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回到山沟去种田 >

第421部分

回到山沟去种田-第421部分

小说: 回到山沟去种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游客们都挥手:“那赶紧,把阿音照顾好啊……”

    两人骑着红魔鬼来到盘鳌乡,梁慧丽将他们接进会议室,好几个李家老辈儿已经在里边了。

    老族叔就开口:“皮娃,这二十多天里头,我们可都按你说的弄了,可不光码头,乡里头各条道我们都整了一遍!”

    李君阁笑道:“耳听为虚,我跟阿音可是将行李都带上了,除了考察乡里,还准备沿着盘鳌溪往上走一走,看看整条溪的资源情况。老族叔,要不我们先搞个船,在船上边看边聊?”

    几个老人家面面相觑,这娃从来不按套路出牌,有一出是一出,春耕在即,家里好多事情呢!

    老族叔想了一下:“也行!那老三你回去给我家里带个话,秧棚帮我照看着,我就带着皮娃和阿音走一趟。”

    梁慧丽说道:“那你们也等我一下,我换身衣服,我也跟着你们去!”

    趁梁慧丽换衣服的时间,李君阁坐下来跟几位聊天:“我记得盘鳌溪上头有个粉条厂,小时候去玩过,现在还在不?”

    一个老人说道:“你说的是乡办那个厂吧?早没了,乡里各家各户谁家没红薯,谁不会自己做粉丝?那玩意儿在乡里就卖不出去,以前又没人来,土制的红薯粉丝黑乎乎的,没人家做的好看,外头也就一样没有销路,搞了两年就搞不下去了……”

    另一个老人说道:“可不是咋的,乡里当时好些企业呢,纸厂,酒厂,罐头厂,就是没一个活下来的,我看都是瞎折腾……”

    又有个老人说道:“都是改道惹的,以前盘鳌乡多风光,每天进黔州的马帮那是十几队,我下河李家日进斗金。后来马帮改走娄山关那条路子,这边就废了……”

    李君阁说道:“那这些厂子还在?”

    老人们说道:“在倒是在,不过就剩一片地基几面墙了。”

    这时梁慧丽出来了,打扮和阿音差不多,说道:“那我们走吧。”

    几人出了乡政府,朝广场码头走去。

    码头边上几个大娘在洗衣服,老族叔对其中一个喊道:“他五孃,二娃回来跟他说一声,我把他船开走了,梁丫头跟皮娃阿音要看看我们盘鳌溪。”

    那个五孃说道:“去吧,跟我说了就行,这娃这向都没落屋,说上河那边忙不过来了。”

    李君阁就笑道:“五孃,等二娃学会起屋了,盘鳌乡这边的活路也会多起来,可得叫他好好学,这边还有六百户呢!以后就是上千户木楼的维护保养,这就成行当了!”

    五孃就笑了:“上河李家的皮娃是吧?正月舞龙没少见着你,身上大泡好了没?”

    李君阁也笑了:“你看看,见我耍龙灯的人不少,惦记我身上大泡的楞没几个,当真是一家人才想得到。那俩泡没事儿了!”

    五孃又笑了:“那就好,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这船就是我家二娃的,他一天到晚没正型,你们尽管拿去用,回来还栓这里就行。俩闺女你看好了,才开春掉水里不是闹着玩的!”

    帮着老族叔解缆,一行人上船,李君阁最后利索地跳上船尾,从船畔取出一根长竹篙:“那五孃我们走了啊。”

    五孃说道:“一看就是老把式,那就放心了,去吧!”

    小船顺着五溪河向前七八百米,就是盘鳌溪入水口,老族叔也抽出一根船篙,两人配合这将小船拐进了盘鳌溪中。

    从溪上看盘鳌乡,又是一番景致。

    这边是盘鳌乡居民区,古建群在另一个方向,因此看不到。

    不过也不是没有特色,溪边有不少砖石柱子,柱子上方涨水淹不到的地方改木柱,木柱上边是楼板,临溪而建成为一栋一栋的吊脚楼。

    就是吊脚楼下面没法看,去年涨水后到现在,已经丢弃了不少垃圾在那里,挺脏。

    老族叔满脸通红:“皮娃,我们现在还没清理到这里来……这些天就弄乡场上和甘棠故径左右了……”

    李君阁点头:“还是等着涨水吧,不过记住这是最后一次,本来这沿溪吊脚楼也是一景,上面那些人家,就算经营点茶楼,搞点住宿接待,都可以挣钱。可现在这样,我都不敢带艺术家们来写生啊……”

    老族叔说道:“老时间里这一带也是好招牌,配上法王寺周边的茶叶,有个名头叫‘鼋龙水,凤凰茶’,是马帮商贩谈生意最爱的来处,不过后来马帮没了,也就没落成这样了。”

    李君阁对梁慧丽说道:“梁丫头,听见没?光这个名号,都能引来游客体验,不过现在这溪里的水还能喝?就算是金子打的招牌也用不上啊……”

    梁慧丽说道:“那乡里今年咬咬牙,也得把管网改造了,不能再将污水往盘鳌溪里排放了。”

    李君阁坏笑道:“钱从哪里来?”

    梁慧丽不由得抓头:“是啊,钱从哪里来?”

    阿音笑道:“梁姐姐,二皮承包协议上写的是五溪河范围,虽然两年没碰盘鳌溪,可你也别被他骗了,这盘鳌溪本就是他的承包范围所在!”

    梁慧丽这才反应过来,对呀!当时协议上说好的,五条溪都在他承包协议范围内,这娃一直一碗水没端平,把李家沟伺弄得跟花儿似的,将盘鳌溪丢这里不闻不问,现在还想从穷官府身上薅羊毛!

    一拍大腿:“阿音说得对!这本来就是你的承包范围!你不搞好,休怪我追责,你这算不算承包后不作为?”

    李君阁不由得翻白眼:“喂!当官的还讲不讲良心了?两年整出五个亿的盘子还叫不作为?”

    梁慧丽咯咯笑:“不管,当官的在盘鳌乡坐着呢,你不在当官的眼皮子底下搞点政绩工程出来给当官的长脸,就是不会做人不大懂事。”

    李君阁说道:“老族叔看见没?啥叫衙门八字朝南开?”

    老族叔说道:“啊?皮娃你们在说什么?老族叔耳朵背没听见!”

    一船人都哈哈大笑。

    笑过一阵,李君阁说道:“集团不是不弄盘鳌乡,一是以前能力有限,二是以前大家意识不到位,集团搞这事儿只能是逆水行舟事倍功半,再等等吧,等到李家沟四百户民宿搞定,悬天寨四百户民宿搞定,就到了我们上河李家反哺下河李家的时候了。”

    “再此之前,我们先将盘鳌溪的名头逐渐经营出来,配合分期分批投放使用的民宿,和日渐增长的游客数量相匹配,保证开张一家就有一家的生意,这才是经营之道。”

    二月末的盘鳌溪,水位还低,水流也轻缓,过了盘鳌乡乡治范围,房屋就逐渐减少,耕地逐渐增多。

    最高水位线的上方,都是油菜地,油菜花已经开始打花骨朵。

    再往上,都是积水的水田,这是老乡们已经追了泥粪,修了田坎,准备开秧了。

    最高水位线下方,都是细腻的红色沙土,丹崖地貌被侵蚀风化后滚落下来的石头,在大自然亿万年的搬运磋磨下,变成了红岸绿水的奇异景观。

    过了盘鳌乡乡治所在,水质明显改观,红砂土的吸附净化能力很强,加上上游没有了污水排放,重新变回了一流水质。

    水面和两岸景观虽与李家沟相似,不过明显少了很多东西。

    李家沟各条溪流,现在正是早上鱼类鸟类活动的高峰期,满河鱼星点点,树上鸟儿飞舞觅食,那叫一个热闹。

    而这里,一片死寂,河里一个鱼星见不着,岸边红砂地上一点野兽活动的踪迹都看不到,远处竹林里间或一声鸟鸣,反而更增加了清冷的气氛。

    一条死溪!

    李君阁摇了摇头:“老族叔,按理说每年涨水,总会带来不少红水河里的鱼苗,怎么会搞成现在这个样子?走了这么久,怎么就一个鱼星都看不到!几个鱼苗能值多少钱?一个游客能让乡里挣多少钱?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老族叔臊得满脸通红:“皮娃,这番道理我们以前不懂,上河李家的学问一向比我们高明,见识比我们通透。”

    “现在我们懂了,你放心,今年涨水,一条鱼我们都不祸祸。”

 第六百二十章 考察

    第六百二十章考察

    李君阁一边撑着船继续前进,一边说道:“也不是说一条不祸祸,靠水吃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索取要有一个度。这靠水吃水,也得讲究个吃法。电鱼毒鱼绝对要禁绝了,为了电到一条鱼,方圆几十立方米内连浮游生物都活不成,这就太不靠谱了。”

    不过除了没有什么生命迹象,盘鳌溪的风景其实是相当不错的,等到红水河水位抬高,这里水位抬高到最高水位线,溪水变宽,又是一番美景。

    两岸竹丛,茅草,现在离水面太远,等涨到位了,船在竹下行,那感觉便是另一种体验。

    再往前行,前边出现了一座石桥。

    石桥是红色丹崖石打造,桥柱截面成船型,高高立起,下边可以通小船。

    上面铺着厚重的石板,能够供四人双向行走,不过却没有桥栏,非常简洁。

    唯一的装饰,就是每根桥柱和桥面接触的地方,一边有一个探出来的鼋龙脑袋。

    鼋龙脑袋还不小,光脖子直径就在一米左右,龙头上的龙角贴着脑袋两侧做成浅浮雕,估计也是既要美观又要对抗水流。

    李君阁说道:“龙首桥也是好久没有来玩过了,以前就一直好奇,为啥这桥上没有石栏。”

    老族叔笑道:“你多看看桥柱,应该能猜出个大概。”

    李君阁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怕发大水!”

    老族叔笑道:“桥柱呈梭子型,就是为了切水用的,盘鳌溪和你们李家沟上边四条溪不一样,发水的时候还是吓人的,水大了整座石桥都在水下。要是修上护栏,水一冲桥还保得住?”

    “还有一个原因是乡亲们经常挑箩筐担粪过桥,没有护栏打调头换肩膀都不碍事儿。”

    李君阁恍然大悟:“哈!这点打死我也想不到,乡下桥梁,可不就得这样!这还真成处处留心皆学问了。”

    梁慧丽说道:“这桥上的鼋龙头雕饰也挺精美的,这是清同治的东西了,也是省级保护文物,到时候也能算一个景点吧?”

    李君阁点了点头:“必须的,山溪石桥的造型,与外面的又不一样,这些都是前人的智慧,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整得出这年年大水冲不跨的石桥来!”

    一路前行,看到溪边几处平缓的红砂滩,李君阁又问老族叔:“这些都是团鱼极好的孵化场啊,盘鳌溪里现在还有多少团鱼?”

    老族叔摇头道:“没啥了,有也就斤把大。”

    说完又叹气:“以前传说溪里有盘鳌大仙,虽然被家和尚借了法王寺大钟镇着,可乡里人还是敬畏,连带着这溪里大小团鱼都活得滋润。”

    “皮娃你见过团鱼像饺子下锅那样往水里钻的景象没?老族叔我小时候就见过。”

    “像刚刚那样一边红砂滩,起码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团鱼在那里堆起晒太阳:有人一过,就听见唰唰唰一片划沙的声音,然后就是噗通噗通的落水声。走近一看,满沙滩上划满了的路子,那阵仗,啧啧啧……”

    “就算三年时期生活困难的时候,也没人打这些团鱼的主意,还是后来,突然这东西在城里可以卖上大钱了,然后就一年比一年少,到现在见都见不着了……”

    阿音和梁慧丽听得目瞪口呆,简直无法想象那场景会是什么摸样。

    李君阁亲眼见到过独水溪上游团鱼集中产卵的生命奇景,倒是大致推想得出那个场面,对梁慧丽说道:“梁丫头,盘鳌乡的地理劣势同时也是地理优势,只要我们控制住出口,这些东西就没法往外带;然后教育好乡亲们和游客们,剩下的就是水磨功夫。”

    “把这两方面做好,用十年时间,将当年的盛况恢复出来,不是没有可能!”

    老族叔说道:“今年情况好多了,自打出了我这个例子,乡亲们又开始相信盘鳌大仙的老典故了,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都叮嘱家里弟子莫要在溪里抓团鱼了……”

    这下子船上剩下的三个人又哭笑不得了,这朴素的实用主义真给乡亲们领悟得透彻!

    三个大学生两个乡村干部,按理说破除迷信是他们的职责,可信迷信还有这等好处,都不知道该咋说了。

    算了,因势利导吧……

    间或出现的一些农房引起了李君阁的注意。

    现在正是桃树,梨树,李树,樱桃打花蕾的季节,家家房前屋后,都少不了几棵老树,老屋周围红白掩映,虽然未到盛期,但已经开始有些可观了。

    阿音举起相机,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老族叔说道:“桃三杏四梨五年,樱桃十年才满盘。这些都是家里老人栽种下的,多少是个念想。好些梨树,山樱那都上百年了。桃树是以前弄罐头厂时种的,也有二十多年了。还有不少的橘子树,不过现在谁还吃橘子罐头,于是基本上都砍了。这些树要不是花开得还算好看,也逃不过当柴烧的命……”

    梁慧丽李君阁阿音三人你看我我看你,都能看到对方眼里的喜色。

    梁慧丽看着李君阁灼灼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乡里统计过果树存量,是为了给荔枝树挪地方,我还真没注意过这些树的寿命问题……”

    李君阁对老族叔说道:“老族叔,乡里的这些老果树,大致还有多少?”

    老族叔指着上游说道:“乡场出来,过了龙首桥,沿着盘鳌溪往上二十里,人家主要都分布在临溪右边,约莫百多户吧。每家现在应该还有六七棵老树。”

    “不过前年去年荔枝卖得喜庆,加上现在技术好了荔枝树三年就能出果,大家正商量着改种荔枝树呢……”

    三个人同时伸手:“可别!”

    然后就见阿音举起相机狂拍,李君阁喜得抓耳挠腮,梁慧丽摸出手机就给自己的副乡长打电话。

    老族叔见到突然发狂的三人,吓得篙竿都差点脱手:“咋……咋的了?”

    李君阁说道:“老族叔,用不了再等三年,盘鳌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