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国赵为王 >

第502部分

战国赵为王-第502部分

小说: 战国赵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你来我往,争吵不休。

    够了!秦王楚终于按捺不住,粗暴的打断了两人的话:“寡人是让汝等来出主意的,不是让汝等在这里像泼妇一样骂街的!”

    吕不韦和蔡泽慌忙告罪。

    但事情总要有一个结果,所以吕不韦又道:“此事究竟如何,还请大王圣裁。”

 第八百九十六章 王翦论战(第二更)

    吕不韦话音一落,所有人的目光就都聚集在了秦王楚的身上。

    虽然说吕不韦和蔡泽的政治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造成了秦国的内耗,但是对于秦王楚的威信建立却是很有好处的。

    所谓的权力,细而究之,无非就是谁能够做出决定。

    谁是那个最终决定的人,谁就能够拥有最终决定的能力。

    君权和臣权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立的,因为一个国家能够决定的重要事情就那么多,臣子决定得多,那么君王就决定得少,于是君权就要开始被削弱,臣权就会变强。

    这样的局面要是不停的持续下去,就会最终演变成三家分晋或者田氏代齐那样的情况。

    所以为了和臣权相抗衡,君王们就会有意识的在自己的臣子之中造成一些对立,让臣权自我分裂。

    当臣子们的权力被分裂了,并且在君王的引导下开始不停的内斗,那么臣权就会陷入一个自我内耗的进程之中,君权自然就会变得稳固起来。

    这就是为何历史上会出现许多奸臣,而且许多皇帝也会容忍奸臣的原因之一,因为君王们需要臣权的分裂。

    如今的秦国,正是这种局面的最好写照。

    在民间,其实很多人对于吕不韦颇为不满,吕不韦所坚决推行的休养生息被许多老秦人认为是一种绥靖政策,是用向赵国人低头来换取屈辱的和平。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老秦人已经强大了一百多年。

    这一百多年之中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像函谷关之战或者阏与之战这样的大败仗,但总体而言秦国的势头是不停的向上的,是一条昂扬的、雄起的、奋进的曲线。

    这就导致了一种情况,那就是老秦人都很自信。

    虽然从长平之战到现在已经差不多十年时间了,秦国也已经从巅峰跌落了差不多十年,但是老秦人的脊梁还没有被打断,仍旧有许多老秦人是骄傲的、自信的,他们固执的认为自己打赢赵国只是时间问题。

    这部分固执的老秦人对于吕不韦恨之入骨,是蔡泽最大的支持者。

    但也有另外一部分老秦人,他们有些被赵国打怕了,认为赵国的确是现在秦国不能够抗衡的对象,认为秦国必须要忍气吞声的等待赵国衰落期的到来;

    还有一些则是认为秦国其实是有潜力击败赵国的,但是由于在过去的几年里秦国损失太多,需要一些时间来恢复元气,在这之前最好和赵国结好。

    这些人则是吕不韦的支持者。

    所以现在的秦国事实上已经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政见和思想,这两种派别完全是相反的,因此激烈的冲突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这种分裂虽然让秦王楚能够牢牢的掌握最高权力,但也同样埋下了祸根。

    这种祸根发酵到了现在,已经让秦国政坛的政治斗争完全你死我活化了。

    凡是吕不韦赞成的,蔡泽就一定会反对,无论这个反对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对秦国有利还是不利。

    而反过来也是一样,只要蔡泽提出来的东西,吕不韦是肯定要竭尽全力去阻止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王楚甚至都不知道哪边是对哪边是错的了。

    但是好在秦王楚也还有办法。

    毕竟在秦国的政坛之中,可不是只有吕不韦和蔡泽这些文官的。

    “王翦!”

    王翦应声出列,朝着秦王楚恭敬行礼:“臣在!”

    秦王楚目光直视王翦:“汝来说说,这一仗寡人究竟要不要打!”

    自从魏冉被驱逐之后,秦国的军方基本上都是自成一派的存在,和文臣们很少有什么交集。

    之前的军权主要把持在司马氏、白氏的手中,而到了这几年,随着王龁王陵王翦的交替,王氏已经成为了秦国最大的军功世家。

    这些军功世家在军队之中盘根错节,是最了解秦军战斗力的人,同时也是最了解军队将士们想法的人。

    军队能不能打,敢不敢打,这些问题秦王楚都需要从王翦的口中得到答案。

    对于秦王楚的问题,王翦几乎是不假思索,掷地有声的说道:“大王,臣以为这一仗必须打!”

    秦王楚的目光微微的闪动了一下,随后说道:“这是为何?”

    王翦说道:“”大王,恕臣直言,武成君的意见其实是很好的,现在的大秦军队,的确并不是赵军的对手。”

    王翦的话一说出来,大殿之中就是一阵骚动,就连秦王楚的脸色都不由得变了一下。

    虽然都知道这是实话,但是有时候就是这实话才更加的伤人啊!

    王翦似乎并没有看到众人的脸色,而是继续说道:“如果是在十年之前的时候大王问臣这番话,臣一定支持武成君的想法,先和赵国暂时停战,以等待大秦完全恢复实力和赵国抗衡。但是问题在于,现在的大秦已经没有这样的时间了!”

    “如今赵国大军压境,以齐国的战斗力而言绝对不可能是赵国人的对手,如果大秦不从西边对赵国进行一些牵制的话,那么齐国必灭无疑。”

    “一旦齐国覆灭,接下来很有可能就是楚国。而即便大秦坐视齐楚两国灭亡,最多也就只能够为大秦争取两年的时间罢了。两年的时间,还远远不足以弥补如今大秦和赵国之间的差距!”

    “所以臣认为大秦必须要主动出击,趁着赵国主力远在东方攻伐齐国的时候对赵国的西部边境发动攻势,一旦能够取得一些胜利,一来对大秦将士们的信心和军队的战斗力都是很大的提升,二来也会让赵国两边受敌,牵制住赵国人的精力。”

    “如果大王还能够说服楚军北上的话,那么三国抗赵,形势也并非就一定是那么的糟糕!”

    王翦一番话说下来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让在场的不少秦国大臣都是暗暗点头。

    吕不韦心道不好,急忙开口道:“王翦将军汝可别忘了,要是赵国人趁着汝率大军东进的时候前来袭扰关中呢?”

    王翦看了一眼吕不韦,笑道:“武成君也不要忘了,李牧如今已经去攻击齐国了。”

    “好了,都不用说了。”秦王楚打断了所有人的话:“寡人已经决定了,就以王翦为主将,率领军队进攻赵国!”

    秦王楚最终选择了相信王翦,除了因为王翦说得确实打动了秦王楚之外,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

    在过去几年里,王翦是唯一一个在作为主将面对李牧的时候没有失败的秦国将军!

    虽然说王翦也并没有打败李牧,但仅仅是一个平局,就足够让秦王楚就王翦赋予极大的信任了。

    更何况现在赵国负责镇守西面的是庞煖,秦王楚可不觉得庞煖比李牧更强。

    如此一来,能够和李牧打个平手的王翦,说不定就可以战胜庞煖!

    秦王楚的目光看向王翦,带着极为殷切的勉励之意:“”王翦将军,这一次,寡人和大秦就全看汝的了!”

 第八百九十七章 出师不利?(第三更)

    齐国,历下城。

    这座城市在齐国范围内也算是一座比较有名的城市了。

    有名,但并不是齐国的核心城市,它还并没有到“五都”那个级别。

    五都,就是齐国境内五座最大的城市,也是齐国五大战区枢纽。

    自从高唐和平陆被赵国占领之后,齐国现在就只有三都了。

    对于一座城市的大小,李牧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概念。

    但是有一个东西李牧是非常有概念的。

    “这座城池能够炸开吗?”李牧朝着身边的一名赵国工匠询问道。

    能,那这一场攻城战就很简单。

    不能,那就比较棘手了。

    由于火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支小型工匠部队已经成为了赵国大军的标准配置,而这些工匠的头头,站在李牧身边的这名赵国大匠甚至能够决定赵军的作战方式。

    看着面前的历下城墙,赵国大匠皱了皱眉头,随后说道:“大将军,历下城也是齐国的一座大城,从先前胡衣卫传回的情报来看,如果齐国人对城墙进行了加固,那么震天雷很可能会起不到作用。”

    正所谓大军未动情报先行,随着赵国的强大,胡衣卫也越发的强大而活跃,搞个城墙的数据其实一点都不难。

    李牧想了想,道:“”尽管一试便是。”

    这所谓的尽管一试可不简单。

    毕竟想要在守军的眼皮子底下挖坑埋雷,那可是肯定要付出代价的。

    赵军的代价是八天的时间和将近两千条人命。

    五天用来填平护城河,三天用来挖坑埋雷。

    这两千条人命并不是仅仅在填平护城河以及挖坑埋雷的时候付出的,同时也包括了赵军在其他方向上的攻城伤亡。

    李牧的想法也很简单,要是能够直接攻破历下城的话,那就不必浪费宝贵的震天雷了。

    毕竟赵军对齐军可是很有心理优势的,赵国一直以来就是齐国的苦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但这一次,齐国人反抗的猛烈程度却出乎了李牧的意料之外。

    赵军的攻势遭到了一次次的挫败,甚至有一名裨将身先士卒的冲上了城头,眼看就要打开一个缺口破城,却被齐国人疯狂的反扑斩杀。

    而根据之前赵军和齐军的交战情况来看,无论是攻城也好野战也罢,一旦齐军被打开一个缺口,随之而来的就应该是逃跑和溃散。

    “这些齐国人,莫不是吃了药了?”李牧有些不解。

    这可是李牧第一次独立指挥二十万大军,结果好像有点出师不利啊。

    有那么一瞬间,他的心里甚至都有些怀疑,难道说自己真的不是指挥步兵大军的料?

    但是这种怀疑才刚刚出现就马上被李牧给驱散了。

    任何一名绝世名将,首先所具有的就必须是绝世的自信。

    只有拥有自信,他才能够在最关键、最危急的时刻做出最冷静、最明智的判断,从而带领着自己的军队走向胜利的终点。

    李牧的自信不允许他怀疑自己的军略和自己的指挥艺术。

    既然如此,那么就肯定是齐国人出了问题。

    李牧左思右想,觉得齐国人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提升装备或者统帅的素质水平,驻扎在历下城之中的也不是什么齐国的主力部队。

    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

    士气、或者说军心。

    李牧找来了随军的胡衣卫负责人,一番沟通之下拿到了情报。

    果然,就在赵军进攻之前,历下城来了一个新的大夫。

    这位新的历下大夫名叫周杨,是现齐国相邦周奋的族弟。

    周奋是不折不扣的抗赵派,那么周杨被周奋派来历下,立场不问可知。

    周杨能够被派来这座抗击赵军的桥头堡当大夫,显然是有几分本事的。

    仅仅凭借着周奋给他的一万人兵力和历下城军民的支持,周杨就死死的挡住了李牧的攻击。

    好在这个时候火药也好了。

    炸!

    李牧一声令下,历下城头地动山摇。

    城墙塌了,塌成了一个大斜坡。

    赵军的将士们沿着斜坡蜂拥而入,攻入了城中。

    看到了这一幕,李牧的嘴角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半个时辰之后,李牧嘴角的笑容渐渐消失。

    历下城还是没有攻下来!

    “怎么回事?”李牧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太阳穴不停的跳动着。

    城墙都破了,城池居然还拿不下来?

    要知道论起兵力来说,赵军可是齐军的二十倍!

    难道齐国人都是天兵天将,一个打二十个不成?

    答案其实很简单。

    “大都督,城墙里面还有一座城墙!吾等被那座城墙挡住了,齐国人从上面向吾等射箭,吾等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出!”

    李牧这才明白了过来。

    瓮城!

    严格的说,应该叫做内瓮城,因为这座瓮城是修建在历下城城门之内的。

    既然无法攻破瓮城,集结在瓮城下又只能被齐国人白白射杀,所以攻入城内的赵军最终还是不得不沿着缺口撤出了城外。

    李牧极为不满的找来了军中胡衣卫的负责人。

    “汝等当初给情报的时候,可没有说过历下城有瓮城这种东西!”

    大军未动,情报先行,为了让情报部门更好的配合大军作战,赵丹近年来都在大军之中派驻胡衣卫的负责人作为联络使者。

    没什么说的,就一个字——查!

    军情十万火急,胡衣卫发动了所有能量,终于在两天后得到了答案。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座新的瓮城,其实是周杨在成为历下大夫之后,趁着赵军还在调兵遣将,并没有兵临城下的时候抢先修建起来的。

    赵军从集合兵力,然后兵发邯郸,再到兵临历下,接着又是围困和挖坑埋雷,最后才是破城而入。

    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周杨修建一座有些简陋,但却足够发挥作用的瓮城了。

    李牧有些奇怪的看着胡衣卫负责人:“”这么长的时间,你们就没有一点风声?”

    看着李牧的目光,胡衣卫负责人羞愧欲死。

    不是胡衣卫的人没有注意到,而是因为胡衣卫的人对震天雷太有信心,根本就没有把周杨临时修建的“破城墙”给当一回事。

    知道了真相的李牧也是十分无语,有种想要把面前这些胡衣卫给通通砍死的冲动。

    “以后所有和目标城池有关的军情,都必须事无巨细的上报过来,交给参谋部分析!”

    这件事情给了李牧一个教训,那就是军情还是得自己掌握和分析才行。

    胡衣卫虽然是专业的间谍,但是却并不是专业的军事间谍。

    专业的事情,真的还得给专业的人去做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