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十国帝王 >

第264部分

十国帝王-第264部分

小说: 十国帝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有限,但对于藩镇来说,卢龙现在的军力,已经可称雄厚。

    除却这些死板的物力,李从璟在“人力”方面,同样下了大力气。虽然因为顾及朝廷感受,李从璟不可能真在卢龙推行府兵制,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构想,李从璟一直不曾放弃。至少在强身健体、熟悉刀兵军械这些方面,李从璟以他如今在卢龙无人能及的威望,一声号召,立即让边地儿郎群起响应。

    并且李从璟发动舆论攻势,通过宣扬“护边击贼”“报仇雪恨”等思想,成功煽动了边地儿郎们保家卫国,誓与契丹斗争到底的情绪。

    总而言之,李从璟在“人力”这块下的功夫,都是在为日后大战开启做的一些准备,虽然不可能立即组织起军队来,但却打下了足够的铺垫,到时候战端一开,再要补充兵员、战力,有了这些基础,就要容易得多。

    莫离自打回到幽州后,领别驾之职,在事实上成为李从璟的副手,对卢龙军政各项事务,总领其责。同样是在同光三年上半年,王朴整顿吏治颇有成效,他以卢龙各地案件为突破口,通过审查各种案件,揭露官吏不法行为,从而为整顿吏治打开突破口。

    相比之其他事,整顿吏治向来得罪人、不讨好,有远利,但也有近忧,本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王朴虽然有李从璟的老虎皮,但在具体行事过程中,却还是碰到了不少麻烦,很多官员抱团抵触。出乎李从璟意料的是,在这个时候,费高章和张一楼站了出来,前者以其在卢龙文官中崇高威望,毫不留情打压不法官吏反弹,后者则是自请为王朴副手,亲自冲锋陷阵,奋战在第一线。因有以他两人为首的官吏集团的支持,李从璟整顿卢龙吏治的事情,竟然在最后开展的颇为顺利。

    也正是因为整顿吏治,让卢龙吏治一夜清明,边地数十万百姓中的大多数,被李从璟赐以丰衣足食的生活后,从此尽皆附心,也是由此,李从璟一句“护边击贼人人有责”,让无数边地儿郎,甘愿自发组织起来打熬身体,以备来日征战。

    时光悠忽之间过了半载,边境局势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骤然变得紧张。

    这一切的源头,在于耶律阿保机调回已经取得不小战果的西征大军,这个消息最先告知李从璟的,不是西楼的军情处眼线,也不是潜入西线草原的探子,而是鞑靼部图巴克汗。

    鞑靼部如今“借居”在金山南麓,是契丹西征大军兵锋堪堪触及的地方,在契丹大军从西线撤军的时候,对其日夜监视的鞑靼部,最先得知了这个消息,图巴克汗当即令人给李从璟送来信件,告知他这一事情始末。

    当然,随之而来还有阿狸寄来的相思书。

    对风韵成熟的阿狸,李从璟这些日子以来还是颇为挂念的,二人没少通信,诉说情意。

    图巴克汗在书信末尾写道:“以李将军先前之推断,耶律阿保机从西线撤军,完全有可能是为其东征渤海国作准备,而李将军之谋划,又尽在渤海国之战,我族希望之所系,亦在于此矣。往后如何心动,请李将军告之,鞑靼部必定倾力配合。”

    对此,李从璟给图巴克汗回信,让他不要着急,且耐心等待,厉兵秣马,联合其他势力,一旦时机成熟,便令其东行,与其合力进攻契丹本土。

    而在李嗣源给李从璟的来信中,所提及的朝堂风云,亦让李从璟精神一震。据李嗣源所言,近些时日来,之前一直杳无信讯的伐蜀之战,现今又为一些核心大臣重新提出,据说李存勖更是召见郭崇韬,来商议此事。只是到底结果如何,大唐是否出兵,何日出兵,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大唐朝廷对伐蜀之事重新布局,而契丹国在辽东战场上的行动,则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辽东契丹大军,连日来忽然大动作不断,调兵遣将,以合围之势,猛扑辽东南部重镇都里镇,并且以大军横攻破泊汋城与都里镇之间的防线,将一支精锐大军布置于此,阻绝了泊汋城与都里镇的联系。

    辽东局势骤变,坐镇朝中的大明安,不得不派出李四平,带领数位大将赶赴辽东战场,应对辽东局势。

    就在各方局势千钧一发之际,从草原腹地传来的一个消息,却让李从璟皱了眉头,这个消息,给李从璟带来了不小麻烦,让他一时不得不集中精力,来应对此事。

    当然,随之而来还有阿狸寄来的相思书。

    对风韵成熟的阿狸,李从璟这些日子以来还是颇为挂念的,二人没少通信,诉说情意。

    图巴克汗在书信末尾写道:“以李将军先前之推断,耶律阿保机从西线撤军,完全有可能是为其东征渤海国作准备,而李将军之谋划,又尽在渤海国之战,我族希望之所系,亦在于此矣。往后如何心动,请李将军告之,鞑靼部必定倾力配合。”

    对此,李从璟给图巴克汗回信,让他不要着急,且耐心等待,厉兵秣马,联合其他势力,一旦时机成熟,便令其东行,与其合力进攻契丹本土。

    而在李嗣源给李从璟的来信中,所提及的朝堂风云,亦让李从璟精神一震。据李嗣源所言,近些时日来,之前一直杳无信讯的伐蜀之战,现今又为一些核心大臣重新提出,据说李存勖更是召见郭崇韬,来商议此事。只是到底结果如何,大唐是否出兵,何日出兵,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大唐朝廷对伐蜀之事重新布局,而契丹国在辽东战场上的行动,则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辽东契丹大军,连日来忽然大动作不断,调兵遣将,以合围之势,猛扑辽东南部重镇都里镇,并且以大军横攻破泊汋城与都里镇之间的防线,将一支精锐大军布置于此,阻绝了泊汋城与都里镇的联系。

    辽东局势骤变,坐镇朝中的大明安,不得不派出李四平,带领数位大将赶赴辽东战场,应对辽东局势。

    就在各方局势千钧一发之际,从草原腹地传来的一个消息,却让李从璟皱了眉头,这个消息,给李从璟带来了不小麻烦,让他一时不得不集中精力,来应对此事。(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章一百五十八 万事俱备东风起 终是离人盼归人 1

    (全本小说网,。)

    哥华既然行踪已经暴露,且有被耶律阿保机俘虏的危险,那么为了保证李从璟的谋划不被契丹所察觉,从而引起耶律阿保机的怀疑,为日后行动平添不必要的麻烦,让木哥华永远闭嘴无疑是最保险的选择。虽说木哥华不可能知道李从璟的全盘谋划,但他本身就是个引子,若让耶律阿保机知道李从璟有趁他东征渤海国而击之的打算,说不得后面耶律阿保机会做出怎样的应对来。而李从璟虽然局布得不小,但能用的棋子却不多,与契丹实力差距甚大,容不得有太多意外。

    桃夭夭话说完,又面向李从璟补充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的话姑且不言,此番北上,木哥华有你相助,又兼我军情处锐士辅佐,却仍旧深陷险境,功败垂成,其人一看便知不是个能成事的人。如今面对不利局势,又不知进退,可见其不仅才能不足,心性亦是欠佳。这样的人,便是我等此番冒险去救了,付出的代价也绝对会大过收获,得不偿失。”

    莫离、王朴、卫道、杜千书等人闻言,接颔首称是,对李从璟道:“事已至此,局面无法挽回,前事不可改变,不使之后遭受更大损失,才是当务之急,请军帅决断。

    李从璟是个果决的性子,说他杀伐果断也不为过,这件事发现成当下面貌,他自然知道该如何应对。事实上,在借到书信的那一刻,他心中就已有了决断,如今听得众人意见一致,便道:传令李荣,暗杀木哥华,做好收尾,即刻南归。”

    木哥华毕竟关系到李从璟的大计,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环,与其他环节都有关联,如今这一环节出了问题,自然也会影响到其他环节,其危害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赐死木哥华,李从璟同样需要对其他相关环节甚至是整个布局做出调整。

    不过棋下得大了,难免会有差错,何况是本身就是莫大变数的人,问题来了解决便是。当下,李从璟和众人对此事涉及的其他环节,做了一些研讨和布局改变。

    这件事议定之后,便暂时告一段落,李从璟抛出今天召集诸人的第二个议题。

    “辽东战事突变,契丹骤然大起援军予之,攻势一时极为猛烈,渤海**队节节败退,都里镇周边城池中的渤海**队被一扫而空,都里镇已成为孤城。前日大明安派遣李四平领援军赶至,历经数次大战,仍旧没能击退契丹包围都里镇的大军,都里镇之围至今未解。辽东局势危急,你等有何看法,都且说来。”李从璟将辽东形势最新进展,告之众人,并询问应对之策。

    在谋划对策之前,莫离先沉吟道“李四平不是平庸之辈,颇有才干,是大明安麾下第一智谋之事,我在渤海、辽东之时,与他颇有交情,对其尚算了解。此番他既然带了援军赶到辽东,按理说不应该数战未得寸进,一分功劳没有。不知他到辽东后,是如何应对眼下局势的?”

    “李四平领援军至辽东后,先是令精锐大军长驱直入,猛击合围都里镇的契丹军的后背。”李从璟道。

    莫离颔首道:“援军骤至,的确应以雷霆之势,以力破敌,不给对方应对、防御之机。李四平此举不错。战果如何?”

    “渤海**队连续猛攻三日,未能突破契丹防线。”李从璟看着莫离道。

    莫离有些吃惊,“契丹军久战成疲,渤海**队驰援首战,锐气正盛之时,竟然连战三日未能破敌?”

    李从璟肃然点头。

    莫离寻思片刻,又问:“之后如何?”

    “渤海军初战不克,战事陷入焦灼,然因李四平牵制了大批契丹军,致使其对都里镇攻势减弱,都里镇幸能得撑一时。”李从璟道。

    “便纵能得撑一时,围攻都里镇的契丹军仍旧数倍于都里镇中的渤海军,若不解围,都里镇破只是早晚之事。”莫离对渤海军的战力了如指掌,他对辽东战事的判断,自然很有权威性。事实上,渤海军目下能挡住契丹军进攻,还是得益于他们经过了一年多的战场磨练,自古沙场出精兵,这是毋庸置疑的。

    李从璟继续往下说道:“仅四日后,李四平使了一出妙计。”

    “什么妙计?”

    “围魏救赵。”

    “哦?”莫离微微一笑,“莫不是李四平以奇兵奔袭建安?是了,李四平是个有本事的,他亲领渤海军精锐前来救援都里镇,却被挡在半路,这是他怎么都不会接受的。如今契丹军多在都里镇,或在阻击他本人,其对建安的防御,势必薄弱。此举,有避重取轻的神妙。”

    “的确如此,李四平此举堪称精妙。”

    “结果如何?”

    “卿以为结果如何?”

    莫离脸色稍变,惋惜轻叹,“如今都里镇之围未解,可想而知李四平此举却是没能得手。”

    “的确如此。”

    “李四平为何没能得手?”

    李从璟也有些惋惜,看了在座诸人一眼,问道:“诸位可知李四平为何没能得手?”

    众人稍稍沉默,皆陷入沉思,王朴想了想,率先开口道:“渤海军奇兵突袭,围魏救赵,而契丹能不为所动,不是事先就对此有所准备,便是建安防备甚严,让渤海军徒劳无功。”

    李从璟微微颔首,道:“却是这二者兼而有之。李四平围魏救赵,未至建安,便被契丹游骑得知,其至建安时,望见的是一座铁桶一般的巍峨雄城,渤海军数攻而城不动,只得无奈引退。”

    卫道吃惊道:“此番坐镇辽东者是谁,竟然有如此本事?”

    “契丹八大将,南院夷离堇耶律欲隐。”李从璟道。

    “难怪如此!”杜千书恍然,对众人说道:“耶律欲隐在契丹八大将中独树一帜,攻守兼备,作战风格刚柔并济,最是难缠。若是此人现今坐镇辽东,渤海军不能应对,倒也说得过去了。”

    “耶律欲隐?”李从璟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此人怎么听着如此熟悉?”

    “军帅克平州后北上攻打营州时,曾令契丹营州守将身死军灭,彼时的营州契丹守将,耶律术赤,正是这个耶律欲隐之子。”杜千书回答道。

    “原来如此。”

    “李四平攻建安失利后,又采取了什么行动?”莫离继续问道。

    回到这个话题上,李从璟道:“围魏救赵之策失利后,李四平又数使奇计,或声东击西,或瞒天过海,皆被契丹军看清意图,而一一落空。时至今日,大明安、李四平先后给本帅递来消息,请求本帅相救,渤海军仍旧没能解了都里镇之围。”

    “依照眼下形势,都里镇恐怕坚持不了多久,若是都里镇失陷,则渤海在辽东再无要地可守,唯一的泊汋城,也已临近渤海本土,在战略上无法影响辽东太多地方,如此,渤海在辽东多时鏖战,到最后只能是功亏一篑了。”

    听到大明安、李四平向李从璟求援,卫道问道:“如今辽东形势危急,渤海又来求救,军帅如何打算?”

    “辽东局势虽然危急,但还未到我等出兵的时候。”李从璟摇摇头,笃定道,

    “这却是为何?”杜千书不解。

    李从璟道:“我卢龙大军,不动则已,动必雷霆,是以必须在最合适的时机,战场形势对我最有利时出手,而现在,辽东虽急,但辽东急,与我等等待的战机,却是关系不大。我等既有谋划,便不能因其他原因,而自乱阵脚。”

    “何时才是我大军出征的最佳时机?”

    李从璟眼中闪过一抹精光,“耶律阿保机不动,则我等不动。问我等出兵之日在哪日,那就是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之时!”

    这件事商定的时候,时节还是夏日,在李从璟的记忆中,距离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最后的几个月,就是李从璟为此最后一战的最后准备时间。

    破契丹十数年所累积之国势,让契丹不复有马踏中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