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帝王-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一役,身受重伤,右手断了小指、伤了食指,虽痊愈,射术一科上却是无法通过都试了,因此在被淘汰之列。
听说他还有个兄长,名为何大福。三兄弟名字中都有一个福字,只是可惜命运多舛,何大福年少早夭,何小福命丧火海,现在剩下何仲福,也落得一个残疾,连兵都做不成了。
何仲福带着哭腔和不甘,吼道:“军帅,我何仲福生为君子都的人,死为君子都的鬼!我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离开军营,苟延残喘。请军帅怜悯,许我再征战,让我有战死沙场的机会!……军帅,我不甘呐!”
孟平也认出了何仲福,他嘴角微动,眼眶发红。
李从璟走下点将台,来到何仲福身前,将下拜的他扶起,道:“仲福,你之心意,本帅何尝不知。然而,国有国法,军有军规,你身为君子都,既是本帅亲军,当知我军法。本帅固不愿如此,但为幽州大计,为护边击贼,却由不得本帅不如此!”
何仲福流泪道:“我兄弟三人,大哥早夭,阿爷早亡,是阿娘抚养我与小福多年,及淇门从军帅,家有饭食,母有冬衣,日子方才好过,阿娘却因宿病而去……卑职与小福一路追随军帅征战,小福福薄,不能久侍军帅,早早亡于孟州……如今,如今我被裁汰出营,他日有何面目去见小福……”
李从璟一时不知该作何言。
孟平跟在李从璟身侧,何仲福说起何小福,他被勾起回忆,难过道:“当日本该是我死,何小福是为救本将,这才葬身火海,尸骨无存。仲福,本将愧疚不已……”
何仲福抹了一把泪,再度下拜,“卑职有罪,当受其罚!军帅,孟将军,卑职非为强留军中,拖大伙儿后退,实在是,实在是不愿离开军营……军帅勿忧,卑职既然不能通过都试,自当离营!”他胡乱擦干泪,挺起胸膛,决然道:“君子都没有孬种,老何家也没有孬种!”
孟平:“……”
李从璟默然片刻,忽然对何仲福道:“何仲福,你可愿继续为本帅、为大军、为大唐立功?”
何仲福惊讶不已,眼中喜色爆闪,但随即又暗淡下来,咬牙道:“卑职固愿再从军帅征战,为军帅立功,只是……军法之下,卑职绝不做孬种、拖后腿!”
李从璟摇摇头,露出一丝笑意,“要立功勋,非只有沙场。”
见何仲福不解,李从璟继续道:“今本帅欲护边击贼,大军要保家卫国,征战边地,不可无粮、不可无械,你可愿为本帅屯田,种粮以养我等?”
“啊?”何仲福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李从璟肃然道:“粮者,军之命脉,无粮,便纵有十万大军,朝夕便溃,如何胜敌?今本帅欲在幽州屯田,正缺精壮之士,你若愿往,不仅可保留军籍,待遇如初,亦是大功一件,丝毫不让于战场杀敌!”
听闻可保留军籍,何仲福喜出望外,又听闻李从璟如此看重屯田,不觉意动,当即点头下拜,“回禀军帅,卑职愿往屯田!”
“善!”
李从璟回到点将台,注视君子都小方阵,道:“今日未通过都试者,有愿往屯田的,皆可保留军籍,待遇如初,为我大军再立功勋。尔等可愿?”
被裁汰出营,众将士本已心灰意冷,奈何技不如人,却也无可奈何。如今听闻饭碗并未被夺,虽不能上阵立功,但至少生计不愁,哪还有不乐意的道理?且屯田至少不用面对生死,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在幽州辖下九州屯田,这是李从璟正在施行的民政。要屯田,有三样东西必备,田、人和物,物则包括粮种、农具、耕牛等。田地方面,李从璟令卫行明等人重新算民,恢复因战乱被损坏、遗弃之田,重整良田,开垦荒地,目前不是太大问题,历来屯田,重要的是后两者。其中,屯田之民,可用百姓,也可用军士,百姓又以贫困之民、流民为重,但百姓种田,总不如军士种田来的有力。
现今李从璟裁汰边军,若是夺了将士饭碗,自然容易引起广大不满,但若是让这些被裁汰的将士去屯田,给其一条活路,则这种不满就会大为降低,此事阻力就要小上不小,这是一利;李从璟屯田得粮,是为了扩军、征战,有了军士去屯田,不仅人手有了,且这些人身体素质高,产量无疑会大上一些,这是第二利;其他边军平日就可以专心操练,有益于迅速提高战力,这又是一利。如此一石多鸟之举,岂有不为之的道理。
因此,李从璟不惮他的精兵强军之策,会有太大阻力,他也敢大刀阔斧进行这个举措。
当下,君子都众将士听了李从璟的话,都觉得受到了莫大照顾、恩赐,皆尽感激不尽,纷纷表示愿意去屯田,“谢军帅大恩,我等愿去屯田!”
这世道,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什么比手握一条活路更实在的?
李彦饶先前还在担忧,李从璟裁汰过多军士,会引起诸多不满和动荡,殊不知李从璟心中已然有了对策。眼见君子都将士,无论是通过都试的,还是没通过要去屯田的,皆对李从璟感激甚深,心中不由得叹道:“既有雄心,不乏卓见,亦有大才,更兼敢为,如此,我还杞人忧天什么?今日之后,幽州都试,怕是会一片坦途了。”
李从璟若是知晓李彦饶此时心中所想,定会报以一笑。他所期望的,自然不仅仅是都试,以及由此而来的精兵强军之事一片坦途,他更希望民事也一片坦途。
在亲自观阵君子都都试后,接下来李从璟没有再亲临都试现场,依照事先谋划,君子都之后,便是百战军都试,再是卢龙军,继而幽州全部边军。
然而,李从璟从不敢抱有任何事一帆风顺的想法,艰难、险阻、状况总会出现,只是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或大或小而已。都试如是,民事亦如是。因知如此,李从璟不曾有片刻掉以轻心。当然,他也不会时常心存忧虑,去做无谓的猜想、揣度,事来则应,事去则空,如是而已。惟其如此,处于纷繁复杂事中心的李从璟,才能对各方应对自如,而不至于真累到呕心沥血的地步。
都试尚在进行中,由卫行明牵头的算民一事,经过多日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这也意味着,屯田之事可以进入实干阶段了。在此之前,还得有一物需要准备,就是物:农具、耕牛、粮种,以及屯田军民的口粮。
这些物什幽州原本自然有一些,只不过无法满足李从璟的需求罢了。要得到这些东西,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民间征取,一个是向朝廷请调。幽州多经战乱,民间本就缺粮少械,自是无法征取多少的,因此,李从璟需得向朝廷请调。
屯田戍边是大事,也是于国有利的好事,只要不横生枝节,朝廷自无不允的道理。即便如此,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资调配,李从璟还是动用了他在朝廷的关系。工部尚书任圜、礼部侍郎冯道等,都是朝中重臣,虽职责范围内没有物资调配权,却也说得上话,另外,李嗣源的人脉也是李从璟的助力,再加之这些年来,李从璟在魏州和灭梁之后居大梁时结交的权贵,也多有关系不错的,他们眼见李从璟收复平州、屡败契丹,势头越来越盛,也乐得与他相交,帮他些忙,以作为官场盟友。
如此一来,外有重臣,内有敬新磨等李存勖近臣,李从璟请调农具、粮种的事情进行的很顺利,等这些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幽州时,卫行明已经将幽州辖下九州屯田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
屯田不可能尽在幽州,却也不能分散于九个州,需得寻其土地肥沃、集中的地方,划定几个区域,来进行集中屯田。当下,李从璟屯田首选了四个区域,分别是幽州、平州、妫州、易州。前面两者不必多言,一个是中枢之地,一个早有基础,却说妫州,选其地是因其境内河流纵横,有灌溉之便,易州则是居于后方,地广人密,土地相对平整、膏腴。
此间具体事务自有卫行明主持,李从璟总领纲领而已。时当开春,正春种时节,节气上是没有问题的。加之都试进行得如火如荼,人也不缺,物什也到位,屯田之事,以卫行明父子的干练,该是无虞。因有不少军士被裁汰而去屯田,为了管理、监督,李从璟特地令百战军分出四个指挥,分去四地管控局势。
除却农事外,再就是工事。工事的重中之重,是盐铁和作院。此事却比农事要难得多,王不器正在各地紧锣密鼓进行中,短时间内急不得。至于商路,更是如此,现今离出成绩的时间还早。
待都试、裁军之事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募兵。
募兵之事开展之时,已是仲春时节。而此时,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章七十 北面有朋远方来 三问三答见生死
(全本小说网,。)
募兵之事开展之时,已是仲春时节。而此时,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
自李从璟归幽州,诸事稍显安定,外无战乱,内无政争,军情处似乎也闲下来。然而,这件事的发生,则表明无论局势安定与否,作为李从璟手中王牌之一的军情处,都不曾有片刻慵懒懈怠之时。
军情处自草原传回消息,他们在草原上寻得了失踪日久的黄头部酋长之子。
昔日,北漠西部草原上的黄头、臭泊两部,因不满契丹残酷统治,愤而兴兵,发动了反对契丹的抗争。然因黄头、臭泊两部势小,起事不到半载,便惨败于耶律倍所率契丹西征军之手,两部酋长更为耶律倍大军所杀。
如今半载过去,黄头部酋长之子木哥华,竟然被军情处寻到。
军情处寻得木哥华,并非是偶然奇遇,而是已刻意寻索良久。
同光元年秋,李从璟自耶律倍营中走脱,与君子都南归时,就留下不少军情处眼线,让他们密切注意耶律倍西征战事。扁关战役结束后不久,李从璟就得到消息,黄头部酋长之子得以逃出生天。为此,他曾下令军情处,让其尽可能找寻木哥华。
黄头、臭泊两部,既然起兵与契丹相争,则其就能成为李从璟对付契丹的盟友,因北上较晚,在黄头、臭泊两部起兵前,李从璟不曾与其联络,共襄大举,而平白错过了黄头、臭泊两部起兵的时机,没有好生利用,使得其有利于自己,李从璟一直甚为惋惜。
虽说黄头、臭泊两部弱小,无法正面与契丹抗衡,但其毕竟是草原部族,若有其为外援,意义大不相同,可能会起到的作用也不可估量。若能以其为跳板,将势力延伸到草原上,则无论李从璟是要让契丹后院起火,还是希望从背后图之,亦或挑动草原动乱,都不是不可能。
眼下,黄头、臭泊两部主力虽灭,但有其酋长之子在,也能有所图谋。
李从璟想起一事。
铁木真从一个被放逐的部落首领之子,流浪草原,食不果腹,到后来能重新执掌蒙古部,以至于称雄天下。他为何能够“东山再起”?诚然,铁木真雄才大略。但除此之外,特别是在早期,其之所以能赢得广大认同、支持,是因其本身的“贵族”身份、酋长血统。
由此可见,“皇子”这两个字的重要性。
现今,只要木哥华活着,若有机会,他本身就是千军万马。
得到军情处这个消息之后,李从璟让军情处想办法将木哥华,秘密请来幽州。
不日之后,李从璟以接见“故友”的礼仪,在府上设宴,招待了乔装打扮,跟随军情处锐士前来“拜码头”的木哥华。
木哥华三十多岁的年纪,典型的草原汉子,身子精壮,气质粗犷、豪爽,举止虎虎生风,言谈简单直接,虽身着汉人衣衫,明眼人却能一眼就看出他与汉人的不同。
“黄头族木哥华,见过李将军。”木哥华弯腰抚胸,很礼貌的向李从璟见礼,“非常感谢您,我的朋友,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对我们伸出援手,黄头部必当永远铭记这份恩德。”
木哥华这话并非矫情。
自黄头部兵败以来,木哥华以酋长之子的身份,被契丹遣兵追杀,一直以来都在草原各处逃窜。草原各部,如今或忠于契丹,或者畏惧契丹,皆不收留木哥华,是以这些时日以来,他过得非常艰难,说是饥寒交迫、食不果腹都是轻的,他们更是时时刻刻在面对追杀,这其中不仅有契丹军士,更有其他草原部落,因受契丹之命,或者为讨好契丹,而对其进行围剿。半年来,木哥华能完整的活下来,已是极为不易,可见其意志、才能。
纵然如此,当日伴随他左右的数百人,如今已是只剩下不到百人,且各个面黄肌瘦,明显营养不良,一看就无法再长久坚持下去。此番若非有军情处寻得他们,将他们接应至幽州,谁知他们还能在草原亡命多久?
李从璟还礼,笑道:“中原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本帅早就听闻,木哥华乃是草原上万人敬仰的勇士,今日一见,果然非同凡响。你我本相隔千里,今日能得一见,岂非幸事!”
“亡族之人,不敢言勇。”木哥华执礼甚恭,谦虚谨慎,“倒是将军的大名,早已经传遍了草原,木哥华虽远在千里之外,却是日日听身边的人说起您。木哥华早就想见将军一面,今日如愿,实在是长生天的恩德!”
李从璟哈哈一笑,请木哥华入席。
席间,有卫道、章子云作陪,李从璟见木哥华身后跟着一人,身材魁梧,双目有神,不怒而威,甚为奇之,也请其入座。
那人瓮声瓮气道:“主在,奴不坐。”短短五个字之后,竟是不再言语半分。
李从璟不以为杵,反而盛赞道:“站如劲松,不动如山,真勇士也!”
木哥华欠身相谢,回头对那人低喝道:“西奴,既是李将军让你坐,你便坐下。”
西奴不说二话,瓮声应了一声,朝李从璟一礼后入座。
李从璟更奇之,看了收敛姿态的木哥华一眼,对方虽一看便已久不曾饱食,但面对满桌佳肴,却如恍若未见,没有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