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奸臣世家 >

第234部分

奸臣世家-第234部分

小说: 奸臣世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的百姓,而且,这还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和那些一直都守护在自己身边亲人们的生命。

    这句话却是蔡道当初见到张耒之后,曾经试图点醒他的一句话。(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35 苏门弟子的遭遇2

    (全本小说网,。)

    这句话却是蔡道当初见到张耒之后,曾经试图点醒他的一句话。

    他当然也向和这几位弟子聚在一起谈词论道,可让这几位弟子就这么一直跟着自己,他们毕竟已经年长,终究会让外人以及他们自己都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听了这句话之后,别说其他几个人,就是苏轼也感到心塞啊!

    大胡子知道自己是个大嘴巴,而且一向都是大手大脚,积攒不下家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屡次被变法派和保守派两个党派的执政者赶出了京城。说起来,文彦博和吕公著这一次能够把他直接调任杭州,已经算是手下留情了。这一点,苏轼自己也是心知肚明。

    其实,也不是文彦博和吕公著不想更加严厉地处置苏轼,而是因为,之前太学学子一事闹得实在是太大,后果太严重,他们要是就此而处理苏轼的话,那就连那些一直支持他们反对变法的学子也会倒戈相向了。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苏轼的脑洞突然变得无限大起来,他想,与其是这样,张耒他们几个再此和自己相聚一段时间之后,便就此还乡,也他们的家乡开办这种新式的学堂。一方面可以造福家乡的父老乡亲,而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顺便几次机会扩大苏门和自己这几个弟子的威望。

    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况且,如果真得有了这个大胖子的金钱支持的话,开办学员的事情根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了。当然,开办蔡道那种普及教育、惠及普通百姓的新式学堂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蔡道办学的理念超出大宋朝那些比较有名的学院太多,以至于在那些儒生们开来,根本就是离经叛道的举措。

    蔡道那是年纪还小,学院的名字又挂的是蔡氏学堂的名号,其他人也不会从中置喙。可苏轼却不同,作为文坛的领袖级人物,他要是真得和自己的弟子们一起这么做,再有了金钱的手中的钱财大力支持的话,其影响力在整个大宋朝就更会得到几何级的扩大。

    不过,金钱却给苏轼出了一个主意,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张耒他们几个离京的时候,可以去江西南丰拜访一下曾巩,要知道,当初蔡氏学堂里面的学子,其中大部分的学生也都跟着曾巩到了他的江西老家。在那里,有蔡道亲自派人出资,曾氏学堂早就已经开始教学了。

    如何建立新式学堂,以及相关的师资就落在了曾氏学堂的身上了。

    这个大胖子自然是去拜访过曾巩,也亲眼见过蔡道教出来的那些小孩子居然也能当先生了。

    现如今,南丰曾氏学堂的规模已经大大超出了当初在京城蔡氏学堂,更是远远超出了宋朝官方的四大书院的。金钱离开的时候,曾氏学堂里常驻的学子已经有超过两万的学子,现如今,这间学堂之内学生的人数肯定早就超出了这个数字了。

    毕竟,曾巩做得这件事,是在他自己的家乡,南丰曾氏在当地的影响力自然要比苏轼在杭州的影响力大的多。

    听闻此事之后,苏轼、张耒他们听完之后,恨不得背生双翼,立刻飞到南丰去亲眼看看,苏轼更是打算辞官回乡。不过,金钱却是把苏轼劝了下来,因为别的人还好说,可苏轼不是还有一个弟弟吗?

    那个时候,苏辙受到了苏轼的牵连,居然没能入京当上丞相。就连之前的那个小官也被暂时免了,他如今还在地方上蹉跎岁月。

    因此,回乡造福乡里的事情,完全可以交托给苏辙去做。

    而且,除了曾巩之外,已经有人在他们之前做了先行者了。

    这个人就是后世被人称为苏门六学士之一的陈师道。

    还是蔡道的原因,元佑之处,孙觉致仕还乡,苏轼赴任杭州,这剩下一个傅尧俞推荐他为徐州州学教授。可是,因为太学学子一案,他对于保守派的作态有了疑问,对文彦博和吕公著更是心生厌恶,自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接受这个官职。他的老师曾巩还乡的时候,专门派人去请了这个弟子到南丰和自己相聚。

    受了曾巩的感召,在曾巩开办学堂里任职了一段时间之后,陈师道也就终于放下了自己文人的架子,主动接受了蔡家的资助,在蔡道手下和蔡氏学堂一些学子的帮助之下,他也返乡自己开办了陈氏学堂,虽然,他在彭城的名气和威望比不上曾巩之于南丰。

    可他毕竟是曾巩的徒弟,也被苏轼大力吹捧过,这间陈氏学堂的学子的人数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超过了万人大关。何况,陈氏学堂还有曾氏学堂一个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彭城可是古往今来的南北要冲之地,光是彭城城内一地百姓的人数就已经大大超出了管辖南丰县的建昌军了。

    后来,在金钱和丁有才的资助之下,张耒、黄庭坚和晁补之纷纷返乡建立了各自的书院。

    现如今,托了蔡道举荐的福,在苏门四学士当中,张耒第一个就任了地方大员。赵煦这样安排,也算是给这个好官和老实人一个公道罢了。

    而赵煦还准备重新招黄庭坚重回汴梁城,担任国史编修官职。不过,蔡道知道之后,劝阻了赵煦,并亲笔写信给黄庭坚,说了这个事情,并且在信中说明了其中的缘由。

    因为,黄庭坚在元祐元年,参与并撰写了《神宗实录》其中一部分的文章,而且,他当时担任的官职却是《神宗实录》的检讨官。这本《神宗实录》将来可是章惇他们几个攻击保守派大臣的一个神兵利器。真到了那个时候,他少不得少不得会被招入汴梁城里问责。

    如果是这样的话,还不如暂时呆在乡里。那个时候,有曾肇替他转圜一二的话,其惩罚也就顶多是罢去其所有官职而已。如今的黄庭坚早就已经爱上了自己开办的学院,根本就不想在回朝中当官了。

    张耒最初也是这样的想法,不过,蔡道在向赵煦推荐了他之后,生怕他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托秦观去信,李廌亲自到谯县解劝于他。

    张耒在听到河东路的惨状之后,这才决定接受这个新的任命。

    ……

    “唉!……”蔡道在讲完这段他所知的苏门几大学子的经历之后,曾肇忍不住长长地叹息了一声,“道儿啊!老夫明白你的意思了。可即便老夫去争这个吏部尚书,受官家青睐,也拿到这个官位,可是,以老夫的脾气,官家也不一定就会采纳老夫的意见啊!”

    蔡道的意思就是如此,如果让曾肇当上吏部尚书的话,他就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让那些好官少受一些苦了。

    “自然是如此。您在官家心中的地位,别说是章惇、我那两个长辈,就是您的弟弟和杨畏都比不上。”这是事实,可蔡道说出来的时候,曾肇也忍不住苦笑,他个人吃得苦一点也不比其他人差,可就是因为他没有被贬到岭南去,这才受到了赵煦的差别对待。

    别看蔡道刚才说得天花乱坠的,可在赵煦的想法中,岭南之地还是那个生人勿进的烟瘴之地,章惇、曾布和蔡氏兄弟也是因为维护先帝的遗愿,才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压的。他亲政之后,自然要补偿他们一二了。

    “曾爷爷,您还记得山涛这个人吧!”蔡道轻轻地吐出了一个人名。

    只是一个名字,曾肇却一下子就明白了蔡道为什么让他去力争吏部尚书这个位置,而且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如果,按照山涛的行事作为。曾肇认为吏部尚书这个官职,他还真是十拿九稳。

    山涛,西晋人,竹林七贤中的一个,却是晋武帝手下的一个得力干将。而山涛最为出名的就是他在吏部尚书这个位置上的作为。

    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是对这位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坐了十余年名士行事作风的一个总结。

    所谓的“山公启事”,详细点说,就是朝廷里每逢官位出缺,山涛总会先预选几个的贤才备选,接着,他在看了到晋武帝的诏旨之后,从中悟出晋武帝是倾向于哪一个人,然后,他这才会上奏将这个人连同自己备选的人一起上奏,并且,在晋武帝面前评论这几个人。(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36 山公启事

    (全本小说网,。)

    而第一个,也是重点被山涛举荐的人选,自然就是晋武帝心中最想要用的那个人。

    对于这个人,晋武帝心中清楚,可其他的大臣并不清楚,有时候,听都没有听说过。所以,有得大臣就认为山涛这是利用自己的职务,凭着自己的意愿在任用私人。

    晋武帝一向都是个虚伪的人,他假惺惺地给了山涛一封手书,在上面写了一通告诫山涛的话: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大致的意思就是说,用人唯才是举,不能遗漏那些身处偏远地方的声名不彰的山野贤才、以及那些势单力孤或是地位卑贱的贤才,如此,教化才能遍行于天下。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山涛也许嘴上应承,可他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按照以往那样行事。

    而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当中,除了一个陆亮之外,山涛所举荐的人选,晋武帝无一不允准的。

    所谓的“山公启事”,其实,完全可以用‘随帝意所欲为’一句话来代替。

    相比于山涛的这种做法,三旨宰相王珪的作态就实在是太low了。

    不过,即便是山涛这样为官的做法,也不符合曾肇一贯做人的原则。

    因此,曾肇摇摇头,准备表示自己并不愿意接受蔡道的这个建议,君子做事,官位唯有直中求,如此不光彩的伎俩他是不屑做的。

    蔡道抢先开了口,问道:“曾爷爷,您先不要急着拒绝。贫道问您,官家今年十几岁了?”

    “老夫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几年应该是十八岁,比你这个小子大概大几个月而已。”曾肇想了想,回答道。

    蔡道点了点头,说道:“实际应该是十七岁,官家自继位之后,被整整压了八年的时间,心中的郁闷和憋屈可想而知。因此,官家如今刚刚亲政,他必定有些年轻气盛,听不得别人违背他的意思。特别是用人这个方面,您如果不争取吏部尚书这个位置的话,那就一定是我的伯父或者父亲的了,他们两个秉性和为人,您难道还不清楚吗?

    那是比王珪好不到哪里去?特别是我的伯父,非常善于玩弄权术。即使先帝当年在用人方面也屡屡看错人。而陛下如今还年轻,正因为他年轻,也就极易犯错误。您要是当了吏部尚书的话,可以把官家定的人放在首位,而您自己也可以再挑选两个良才附在后面。开始的时候,官家肯定会固执己见。

    但是,时间长了,官家自己推荐的人如果大多名不副实的话,这是他就会慢慢地听取您的意见了。吃一堑长一智,官家看错的人多了,他自己也会谨慎从事的。您说,贫道所说的是不是这个理了。曾爷爷,贫道说了这么多,您真得就放心把这么一个重要的官职拱手让给那几个善于弄权的谄媚之辈吗?曾爷爷,您的名声就这么重要吗?”

    曾肇听完心里有些感动,这孩子跟他们曾家非亲非故,却能够如此推心置腹的劝说自己。而且,蔡道这孩子说得话还句句在理,实属难得啊!想到这里,曾肇忍不住反思,他这么拘泥于名声,真得好吗?自己一再拒绝,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官家的年纪还小,这是事实,官家如今行事有些操切和固执,也是太皇太后这八年将他压制的太厉害了。如今,这阶段,官家也的确是有可能听不进去反对意见。

    官家的年纪还小,也就意味着他比较容易犯错误;他的年纪还小,也就是意味着可塑性还高,经过磨练之后,肯定会改变现在的行事作风的。

    不过,蔡道这孩子,当着他的面如此编排自己的伯父和父亲,真得好吗?

    说道年轻,蔡道还比官家小几个月呢?

    忍着笑意,曾肇郑重地说道:“罢罢罢!为了官家,为了大宋江山,老夫一点虚名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就好,曾爷爷,您能想通就好。对了,还有一件事,您写一封信给曾公,让他老人家派三爷爷或者四爷爷也进京吧!官家准备重整太学,贫道认为,这天下间也只有他们两位才能够胜任。苏大胡子和他们的弟子如今在自己的家乡办学,教书,干得是不亦乐乎。据贫道猜想,他们如今肯定都不会再应朝廷的诏命了。”

    三爷爷和四爷爷就是曾巩的同母弟曾牟和曾宰,他们两个也早早就中了进士,可那之后便醉心于学术,一直呆在家乡,所以,相较于曾巩、曾肇和曾布,他们两个一直都是官位不显。世人对他们也不了解。

    太学经过元丰八年的那场闹剧之后,如今还是被保守派的学子们所占据,再一次的拨乱反正,势必会大大的影响太学中的那些学子。如果真得让变法派的官员执掌太学,说不定会被有些人操控,引发更大规模的骚动或者冲突。所以,选一个名声不错,又不属于两个派别的人去执掌太学,肯定会大大降低太学学子们再次闹事的几率。

    只要等到赵煦下定决心,将自己献给他的那条惊人的妙计公布出来,也就是废除元祐三年和元佑六年科举考试的结果。到时候,全天下的学子都会聚集到汴梁城,那个时候,太学的学子们再想闹事,可就闹不起来了。

    而且,好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要素,曾巩这次还乡建学堂,他的两个弟弟也全程参与到了其中,对新式教学的方法也有接触和认识。如果他们其中以为就任太学祭酒的话,他们将会为太学中主要招纳贫寒学子的既定政策保驾护航。

    蔡道虽然并没有将他们举荐给赵煦,可只要他们两位中的其中一位入京的话,凭借南丰曾氏在文坛的大名,太学祭酒的位置简直是手拿把攥。至于国子监那里,以后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