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第4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事情的关键,不在于剿或抚,还是在于粮食。如果能吃包饱饭,哪怕是半饱,百姓也不会铤而走险,甘冒杀头之罪去作乱的。”
李世民听了,心情很沉重,李超的话说到了点子上。其实朝中君臣宰相们,又哪个看不到这一点呢。
但问题还是那个,哪来那么多粮食。
李世民来问李超剿抚,真正就是要问李超,如何弄粮食。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其实李超也没太多的好办法,该想的办法都想了,什么捕蝗虫挖野菜捕鱼打猎,什么迁移百姓离开灾区,什么对口安置。什么以工代赈,什么粮票定量供应,朝廷直接控制粮食交易等等。
这些办法,确实有效,但要完全解决眼前的问题,还不够。
1942年,河南111个县有96个县受灾,其中严重的有39个县,爱灾人数一千二百万人。当时,整个河南三千万人口,在这场大饥荒中,有差不多三百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还有三百万人逃离河南。
三千万人死了三百万,也是因为干旱和蝗灾导致的饥荒。
大唐的河南道,包括了后世的山东,人口是肯定没有后世那么多的,但河南做为这时代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原地区,人口依然极多,加上河北、河东、关中、山南、淮南等受灾区,大唐最精华的地区,灾情严重。
各种救灾办法后,撤走了许多人,可留在灾区的人依然很多。
朝廷一直在往灾区运粮,可冬季到来,北方许多地方开始河流结冰,让本就不发达的交通运输更显艰难。
别说现在各地其实粮食也不多,就是有粮食,可也很难运进去。
杨广当年征高句丽,运一石粮到辽东,路上耕费的去了七石。这个时代远距离运输粮食,非常的艰难。冬季,北方更基本上无法运粮。
“如今几道的灾区,至少还有一千万灾民,如果无法缓解眼下的情况······”李世民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会,许久才道,“按玄龄和如晦他们的估算,如果我们不能马上改善眼前的处境,那么明年饥荒更加厉害的情况下,起码会有一到两成的灾民饿死。”
千万灾民,一到两成,那就是一两百万人会饿死。
这个听了后让人毛骨悚然的数字。
但李超不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在古代,抗灾能力更弱,抗饥荒的能力也越发的弱。其实古代战乱年代人口大减,往往直接死于战争的人口并不算多,更多的都是死于因战乱而导致的饥荒。
三国、晋末等大战乱时间,人口动不动就锐减上千万人,除掉有些人做了隐户逃丁外,死的人也确实多,而这其中绝大多数,就都是死于战时的饥荒。
大唐刚刚立国,天下刚一统。尤其是中原地区,那更是在隋末时彻底打烂了的地方,民无积蓄,官方无存储,遇到大灾,只能依靠朝廷。
如果朝廷救济不力,那要么饿死,要么造反。
饿死一百万人,那真是白骨累累,百里无鸡鸣。
这对于朝廷来说,这不光是饿死人的问题,事情若真到了那般严重的地步,那时无数饿的嗷嗷叫的饥民,可就会如滔天洪水,或者燎原的星火,淹没一切,焚尽一切。
隋朝怎么亡的?
大业末,无数饥民四起,纷纷揭竿造反,天下动荡。隋军确实强悍,可再强悍也扑不灭无数的叛乱,扑灭一处,又起数十处。
造反被剿是掉脑袋,可没饭吃也是死,造反还起码能吃几顿饱饭再死呢。
饥民们若是不怕死了,那谁扑的灭?最后虽然代替隋朝的是关陇贵族的李家,但真正埋葬隋朝的却是那些饥民们。
李世民是经历过隋末大动乱的人,他非常担忧大唐也遇到这样的结果。
“文远,朕需要你马上给朕一个办法,一个解决之法,如何不想一二百万人,如何不让朕的贞观元年,变的饥民四起,烽烟处处。”
李超叹息一声。
缓缓道,“陛下,眼下的情况,想不饿死人是不可能的了,如今我们只能考虑一件事情了,究竟饿死多少,饿死谁!”
这番话无比的残酷,可李世民和李超无法逃避,只能直面这些残酷的事实,然后做出残酷的决定。
“现在的情况,我们只有两个办法,一,向地主富户们继续借粮,或者说直接征粮,让他们把粮食都拿出来,只给他们留下口粮。这样,朝廷就能筹集到尽可能多的粮食,本就不多的粮食也能最大化利用。”
李世民听了点点头,这也是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了,向富户这样借粮,跟抢没区别,但现在都火烧眉毛了,不征富户们的粮,也没其它办法。
“那第二个办法呢?”
“第二个办法,调整下粮食供应。优先保证青壮们的救济粮供应,减少妇孺孩童们的供给量。”
青壮是最容易造反的,所以朝廷才要把青壮都想办法都集中起来以工代赈,让他们在官府的监督下干活,给他们粮食。但粮食有限,如果想让大家都吃饱,不现实。
哪怕让大家都半饱,现在都难了。
现在只能进一步的降低粮食供给量,青壮们要减少,而老弱妇女要减少的更多。
这样做,很可能会让这些老弱更容易饿死,非常残酷。但就跟许多地方的风俗一样,老人年老之后,就会自己进山。进山,其实就是到山上去等死。
“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给老弱们一点粮食,然后让他们自谋出路,许他们离开家乡,去外地就食。”李超道。
这个所谓就食,其实就是乞讨,但如今是大饥荒,灾区上千里,去如能要到饭吃?自谋生路,其实就是放弃他们了。
“容朕再考虑考虑!”
李世民无法下这样的决心,这样的旨意一下,同样是饿死人,但却是朝廷有选择的饿死人。也许这样饿死的人会更少些,活下来的还会是青壮,但李世民难以决断。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713章 无粮一身轻
襄阳的粮店不少,也有许多粮仓,还有一个专门的粮食码头。往年,粮食码头总是热闹无比,每天许多粮船到来。一批粮船到来,总会让码头上的力工们兴奋不已。
因为粮食码头,这里便有了一大批专门从事粮食装卸的力工。这些人就和汉江上的纤夫一样,代代相传。在码头上,全凭力气吃饭。扛一个包,便拿一根竹筹,一船结束,拿着筹子换钱。
码头边甚至有不少的茶棚、饭馆、酒馆,在码头上扛了一天活,傍晚收工后,口袋里装着铜钱,来这里喝上一两杯,舒通舒通一下筋骨,算是难得的乐趣。
但是现在,粮食码头却冷清的很,数天才可能有一批粮船前来,每次运来的粮食也并不多。都不需要码头上的人搬运,他们有自带的力工。因为干旱,汉江襄阳下游,也有许多河段成为险滩急流,需要纤夫拉纤过河。
因此粮船上来,船上都随着纤夫,有纤夫卸粮就好了。
离粮食码头不远的地方,是地去的粮仓集中地,许多粮商的粮仓都设在这里。过去的这里,粮食进进出出,繁忙无比。可是现在,这里被官兵重兵把守,层层守护,普通的人根本无法靠近。
虽然把守的如此森严,但这里的粮仓十座倒有九座是空的。从码头上岸的粮食,转运到这里,很快就运去了救济粮加工厂,这里根本存不起粮来。
看着那一个接一个空掉的粮仓,就连把守的官兵们也知道饥荒越来越严重了。
郑籍站在自家的粮仓面前,等候着把守官兵核对批文。虽然眼前的粮仓就是自家的,但他早已经连靠近都靠近不了了,粮食,早已经被朝廷列为大唐朝廷的紧急战略物资,属于被朝廷监管的重要物资,虽然名义上粮仓里的粮食还是他的,可实际上,他却取不走一粒粮食。
现在朝廷要用他的粮了,又把他请了过来。其实那些粮食,早就是朝廷的了,朝廷要运走还是烧掉,他都做不了主,可朝廷却偏偏还要叫他过来,这无疑是多此一举。
一道道关卡核对后,终于确认了。
“郑官人高义,当此饥荒之时,慨然向朝廷出售粮食八千石,深明大义啊。”旁边的官员一脸笑意的对郑籍说道。
郑籍打着哈哈应和着,心里其实非常肉疼。
不是他高义,也不是他慨然,实在是朝廷直接抢啊。名义上劝他出售,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第二个选择。
所谓出售,八千石粮换来的不过是一张白纸,上面是朝廷的欠条,欠条打的挺正经的,上面还注明按年利五分计算。但这本息究竟什么时候能给,完全是个未知数。
八千石,这是郑籍几乎全部的粮食了,家里就给留了一年的口粮,每人一年五石粮标准,正正好留了全家主仆一年的口粮,一点都没多留,剩下的八千石,全都‘被他慨然出售给了朝廷’。
眼看着年关将近。
野外能找到的吃的越来越少,饥荒越来越严重,许多自耕农的存粮用尽,越来越多的百姓得依靠救济粮过日子。
朝廷最近宣称要让灾民们过个丰年,还要补发冬至节的一笔过节粮,每个灾民有两升粮。两升粮,朝廷好大的手笔。
不过郑籍知道朝廷也是没什么存粮的,尤其是在灾区。
结果,这灾民们的过节粮,甚至是以的口粮,自然还是要从他们这些有粮的富户豪强们手里弄了。
他们手里剩下的那点粮食,最终还是被朝廷惦记上了。
上次还好歹只是和买一半,还留了一半。而这次,直接就是只留下口粮,余者全征。朝廷甚至鼓励他们这些富户地主们举家迁到未受灾的其它各道去,到那边去生活段时间,等灾后再过来。
很明显,朝廷连他们的这点口粮都惦记上了,巴不得有钱人全都离开灾区,这样路上带点干粮,剩下的就全是朝廷的了。
不过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离开啊。
这么大家业在呢,谁放心的下。
心里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反正现在他们也没别的选择了。朝廷还有意的宣扬灾区的一些饥民变成了暴徒,哪哪又抢掉了哪个大户,哪哪又抢劫了某个地主,哪哪不但抢了大户还杀人放火等等。
郑籍安慰着自己,这一万多石粮食就当是卖给朝廷了,或者说是送给朝廷换了个勋了。因为前后向朝廷出售了一万多石粮食,再加上上次举报丰孝安有功,郑籍的父亲被朝廷追封了个五品散阶,他还在世的老母亲被封了个诰命。
连郑籍这次也得了一个视六品的勋职。
他的一个儿子,还被破格录入国子监,一个儿子被录用为宰相李超的亲事。
说来,这也是巨大的地位提升了,原来只是地方土豪,如今倒也上了台面了。一万多石粮食,心痛是心痛,但起码也不算是完全打了水漂。
总比丰孝安要好,万贯家财,偌大的家业,突然间就灰飞烟灭,整个家族都没了。
“时局艰难,遭逢大灾,我们正当同心齐力,共渡难关嘛。”
郑籍强打笑颜。
仓门打开,仓库里的是数量不多的粮食。
官员一挥手,“点验!”
如今特别时期,朝廷对于粮食无比的敏感。谁要是敢贪墨半点粮食,那都是找死。盗粮一斗者充军流边,盗一石粮者处死!
这无比苛刻的律法,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那些想要动手的人。动手之前,先考虑考虑好严重的后果。
把守粮仓的武将,脸上没有什么不满之色,很认真的派人配合。
清点,称量。
八千石粮食,一石不少。
等粮食清点交接完比,郑籍在那单上还签字画押,这些粮食总算是跟自己没关了。看着那鲜红的手印,郑籍心里突然还有点轻松。
如今,灾区谁手上粮食多,反而成了一项负担。
总得担心着被人惦记,生怕一不小心,头上就落下什么罪名,然后家被抄了,粮食也被抄了。
或者担心什么时候饥民暴徒半夜冲进家,把粮食抢光,杀人放火。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714章 富户大逃离
无粮一身轻啊。
郑籍感叹着,这下粮食都交出去了,以后郑家也就再不用为粮食提心吊胆了。或许,自己是应当带着家人离开襄阳一段时间了,自己在蜀中还有产业,也许应当去那边居住几年。蜀中无灾无害的,而且气候也不错,最宜生活居住。
总好比天天呆在天子脚下,提心吊胆的强吧。
告别了官员,郑籍回了家。
一家门,他就找来夫人,跟她谈起此事。
“搬迁去蜀中?哎呀,这都眼看着就要过年了,而且这去蜀中天长地远呢。”夫人是不愿意搬家的,在这里生活这么久,早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咱们坐船去,也不辛苦,就是时间长点,先从汉江到大江,再逆江而上,一路坐船,也挺轻松的。”
“那咱们儿子怎么办,老大刚被录进了国子监,老二成了李相的亲事呢。”
“大郎二郎就留下来,正好这家里也需要人看家守业嘛。其它几个儿女就跟着我们一起去蜀中,我看啊,这次的大灾一时过不去,听说明年还会更严重。这襄阳也不好呆,还是早点去蜀中的好,反正这边粮食生意也做不下去了,这家中的田地明年估计也种不了,还留在这里做什么,整天提心吊胆的,睡都睡不安稳。哎,我最近晚上一闭眼睛,老是梦到丰孝安,梦到他向我索命,我们去益州,离这里远远的,管他以后怎么变,我们也不用担心了。”
“那丰孝安是老糊涂了,非要跟朝廷对着干,胳膊哪里拗的过大腿啊。”郑夫人倒也是个清醒人,虽然朝廷最近的做法很不得人心,但那些穷鬼们却很欢迎。再说了,其实朝廷向来就是如此,就算富户地主,不也经常被朝廷掠夺勒索。
隋朝就是如此,他大唐也好不到哪去。
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哪都一样,天下乌鸦一般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