,老子就当育苗了!”李君阁当即从空间里切了出来。
拎着一口袋荔枝下楼,李君阁见到自家侄子李雨宁跟侄女李雨多一起进来。
李雨宁是大堂哥的儿子,李雨多是二堂哥的女儿,由于二堂哥两口子在外面打工,所以李雨多就由大堂哥照顾着,在县城里读书。
雨宁今年十四,雨多今年十岁。
“来来来,雨宁雨多,快来尝尝小堂叔新买的荔枝。”
李雨宁见到李君阁,赶紧跑过来,抱着李君阁直跳,说道:“小堂叔你好久没回来了!我想死你了!”
雨多跟在后面,喊了一声:“小堂叔。”却显得有点害羞。
李君阁将两人书包取下来,说道:“赶紧去洗手,洗完出来吃荔枝,哎哟你们俩的书包可够沉的。”
完后又对后厨喊到:“大堂哥,大堂嫂,刘三娃王胖子,先歇一会,赶紧出来尝尝新。”
大堂嫂先出来,手还在围裙上擦着,说道:“你买啥了一惊一乍的,哟,这荔枝怎么这么大个!”
大堂哥也出来了,看着荔枝道:“这还没熟透吧?咋不红呢?而且夹川荔枝这得还有个把月才出来吧。”
李君阁说道:“我这也不知道啊,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在卖,就这么点,我给包圆了。”
这是大家都出来了,李雨宁跟李雨多也蹦跳着出来,嘴里喊道:“吃荔枝了!吃荔枝了!哟,这个荔枝好大啊。”
大堂嫂先剥了一个给李雨多,反倒叫自家儿子自己剥,然后自己也剥了一颗。
大堂哥先吃上了,咬了一口,说道:“这荔枝好吃啊,比家里的味道好呢。”
大堂嫂也尝了一下,说道:“好细嫩啊,还又香又甜,没什么酸味,还真没见过这品种啊。”
李雨宁在那里直蹦,喊到:“小堂叔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荔枝了!”
大堂嫂心细,忙问道:“皮娃,你这几斤荔枝多少钱买的啊?”
这话问得是有原因的,夹川县部分极品荔枝能卖到两三百一斤,最夸张的能上千,如果桌上这些荔枝是那种极品的话,这几斤价格就不得了了,如果李君阁这样花钱,大堂嫂就要过问了,长嫂如母嘛。
李君阁连忙说道:“大嫂你放心,我就在街边上一个老农那里买的,也不知他哪里弄来的,给了十块钱一斤。”
大堂哥说道:“那这可是捡着了!又一次我给书记家儿媳妇送鸡汤,人家给过我几颗黛绿,说是几百一斤的呢,我看都比不上这个。”
李君阁笑道:“真的吗?要是大家都觉得这个好,那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