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九州造化 >

第205部分

九州造化-第205部分

小说: 九州造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中期待更甚。

 第443章 论道(三)

    这时,只见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墨家弟子,越众而出,走上台前,先向众人抱了抱拳,笃定道:“天下人生而平等,互不相欠。//全本小说网,HTTPS://。)//故而,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有德报德。”说罢,竟不理会是否有人提问,直接转身回到了师兄弟之间。

    全场愕然,一时也忘了质疑。可是待反应过来,又觉对方话语再简单不过,说得明明白白,根本毋庸置疑。

    诸子百家之中,熟识墨家之人,无不摇头苦笑,道:“此子倒深得墨道真传。”

    墨家提倡“言无务多而务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认为人应当少说话,多明智,去文饰,善明察。所以,墨家无论说话,还是作文章,从不像其他流派一般,或铺张扬厉,或善为普喻,而是直截了当,就事论事。

    这等方式,虽然容易为人理解。但是过于质朴,太硬太直,缺乏感情趣味,难以引人入胜。

    是以,肖逸听罢之后,虽感干净利落,十分痛快,但是总觉得有些不适。

    然而,百姓文辞有限,反倒喜欢直截了当。而且墨家寻求的是快意恩仇的路子,颇合百姓心意,登时引得彩声四起,百姓纷纷叫好。

    直到此时,百姓才从佛家和阴阳家那等沉闷的论道中醒来。

    肖逸虽微感失望,但也实实在在领教了墨家的风格,又不禁大生敬意。

    墨家居徐州,徐州偏北,便是青州儒家。

    眼看儒家上场,肖逸也顾不得继续深思墨家之道,忙将目光聚集到儒家方向。

    儒家论道者是那季逍城。但见季逍城行到台前,做了个四方揖,朗声道:“天下诸事,不外乎德、怨二字。大到国邦,小到邻里。德则和睦,怨则反目。人生而至死,国立而至亡,无时不在发生。”

    众人听闻“报德、报怨”之题后,只是在想“如何报德,如何报怨”,儒家却将其升华到探究家国大道的层面上。

    众人听其说得有理,无不点头,心想道:“人生在世,说到底还不就是时刻在处理着德和怨吗?对个人小家而言,处理的好,家和邻睦,事事如意;处理的不好,家闹邻恨,事事不顺。对邦国天下而言,好则万事兴焉,坏则邦乱国崩。一切后果,皆因德怨而起。”

    想到此处,众人顿时起了兴趣,心想道:“也不知儒家如何处理这德和怨?”

    只听季逍城道:“曾有儒家弟子问过孔圣人此问题,孔圣人答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德,即对方有德,我亦以德报之。此意明了,毋庸赘言。至于何为‘以直报怨’,外人不知儒家之学,千百年来,多有误解,在下今日就专程解释一番。”

    听闻儒家之论,那阴阳家楚天应忽然冲着玉临风抱了抱拳。玉临风亦抱拳回之。

    肖逸看到二人神色,不禁纳闷道:“儒家以直报怨,推翻了阴阳家报怨以德的道论,阴阳家为何还感激儒家呢?”

    其实,他不知晓,当年儒家弟子问孔圣人时还有一句话,就是“以德报怨,何如?”孔圣人答曰:“何以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圣人直接反对以德报怨,季逍城若将原话说出,等同公开否决阴阳家主张。百姓无知,不知将怎么猜想。儒家抛开前一句,直接论述自家之道,不故意卑人尊己,足见君子之风。楚天应熟知此事,自然心存感激。

    这时,不待季逍城解释,已有人问道:“以直报怨,不就是以怨报怨吗?岂不是与墨家相同?”

    不明之人,常以为‘以直报怨’即是‘以怨报怨’,这一误解已延续了万年。

    季逍城向对方望了一眼,说道:“以直报怨,所谓‘直’者,理义道德是也。不违义理,方称‘直’。以怨报怨,有违义理。是以,以直报怨,不同于以怨报怨。”

    诸家道论不同,总不能照顾周全。刚给了阴阳家一个人情,下一句却又得罪了墨家。

    墨家刚刚论道结束,季逍城称‘以怨报怨’有违义理,等于公开贬斥墨家。

    古往今来,从来都是墨家抨击儒家,今日儒家反过来贬斥墨家,墨家岂能高兴?只听那墨千手哼了一声,说道:“季家侄儿,这是论道,不是辩道,你说这话是何意?”

    季逍城向其行了一个晚辈之礼,神色却不变,不卑不亢道:“晚辈只是就事论事,并无贬低墨家之意。”

    墨家虽与儒家不睦,但是轮到儒家论道,这时发生争辩不合时宜,恐贻笑大方。而且季逍城执晚辈之礼,也算给了其面子。墨千手哼了一声,不再说话。

    只听季逍城继续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固然痛快。但是,这等报怨方式,不仅不利于化解恩怨,反而令恩怨越结越深。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此一来,恩怨永无休止,人也将永远恩怨的折磨之中。”

    众人听罢,默默地点了点头,又从墨家“以怨报怨”的爽快中恢复过来。

    但见墨家众弟子铁青着脸,颇为不快。此次大会,儒家总是在墨家之后出场,令墨家颇为无奈。

    这时,有人疑惑问道:“既然不能以怨报怨,那么‘以直报怨’到底是何意思?”

    季逍城微微一笑,答道:“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仇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仇怨,一不能冤冤相报,令仇怨加剧;二不能姑息纵容,被迫忍受。应以刑罚相辅,给以适中惩罚。”

    肖逸心道:“儒家崇尚中正仁和,在德怨之上,果然也取得中正之道。”

    一连听了数家之道,彼此不仅不同,还多有相悖,而且各有其理,莫说普通百姓茫然,便是肖逸也倍感晕乎,不知该听从谁家之道。

    儒家讲罢,按照九大门派位置分布,应该轮到名家出场。这时却听一人高声道:“天道远,人道迩,世间之事,无论德怨,理应一断于法!”

    肖逸闻声失笑道:“我倒忘了这位韩兄弟。”

    那法家韩离所在位置正好在儒家偏北、名家偏南。而且,肖逸仔细一看,竟发现儒、名二家之间还有数家具备论道之资,想听名家论道,还得等上一阵。

 第444章 论道(四)

    肖逸曾与法家韩离秉烛夜谈,对法家之道算得上精通,无须去听,也知道韩离将如何论道。(全本小说网,https://。)

    当他回过头来,忽见长靖真人等人脸上露出耐人寻味的笑意,心中微奇,询问其故。

    却听长靖真人道:“阴阳家倒也罢了,墨、儒、法三家相继论道,颇有些寻事之嫌。前人设定这等顺序,也不知是否有意而为。”

    长清道者笑道:“若是将儒家改在墨家前面,就更加有趣了。”

    长靖真人摆手道:“若是那般,论道时必然精彩,但可能加深三家之间矛盾,委实不可取。”

    肖逸听得更为不解,问道:“儒墨二家之事,弟子已略知一二,可是法家与儒墨之间又有何关系?”

    长清道者道:“万年前,法家掌权,凌驾于百家之上。但后期,由于过于崇尚严刑峻罚,渐渐引起世人不满。百家之中,反对者自然不在少数,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儒墨二家。儒家以文章抨击法家之过,墨家则直接以武力破坏法制,是以,法家对儒墨二家极为痛恨。直到今日,世间还流出这一句话,‘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正是出自那法家先祖之口。”

    墨者亦称为墨侠,那‘侠’字指的便是墨家。

    肖逸听罢,愕然道:“三家之道,多有相悖,让其紧挨着论道,岂不明摆着挑事吗?”

    长清道者却道:“百家论道,从来便是针锋相对,直指对方死穴进行抨击。若不然,又怎能促进各家不断进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肖逸受教,道:“师父说的极是,倒是弟子目光狭隘了。”

    果然,只听那韩离口若悬河,不停指责墨儒弊病。墨家“以怨报怨”,刚才儒家已指出了其不当之处。按说,儒家“以直报怨”亦提倡以法规报怨,与法家依法决断类似。但是韩离仍不认同,认为对于施怨之人应当予以重刑。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若不予以重刑,便起不到威慑作用,世间也就永远无法断绝仇怨之事。唯有以重刑威慑,方能以绝后患。

    而且,法家对于“以德报德”也有不满,说道:“德有轻重厚薄之分,人施我以德,我还之以德,看似公平,其实二德绝不对等,并不公平。世间并无完全对等之德,正好可以相报。人施以厚,我还之以薄。我曰,德以报矣。但人却不以为然,认为德有余之,尚未报完。如此,德便可能转化为怨。若人施以薄,我还之以厚。我却感到不公,其理如一。是以,报德亦应依法。并依法重赏,倡导世人施德。长此以往,人人施德,天下方可太平。”

    肖逸闻之,微微点了点头,心道:“此言和《道德经》中所言,‘和大怨,必有余怨’,有些相近。”

    韩离讲得颇为精彩,但是百姓对法家之道毕竟有些陌生,一时难以尽解。尤其对于重赏之说,更是难以认同,皆想道:“依靠重赏来倡导世人施德,那样的‘德’还能称其为‘德’吗?完全依法而行,人性又何在?”

    “以法诛罪,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民受赏而无德也。”

    故而,当其讲罢退场时,多数百姓还在苦思冥想,掌声稀稀拉拉,谈不上热烈。

    韩离哀叹地摇了摇头,颇感沮丧。

    再听了法家之道,肖逸心中惊叹,不禁陷入沉思。

    在平常人看来,无论何事,必然只有一种正确的解决之道。如报德报怨之事,也定然只会有一种回报方式是正确的。

    可是,听了数家,却出现了数种方式,而且每一种方式都颇有道理,令人反驳不得。

    佛家修心,选择逆来顺受,以善心感化对方;阴阳家报怨以德,以盛德遏仇怨;墨家以怨报怨,快意恩仇,不论后果;儒家以直报怨,公平对待,不偏不倚;法家以法决断,重刑震慑,以绝后患,等等,单这五家之论就令人头晕不已,更遑论那些茶家等小家之道了。

    “到底哪一种才是最佳之法呢?”肖逸眉头深蹙,想之不通。

    青兖之地乃是古文化发源地之一,所以在儒、名二家之间,夹着许多名不经传的流派。

    韩离之后,有数家上前论道,讲授报德报怨之法,不过,他们所讲之法皆脱不出阴阳、儒、墨、法四家之道,大同小异,并无值得深思之处。

    其中,兵家论道,说了一句话,却听肖逸暗自一惊,深以为然,留上了心。

    兵家那人说道:“兵家讲究知己知彼。在报德报怨之前,应先思量清楚,对方所作所为,到底是德还是怨?或许,你心中的德怨,只是对方的无心之举,根本未加在意。如此,谈何报德报怨?”

    德怨既不成立,那么诸家所论之道也就没了意义。

    此时,肖逸脑海中已错综复杂起来,一时难以理清楚,只是不住感叹中华文化之博大。同时,也颇为期待下面诸家论道,心道:“也不知其余诸家还能提出什么样的独特见解来?”

    但是待他看到名家论道者是那惠通时,不禁眉头一蹙,厌恶之情顿生,心道:“品行不端之人,又能说出什么大道来?”

    只听那惠通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论报德报怨之前,应弄清楚何为德,何为怨?”

    名家竟在德、怨划分上提出异议,认为德、怨当有一个标准。若不然,如何相报?如何奖罚?或许,对方原本是在施德,却被人误解,当怨回报。

    这与那兵家所论颇有些类似。不过,兵家依靠观察来揣测对方意图,名家却要给德、怨定名,为德、怨立标准。如此,有了标准可依,报德报怨的问题也就简单易解了。

    名家所言:有名,则治;无名,则乱。其所说也确实有理。

    最后,惠通道:“世俗之中,正人用邪法,邪法即为正;邪人用正法,正法即为邪。同理,有德者施怨,怨即为德;无德者施德,德亦为怨。是以,世间必须首先为德怨正名,正名之后,方可谈论如何相报。”

    众人听罢,无不点头道:“不错,德怨不分,无论以善报怨、以德报怨、以直报怨,还是以怨报怨,以法报怨,都是空中楼阁,做不得准。”

 第445章 论道(五)

    名家善辩,在前面数家几乎把报德报怨方式都论完之后,却剑走偏锋,剖析德怨的根源问题,搏得世人赞叹。//全本小说网,HTTPS://。)//其论道之法,颇有值得学习之处。

    不过,肖逸虽认同了惠通之言,心中却十分清楚,名家与别家之论并不矛盾,只是先名而后行而已。

    诸子百家之道除了相对相悖之外,还有相辅相成之处。而且即使相对相悖,也各有其理,共同将世间万事万物研究的更加全面透彻。

    百家论道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只要论道不断深入,人类就必将越来越接近天道。当初,稷下学宫聚集百家,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初衷应该也是为了追寻天道。

    此时,肖逸心中更加笃定,想要悟到真正的天道,必须融合百家,从纷繁的百家道法中,选出一条真正的大道来。

    又听了几个小家之言后,鬼家林月河上场,说道:“****,乃人之天性,不可磨灭。受外界影响,****必将变化,心境亦有起伏。受人以德,则心生感激;受人以怨,则心生怨怼。此乃人之常情。”

    肖逸知道鬼家善揣摩之道,听到此处,已经猜测道:“鬼家讲的是人为对报德报怨的影响。”

    只听林月河忽然直指佛家,道:“佛家心境超凡,无喜无怒,淡看德怨,此法固然是好,可是世人生于凡尘,受世俗纷扰,只怕除了出家人之外,再无人能到达到那等心境。若是世上之人,都出家做了和尚,固然天下太平,可是和尚不娶妻、不生子,百年之后,只怕世上要无人了。”

    百姓听罢,顿时哄笑,对佛家的向往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