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铁血铸新明 >

第53部分

铁血铸新明-第53部分

小说: 铁血铸新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午巳时,往日里这个时候,临浦的街头人烟稀少,要到中午时分,人们才陆陆续续地走出,在阳光好的地方聚成一团。

    可是今日与往常不同,街头小巷到处是皂班鸣锣的声音,沙哑的声音不停的在嘶吼,“有圣谕”。

    这对临浦可是个新鲜事,兵荒马乱的,已经很少有圣谕到这个偏僻的小县城。

    有好事者朝叫得最起劲,一脸喜气洋洋的班头王六问道:“王班,这快过年的,可是有什么大喜事?”

    王班头脸上尴尬之色一闪而过,继而高声说道:“可不正是如此,本县出了一个了不得大将军。

    先杀鞑子千五人,再杀鞑子一万人,听说连鞑子贝勒的头颅都给他砍下来,当做祭品摆放在皇室宗庙。

    端的是我大明真英雄真汉子!想不到似我这等卑微之人,原来还有眼无珠,冲撞于他,真是不知死活。

    若不是人家大人大量,早被碾成齑粉,哪有如今的小命在?

    不过今后可别叫我王班头了,早就给知县大老爷给撸了,算起来也是报应。”

    王六喋喋不休向路人详细说道,再无往日半点嚣张跋扈的气焰。

    “我知道,我知道,莫非就是崇祯八年的临浦案首秦秀才,上次在街道帮助流民的小书生?”

    旁边围观的路人面带讶然,急促的朝王六问道。

    “正是,正是,大家到县衙八字墙上去看,上边写得清清楚楚。”

    王六像小鸡啄米般接连点头,至今想起当初那件事还心有余悸。哪里想到当初自己惹的人竟然是屠杀万人的雄中雄!

    想到已经死去的典吏秦向天,王六觉得自己还是受到先人的庇护。

    “走,大家一起到县衙去看看,想不到我们临浦出了一个名动天下的大英雄,真是我等荣幸。”

    “是及,是及。上次我看他就觉得不同凡响,果然如此!”

    “同去,同去!这可是我们临浦的骄傲,多少年没有大英雄出现了?”

    ……

    众人议论纷纷,簇拥着朝县衙走去。

    临浦县衙坐落于风景优美的仙楼山脚下,门前有一个占地约三坪左右的广场。

    平时没事的时候,县衙门口冷冷清清,今日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从秦始皇统一中原,推行郡县制以后,所有官衙大门的左右,都要列两道砖砌抱框墙。

    沿山墙外侧呈斜线,往左右前方扩散开去,折成一个大约三十度的角,刚好像个“八”字形状。

    大门敞开不闭,八字墙与县衙前照壁呼应,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衙门口的威严气势,也就是“衙门八字开”的由来。

    官署衙门的这种“八字墙”的建筑,除了显示官衙的尊贵、威严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用途。

    那就是张贴皇帝的圣谕以及劝农、理财、狱讼、兴学、治安、水利等。

    包括各上司衙门下达的需要向民众告知的公文、本县长官发布的告示、禁令等都要在“八字墙”张榜公布,所以“八字墙”也就成了衙门的公告栏。

    特别是皇帝的“圣谕”要张挂于右边的“八字墙”上。

    为了引起民众的注意与重视,在恭迎“圣谕”时,还要笙箫鼓乐吹吹打打地举行隆重的仪式。

    同时,为了使老百姓理解“圣谕”的文字内容,还要组织专门人员在衙门前进行宣讲。

    大明传承汉家文化,临浦县衙自然也不例外。

    虽说县衙有点破旧,可是威严并未少半分。

    “今有临浦人士秦浩明,崇祯八年建宁府案首,取得生员资格。

    崇祯十一年北上加入天雄军抗虏,首战便立功勋,由兵部授予指挥佥事职位。

    至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获得赵县大捷首功,由天子亲授府军前卫指挥同知一职,晋升天子亲军,得明威将军头衔,天子赐刀以资鼓励……

    今有莲塘卫所试百户余佑汉,随秦将军北上抗虏,凭战功先获宣府天雄军副千户一职,后因赵县大捷,获兵部授予千户一职。

    今有义士董长青,原安徽无为人氏,后迁入临浦县籍,随秦将军……,获得兵部授予千户一职。”

    临浦县衙负责教化的司职轮番上阵,不厌其烦向百姓宣讲圣谕内容。

    “哇,原来是一下子出现三位将军啊,这真是临浦风水好。”

    “好像千户还不不能称为将军,不过也没关系,再打几次胜仗,迟早也是将军。”

    “是明威将军,那可是从三品头爵,不是哪个从三品武将都可以获得的,不是头等功勋不得获赐!”

    “就是可惜了叶家小娘子,那般慈悲心怀的可人儿,活生生错过了一桩天赐良缘。”

    “听说三个人都还未婚呢,也不知道哪家小娘子有此等福气,说不定能挣得一个诰命夫人?”

    “真真是文武星君下凡,他若是参加大比,估计进士、探花定是探囊取物,便是状元也不无可能?”

    ……

    临浦百姓兴高采烈,与有荣焉议论不停。

    前排一个锦衣公子耳中听到百姓议论,满脸苦笑落寞,摇摇头离开人群。

    外面热闹,县衙内部同样喜气洋洋,同时还多了一份繁忙。

    临浦父母官王元年王知县,崇祯三年进士,祖籍安海,是郑芝龙的同乡。

    在临浦任职多年,口碑还算不错,没有什么恶行。

    自从接到圣谕起,他的嘴就没有合拢过,并且忙活开来。

    临浦县是建宁府最大的县,且是福建省粮仓,历届县令如果能通过三年任职期限考核为称,则基本有机会上升到建宁府判官、同知位置,或者上调进入省府为官。

    但由于三年前的一场雪灾防备不当,职考时被吏部评为:平常,故此他已经在临浦呆了足足五年,都快要两届了。

    如果不能搭顺风车,估计仕途堪忧。

    而现在临浦一下出来三个功勋,这就是他的机会。

    大明吏部考核官员,除了看业绩口碑外,为国输送人才多寡也是考核中的一项。

    为此,才有一县一府父母官对学子自称老师,目的便是希望下面学生中能有出息,今后便可以结成紧密的同盟关系。

    跟后世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不同,大明的师生关系非常紧密。

    当然,像王知县和秦浩明这种师生关系是泛指,与真正传经授道的老师略有不同。

    真正的师者,是指传经授道解惑答疑、教授弟子文武本领。

    不过,这不妨碍王县尊搭顺风车。

    所以在大明,老师的地位相当高,和弟子的关系也是水乳交融。

    “快点,动作快点,延误了时辰看本县怎么收拾你们。”

    衙役正在麻利的准备到秦家村祝贺的礼仪用物,可王知县还觉得动作不够快。

    王知县自然知道,这次的军功有多重。

    概因大明剿灭叛贼时常胜利,可近几年屠杀鞑虏的大捷却非常罕见,应该说几乎没有。

    有两三个曾经参与闯入秦浩明家中的皂班,低着头,心里暗自叫苦不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ps:感谢书友文书依旧的打赏,同时也感谢每天投票支持本书的书友们。

    要向大家说明的是,正是大家的支持,让本书在周二临时有推荐,这种状况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因为网站是周天就开始一周的推荐了,而周二临时调配,应该说少之又少。目前来看,我的成绩在同推荐位置是no1,在此,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故土难离敬上!(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零五节 秦家村

    (全本小说网,。)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叶府,叶家花园早没有了秋季百花绽放的景象,唯有几株傲雪的寒梅独自迎着寒风不屈的争斗。

    凉亭之中,一扇屏风稍微挡住呼呼的北风。

    叶府公主狐裘披肩斜搭着,一袭白色素衣从踏上垂到地上,漆黑如墨的长发用一根白色丝带松散挽起,柔软的顺着香肩蜿蜒而下,丝毫不乱。

    叶绍梅坐在矮榻上,十指如飞,正在认真的做着女红。

    在大明,尤其是江南一带,女子都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

    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

    许是有些累了,叶绍梅用针挑挑耳边的发髻,望着傲雪的寒梅,蓦然想起前几天见到柳如是娇美的容颜。

    柳如是的人生经历,可不正像这寒梅一样,在这乱世中独自飘零,却毫不放弃妥协,追逐自己的真爱,最终在严寒的冬季独自绽放。

    放下手中的针线和正在绣的荷包,叶绍梅嘴角边露出一个狡黠顽皮的微笑。

    柳如是能与天下才子笑言相谈而毫不逊色,想必学识才情定然不差,自己虽然自负,但恐怕也力有不逮。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自己的相貌并不比柳如是差,若真是才情不如她,但却胜在清清白白,便如同冬季的雪花,洁白而无瑕。

    更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说不定明哥哥未必只是一味欣赏女子学情,那自己不如在其它方面突破,何尝不是新的转折和机遇。

    她敛回心神,继续专心致志的绣着手里荷包。

    冬天漫长的夜晚,春秋闲暇的时节,江南的女子都会操起针线、布料,描红绘绣。

    当芳龄来临,每个姑娘都在编织着自己的梦,这些梦是情和意的交织,是理想与现实融合,伴随着江南女子度过最富激情和才智的豆蔻年华。

    她们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刺绣技艺,把这些彩色的梦记录下来,绣成荷包,诸如钱袋、扇袋、镜袋或香包之类,送给自己的情人。

    一个小小荷包,寄托了绵绵无尽的情意,它美丽而又纯净,含蓄而又明朗。

    荷包虽小,却把所有的情和爱、思与恋全都“包”在了里面,包括叶绍梅的心。

    心之所至,情之所至!

    叶绍梅只想全身心的投入对明哥哥的爱恋中,不想明天不计结果,一任自己的心而无怨无悔。

    她有些自责,为何不早点绣好荷包,鼓足勇气送给明哥哥,让他知晓自己的心意。

    这样也不至于在秦家小屋和他短暂交谈后,从此便再也无任何交集。

    在大明,女子送给情人的香包含意深远,其中一针一线都蕴涵了无限柔情。

    特别是情人要出远门时,都会缝制香包让他们带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们出行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们,家乡有人倚门守候,应该早日归来。

    只是,叶绍梅心里却有几分茫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送出去。

    想到这里,她不禁有些黯然伤神,难不成真的是缘浅情深?

    “小玉,备车,去秦家村。”

    一想到这里,她的心慌乱起来。

    幸福要靠自己争取,与其坐而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负责管理家族生意的叶绍梅,甚有决断。

    “大喜!秦族长取得大捷,被天子封赏。”

    “大家准备迎接王县尊,父母官要来宣示圣谕!”

    方培伦和一个衙役一路小跑,兴奋得大声喊叫。

    ……

    原本寂寥无人的秦家村顿时轰动起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部从各个方向跑过来,团团围住县城衙役和方培伦问个究竟。

    “你跟他们说,我去告诉云哥儿和族长夫人,让他们准备。”

    方培伦在路上早已得知具体情况,急忙钻出人群撒腿就跑。

    “是上次立的功勋吗?”

    “莫非秦族长再次立功?”

    “啊,连知县大老爷都要过来?”

    “真是秦家列祖列祖保佑,秦家要兴旺发达了?”

    ……

    “大家都给我静一静,退后一点,让上差好好说,这样成何体统?”

    五叔公德高望重,秦氏族人依令而行。

    “无妨,无妨,可以理解。”

    秦家崛起在即,这个县城衙役自然不敢得罪。要是换了以往,早就动怒。哪里像现在这样还陪着笑脸。

    衙役高声把秦浩明的“丰功伟绩”复述一遍,同时把王县令随后就到消息告知秦家族人。

    勉强屏气凝神听完,秦氏族人再也抑制不住欣喜,高声叫喊。

    连一向稳重的五叔公也是老泪纵横,大声高呼,“列祖列祖保佑,秦家终于崛起。”

    甲长秦老三勉强稳住阵脚,吩咐大家打开宗祠,准备祭拜,同时叫大家准备迎接王知县。

    长期生活在最底层,对他们来讲,一县之尊大如天。

    “秦夫人,云哥儿,小人知道的就是这些,王知县的队伍后续就到,那个差人是快马来报的。”

    方培伦眉飞色舞向柳如是和张云通禀他知道的情况。

    “赶紧准备一下,另外给衙役一些喜钱。”

    柳如是现在已经逐渐适应大家叫她秦夫人,大明许多地方,包括临浦,女子领进家门,即使未完婚,那已经是家人。

    “早知道就跟兄长北上抗击鞑虏,建功立业,唉!”

    张云听到余佑汉和董长青他们也获得千户职,忍不住高声哀叹,少年心性表露无遗。

    “切莫着急,以后有的是机会,家里的事情亦是重要,估计秦郎不放心交给其他人。”

    柳如是笑语晏晏,缓言劝慰。

    “战场上凶险万分,鞑虏又凶残,那都是拿命相搏,你有没有这个本事?”

    柔儿和张云相处甚是熟络,因此毫不客气直言呛他。

    “柔儿,切莫瞧不起人,平日里大家练习的时候,相差无几。”

    张云红着脸,急忙分辨。

    柳如是微笑着摇摇头,不再理会他们,自去安排其他事宜。

    整个秦家村已经成为欢乐的海洋,大家走在路上都是洋溢着笑脸,包括原先的流民,他们早已和秦浩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不过,先期抵达的不是王知县一行人,而是叶府大小姐。(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零六节 争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