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第3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衍思索了一会,然后环视一圈,问道:“关于宋金的情报,你们都听到了,现在都说说,宋国所请联合灭金一事,咱们该如何应对?”
李衍之所以让梁红玉当众总结有关宋金的情报,是因为宋国派人到汉城,请求联合灭金。
闻焕章等人不敢做这个重大的决定,所以,以飞鸽和快船将消息送到了李衍这里。
其实,宋国并不单单联系李衍,还联系了天祚帝的次子梁王耶律雅里,也就是北辽的第二任皇帝。
当初,李衍灭北辽的时候,不少契丹人逃出燕京,然后找到了天祚帝,之后投靠了天祚帝。
天祚帝打算渡过黄河逃往西夏,这些人苦劝无果,便劫夺耶律雅里向北奔逃,后来到达了沙岭。
当时,耶律淳已经去世,萧普贤女已经被李衍纳入后宫,这些人便一同商议拥立耶律雅里为帝。
耶律雅里于是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神历,成为北辽的第二位皇帝。
可宋国使节历尽千辛万苦到了沙岭之后,才知道,耶律雅里早就于两年前死了,就连耶律雅里的继任者辽兴宗的曾孙耶律术烈都已经被乱兵所杀,辽国彻底亡了,剩下的辽人全都前去可敦城避难了。
如此一来,能成为宋国强援的只有水泊梁山。
所以,宋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汉城派使者,而且筹码一次比一次高,最后一次甚至将王庆都派去了,并许诺事成了之后将燕云之地以及金国之地尽数割让给辽东……
……
第五百九十九章 倒着打回去(求订阅!)
…
“都说说,宋国所请联合灭金一事,咱们该如何应对?”
王伦最先道:“宋人无信,屡次失约,非是诚盟,今日它受金国所欺,才许燕云和金国之地,与咱们水泊梁山结盟,它日它渡过此难关,必谋燕云之地,出此谋者,实属狼子野心。(全本小说网,https://。)”
萧嘉穗道:“钦宗对其父尚且如此,何况君上乎?此薄情寡义之辈,不足救。”
岳飞道:“若要燕云和金国之地,咱们可自取,何需宋军相帮?”
韩世忠道:“宋军上下猜疑,军令不一,有功不赏,有过不罚,战力低下,与之为盟,必误大事。”
李助道:“金地贫瘠,燕云四战,君上若要,就要中原大地,或是江南水乡,宋皇若是舍得割让,咱们水泊梁山未尝不可出兵。”
陈箍桶道:“君上且在真腊郡再待些时日,金人这次收获巨大,又全身而退,已得甜头,必会再去侵扰宋国,待宋国遭到金人涂炭,君上再考虑是否救援也不迟。”
随着真腊等郡的治理展开,陈康伯也被李衍调来,给王伦担任副手,确保重要的中南半岛尽数为水泊梁山所有,也确保王伦不会滋生出不该有的野心。
陈康伯犹豫了一下,道:“宋人毕竟与咱们同种同源……”
不等陈康伯说完,王伦就道:“非也,国与国之间,岂能义气用事?且君上此时提大军相救,宋人必不会感激,还会像防贼一样防着君上,何苦来哉?”
娄敏中也道:“王总督所言不错,宋人不陷入绝境,是不会感激君上出兵的,只会觉得君上趁人之危,趁火打劫。”
席长实(藤原长实)操着还不算太流利的汉语说道:“宋国的疆土虽好,这中南之地亦不差矣,关键是,中南之局面已经打开,微臣觉得还是应以中南为主,将中南完全纳入咱们水泊梁山的版图,再图中原亦不迟。”
李大石(耶律大石)道:“塞种人、贵霜人、匈奴人、嚈哒人和古加拉等民族以及安息人和希腊人,大批移居西天之地,灭了印度人所建的笈多王朝,然后建立了伐泰比的遮娄其、拉喜特拉库塔、卡利阿尼的遮娄其等等十几个小国,这十几个小国之间争斗不断,军事能力低下,君上您完全可以在占领了中南半岛之后出兵攻打西天诸国,然后北上……”
对于耶律大石的目的,李衍很清楚。
耶律大石之所以力劝李衍攻占印度,那是因为他想从印度打回他们辽国的故地。
这个想法虽然有点天方夜谭,但并非绝对不能实现。
正像耶律大石所说的那样,印度如今分成了十几个小国,梁山军如果放弃攻略中原,将大军全都调来这里,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平定中南半岛和印度。
在这之后,耶律大石一定会鼓动李衍攻打伽色尼,然后攻打东喀喇汗国,再然后耶律大石的目的就达到了,水泊梁山的势力基本上就可以跟辽国的残余势力接轨。
说实话,耶律大石的设想其实还是挺有诱惑力的,而且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
中南半岛这里,水泊梁山几乎可以说是已经没有对手,如果将辽东的三十多万大军调来,最多一年半载应该就能攻占整个中南半岛,然后梁山军就可以水陆并进扑向印度。
印度那些小国的军事水平还不如中南半岛这里,高棉国内部如果不是有婆罗门羁绊制肘,很可能早就平定了中南半岛和印度。
因此,轻松打败高棉国的梁山大军,若是发去印度,必定有很大几率统一印度。
而伽色尼和东喀喇汗国都不是甚么强国。
上一世,耶律大石的西辽就曾吞并了东喀喇汗国,甚至连西喀喇汗国都吞并了,并且数败伽色尼王朝。
一旦打通这里,水泊梁山就跟辽国残存的势力接壤,然后就可以倒着打回去,再然后灭西夏,回到中原大地。
不过——
李衍深思熟虑过后,还是放弃了耶律大石的这一设想。
不错,耶律大石的设想是有点意思。
可这里有太多的侥幸了。
首先,中南半岛这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剩下的那些国家的实力,水泊梁山都已经摸清楚了,只要兵力足够,应该能征服它们。
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印度上。
倒不是说,印度的那十几个小国不好打,而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太讨厌了。
印度的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南边左面是西高止山,右面是东高止山,这几个山几乎将印度围上。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印度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温迪亚山脉和一条东西走向的纳尔马达河,这一山一河将印度一分为二。
另外,南印度左面的海岸线太短,根本不适合居住,只有中间和右边才适合发展,这两部分还被东高止山一分为二,不能形成统一。
总之,一直到后世,印度也因为其特殊的地形而分成北印度、南中印度、东南印度三大政治模块,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中央集权——印度历史上的几次大一统,像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其实都只是名义上的统一了印度,并没有实际做到统一印度。
而印度这个地方,历史上曾遭到过无法入侵,像波斯人,匈奴人,蒙古人,英国人,可是都无法彻底占领这里。
所以,印度这里只能是殖民,不可能将其完全纳入版图。
而印度的特殊地理环境只是李衍不赞成耶律大石设想的原因之一。
毕竟,只要打服印度那十几个小国,甚至都不用全都打服,就可以借道去攻打伽色尼王朝和东喀喇汗国。
李衍不同意耶律大石的设想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另外两个:一个是,这么干,战线拉得实在是太长了,这往往是取败的重要国素,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大战是因为战线拉得太长而被敌人击败的,而且,梁山军虽然能打,但对后勤依赖也大,因此,一旦这么干,梁山军很可能会面临难以承受的大败。另一个是,李衍是绝不可能放弃中原大地跑来这里开疆拓土的,尤其是在有机会入主中原的情况之下。
所以,李衍听完耶律大石的长篇战略构想之后,道:“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如今中南半岛都尚未完全属于咱们水泊梁山,咱们怎么能去图谋西天诸国?爱卿想得太远了。”,然后就示意耶律大石暂且退下,换别人发言。
见此,耶律大石的眼中闪过一丝不甘,随即又变得坚定起来,然后老老实实的退下了……
……
第六百章 再次出兵南下(求订阅!)
…
散朝了之后,李衍本想回文德殿继续批阅奏折。(全本小说网,https://。)
可还没等李衍走出大殿,内侍就来禀报,王则贞求见。
李衍这次西行,真是为打通商路而来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水泊梁山真正强盛起来。
因此,李衍很重视商人,尤其是这些海商。
为此,李衍甚至准备再去临幸一下王则贞的两个女儿,然后给她们升升地位,以示对王则贞等海商的鼓励。
基于此,李衍让王则贞来偏殿见自己。
不多时,王则贞便来到偏殿拜见李衍。
王则贞知道李衍忙,不可能在他这样的小人物身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直奔主题,为李衍引荐徐德荣。
听王则贞说,徐德荣仅用十几年时间,就凭海上国际贸易赚了两亿贯,李衍对徐德荣有些感兴趣了,因此,让王则贞将徐德荣带进来。
徐德荣对目前的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情况的确很了解。
在徐德荣的介绍之下,李衍对南亚、中亚、西亚目前的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初步了解。
李衍当即就给徐德荣封了一个御史之职。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当中,徐德荣每天都给李衍介绍南亚、中亚、西亚以及西方目前的形势。
等李衍将南亚、中亚、西亚以及西方目前的形势完全搞清楚了之后,李衍任命徐德荣为国信使、任命席长实为副使,带着水泊梁山的特产出使印度诸国,商谈海上国际贸易一事。
为了彰显郑重和实力,李衍命童威带着两艘宝船和二十艘大海船以及一营水军和相应的水手、命上官义带着五百第一营的骑兵同徐德荣一块出使印度诸国……
……
尽管完颜宗望已经代表大金与大宋达成了停战协定,并从大宋境内撤出了东路金军,但是,西路金军仍拒绝撤出河东地区,太原城仍在金军的四面包围之中。
指挥西路金军的是完颜银术可与完颜娄室,他们分工明确,一个负责围太原城,一个负责打援。
靠着这样的战术,宋将仲师中以十万大军来解救太原之围,被完颜娄室、完颜活女父子战败,仲师中被斩于熊岭战阵,又败姚古六万救援之师于榆次。
六月初,赵桓越过宣抚使李纲直接给刘鞈、解潜、折彦质、张灏等前线将领下达诏令,要求他们立即出兵,解围太原。
赵桓实在是丢不起太原城。
太原城若丢,河东的防线就有可能全面崩溃。
这样一来,黄河以北就再没有险阻不说,宋朝的帝陵巩县也将暴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
巩县的永安诸陵,有宋朝七位皇帝葬于此,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的墓也由开封迁于此,故有七帝八陵之说。
八陵依次为:宣祖永泰陵。
帝陵旁还有后妃、皇室、皇族和未成年子孙墓以及功臣墓,共有三百多座,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皇陵区。
宋朝首都在开封,而帝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这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还是与风水有关。
永安帝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而且东依青龙山,西靠白虎滩,从堪舆学角度看,这里的确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如果赵桓将祖陵都丢了,那他不仅人丢到家了,统治地位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赵桓才不顾一切救援太原城。
诸将见赵桓诏令的语气如此严厉,谁也不敢怠慢,分别组织出兵——刘鞈从平定军出发,真定府总管、都统制王渊从辽州出发,解潜与折彦质从威胜军出发,张灏与折可求从汾州出发。四路军分别从东、南、西南三个方向,向太原进军。
可金军先是示弱,然后欺宋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一一诱敌深入,之后各个击破,大败宋军。
随后,宋将张思正收揽了不少宋军溃军,又招募了大量的义勇,凑出了十几万大军,再次救援太原城,可是却被三千金军骑兵击败。
至此,赵桓彻底绝了与金军再战的念头,转而义无反顾的主张议和,并派李若水为使求和,想要跟他爹赵佶一样,用钱买下太原、河间、中山三府之地。
可赵桓所不知道的是,因为屡败宋军,尤其是击败了种师中、姚古等名将所率领的西军,原本不准备再南下攻宋的金人,又开始商量起再次南下的事了。
金人之所以准备再次南下,不仅仅是因为赵桓君臣在军事和政治上无比白痴,让金人认定宋国极为软弱可欺,还因为赵桓君臣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出了一个大昏招。
赵桓竟然企图,通过金使萧仲恭策反金将耶律余睹,让耶律余睹举起复活辽国的大旗,然后与大宋里应外合,共同灭金。
如果说在内政和军事上,赵桓缺乏审时度势的洞察力,那么在外交问题上,赵桓简直就是弱智。
外事无小事,应当慎而又慎,可赵桓竟将外交大事视同儿戏,派金使策反金人!
世间还有比这更蠢的人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全是宰执大臣的问题,赵桓只是经验不足,被大臣所误。
屁话!
赵桓身边并不是没有能臣,也并不是没有能看清形势之臣,李纲、种师道都给赵桓出过良策,而且不只一两策,可赵桓就是不采纳,只信李邦彦、耿南仲这些人的,这又有何解?
萧仲恭一回到燕京,就第一时间将赵桓写给耶律余睹的蜡丸密信上交给了完颜宗望。
完颜宗望看过之后,极为震惊,当即派快马将蜡丸送到西京交给完颜宗翰——耶律余睹目前在完颜宗翰手下担任西路军监军。
完颜宗翰看之后立即派人速去上京,将蜡丸密信呈交给完颜吴乞买。
同时呈给完颜吴乞买的,还有另一封密信,是赵桓写给李衍的,内容是联合举兵共同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