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铁血铸新明 >

第147部分

铁血铸新明-第147部分

小说: 铁血铸新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没有一个心胸开广的人作为领袖,自诩为清流,但其已背离宗旨,热衷党争,并借京察等名义互为倾轧。

    今天,看来他准备借着在士子当中的名望,让自己栽个跟头。

    下面士子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多有愤慨。

    而张溥和杨廷枢则脸上红一阵绿一阵,他们想不到钱谦益一上来就如此犀利,这哪里是讲学,分明是想来一场辩论啊?

    正当稍微有些冷场之际,一个颇为英俊的少年走入场中,向四周团团行完礼后大声说道:

    “各位学长,小生桐庐颜蛰,今日就虞山先生所问抛砖引玉一番,请各位师长指点。”

    初生牛犊不怕虎!

    年轻的颜蛰站在场中,神采激扬,锋芒毕露,目光清澈,面如冠玉,嘴角略带绒毛,一身崭新的士子服装服服帖帖。

    他朝四周看看,方才意气风发说道:

    “小生以为,我辈读书之人,要秉承顾山长: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内提高自己的德性修养,对外关心国事,志在社会民生。”

    颜蛰先引用东林书院顾宪成山长的话语,抬眼看了一下众人,开口继续说道。

    “现在民生调零疲敝,朝政运转艰难,我们应呼吁天下有识之士,共同献策建言。

    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惠商恤民,如此天下自然可得清平矣……”

    颜蛰洋洋洒洒一口气说了十几分钟,概括起来大致是: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

    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反对屡见不鲜的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

    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建奴的进攻。

    这番话就是东林党人的主张,可在秦浩明耳里不过是陈腔滥调而已,讲了几十年了也没有什么新意,还是停留在嘴上。

    可是这却引来其他学子一片叫好,皆言有理。

    “不错,颜蛰学子深得我国子监精髓,言之凿凿。希望今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所作为。”

    钱谦益点点头,抚须赞道,对于颜蛰的表现显然是满意至极。

    “谨遵教诲!”

    颜蛰面有得色行礼退下。

    “不知秦督对于东林党人的主张有何看法?”

    钱谦益转过头来,朝秦浩明施礼,有些得意的问道。

    其实认真来讲,这些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完全没有错。正是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要求,得到时下社会的广泛赞同与支持,故谓之以清流。

    “说的好像不错?”

    秦浩明高大挺拔的身材欣然站起,走到外殿正中间,朝四周士子行礼。

    “哇,好年轻啊,恐怕还没我年长!”

    “果然长得一表人才,怪不得柳大家委身与他。”

    “端得是英雄人物,吾辈男儿应如是!”

    ……

    顿时,国子监士子的眼光齐涮涮的聚集到秦浩明身上,嘈杂声四起,目光多带崇敬。

    要知道,秦浩明的事迹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发酵成熟。可以说,大明士子都以他为奋斗的目标,励志的榜样。

    如今有缘一见,自然是欣喜若狂。

    负责主持的钱谦益立马让众人安静下来,朝秦浩明问道:“秦督好像有不同的见解?”

    “在本督看来,东林党人的这些主张,只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秦浩明嘴边泛起一丝微笑,又仿如是讥讽。

    “何解?”

    钱谦益从未听过这句话,虽然字意不难理解,可出于谨慎,还是朝他问道。

    秦浩明环顾四周,在国子监士子们伸长脖子的等待中,方才缓缓说道:“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话说得很漂亮,可若要本督通俗点说,你们这些只是空话、套话、屁话。归之为一句话,空谈误国!”

    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言一出,现场一片哗然!

    ps:近两天有事情,只能一更,不好意思。从明天起,有可以恢复两更了,厚颜恳请诸君帮忙投票,故土难离敬上!(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二百八十五节 国子监的辩论

    (全本小说网,。)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谁也没有想到秦浩明看上去文质彬彬,但说话却如此犀利无情,不留丝毫情面。

    东林党的主张讲了几十年,可谓早已深入人心,被广大士子所接受。

    骤然间被他说成空话、套话、屁话,清谈误国,一时间,众人难以接受。

    “秦督请慎言!”

    钱谦益面色阴沉,继而转向士子方向大声说道:“国子监乃大明最高学府,不是某人标新立异,歪曲事实的场所,望诸位学子切勿轻信!”

    现场再次哗然,嗡嗡声不绝于耳。

    任谁也没有想到,刚刚开场,双方便如此火爆,唇枪舌剑不停,这还是朝廷大员应有的风度吗?

    祭酒李元模尴尬的轻咳两声,走到场上朝二人分别施礼说道:“两位大人切莫意气之争伤了和气。

    今日只是以文会友,让学子接受认识新的学说而已,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秦浩明瞟了一眼犹自愤怒不已的钱谦益,微笑着朝他说道;“话不说不清,礼不辨不明。

    钱大人还真是霸道,身为东林魁首,难道连话都不让本督讲完不成?”

    钱谦益被他挤兑得冷哼一声,双手虚拱,也不答话。

    “诸位学子,本督为什么说东林党人的主张是空话、套话、屁话,清谈误国呢?

    其实诸位扪心自问,这些年,他们到底为大明做过什么?对时局可否有过帮助?”

    秦浩明双目怒睁,蓦然朝几百学子大声喝道。

    他的话并没有半分哗众取宠的意思,而是真真实实的历史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学者说东林党人误国的原因。

    真实历史上,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

    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赋,使得大明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

    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农民大起义。

    声音在空旷的国子监上方飘荡着,士子们被他所摄,竟然出现诡异的宁静。

    当然,其中也有许多人在思考,为什么自从东林诸公掌管朝政以来,时局反而不如阉党当权,究竟是何原因?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每个人都要为国祚负责,为何在大明独独例外?

    诸位享受着大明给予各种的福利,衣食优渥,无饥饱之忧。

    甚至,尔等在花坊一掷千金而面不改色,缘何还要从食不果腹的普通百姓中夺食,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这便如诸位家中下人,天天口里叫着对主家忠心无比,私底下却阳奉阴违,偷盗主家财物有何两样?”

    秦浩明越说越气愤,甚至都开始举例说明了。

    委实不怪他如此,在明末时,士风是公认的最坏,国家崩溃在即,秦淮河上依旧纸醉金迷,这是国家士绅阶层堕落的一个缩影。

    若仅仅如此,你享受也就算了,问题是他们还要拖后腿。

    在秦浩明看来,大明灭亡,首功当推这群愚昧而贪婪的江南士绅。

    众所周知,大明遭遇了人类历史上百年难遇、持续数十年的严重天灾。

    又遇到了满清寇关,北方人民生活艰难无比,大明政府为此焦头烂额。

    结果这种危难之局,富可敌国的江南工商地主阶级的所做所为,却如此的令人发指。

    他们扶持出了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江南文官集团,通过种种无耻的手段,偷逃税款,为一已之利益,偷了国家一分税,自己就多发一分财。

    导致江南地区税款十有九逃,浙江茶税一年居然只有二十两,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至于辽东边关,怎么少花钱怎么搞。辽东缺饷,愈演愈烈。

    加上各层军官的层层盘剥,士兵拿到手的很少,士气及为低下。明军的将领天天写奏折要钱,崇祯皇帝一筹莫展。

    东林党却指责辽东军官指挥不当,作战不力,贪污军饷。

    节流往往流于道德说教,不开源怎么行?

    当然,东林党不会增收工商税,负担自然又落到农民身上。

    终于,最贫穷的西北农民起义了。还攻进了北京,崇祯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华夏民族的悲剧开始了。

    当然,客观上讲,他们也没有捞着好处。

    纵观大多数东林党人一生,或被魏忠贤余党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难,或隐居山林,或削发为僧,真正入仕清朝的反而是少数。

    就例如眼前这位虞山先生,随剃发降清,但是后来还是和郑成功反清,以至于被敌酋乾隆评为贰臣。

    秦浩明今天的这番言论,受到冲击最大当属国子监的士子。

    这些类似于后世象牙塔的学子们,尚为踏足官场,没有利益纠纷,对于政事一知半解。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求知欲最强。估计是国子监特意安排的缘故,士子颜蛰站出来,一脸疑惑地朝秦浩明问道:

    “敢问请问秦督,反对权贵贪纵枉法,惠商恤民有错吗?”

    “反对权贵贪纵枉法没错,可是既要惠商又要恤民,请问国家财政从何而来?”

    秦浩明并没回答具体问题,而是反问一句。

    “国家税赋,本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非单纯作为文武官员的俸禄使用。

    兴修水利、国防建设、灾年赈灾皆从此处出。

    譬如一个家庭,年成好的时候补充灾年之时,有个调控缓冲的过程,不至于临时手忙脚乱。颜士子认同否?”

    接着,秦浩明率先把国家税赋的功能阐述清楚,一点一点的抽丝剥茧。

    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在他内心,对东林党人其实已经绝望。

    但国子监的年轻士子,大明的精英阶层,却是他急于拉拢或者说希望改变他们思想的对象。

    “原本如此!所以才要惠商恤民。

    当年张首辅当政时期,没有提高商业税,依然做到了国家财政赢余。国家储粮可支十年,国库积银四百万两。何解?”

    看见颜蛰点点头若有所悟的模样,钱谦益沉不住气,跳出来反驳。

    并不是都东林党人迂腐,钱谦益就精明得很。

    他如何不知道这些年来,东林党的所作所为已经让崇祯皇帝失望,甚至民间也有许多士子多有疑惑。

    奈何他们不仅是既得利益集团,同时已经改不了口,否则,岂不证明原来做的都是错事?

    “难道钱学士连此一时彼一时都不知道吗?依本督看,不过尔尔?”

    秦浩明板着脸,冷冷的讥讽钱谦益一句,继而转过身不理会他的反应,大声说道:

    “诸位学子,大家岂不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乎?

    如今年代不同,背景不同,岂可相比?

    可纵使如此,大家可曾有想过,国库每年税赋仅四百万两,可每个府、州、县的商家巨头的财产资本远超过四百万两有多少?

    国库里的银子居然还不如私人银子多,对一个国家而言,这是正常的现象吗?

    而朝廷诸公不闻不问,不顾北地民众死活,这是忧国忧民吗?”

    秦浩明双手高举,声色俱厉大声疾喝。

    “苟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如今天下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边患频频,可是朝廷财政却捉襟见肘,无力赈济灾民和发放军饷,这与我们泱泱大国的景象完全不匹配。

    朝廷经济资源的绝大部分都控制在官僚和富商手中,诸位学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你们想过吗?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本督相信你们也都懂,可是国家已经至此,难道诸位不知江南商家之富有吗?

    难道诸位不知农民和商人谁更富有吗?

    士农工商,都是国之根本,原本不分彼此,可是彼此生活之大不同,诸位可有考虑过?”

    秦浩明的情绪越说越激动,声声喝问宛如支支利箭射向众人,大殿仿佛成为他一个人的舞台。

    几百名学子鸦雀无声,就连国子监的一些师长也若有所思,紧皱双眉盯着台上秦浩明高大的身影。

    这一刻,所有的士子的内心都深深记住秦浩明的名字,还有他的声声喝问。

    长长吁了一口气,望着国子监士子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秦浩明立刻有了一个决定,绝不能让东林党人毁掉这些精英。

    东林党人和复社之所以可以把控这些士子,除了清名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他们把持了科举,方能让这些士子为其所用。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诸位士子俱是大明精英,然科举毕竟名额有限,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矣!

    值此国家纷乱之际,本督真诚希望有抱负的士子能加入天雄军队伍,或书办、或幕僚、或赞画军事,以实际行动卫我大明。

    他日,尔等若有军功,本督一定向今后奏明,定保诸位一个功名。

    有意者,请至兵部驿站找本督,或他日再来亦可,本督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

    另外,好叫诸位得知,诸位的学长,卢欣荣、洪迪新、许杰已经从军,就在本督麾下。”

    秦浩明朝四周团团作辑,朝国子监学子言真意切地说道。东林党能给的,他也可以。

    此言一出,当场就有许多学子颇为意动。当然,不屑一顾者也有,不一而足。

    不过,这一切对秦浩明来讲都无所谓。他也没有想全部为其所用,那不现实。

    一些富贵或者大家族子弟肯定是要走正经的科举之道,这也不是他想要的,吃不了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