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第2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君阁说道:“nonono,我们先要下田收稻子!然后要打米!如果还能剩下力气,那才去干你们说的那些!这农时不等人啊!”
alice说道:“那行,那就等干完活再玩!”
李君阁笑而不语,干完你们还能玩,我李字倒过来写。
车到夹川,大家转乘五溪二号往李家沟走。
将众人领到上层,茶水咖啡的送上,每人还有一个小便当,一个女红小袋子,里边是几张竹皮的烫画书签。
这就把五人组乐得不要不要的了:“啊,有吃的,还有小礼物!”
李君阁笑道:“怎么样?我们也在进步吧?现在可以吹河风看江景,一路享受着回家了。”
白婶说道:“这游船可真漂亮,jungle你们的游客体验做得也很好。”
俩妹崽跟其它游客一样兴奋,让粽粑芋头拿上手机,船头船尾来回跑着照相。
五溪二号经过盘鳌乡的时候,船速一下子就降了下来,几乎就是在河面上滑行。
大榕树上最近来了一些白鹭,整个景色更美了,随着五溪二号缓慢地从盘鳌乡前方静静前驶,游客们的相机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白婶嘴巴张大都合不拢来:“太美了!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中国小镇!太美了!”
alice跳过来拥抱李君阁和梁慧丽:“oh!jungle,梁姐姐,你们真是了不起!太了不起了!”
梁慧丽笑道:“我们只是做了复原而已,修建它们的人,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这时候五溪一号过来了,二号鸣了一声汽笛,算是对长辈致敬。
五溪一号从盘鳌乡前面驶过的场景,又谋杀了不少相机内存。
shirly跳着脚喊道:“啊啊!小核桃!你们这期的吉祥物是小核桃!”
五溪一号上的逗逼狗白大下线了,高票当选的是核桃这小东西。
小东西主要是经常去阿音办公室串门,有时候阿音通过视频跟网友沟通处理问题的时候,它就在后边跳来跳去,在网友们面前混了个脸熟。
核桃现在已经断奶脱离了婴儿期,皱巴巴的小脸已经长开,是一个正儿八经能看的萌货小猴子了。
晚上只要有时间,李君阁就将核桃丢空间里,空间对动物的改造效果,似乎跟动物的智商成正比。
结果物肖主人型,这家伙也是皮得没法,关键是还会拉关系,经常李君阁从空间里将它取出来的时候,嘴巴俩腮帮子塞得满满的,手里还抓着两把草根野果什么的。
然后它会把这些东西拿去给白大大花他们分享,顺便指挥它们在村子里称王称霸,隐隐是一群萌宠背后的狗头军师型人物。
船顶上的核桃是许思的手笔,荔枝树上,核桃一只手抓着一串荔枝果把自己挂在空着,另一只手拿着一个荔枝,正在往自己嘴巴里塞,一脸皮相画得活灵活现。
船到李家沟,几人从小码头下船,沿着石板路往上走。
两侧稻田里压着沉甸甸的稻穗,田里的水已经放干,地里已经可以站人,收成也就是这两天的事情。
这些都是乡亲们的稻田,因此种法跟李君阁的苗家种法不一样。
正好马上就开学了,李君阁准备送走艺术家们后,就安排五人组住进去。
不过现在嘛,祠堂是最好的选择。
经过二毛的茶馆,现在茶馆冷清,游客们不会到这里来喝茶,乡亲们都在准备收稻子,就连二毛家里都在准备。
见到李君阁过来,二毛就出来打招呼:“哟!白婶,粽粑芋头,哈哈还有俩妹崽,都来了?”
粽粑经常带着娃子们来小超市买东西,跟二毛很熟悉,跟他拥抱:“哈哈哈,二毛!我们是来收试验田的稻子的!”
李君阁笑道:“正好,来几把镰刀,他们要玩纯手工!”
二毛跑超市里翻了好一阵,才翻出来几把镰刀,哈哈笑道:“来来来,库底货,都拿走!现在谁还手工收稻子?小农机突突突没一会儿就搞定了!”
李君阁笑道:“这叫生活体验懂不?走了啊,回去还有一大堆东西要收拾呢!”
拎着几把镰刀,李君阁先将俩妹崽和白婶送到四爷爷那里,拉着没歇脚的粽粑和芋头:“走,今天就有得活干!”
回到家中,老爸已经将手工收稻子的东西都翻出来了。
见到几人回来老爸就抱怨:“好嘛!家里啥小农机都置办齐全了,你们又要玩手工,这不是折腾嘛!这些东西你们自己收拾。我去梯田那边准备准备,下午亲家母要带着人来村里,明天开始收梯田,我跟你大伯还得去那边招呼着!”
奶奶笑眯眯地看着一敞坝的工具,说道:“思齐你去吧,娃子们我来教好了,好些家伙事皮娃都不会使,更别说粽粑跟芋头了。”
李君阁看着一地的家伙也有些麻爪:“奶奶,别说使,有些我都没见过,那个泥巴家伙是啥?”
奶奶笑道:“那个叫礌子!是碾米脱壳用的,不过好些年没用了,要用黄泥修补修补。”
李君阁说道:“那奶奶你指挥!我们从哪里开始干?”
奶奶说道:“你先去拎两桶黄泥!粽粑芋头先干简单的,把那边的那堆席子刷干净!”
两人屁颠屁颠地抱着竹席去鱼塘边刷席子去了。
奶奶这边拿着刷把将礌子上的扬尘全部刷去。
等到李君阁挑着两桶黄泥回来,奶奶对李君阁说道:“把礌子打开来,看看礌齿还是好的不,该修的修该补的补。”
礌子就跟石磨一个造型,高度也跟石磨差不多,不过直径比石磨大了很多,也分上片和下片,不过外圈是用竹丝编起来的,中间是填实的黄泥,黄泥干后变成一个土磨子。
将礌子翻开,李君阁发现,礌子里边同样有磨齿,不过磨齿非常精巧,是一根根竹篾,竹篾周围同样封固着黄泥,看着这玩意儿,居然还给人一种手工的美感。
李君阁奇怪道:“我们家不是又石磨吗?干嘛还要用这个碾米?我看造型都一样啊?”
奶奶笑道:“谷子一过石磨,那就成米粉了,石磨牙齿太硬,这个就不会,能把米脱出来又不伤米,竹子和泥没有石头硬,就是齿容易损坏,得经常保养才行。”
李君阁点头,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杠杠的。
奶奶一边刷礌子的齿,一边说道:“可别小看这玩意儿,老时间里,第一等的人家家里有牛,有石碾,有碾场,他们碾米就是用牛拉石碾。”
这东西李君阁见过,在大伯家就有,碾子有半人高,碾场都碾出印子来了,小时候李君阁没少在上面爬上爬下。
奶奶接着说道:“二等人家,家里是撵槽,老长一个石槽,上面用绳子挂着石磙,两个人分别站在两头,来回推动石磙,将谷子壳脱掉。”
“三等人家,就是用礌子了,家里最穷的,那就直接用碓窝舂了。”
李君阁点点头,这不同的加工工具,对稻米的加工量是不一样的,用什么工具,直接反应出家里有多少地,收了多少谷子。因此打米的工具,能直接说明家里的经济情况。
礌子刷干净,奶奶检查了一下,说道:“好些年没用了,有些齿得换掉,这里,还有这里这里,要补泥,皮娃你就照着别的齿的样子,给这些都补上。”
这是哥大二人组将席子刷干净回来了,奶奶指挥他们将席子晾上,又去刷收稻三件套。
所谓收稻三件套,就是绊桶,挡席,木架。
夹川老话里“绊”就是“摔”的意思。
绊桶,是一种靠人力操作,将谷粒从稻穗上脱下来的工具,像一个无盖的口宽底窄的大斗,上边四角各有一块伸出来的用于抓手的木板,很像四只耳朵。底部还有两块木板,方便在稻田泥地里滑行。
挡席,就是插在绊桶一端的大席子,用来遮挡飞溅的谷粒。
木架,这是用来摔打稻禾的工具,形状如同一架小木梯。
将木架斜搭在绊桶里边,健壮的男人们双手握住一把割好的稻禾,两人一组,并排而立,举起双臂,将手中的稻谷狠狠地摔在面前的木架上,经此一“绊”,稻粒立即簌簌落下,进入桶内。
绊桶有小半人高,李君阁害怕奶奶弯腰闪失,赶紧将刷把接过来,将绊桶里外里刷得干净。
第四百三十一章 《悯农》
第四百三十一章《悯农》
二人组对礌子好奇极了,奶奶就让两人一人拿一块宽竹片铲上黄泥,一手拿着小竹刀修补齿牙。
诸事做完,奶奶让大家合力将东西搬到一边,又开始打扫风簸。
搬礌子的时候,粽粑跟芋头惊着了:“哇!这东西还这么沉!”
奶奶笑道:“这时候就觉得沉?等推礌子的时候你们才知道什么叫沉!”
风簸是一件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农具,主要功用是吹谷,吹米。
通体木造,一人高,一两米长,六七十公分宽。
上边是一个进料的大斗口,口敞颈细,一端是浑圆的腹腔,内置摇扇,另一端腹下设有几个错开位置的向下出口,有多有少,全看木匠的心思。
它的四肢向下矗立着,目的是为了使它站立得稳如泰山。
摇扇是用生铁做轴,带六片或八片的木质扇片,外面有个摇把。使用时手摇摇把,搅动摇扇产生风力。
李君阁家的风簸也有年头了,刷干净后,四个握把都包浆了。
给摇把铁轴那里上了油,搬到了一边,粽粑芋头俩小子开始觉得累了,对奶奶说道:“奶奶,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完了?”
奶奶看着重新腾空的敞坝,笑道:“早着呢!接下来还要浆敞坝!”
二人组手扶脑门:“这准备工作也太多了……”
李君阁笑道:“精耕细作,颗粒归仓。敞坝用过了一年后,会出现一些缝隙,要用泥浆将这些缝隙填上,免得谷粒掉进去。你们这态度不行啊,来教你们一首诗,跟我背,锄禾日当午……”
于是俩傻小子又被李君阁忽悠着背了一首《悯农》就当休息了。
一首《悯农》连讲解带背完,俩小子就被洗脑了,又跟打了鸡血一样跟着李君阁浆敞坝。
浆完敞坝,还要准备草帽,麻袋,扁担,箩蔸,耙子,板车……等诸多工具。
还要给五人组准备衣裤,他们那身行头肯定没法下田。
诸事齐备,李君阁将磨刀石凳子搬出来,开始打磨镰刀。
奶奶去准备草药,明天还要熬凉茶。
一番工序下来,俩小子腰都直不起来了:“哎哟喂!这还没开始呢!就要累死人了!”
这时白婶带着俩妹崽也过来了,粽粑跟芋头白眼直翻:“真是来得巧啊,我们活刚干完你们就来了!”
奶奶将晚饭端了出来,大家准备吃晚饭。
阿音带着娃子们回来了,娃子们一看见五人组就高兴得不得了:“粽粑哥哥!芋头哥哥!吃过饭我们去游泳吧,水上游乐中心可好玩了!”
粽粑跟芋头苦笑:“不行了,我们都要累坏了,明天吧,明天我们再去游泳!”
李君阁哈哈大笑:“放心!明天更累!”
将娃子们赶开,招呼五人组过来,怎么用镰刀还得教一教,被这玩意儿割到那可不是好玩的。
其实也就一句话,刀口保持水平,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镰刀刀把和刀刃有一个特殊的角度,要让刀刃保持水平,刀把就要保持一个角度,新手没有形成肢体记忆前,用着用着就会使偏。
五人组练习了一阵,李君阁在旁边随时指点纠正,搞定一切之后,大家才开始洗手吃饭。
吃过晚饭,五人组还是被娃子们缠着去水上游乐场了,李君阁拎起一篮子荔枝,和阿音一起去见妮妈妈。
来到梯田下面的大工棚里,妮妈妈和苗寨下来的十人小组正在农资公司技术人员的指点下熟悉小农机。
这套收割机和普通的还不一样,是吴志秋跟大伯,李家沟和苗寨一些老庄稼把式,以及农大的研究人员一起搞出来的。
跟市面上的不一样的是,这农机虽然是履带式,但下方还多出两个浮筒,可以在没有放水的稻田里操作。
因为是在山地使用,所以为了减小体积,功能尽量简单,仅仅用于收割。
至于脱粒,碎稻杆,这些会在安放在卷扬机平台上的其它农机来完成。
不过这就已经让妮妈妈她们惊喜万分了,这东西轻巧方便,两个人就能抬动,效率也挺高,割稻子推着走就是,不用弯腰。
看着卷扬机直通山顶的轨道,妮妈妈说道:“皮娃,啥时候能够我们山上也装上这个不,加上它,那就更方便了。”
李君阁看着卷扬机道说道:“这个还真有难度,不是说技术难度,而是苗寨梯田是多个山坡组成的,要安装这个的话,那每条山脊都得来一个,这成本可不小。”
同行的一个老把式也对妮妈妈说道:“妮妮,你也别为难皮娃了,光凭这割稻子的机器,加上脱谷的,碎草的,这就算是帮了大忙了,搁去年想都不敢想哩!”
李君阁笑道:“其实也不是不能搞,主要是投入和产出要成比例,也就是俗话说的要挣钱。其实可以先找一两处梯田面积较大的山坡搞起来,至于那些小的就顾不上了,要不还是手工,要不就只能换成其它作物,不过单产比乌金血米还精贵的作物,怕还真不好找……”
苗寨其他人脑袋摇得呼噜呼噜的,开什么玩笑,乌金血米现在多精贵!尤其是今年皮娃给的种,那产量可是比往年提高了三成!亩产千斤挂零,加上水底下的鱼,这就是金饭盆!
就种这个!累点有啥,这么多年还不是这样过来的?
妮妈妈其实也就是随口提一嘴,心底下还是抱着显摆下女婿能耐的小心思,听李君阁正儿八经的解释,笑道:“也是,其实现在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李君阁笑道:“对了,育爷爷养的石亢,我也给找好销路了,一个星期两百头成蛙,都要半斤以上的,育爷爷的蛙场能供得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