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逐鹿传 >

第247部分

水浒逐鹿传-第247部分

小说: 水浒逐鹿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这次出兵,赵佶的想法与上次可就大不相同了——赵佶希望这次军队动真格的,真刀真枪地用武力将燕京收复。

    所以,对于作战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军事部署,赵佶没再干涉——他希望童贯和刘延庆能见机行事,一举完成收复燕京这个他们大宋已经谋划了好多年的战略构想。

    ……

 第四百九十七章 师师,你在哪里?(求订阅!)

    …

    三关即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全本小说网,https://。)

    此三关是北宋北方的边防要塞。

    瓦桥关在雄州,雄州的原名其实就叫瓦桥关,是后周世宗柴荣为之改名为雄州。

    益津关和淤口关都在霸州,一个在东,一个在北,成犄角之势。

    这三关曾经是北宋屯兵防御契丹铁骑南下的重要区域之一。

    赵佶要求参战将帅和二十万大军,务必于九月初在三关会师。

    从瓦桥关往南,驿道平坦而宽阔,一直延伸到黄河岸边,而河间府就在这条路的必经之地。

    此刻,河间府宣抚司中。

    听马扩说李衍桌上放着赵佶的传国玉玺,还说这枚传国玉玺是李衍七八年前从赵佶那得的,童贯和蔡攸同时想起一件事,进而脸色同时一变!

    童贯不动声色的对马扩说:“你先下去吧。”

    从童贯和蔡攸的神色变化上,马扩猜到他们二人应该知道点甚么。

    不过,马扩也知道,他的职位太低,有些东西不是他这个级别的人该知道的。

    所以,见童贯下了逐客令,马扩求童贯将《论不可使李衍入关》的奏章转交给赵佶之后便告辞离开了。

    等马扩出了门,童贯和蔡攸同时沉默。

    过了好一会,童贯才打破沉默,道:“咱们二人就别藏着掖着了,我相信,以蔡公你在宫中的眼线,不会不知道七年前的上元节发生了甚么事吧?”

    蔡攸又沉默了一会,道:“那时我在宫中,就在官家身边。”

    童贯道:“这么说来,宫中丢的那件至宝真是传国玉玺?而李衍就是那个会飞檐走壁的盗圣?某家只听说李衍武艺高强能于万军之中斩敌将首级,不曾想他还有这等高来高去之术。”

    蔡攸嗤之以鼻,道:“屁的高来高去。”

    童贯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蔡攸道:“此事不能说与你听。”

    童贯眼珠一转,道:“某家听闻,死了的那个阁长张迪,曾帮官家挖过一条地道直通……李衍该不会是顺着那条地道进入的皇宫吧?”

    见童贯自己猜到了,蔡攸道:“此事休要乱传,涉及到官家的威望……这传国玉玺怎么偏偏就被李衍盗去了!”

    见蔡攸变相承认了,童贯暗怪赵佶等人荒谬,怎么能挖一条隧道供赵佶出去密会名妓李师师,这不是给人留抨击的话柄嘛?

    童贯道:“如今已经不是咱们传不传的问题了,李衍已经将传国玉玺拿了出来,说明李衍已经不想再隐瞒此事了,李衍很有可能在其登基的时候,大肆宣扬此事,借以打击官家的威望。”

    蔡攸道:“怕甚么,到时候咱们一口咬定李衍说谎,他那传国玉玺是假的,他又能奈官家何?”

    童贯道:“要是李行首也在李衍手上,又该当如何?”

    “这……”

    当初,皇宫被盗赵佶痛失至宝和李师师神秘消失是一同发生的。

    这两件事当时传得沸沸扬扬,就算是到了现在东京仍有人在将这两件事当成谈资。

    而且,跟以前传的时候不同,现在已经有人在传,赵佶丢了的至宝就是传国玉玺,甚至就连说书人都这么说。

    其实,有这个传说不足为奇,因为像蔡攸一样知道赵佶丢了传国玉玺的人其实也有不少,像王黼、李邦彦、梁师成、高俅,当时都在赵佶身边,同时还有不少内侍。

    另外,关于当年张迪给赵佶挖得那条隧道,如今也已经传了出去。

    像童贯,当初就不在东京,不也将此事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蔡攸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此事,只能连夜给赵佶写了一封密信。

    赵佶接到密信了之后,大惊,连夜将王黼和李邦彦叫来,商量怎么办?

    王黼想了想,道:“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咬死不承认,然后将咱们当年做的那枚传国玉玺拿出来。”

    李邦彦道:“当初做的那枚,因为过于匆忙,选的玉质并不太好,手艺也粗糙,骗不过行家。”

    王黼道:“先拿出来顶一下,然后使人再做一个好一点的顶换,再者说,原来的那枚,虽然看不出真假,但是真是假,也未有公论,如果暴露,咱们就一口咬定,官家手上的这枚就是当年段义献的那枚。”

    李邦彦点点头,道:“不错,其实只要国内安定,不给李衍可乘之机,那枚传国玉玺根本翻不起浪来。”

    听王黼和李邦彦这么一说,赵佶紧张的心,不禁松了下来。

    赵佶又将马扩让童贯转的《论不可使李衍入关》奏章拿给王黼和李邦彦看。

    李邦彦看过了之后,道:“李衍将传国玉玺都拿了出来,说明李衍的确要反,而且很有可能短时间内就要登基昭告天下。”

    王黼道:“马扩分析的有些道理,所以咱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教李衍夺了燕京,否则后患无穷。”

    赵佶道:“赵良嗣建议,如果咱们大宋打不下燕京,就请女真人出兵帮咱们打下燕京,当年女真人有言在先,就是他们打下燕京也送给我,你们觉得如何?”

    李邦彦道:“前不久去给高丽国国王看病的王御医回来传话说,高丽国国王认为,契丹仁厚,是兄弟之国,女真凶狠如虎狼,而李衍贪婪成性比女真更为可恶,二者皆不可交,与二者打交道,千万要小心,一定要多留几个心眼,依微臣愚见,不如咱们大宋帮契丹防御李衍,这样就可以让契丹帮咱们大宋挡住李衍和女真。”

    王黼道:“那样就会恶了女真,咱们两家有约在先,谁都不可以与契丹议和。”

    李邦彦道:“女真人生性贫寒,而贫寒之人一定会有贪婪之心,此乃亘古不变之理,果真需要女真入关夹攻的话,恐怕真要让女真轻视我大宋了,恁地时,必边境不宁。”

    王黼道:“如今我大宋在边界陈兵四五十万,焉知不能独自取得燕京?”

    李邦彦道:“如果取不了呢,大宋将陷入极其被动之中!”

    “……”

    “……”

    王黼和李邦彦之争仍就是赞成和反对之争。

    对此,赵佶早已经习惯了,也可以说是麻木了。

    所以,赵佶表面上在听王黼和李邦彦争论,实际上思绪早已经飘向远方,“师师,你在哪里?真的在李衍那里吗?你有没有想朕?朕可是一直都在想你……”

    ……

 第四百九十八章 尽人事,听天命(求订阅!)

    …

    八月底,刘延庆率领那支问题军团好不容易才赶到了河间府。(全本小说网,https://。)

    在这里,刘延庆拜见了童贯和蔡攸。

    童贯是刘延庆的老上级,所以,也没跟刘延庆客气,直接就开门见山跟刘延庆介绍了一下敌情,说:“目前来看,契丹的主力尚存,而且战斗力还很强,不可轻易与之交战,要保存实力,要稳扎稳打才行。”

    事实上,童贯也想与女真人一同夹击燕京,这样才能保证一战而下燕京。

    童贯毕竟带了二十来年兵,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别看他们这边有四五十万大军,可实际上能打的只有那已经不到十万的西军,其他军队完全是摆设,不,应该说是负担。

    不过童贯不能明说,因为他不想担这个责任。

    刘延庆对于与辽军作战心里也很没底,尤其是他带着这支问题军团一路走来了之后,他说:“契丹不是方腊,契丹是金戈铁马,不容易对付。”

    蔡攸向刘延庆简要说明了一下军队驻扎的情况:“现在大军基本已经集结,兵分两路,一路驻扎在古城,另一路驻扎在广信军,平叔(刘光世)已经去广信军了,刘将军就到古城去吧。”

    这时,参谋官刘鞈忧心忡忡地说:“燕京不易取,取了也不易守,咱们还是要早些谋划为好。”

    自从刘鞈为种师道抱冤了之后,童贯对刘鞈越来越看不上,尤其是刘鞈没将刘子羽招降回来了之后,因此,童贯觉得刘鞈的话非常刺耳,随即下定决心,将刘鞈调离宣抚司。

    童贯给王黼写信,要求把刘韐调走,把宇文虚中调到宣抚司来担任参谋官。

    王黼认为刘韐也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当年西夏入侵,西军大将刘法不幸阵亡,刘韐曾代理帅职,精心组织反击,一举击败西夏入侵之敌,威震边关,现在收复燕京的战争即将打响,刘鞈还是留在河北比较好。

    于是,王黼将刘韐调任真定府路安抚使兼知真定府——这个职位其实要比在宣抚司当参谋官有实权。

    刘鞈到真定府上任了之后,立即招募敢战士(即敢死队),组建地方武装,以配合大军北伐——如今不是被李衍捷足先登,年仅二十岁的岳飞将前来应募,然后经过选拔,被刘鞈任命为一名小队长,之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接替刘鞈的宇文虚中,接到了任命之后立即出发,顺路考察了沿途州县的军备情况。

    到达雄州宣抚司后,宇文虚中又分别去了广胜军和古城两地,实际察看了一下军队状况。

    回到宣抚司后,宇文虚中对童贯说:“军备情况不容乐观,物资储备、攻城器械、军中士气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其实,这些情况童贯都知道,也都报告给了赵佶——河北近百年来没有战事,长期的和平岁月,以及从上到下的腐败,已经让河北军队的战斗力低到了没有下线。

    这也是童贯希望和金军夹攻燕京的主要原因。

    童贯对宇文虚中道:“尽人事,听天命吧。”

    宇文虚中则觉得自己既然担任行军参谋官,就要在其位谋其政,就要尽职尽责。

    于是,宇文虚中连夜写出一篇《论收复燕山之利害》的奏章:

    今遵奉睿算,欲尽复燕山或使纳土,临以大兵,假以岁月,固亦可致,但天生夷狄,不可尽灭,知彼知己,当图完全之策……(内容太多,就不一一说了),总之,宇文虚中的意思其实就是在说,为国家计,须谋永久安逸,而与契丹通好,则是一劳永逸的上上之策。

    王黼看了宇文虚中的奏章之后大怒!

    他认为,宇文虚中是一介书生,不懂政治,也不懂军事,只知道纸上谈兵,刚去河北就开始动摇军心,这样的人怎能当行军参谋官?

    王黼打算向赵佶弹劾宇文虚中,重重处罚宇文虚中。

    不过王黼随后又接到了童贯的来信——童贯在信中替宇文虚中讲情。

    看在童贯的面子上,王黼将宇文虚中的奏章扣下,没有呈报给赵佶,只是将宇文虚中降职为集英殿修撰,让他继续留在宣抚司担任行军参谋官。

    宇文虚中是四川成都人,他兄弟三人,哥哥叫宇文粹中,弟弟叫宇文时中,都在宋朝为官。

    宇文虚中原名其实叫宇文黄中,赵佶给他改名叫宇文虚中——赵佶似乎有给人改名的嗜好,给种师道改过名,也给王黼也改过名。

    其实,李衍也有这个毛病。

    宇文虚中并没有因为降官而退缩,他继续撰写一些分析北伐的奏章,先后又“建十一策,上十二议”,不过皆被童贯压下,没有上报。

    童贯这么做,其实是在保护宇文虚中。

    童贯很喜欢宇文虚中(此后几年间,宇文虚中一直跟随在童贯身边,担任参谋官,直到童贯从太原狼狈逃回京师那一年),所以才一直护着宇文虚中,否则宇文虚中早就步宋昭的后尘被一心想收复燕京的赵佶和王黼流放了。

    宇文虚中关于北伐的一系列质疑、对策和建议,都被童贯扣押在宣抚司,因此,无论是对于朝廷,还是对于北伐军将领,似乎都没产生甚么影响。

    这天,北伐军都统制刘延庆离开古城北上,来到白沟河观察敌情。

    只见河对岸辽国很安静,只是偶尔能见到辽军哨兵来回走动。

    刘延庆初步判断,辽军主力已经后撤,他打算派兵过河试探一下。

    第二天黎明时分,刘延庆派遣郑建雄、李绍等将领,趁着河上有浓雾弥漫作掩护,领兵渡河,将驻守在桥头堡里的数十名辽兵一举俘获。

    经审问,刘延庆才知道,由于连续几个月白沟河界没有警情,辽军的主力的确已经后撤,只留下一小部分兵力驻扎在新城。

    刘延庆对此很高兴,这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其实萧干和耶律大石,早在耶律淳病重之时,就已回燕京去了。

    后来,耶律淳去世,萧干和耶律大石又忙着“结谋策立萧后,不暇来白沟”。

    目前,在宋辽边境线上承担防守任务的,是西南路副都统牛栏监军萧遏鲁,他手中的兵力很有限。

    萧遏鲁驻扎在新城,他还没有发现白沟河南岸古城一带的宋军,他只知道广信军已经有宋军进驻——由于兵力不足,他便将当地奚族和契丹族村民乡勇组织起来,在广信军一带不断骚扰宋军。

    刘光世今年才三十四岁,年轻气盛,远不是今后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的刘跑跑。

    见敌人空虚,刘光世果断命令战将冀景、赵明、任明等,率兵出城迎战,大获全胜,“首摧贼锋万计”。

    童贯获悉十分欣喜,立即上奏朝廷,给刘光世请功。

    赵佶闻讯大喜,下诏提拔刘光世为威武军承宣使——承宣使是武官加衔,仅比节度使低一级,已经属于高级武官序列了。

    由此可见,赵佶对刘光世是“宠锡甚渥”。

    也许是童贯有些不太放心将大军全都交给刘延庆和刘光世父子指挥。

    不久,童贯便将华州观察使杨可世又调来宣抚司听候差使。

    几天后,童贯安排杨可世去驻守安肃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