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332部分

重生之草根皇帝-第332部分

小说: 重生之草根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颇为尊重墨家的信仰和习惯。

    譬如,他就被许可,可以赤脚行走宫中。

    这么说来的话,或许,自己门中的老师与师兄们,也可以尝试一下来辅佐这位了。

    只是……

    谭统低着头想了一会,最终还是问道:“启禀陛下,陛下可能有所不知,我墨家有制度,出仕者需推行和弘扬我墨家思想与理念……”

    “朕知!”他话只说到一半,就被刘病已挥手打断,只听刘病已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朕向来颇为推许……只是……”

    刘病已站起来看着他,郑重的道:“理念的分歧,不可以带到工作中来,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凡有逾越者,朕绝不轻纵,卿明白了吗?”

    谭统闻言,恭身道:“臣知道了!”

    天子只要能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对墨家来说,就是最大的利好。

    若论竞争。正面交锋,不管是文辩还是武论,墨家从来都没怕过其他诸子百家。

    刘病已走到谭统面前,看着他。沉思片刻,终于道:“既然卿也明白朕的意思,接下来,朕有几个任务交给卿!”

    “请陛下吩咐,臣必鞠躬尽瘁。为陛下效死!”谭统低头郑重的道。

    “第一件事情,卿替朕将此物尽快研究出来,看看什么样的比例,才能达到朕的要求,不拘方法,时间嘛,越快越好!”刘病已说着将一张写满了字的白纸递给谭统。

    谭统接过来一看,顿时愣了一下。

    只见纸上开篇就写到:欲合一物,以水合之,旬日自干。坚硬如石,名曰水泥,配料曰:石灰石若干添加粘土碾磨后煅烧,温度约1400多度。再填入石膏磨成粉,大概就可以了。不过要注意各种材料的成分比例。

    这是一种后世天朝土法上马的水泥制品,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容易制造的水泥版本了,可能质量和用途方面受到许多局限。

    但,这土水泥还是水泥!

    刘病已在穿越前的那个时代,很小的时候,曾见过自己的长辈,弄出了这种土水泥。拿来给自家用。

    可谓突出一个简单直接,算的上是劳动人民在物质极为匮乏的时候,用自我智慧发明和创造的一种办法。

    只是,后来随着中国社会慢慢的富裕起来。水泥也不再是奢侈品,于是,刘病已慢慢长大以后,这种土法水泥就已经消逝了。

    但没有关系,具体的配方其实刘病已已经知道了,只是比例什么的忘记了。

    刘病已心里想道:“今生有了配方,谭统也应该能在短时间内弄出土水泥吧?”

    这土法水泥,固然不如现代工业水泥,但对于刘病已接下来的大兴水利工程,可谓是神器了。

    唯一的坏处,就可能是这土水泥耗能极大,而且对环境和工人的伤害很大。

    只是,发展工业,哪里没有污染?

    谭统略一沉思,心想:既然天子都给出了配方了,我也就姑且试试看吧……“(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

    (全本小说网,。)

    他于是点点头道:“请陛下继续吩咐!”

    这个事情,在谭统看来也就是一个练手的活而已,量也不大,只需要督促和监管就够了。

    远远达不到谭统心中所想的,那种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种能让墨家在大汉能“昂眉吐气”的器械。

    毕竟,谭统还年轻,见识也有限,他不可能估计到水泥对大汉将会起到何种改变。

    修路、修陵、兴建水利那一样能离得开水泥,“基建兴国”的理念,刘病已准备从大天朝偷师一番。

    刘病已相信谭统在看到了土法上马的水泥的威力后,会惊讶地嘴巴合不上去的。

    所以,他也就懒得多说,继续道:“其二,先前朕曾与卿说过,欲造一物,自江河取水,灌溉田亩,此事,卿可以着手去研究了!”

    这水车其实与水利锻压机在许多原理上是通用的,基本上搞出了水车,也就能搞出基本的水力锻压设施。

    刘病已在穿越前就曾看过一些水力舂米机械,因此,知道两者原理是相通的,唯一的难度就是输出功率的问题了。

    想要锻造板甲,水力锻压机的输出功率,最起码也得达到能挥动数十斤的铁锤日夜不休的地步。

    而这个研发工作,没有几年,刘病已暂时还是看不到曙光的。

    倒不如先搞出水车和水力舂米等机械,用这些相对简单的基础技术积累经验和培养工匠,然后,再去推动更大输出功率的水力锻压机,这样是比较妥当的,而且,还能利国利民。

    刘病已淡淡的说道:“其三,朕打算给天下矿石分类命名,卿可以将此消息,转告墨门诸贤,若有意者,可以来长安参与此事!”

    这算是他抛出来的一个诱饵,用以来吸引某些墨家技术宅,同时,也算是给未来的西汉版本的百科全书的编篡做一个铺垫吧。

    谭统担心皇帝只是一时兴起,墨家弟子难以跻身高位,因而赋诗表达自己的忧虑,其中一句是:“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刘病已听到后,当即表了一个态,打消了谭统的顾虑。

    刘病已说:“朕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

    后来墨家在刘病已冶下,果然兴旺发达起来,当然这是后话,此处不多说。

    ……………………………………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转眼就是地节四年的冬天了,这天,刘病已召来魏相,“开门见山”地道:“朕今天召丞相,是有一事要卿去办。”

    魏相连忙“恭恭敬敬”地道:“陛下请讲。”

    刘病已道:“朕登基以来,已过了几个寒暑,已用过本始、地节两个年号。”

    “陛下的记性确实好!”魏相是个聪明人,忙附和道:“微臣记得上次改元时,陛下好象说过四年要换个年号。”

    刘病已看他如此上道,笑道:“爱卿说的不错,今年快要过完了,地节这个年号朕也不准备再用了,爱卿下去给朕物色一个响亮的年号,朕明年要改元!”

    皇帝亲口吩咐,魏相多聪明的一个人,他不敢怠慢,忙道:“微臣这就下去准备,只是年号事关重大,微臣列出几个备选年号,请陛下御笔亲定。“

    刘病已道:“可。”

    刘病已之所以对这件事如此重视,主要是因为他深深知道,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年号是帝王神圣权位的象征,孝武皇帝创立年号,用以纪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建元如此,改元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正如后世东晋人徐禅所说:“事莫大于正位,礼莫盛于改元”。

    西汉以前,帝王都没有年号,纪年均采用王号。就是使用王号连续记载年代,直至新的帝王即位。如周平王元年至五十一年、鲁隐公元年至八年、秦王元年至三卜七年、汉高祖元年至十二年等。直到孝武皇帝即位,才出现年号。他即位时,便使用了“建元”年号。所以,唐代学者颜师古注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从孝武皇帝开始,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年号。其间,只有唐肃宗在位时,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有年号。年号出现后,就有了年号纪年。

    前世的刘病已,在工作之余,喜欢研究历史。他觉得在这“瞬息万变”的人世间,真实的生活常比虚构的故事更富想象力。经过千百年沉淀的历史更是如此,时空的变迁为往事增加了神秘感,消磨在岁月中的证据让实情更加“扑朔迷离”。

    或许在“不期而至”的某一天,沉睡千载的物证破土而出,指向青史中毫无关联的过客,让早已被人遗忘的旧事再起波澜。

    这就是历史为人们布下的谜局。它任由朝堂里演出“惊心动魄”的故事,又将真相深掩在宫墙之间。那些破碎的线索散落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直到后世的治史者将它们捡起,拂去土痕与锈迹,片片甄别,拼接,聚合,终于勾勒出原本的清晰模样。

    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天子的年号如同日月轨迹一样权威而精确,一朝改元,天下奉行,没有人会拒不听命,也没必要去刻意混淆。而一旦年号错位,其中很可能就隐藏着难以言说的内情。

    刘病已记得前生曾经看过,有一位唐代赵姓女子的墓志在西安出土,铭文里出现了史书中从未记载过的“永新”年号,经过一番史海钩沉之后,竟带出了千余年前唐穆宗弑父夺位的一段隐事。

    匆匆改元又反悔的唐穆宗,本想将仓促颁行的年号与弑父的往事一同抹去,然而改得了官修的史书,却改不了已然埋入黄土的民间墓志,碑铭中的永新年号随逝者长眠地下,千载之后重现人间,让这段他选择尘封的遗事“水落石出”。

    他还曾经看过,北齐皇帝高演壮年早逝,将帝位传给弟弟高湛继承。但几年之后,高湛将高演之子、昔日太子高百年虐杀,太子妃恸极绝食,月余而逝。千余年后二人合葬坟茔重见天日,却发现墓志中太子妃的逝世时间在百年太子之前一年,而高百年的逝世日期也向前提早了几个月。(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百六十二章 罗生门

    (全本小说网,。)

    经过后世学者的一番考查研究之后,将颠倒的年月恢复原状,事件的原委,发现竟是因当时天灾频现,高湛为了禳灾杀死昔日太子,而墓志中有意混淆的时刻,也是为了祈求生人平安。

    错乱的时间顺序,往往是掩藏事实的最佳屏障。生死的时刻,诏令的先后,甚至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都可能成为惑人耳目的迷雾,而真正的事发时间、地点和背后的隐情,却往往被深埋在这错位的时空之中。

    幸运的是,在中国这个有悠长冶史传统的国度里,关于时间的记载无处不在,它们便成为后人得以解开谜题的契机。这些记载可能出现在官修的史书和民间的笔记里,也可能出现在庙堂的重器和店铺的商品中,还可能出现在墙角的城砖和荒郊的墓碑上。

    “书中不仅有黄金屋,颜如玉,看来还有罗生门呵!”刘病已自嘲似的笑了笑。

    在他看来,在古人留下的文字中,随处可见关于时间的误导。铜器上的年代铭文可能是决定制造的年份,而非实际铸成的年份;公文里的日期可能是若干年后的追记,并不能视作确凿的现场证据;竹简上的文字可能是掩藏千年的真相,也可能只是古人闲时的信手涂鸦。更不用说商人们有意制造的古物赝品与自撰铭文,更会时时干扰视线,让原本已经纷乱的头绪更加“错综复杂”。

    刘病已知道:还有那些本应精确无误的年号,也可能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出于事后的追改。譬如在大汉朝,人们“耳熟能详”的孝武皇帝建元、元光、元朔等年号,就是多年后的重新追记与创造。又因地域辽远,从长安出发的诏令可能在一两个月后才到达边关,所以边陲小镇出土的文书里,往往会看到滞后的时间记载。

    而那些本应值得信赖的史书们,或许也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悄然改换原本的模样。在文字流传的过程中,每一个勤奋而自信的读书人都有可能成为证据的毁灭者。

    面对世代相传的史书,阅读者、传抄者和刊刻者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自行修订文中的记载。还有那些整理典籍的硕学鸿儒,习惯批注文字的藏书家,以及希望字句更流畅的书商们,都有机会调整前人的文字,却常在不经意间抹去最关键的线索。

    所幸在很多时候,传世的文字并非只有一种,此书中被修改的原貌可能保存在另一种典籍中,于是取此书一字,取彼书一句,几相对照,或许也能渐渐勘明事件的原委。

    然而事情绝非如此简单。没有先知会预示答案,冥冥中也不会传来神明的天音。证据越多不一定就越接近真相,反而有可能被各种无用的线索误导,走入无法辨识方向的泥沼。

    主流的声音未必就是真相,那也可能是因袭千百年前的错,从而使谬误万世流传。面对纷乱繁杂的线索,惟有靠推理者自己去思考,去推测,去判断,从全无路标的茫茫迷雾中寻出真正的方向,一步步接近谜局的核心。

    在刘病已看来,历史中隐伏的线索如同沉睡的彩色精灵,深藏在海底的每一颗神秘水晶球中。每当苦虑终解之时,思路触及之处,紧锁的水晶球豁然开启,苏醒的精灵逐次浮上海面,恍若珍珠连缀成串,辉映于天水之间,昭然白日,华彩流光。

    这才是独属于治史者的推理体验。历史总在不经意间铺设陷阱,又常有意无意将启示送到后人面前。隐秘的往事如同置于暗箱之中,外人虽难以得知其中的纠葛,但藏得再好的暗箱中藏不住的是天下大势,真正的缘由总会从当事人的施政举措和朝野反应中看出端倪。

    所以不必遗憾历史常失却真相,因为那真相可能就藏在颁行天下的每一道诏令中,藏在每一片秦砖汉瓦间,藏在每一个百姓的“离合悲欢”里,成为“流传千古”的痕迹,纵然“上天入地”,终究无处遁形。

    ……………………………………

    这天晚上,魏相失眠了,他在身上“翻来覆去”地想着心事,“伴君如伴虎呵!”在没有登上丞相宝座之前,他曾经无限向往,可是真当上了丞相,才明白不好当。

    就拿皇帝吩咐的事情来说吧,绝大多数的新帝即位,都不再继续前帝的纪年之数,而自第二年开始,又从元年起重新纪年。这种逾年改称元年的做法,就称为改元。

    改元不仅出现在新帝即位之初,也出现在皇帝在位期间。即皇帝在位中途不再延续已有的纪年顺序,又从元年开始重新纪年,亦称为改元。

    事实上,这种改元的做法,最早出现在孝文皇帝时。孝文皇帝在位23年,第17年改元。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酎,明年改元。”即从第17年起,又称元年、二年……。由于他在位期间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