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啊,来,良子,给我们拍几张照片!”
良子拿着山本一郎的相机,在那里咔嚓咔嚓拍照,司星准也驾着机器直拍。
粉饵招鱼比麦子快,很快几位日本人那里就上鱼了。
第一百一十章 五溪蛮
第一百一十章五溪蛮
“五溪蛮”的表现太霸道,四两以下的小鱼根本体会不到手感。
直到工藤作上了一尾两斤多的鲤鱼,才在那里咋咋忽忽:“好!手感一级棒!现在感觉才出来!太棒了!‘五溪蛮’真是对付大鱼用的!”
接着池田正夫也上了一尾三斤多的武昌,这位更爽,直接闭上了眼睛,全凭手感操作,直到鱼没劲了才抄起来,说道:“黄桑!这信号的传递实在是太过瘾了!很久没有这样的体验了!”
说完又叹息道:“我曾经有一根十一尺‘绝水’,勉强能达到这个效果,可惜作为国礼送给德国总理了,明珠暗投,身不由己啊!”
篾匠叔也称赞池田正夫的‘孤秀峰’,说道:“你这竿子,对付两斤以下的,手感也非常地道。您这是大行家的手艺啊。”
接着又说道:“你这么大老远的来一趟就为了看看我的手艺,我也没啥拿得出手的,你手上那根‘五溪蛮’,就当做见面礼吧。”
池田正夫高兴得见眉不见眼,说道:“黄桑您真是太慷慨了,这样,我拿那支‘孤秀峰’跟您交换,我觉得所有制竿的匠人里,只有您配得上这个名字。”
两人聊得开心,李君阁却在旁边咂舌,池田正夫的竿子那是七万一尺有价无市啊,看来篾匠叔的竿子也能达到这个水准。
这次过来就是试竿的,所以大家也没有留鱼,都随钓随放,每人都钓了不老少。
张志新觉得钓鲫鱼不过瘾,也跟李君阁一样换上了玉米豆。
钓玉米豆得有耐心,李君阁拿着打窝勺,一边跟张志新聊天,一边往两人窝子里有一搭没一搭的抛麦粒。
几乎同时,两人的浮漂轻轻点动了两下,接着都来了一个大黑漂。
两人同时抬竿,都喊了一声“中!”
赶紧往两侧引开避免缠线,然后吃着劲后退几步,留出和鱼博斗的空间。
所有人都停止了作钓围了上来,欣赏“入魂”和“五溪蛮”的表现。
“入魂”比“五溪蛮”短上三尺,强度也不如“五溪蛮”,同样大小的鱼,溜鱼难度更高。
李君阁见张立新有点吃不住大鱼的劲,赶紧跟他互换,让他来操控“五溪蛮”,自己去操控“入魂”。
张立新松了口气,接过“五溪蛮”,也顾不上体会手感了,直接将竿柄顶在小腹上,双手半张虚握在手柄上方一尺的位置,任竿子弯成一个巨大的弧度,直接跟大鱼硬扛。
李君阁这边单手持竿,左倒右倒,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顺着大鱼的劲走,用虚劲化解着鱼的力道。
不一会两人的鱼都溜出了水面,李君阁这边是一条九斤多的鲤鱼,张立新那边是一条十七八斤的大青鱼。
张立新一脸的幸福:“这就创了我的大鱼记录了,还是用竹竿上的,哈哈哈,良子,都拍下来没有?”
山本一郎比张立新还兴奋:“‘五溪蛮’太棒了!仅靠竿子自身的弹力,就活活溜翻了这么大的鱼!这个‘蛮’字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啊!”
李君阁还在那里假谦虚:“哪里哪里,还是你们的钓法优雅,不粘一丝烟火气,不像我们这边,完全是在博斗。”
池田正夫哈哈大笑,说道:“能有这样博斗的机会,钓鱼人谁不想挑战一下,李桑你的手法很地道,很有章法。”
说完对篾匠叔说道:“黄桑,不知道您这几支竿子是否有意向出售?我们工场可以给您代销。”
篾匠叔笑道:“这次一共做了五支竿子,这小子一把要走了三支一套的,剩下两支十五尺,刚刚跟您换了一支,就剩一支了,要是方便,那就麻烦您帮我处理了呗。”
池田正夫笑道:“那行,那我就将剩下那支带回日本,您放心,价格绝对让您满意!”
篾匠叔无可无不可地挥挥手,说道:“行,能换两钱儿,也不算耽误这两个月的工夫。”
池田良子又在旁边一脸粉丝相冒星星了,低声对李君阁说道:“巨匠就是巨匠,您看田桑,视金钱如粪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甘守清贫,达致工艺的巅峰。”
李君阁也没有点破,心里暗自好笑:“然而并不是,他只是还不知道能劳动您家代售的竿子,那是什么价位而已。”
一群人有说有笑地收拾家伙,准备打道回府。司星准不满意,缠着大家又钓了一阵,自己拉着李君阁跑船上去,从湖面的角度补拍了一些镜头。
弄完这些,一行人才打道回府。
记者已经在农家乐等着了,来的居然是蜀都日报的汪雪。
“咦?汪丫头你怎么来了?你不是跟时政新闻的吗?”
汪雪就是上次水上派出所送锦旗时遇到的那记者丫头,后来李君阁还在医院接受了她的采访。
汪雪翻着白眼说道:“那次我是实习记者,跟着大记打下手的好不好,转正后单独跑新闻,时政那摊子能有我什么事情?”
李君阁说道:“没关系,来我们李家沟就对了,不过晚了点,我们刚刚已经在葫芦溪试钓过了,但是图像素材都收集好了,这个你不用担心。”
汪雪看了看司星准手里的摄像机,咂舌道:“那是哪家媒体的同行?这么阔气电影设备用上了啊?”
李君阁笑道:“那就是一玩票的公子哥,你不用担心有人抢头条。”
汪雪又是白眼一翻说道:“这个我真不担心,因为压根就不可能上头条。现在还有多少人关心手工艺的?”
李君阁说道:“那行,你就用这种心态跟篾匠叔采访吧,要是真的咋咋呼呼的,我还怕把篾匠叔吓着。对了,关于日方人士你可能也不了解,你可以百度一下池田正夫这个名字,哦不行,说不定这个名字在中国还没有他大徒弟工藤作出名,要不你都试试看吧。”
不一会汪雪就满眼困惑的回来了:“死二皮你吓人!你啥意思?意思是黄师傅的手艺可以跟日本的工藤作或者池田正夫媲美?”
李君阁说道:“汪丫头我可真没吓你啊,你看那边,围着蘑菇看稀奇的那几位,那老头就是池田正夫,旁边那个恭恭敬敬的就是工藤作,那个女孩是池田的女儿池田良子,还有小弟子山本一郎。”
这时池田正夫正抓这一个见手青玩,见到自己的指印在蘑菇上变成蓝绿色,一边大惊小怪一边哈哈大笑。
汪雪一看吓了一跳,说道:“哎哟真是大师啊!糟糕来得太急,都还没来得及看背景资料,不行我得好好准备一下,梳理一个采访大纲出来。”
李君阁说道:“那倒不用,篾匠叔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几人的身份呢,我就跟他说是日本的篾匠来着,你到时候采访也不要吓着他啊,最好分开采访。”
然后又说道:“对了,日本人的大师是指佛门高僧,手艺人中的大师称为‘巨匠’,这个你待会采访的时候要注意一下,他女儿池田良子懂中文。”
说着将汪雪拉到一旁,给她讲了篾匠叔的身世和开发中国钓竿的经历,以及这次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才说道:“事情大致就是这样,其实并不复杂,怎么写你自己把握得了,不过不会让丫头你白跑一趟,待会一起吃个饭,回去时带点我们李家沟的特产。”
丫头去采访去了,李君阁去厨房安排午饭。
吃完饭,池田正夫又拜托李君阁去篾匠叔家将刮制竿稍的刀片和一些竹材取来,准备跟篾匠叔好好地交流交流竿稍制作方法。
弄完这些,将一群人丢农家乐里,去交代李东升艾玉莲刘三娃三人好好搞好接待,自家那面还一大堆的事情呢。
搭着五溪一号去县城,先去公司里看了一会硌豆跟二狗,新买的别克已经开回来了,不过俩小子驾照还没到手,除了天天把车擦得里外里的干净,就只能眼馋。
取回自己的重潜装备,开着别克去船厂灌氧。
船厂经常用到乙炔切割,氧气设备是少不了的。
唐老头跟他也算是一来二去的老交情了,结果一问工业用氧和医用氧还不是一回事。
然后又去医院打听,充氧站夹川居然没有,得去蛮州。
一脚油踩到蛮州,人家还不给加,要看证照,好在证件都在空间里,最后还是水产养殖运输证件起了作用,人家知道这位是养鱼的,才给充了。
路上李君阁把东西都收到空间里,哎嘛这通折腾哟!不过想到玉龙溪里的东西,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终于鸟枪换炮了啊!
第二天一早,李君阁将小铁皮船开到了玉龙溪,还是行到无法行船的地方,李君阁将船系好,开始沿着石壁朝玉龙潭进发,玉龙潭水势平静,可以在那里好好熟悉装备。
另外玉龙潭里上次肯定漏网了大多数精品,李君阁对自己这次行动充满了期待。
总算是可以好好收刮一把了。
五里地说起来不远,可是还是足足花了李君阁一个上午,才抵达了玉龙潭的边上。
第一百一十一章 凉糕
第一百一十一章凉糕
穿上重潜服,戴上潜泳镜,咬住呼吸器,戴上头灯,穿上脚蹼,往胸口腿上挂了些负重铅块,李君阁迫不及待地下到了潭里。
这次轻松多了,虽然还有诸多不适应,好歹从容了许多,不用像上次那样着急忙慌了。
随着身体的渐渐下沉,视野逐渐变得昏暗,李君阁打开头上的射灯,身前三米的范围顿时变得绿油油的,好像置身在一块翡翠当中。
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体验。
沉重的铅块到了水中也不显得沉了,将到水底的时候,李君阁开始放平身子贴着水底打腿,巡视起这一方碧潭来。
水底下是一片石林,细碎的石头底上到处都分布着各种嶙峋的青珉石。
青珉石在水底更加美丽,在灯光的映照下,身上宝光漾漾,如同一个个溪精水怪,打量着这个打扰它们清静的不速之客。
越是靠近溪流进水口的地方,青珉石在这里长期受到冲刷,其造型越加的奇特瑰丽。
一些巨石横躺,长达七八米,直径三五米,重量估计能达到三四十吨。
巨石身上挂满了青藻水苔,就像一个个蓬头散发的巨人,在那里张牙舞爪。
巨石上的洞穴大的可以容人出入,小的只有指头大小,相互纠结缠绕,蜂房水涡,各尽奇妙。
李君阁看得啧啧称奇,流连忘返,连正事都差点忘记了。
还是胸口的太极石传来的温度,提醒了李君阁,这才开始了疯狂的收取。
这次小的那是真的顾不上了,李君阁惬意地游动着,一边将那些巨型的青珉石收入空间内。
一直忙到了傍晚,李君阁才将超过一人高的石头都收到了空间里,剩下的部分李君阁准备留给村民,如果仅仅是自己一人发现这种石头,那估计会让大家觉得蹊跷。
“留给以后有眼光的人吧!”李君阁已经很满足了。
换了个氧气瓶,从出水口那里漂出来,一路在水底前行,将遇到的青珉石也收入空间中。
有水流相送,回来的速度很快。
回到停船的地方,换上衣服,李君阁将重潜装备扔到空间里,将空间中的枯枝杂石都移出来丢进玉龙溪,再将青珉石都移到空间的湖水里泡着。
现在大致知道一些青珉石的特性了,这玩意儿亲水,李君阁将它们泡到水里,也是本着有枣没枣打一竿的心理。
回到家中,娃子们都吃过饭了,在那里组织下司犬排队,正准备着去打谷场玩耍呢。
王美娴过来就提意见了:“小表叔你多久没有没有陪我们玩了?一天到晚的不见人!”
众娃子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问题很严重,李君阁做出了深刻的检讨:“我错了,明天就陪你们玩一天,新米下来了,我们弄点好吃的怎么样?”
娃子们立刻原谅了不靠谱的二皮叔:“好啊好啊!二皮叔明天我们做凉糕吧!”
李君阁说道:“好!那我们就做凉糕!”
当天晚上李君阁就去铲了五斤大米三斤糯米泡上,好家伙,这祠堂里十几个娃子,还有猪儿虫二准这些吃货,还有日本客人,都不知道家里的碗够用不。
第二天一早,李君阁翻出上次还没用完的石灰,全部敲碎后泡起了石灰水。
生石灰得密封放置,否则会受潮氧化成碳酸钙,失去碱性。
将泡米桶搬到打浆机旁边,打了两大桶米浆。
是的,老爸已经在鱼塘边上搭了一个棚子,里面的小农机都归置好了,现在乡亲们打米脱玉米也不用再跑盘鳌乡了。
挑着米浆回到厨房,李君阁将家里所有的碗和盆子都翻了出来找地方摆好。
然后开始烧了大半锅开水。
农村炒菜锅超级大,半锅水烧开之后,将两桶米浆倒进去,就这样锅子都还没有装满呢。
然后开始不停地搅拌,让米浆均匀受热变熟。
不一会锅子里的米浆就变成了浆糊状,扑哧扑哧地冒着大泡。
将半盆澄清后的石灰水倒入其中,继续搅拌到米浆再次冒大泡,李君阁撤去柴火,余温继续热着锅防止米浆凝结,然后开始用大勺子将米浆盛入碗盆里面。
一个锅子的米浆,足足装了七八十碗盆。
来到屋后,将几根木材用抓钉钉了一个大木框摆在水泥台子上,然后拿一大块干净塑料布铺上去压实,放入山泉水,水泥台子就变成了一个大水槽。
从厨房里将碗盆端出来,全都摆放到水槽里,让已经半凝固的凉糕都淹没在水下。
山泉源源不断地地流进又溢出,带走凉糕中多余的碱分。
娃子们起来看到都很高兴:“哦!哦!中午有凉糕吃了!”
老爸却很恼火:“我就说一大早敲得乒乒乓乓地在干啥!幺娃你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