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懒鱼:“组团,aa,走起。”
杨疯子:“求带。”
。。。。。。
李君阁统一回复:“家乡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欢迎大家来旅游,修养,品尝河鲜山珍。一定让大家体会到咱乡民的热情!”
揣好手机,走过鱼塘,迈上青石板路,李君阁向村里祠堂走去。
一路跟乡亲打着招呼就来到了村子中心,那里有一个巨大的打谷场,打谷场的前方是一座白墙青瓦的古建筑,那就是李家祠堂。
祠堂是旧时宗法家庭制度的产物,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族中办理婚丧寿喜等事的地方,一般还是族里联宗,议事,决事,修谱,表彰和惩戒的场所。
祠堂内供奉着族祖的牌位,记录着家族的辉煌和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象征和标识。
李君阁站在祠堂大门外打量。
李氏宗祠的大门仪门和盖顶是由一大块整体的大青石雕琢而成,彰显了李氏宗族在当年强悍的经济实力。
屋顶上是两条相护缠绕的螭吻,鳞爪纷然,沿着屋脊盘旋,然后在屋顶两角昂首向天。两条螭吻各自守护着一个圆盘,一为太阴,一位太阳。
屋脊下来雕刻成盖瓦屋顶样式,拉出完美的弧度,底部做成瓦当和滴水的样式,每个瓦当和滴水上都雕饰着吉祥的花草芝兰。
整个屋顶由多达十九层的石雕斗拱支撑在两根巨大的方形石柱之上。将屋顶的重量均匀完美的转移到石柱上,斗拱上还盘绕这多条小龙,给庄严肃穆的祠堂增加了一分活泼的气息,显出几分生机。
再往下是两根巨大的方形石柱,石柱底部不是一般的瑞兽,左边是一个石鼓,右边是一个石号角。
李君阁估计,这也是受到当地少数民族——苗族的影响。
这两件东西非常神奇,敲击石鼓,可以发出咚咚的声响,就跟真正的大鼓一样,而石号也能吹出悠扬的号声,小时候李君阁跟小伙伴们还常来这里比赛谁吹得响亮。
两根方型石柱上铭刻着一幅对联:“三省门第,百代家声”。
往前进入门厅,迎面就是仪门了,当中是两扇黑漆大门,门上有一对神兽椒图咬着门环,门环被人经年的摩挲,显得油光锃亮,已经包浆浓厚。
仪门上方雕刻着一个巨大的竖型门匾,门匾周围被葫芦灵芝蝙蝠等祥瑞环绕,雕工非常灵动,门匾中间是四个大字——“李氏宗祠”。
进入仪门,左右两侧是两道青瓦盖顶的走马廊。前方是一个影壁,影壁上镶嵌着一方石碑,上面刻着一首诗。
“朝廷闻方正,田泽录清忠,贤良思君雨,道德慎宗风。”
这就是李家的字辈诗了。
家族中的字辈,有些地方叫字派,因此字辈诗也叫“字派诗”。
字辈就是一个家族按辈分取名所用字的秩序规定,使用字辈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家族成员辈分混乱,避免由于无字辈或不按字辈取名而导致的家族辈分秩序混乱不清。
跟祠堂一样,字辈也是宗法家庭制度的产物,或集体创作,或名人所笔,也有皇帝赐封的。族门出个相公、举人什么的,往往为家族立字派、续派。是中华儒家的一种亚文化。
字辈为便于传诵记忆,一般是写成歌诀的,即写成押韵的朗朗上口的诗句,这就是字辈诗的由来。
字辈诗或四言或五言、七言,可长可短,短的十个字,长的则有五、六十字。
按字辈诗规定顺序取名,长幼有序,同宗共祖的人,能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对家族来说,这是一种凝聚力的集中表现。
字辈诗的选字必须意义吉祥,发音清朗,还不能与不吉的字谐音,不能使用生僻字和易体字,不能繁复难认。具备诸多的讲究。
通看全诗,又必须符合语法逻辑并且通顺明白、意义高雅、具有文采,如果是写成古典绝句或律诗的,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平仄格律。
诗句内容一般都是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之意。通常是宗族对自家子弟的教谕或者期盼。
通过李家的字辈诗,可以看出,从慎清公的“慎”字,数到李君阁的“君”字,已经是整整三十六代了。
十年浩劫时期“破四旧”时,族里老人将这块碑取下来放到了自家灶坑底部保护起来,现在石碑上还有被火燎过的痕迹。
绕过照壁是一个小广场,小广场左右两侧有六口大水缸,水缸里种着些睡莲蒲草,还养着几尾游鱼。
小广场前方是一个戏台,戏台前有一位老人拿着长长的细竹扫帚正在扫地。
老人身姿依旧挺拔,肤色红润,没有什么皱纹,一头银发往后梳成一个大背头,颇具“鹤发童颜”的姿态。
跟普通乡民穿着打扮也不一样,老人穿着一身月白色的唐装,脚蹬黑布鞋,气质儒雅蕴藉。
看到眼前的老人,李君阁不由得心中激动,小步跑到老人面前,恭恭敬敬一鞠躬。
老人抬起头来见是李君阁,不由得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眼神清澈,饱含慈祥和关爱。正是李君阁的四爷爷李良储。
第九章 四爷爷
第九章四爷爷
李君阁连忙从老人手里接过扫帚,望着这位自己自小崇拜的老人,恭敬的叫了一声:“四爷爷。”
李良储抬起头来,上下打量着李君阁,眼里满是爱怜之意,却没有多说话,只轻轻的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继续将地扫完。
扫完地,两人在左边厢房前一个脸盆架旁边洗净双手擦干,然后一前一后进入厢房。
厢房里迎面墙上镶嵌着一个大木龛,木龛分两层,一层上摆着一个牌位,上书“李氏宗祖诲德茂公之位”,第二层是两个牌位,一个上书“李氏宗房诲慎勤公之位”,一个上书“李氏宗房诲慎清公之位”。
木龛两侧是两幅绢画人物,左侧一位身着乡贤服饰,头戴缁布冠,容色和蔼,左书一行小字“李氏诲慎勤公字若愚之像”。右侧一位身着朝服,头戴进贤冠,冠梁六道,意为二品,神情肃穆,左书一行小字“李氏诲慎清公字祥山之像”。
木龛下方是一个香案。香案前的青砖地面上摆放着几个蒲团。
李君阁恭敬的在蒲团上跪下。四爷爷站到案前,对着牌位躬身一礼,神情庄重说道:“李氏子君阁,昨夜返乡,今日入祠祭告宗上,礼敬先灵。”
然后转身面对李君阁,厉声道:“李氏子君阁,敬对先祖,但思己事,可有诲盗辱淫,作奸犯科否?”
李君阁沉声说道:“否。”
李良储又道:“可有不尊师长,不勤任事否?”
李君阁又沉声说道:“否。”
李良储又道:“可有持身不谨,结交骈佞否?”
李君阁再次沉声说道:“否。”
李良储神色一松,说道:“李氏子君阁,持身谨慎,秉性端良,在外实忠于友,勤任于事,坐立起行,不愧宗风,可准持香礼敬,告慰先灵。”
李君阁规规矩矩站起身来,从案上抽出三支香,点燃后插在牌位前的香炉之中,又恭恭谨谨的回到蒲团上叩了三个头,叩头完毕,却发现蒲团边上有一块石头,半黑半白的挺好看,便顺手捡起来放进衣袋里。
一套程序走完,两人才退出厢房来。
出得厢房,日光耀眼,两人都感觉好像从另一个世界出来一般,重新放松下来。
四爷爷笑眯眯地看着李君阁,说道:“来吧小子,去我屋里聊聊。”
两人出了祠堂,走进边上的大屋子里。
一进大屋子就是两墙的书架,上面全是书籍,一架是民国之后的,也没有分品类,都杂放一起,估计主人也是随性翻看。另一架全是古书,本数少很多,而且都规矩的按经史子集排列着,非常整齐。
李君阁一看,惊讶的说道:“哟!又收了不少啊!”
上河李家是耕读一路,所谓“纱帽八百顶”,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不少老书,后来几经劫难,已经所剩不多了。四爷爷退休回乡后,四处收集整理,这才有了这小半架子。比上次李君阁见到的,这回却又是多出来不少。
四爷爷从古书架子上抽出一本,翻开一页递给李君阁,说道:“最近在研究李家沟的历史,你看这篇,讲的是改土归流的事情。这里讲述了这一带的土著,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诸葛亮征南时,孟获手下有一支精兵叫‘五溪蛮’,书中所说其居住的环境是不是跟五溪河一带很相似?”
李君阁阅读了书上的文字,再对比李家沟的环境,还真是相当契合。
李良储又取出一本,笑道:“再看这本,里面提到我们李家的发迹史呢。是个有趣的传说。”
李君阁细读了一下,也是忍俊不禁。
书中提到李氏宗祖李德茂在宋末为躲避兵乱徭役,从眉州辗转迁徙到盘鳌乡。盘鳌乡当时是一片蛮荒之地,李德茂就在这里结庐而居,开荒种地,过得非常艰辛。
一天有个人牙子带着一名女子路过,李德茂想着自己也老大不小了,就用一担谷子从人牙子手中把女子换过来,两人就结成了夫妻。
不想这女子是个傻子,啥都不会,每天就会除了吃和睡就是呵呵傻乐,满山遍野到处玩,家务农活都是李德茂一个人承担。
李德茂也没办法,就给了傻媳妇一个筐子,告诉她每天出去闲逛的时候顺便打一篮子猪草回来。
有一天李德茂回家,傻媳妇已经先回来了,正在屋檐下发呆,猪草筐丢在一边。
李德茂就准备喂猪,将猪草一倒出来,却发现里面夹杂着两个亮晶晶明晃晃的东西。
那是两个银元宝。
李德茂吓了一大跳,赶紧把元宝捡起来,拉着傻媳妇就进了里屋,悄悄问道:“这两个东西你从哪里得到的?”
傻媳妇也不知道那是啥东西,只是觉得好玩,便说道:“山上有个洞,我每天中午在那里睡觉,里面这东西多得很。”
李德茂心都快从喉咙里跳出来了,立马背上背篓,对傻媳妇说:“快带我去看看。”
夫妻俩到了碧峰山上,傻媳妇找到那个洞,指着到:“喏,那不是。”
李德茂钻到洞里,妈呀,好几坛子的元宝。
当夜,等傻媳妇睡着了,李德茂来回了好几趟,把洞里的银元宝都搬到了自家。
李德茂的生活从此发生了逆转。
……
后来傻媳妇给李德茂生了慎勤公慎清公两个儿子后,没几年就去世了,去世之后坟上莫名其妙生出两棵李树,一棵树上的李子结得多,但是味道一般,跟普通李子一样。一棵树上李子结得很少,但是非常甘甜可口。
大家都说这是傻媳妇在暗示李家的两支,老大慎勤公一支会子孙众多,但是没啥出挑的人才。老二慎清公一支会人丁稀薄,但是大多人才出众会出当官的。
后来果然如此。
再后来慎清公出仕,在江西做通判时,当地几个豪门联手开采铜矿,但是掘地之后始终采不到,于是请了高人算一卦,高人指点说他们还差一位八字里五行俱属金的人加入。
几个豪门苦苦寻找,终于找到了此人,正是慎清公,于是送了慎清公两成干股算是挂名入股。
说来奇怪,慎清公入股之后,那批人一挖一个准,从此之后,银钱压在骡马背上,一队一队的来到了盘鳌乡。
李家从此真正的发达起来。
李君阁掩上书哈哈大笑,这故事家里老人曾跟他讲过,不过现在看到古书上用训雅的文辞写出来,感觉非常的滑稽古怪。
四爷爷说道:“这是李家一位先人写的读书笔记,里面有很多关于盘鳌乡的风俗典故民生的介绍。唉,李家沟的人文底蕴其实是非常丰厚的,只是没有发掘出来。所以我准备写一本书,把这些都收集进去,给族里留下一部家史,你说怎么样?”
李君阁说道:“这是好事啊!必须支持,不过您老岁数大了,身体精神可能吃不消,这事您看这样行不,您呢,就把当这事做消遣,先把大框架组织出来。这不再有俩月娃子们都要放暑假了嘛,到时候把他们都叫到祠堂集中做作业,做完作业就给您干点查找资料,抄抄写写什么的杂活,顺便也管着他们别一天到晚的疯玩。”
他这是顺手就把一村的娃子坑了。
四爷爷说道:“你脑瓜子就是灵,我正愁这事怎么弄,你这个办法好,娃子暑假每天上午来我这里拘着,就当开一个辅导班了。哈哈哈,老头我都九十四了,这回还又干一回老本行。”
四爷爷是四三年从南京教育学院毕业的,在校期间就加入了地下党,毕业后就在南京教书,同时从事地下工作直到南京解放,之后作为知识青年被抽调到刘邓大军参加解放大西南,在团政委位置上转业后一直在蜀都教育系统内打转。所以干教育还真是他老本行。
李君阁说道:“这事情还得给大伯说一下,他是村长,到时候让他大喇叭通知一下。”
四爷爷说道:“干脆现在就去,我也懒得做饭了,就在你大伯家吃午饭。”
爷孙二人溜达出门,不多会来到大伯李思成家门口,大伯正在地里收豇豆,大婶宋广菊出来招呼:“老叔,皮娃,赶紧坐。”一面拉着李君阁说道:“你这孩子都多长时间没回来了,来让大婶好好看看!”
大伯见在地里远远看见家里来了一老一小,知道是四爷爷跟李君阁来了,也停下活计,挑着摘下来的豇豆往家里走。
大婶拿着几张席子出来铺在坝子当中,大伯回来就将豇豆扔到席子上,过来跟爷孙俩打招呼。大婶一边将豇豆铺开晾晒,一边说道:“今年都不让坐船了,没法进城卖菜,只有先晒成菜干,再做几坛子酸菜泡菜什么的。”
四爷爷皱眉说道:“这事还有点麻烦,再过两个月荔枝熟了,那玩意儿树上摘下来放一天就变色,没个出路不好卖啊。”
大伯一边给两人泡茶,一边说道:“可不是咋的,前段时间去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