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掌武唐 >

第488部分

执掌武唐-第488部分

小说: 执掌武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整个博州,州治所在的王城更是暴雨如注,天地为之变色。

    刺史府内,李冲头上戴着一顶将帅铁盔,身穿明晃晃的明光铠甲,手扶长剑身后红色斗篷微微风动,看上起宛如天神一般威武雄壮。

    而此时此刻,他的嗓音更是为威武雄壮如同铜浇铁铸般坚硬:“诸位,本王今日召见大家前来,是有一件关系社稷存亡的大事与诸位相商。”

    刺史府的其他官员,如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等,全都面面相觑,显然对李冲之话疑惑不解。

    李冲也不含糊,径直开口言道:“自先帝崩逝之后,太后武媚把持朝政擅行废立之举,新君本无过错,却惨遭武后废黜为庐陵王,迁往房州监视居住,近年来,武后更是重用妖人乱我大唐国祚,听信小人谗言陷害重臣,致使告密之风大起,人人栗栗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说到这里,李冲眉峰猛然一扬,亢声言道:“介于此,本王已经联合了皇室宗亲诸王,决定于今日兴兵匡复,讨伐妖后武媚,诸君是否愿意随本王匡复社稷,建立不世功勋,还请速速决断!”

    李冲这番话来得既猛烈又突然,使得刺史府的官员们全都震惊在了当场,心内更是噗通噗通的乱跳个不停。

    匡复匡复,琅琊王这是要造反啊?!

    一时之间,所有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却谁也不敢言声,全场安静得如空山幽谷一般,唯闻粗长紧张的喘息。

    别驾身为博州刺史府的副职,心知李冲既然这么当着众人的面说了出来,就铁定没有看玩笑的意思,眼前正等待着大家的答复,故而他也不能退缩,只得颤声言道:“王爷,前不久徐敬业匡复失败就在眼前,如今你却想要步上这一条老路,这不是自寻死路么?还请你慎重为之,不要胡言乱语了。”

    别驾这番话可谓给了李冲一个很好的台阶下,只要他含含糊糊应承下来,再解释几句,这件事说不定就这么过去了。

    没想到李冲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冷笑言道:“本王身为李唐子孙,眼见有巨妖在朝,乱我社稷,自当领军匡复拯救苍生,岂能因为前人的失败而裹足不前,况且我们的匡复大业与徐敬业不同,乃是奉了先帝遗诏而为之,实乃光明正义,师出有名!”

    “什么,先帝遗诏?”

    堂内瞬间传来一片惊呼。

    李冲点了点头,从怀中掏出了一卷黄帛,正容言道:“先帝临终之前,早预料到会有乱臣贼子想要乱我大唐江山,故而留下密诏,让忠直朝臣群而攻之,眼下武后乱政,正是可以启动密诏讨伐她的时候,诸位全为我李唐社稷忠臣,在大是大非面前万勿犹豫,应顺天命而从之。”

    刺史府的官员们一阵骚动,人人惊讶,从李冲手中接过黄绢争先察看,更是激起了阵阵惊呼声。

    因为这封密诏乃是货真价实的,而且盖着高宗皇帝的私印,断然不会作假。

    望着密诏上熟悉的文字,别驾登时就老泪纵横,手持密旨连忙跪下,对着乾陵所在的西方叩首道:“臣等必定会遵从先帝之意,匡复社稷平定祸乱。”

    眼见老别驾跪倒,刺史府内的官员们更是跪倒了一片,纷纷朝着乾陵所在的方向磕头不止。

    见此情形,李冲心头大定,言道:“看来诸位对于匡复起义理应没有不同意见,那好,现在我们就举起匡复大旗,发动起义。”

    博州司马负责博州的军事,而且有为李冲心腹,早就已经知晓了今日将会起义匡复的事情,此际听李冲之言,连忙点头道:“琅琊王放心,末将现在就前去安排,整个博州都会跟随在你的麾下匡复大唐江山。”

    “对,匡复大唐江山!”

    “诛杀妖后,护我社稷!”

    ……

    陡然之间,正堂内顿时响起了一片震耳欲聋的呼喝之声。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02章 大战序幕

    未及正午,整个王城顿时就大大的骚动了起来,驻守在博州的两个折冲府也是在果毅都尉的带领下哗变易帜,加入了匡复大军当中。

    与此同时,绛州刺史韩王李元嘉、豫州刺史越王李贞、通州刺史李撰、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金州刺史江都王李绪、邢州刺史鲁王李灵夔、申州刺史李融以及寿州刺史赵瑰纷纷在各自领地发动了匡复起义,原本一片宁静,意味着举家团圆的八月十五顿时被处处腾飞的狼烟所搅乱了。

    三天之后,李贞在豫州自领为匡复军大总管,统帅匡复战事,并将先帝遗诏昭告天下,痛斥武后祸国殃民的行径,并号召所有忠于大唐的臣子对其群而攻之。

    而作为先锋的琅琊王李冲在博州募得八千人,连同折冲府所领的一千七百余府军,直扑博州西南的魏州,打响了匡复第一战。

    而此时此刻,通往神都洛阳的官道上驿马如飞,各地的加急文书犹如片片飞落不止的鹅毛大雪般,送往了武后的案头。

    魏州告急!河东告急!豫州告急!河北告急!

    丽春殿内灯烛煌煌,武后和宰相重臣们已经一天一夜没有休息了,接连不断的争执声不时传出,显然意见没有达到统一。

    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刘祎之乃是坚定的主张和谈之人,他理由充分的沉声言道:“太后,这次起事的李唐皇族几乎都为皇室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之所以要奋不顾身的孤注一掷起兵匡复,完全是因为太后你始终不肯还政给圣人,使得宗族为之愤怒,想要匡复江山社稷,以微臣愚见,不如派出使臣与匡复军进行和谈,争取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化解这一场烽火狼烟。”

    陆瑾知道刘祎之乃是李旦亲政的坚定支持者,故而他才乘此机会,继续出言请求武后交权。

    但是以武后坚韧不拔,擅权不松手的秉性,会这么容易就范么?

    果然,武后面沉如水,虽然没有开口,但凤目中隐隐有着怒火在翻滚。

    “刘相迂阔之言当真令人喷饭!”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武承嗣再也忍不住了,当先一句奚落嘲讽之后,这才拱手言道,“太后,微臣虽然不通兵事,但也明白贼寇临门一定要为之痛击,而非隐忍求情答应他们蛮横无理的要求,既然这些皇室宗亲如此不长眼,胆敢冒犯太后乱我国祚,微臣愿意率领大军灭此朝食,为太后你老人家消气!”

    武承嗣现在所有权势来自于武后,故而他最不希望看到武后倒台,当此之时,不管匡复军如何强大,都必须与之对抗到底。

    陆瑾倒是有些希望武后能够任命武承嗣为讨伐军之帅,以这草包蠢货丝毫不通军事的能力,必定不会是匡复军的对手。

    怕就怕武后会启用如黑齿常之那样的名将前来担任统帅。

    不过好在这段时间黑齿常之正在鄯州于吐蕃交战,根本没有空闲前来中原。

    沉默了许久,武后终于开口了,口气也是变得冷然而又凌厉:“这些皇室宗亲诈称是奉了先帝诏令,不用问也是想要为了师出有名而制作的矫诏,他们岂会真心匡复,完全是眼热先帝留给我们孤儿寡母的江山!朕现在临朝称制,代新君秉政,岂会与这些乱臣贼子们和谈妥协?望诸位宰相以天下社稷为重,协助朕剿灭叛乱,而不要受叛军的蛊惑。倘若再有人提及和谈妥协之言,朕立斩不赦,决不姑息。”言罢,狠狠的瞪了刘祎之,显然是警告之意。

    似乎想要缓和殿内肃杀的气氛,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魏玄同捋须言道:“仗肯定是要打的,用兵更是如同救火,究竟何人为帅,大家不妨说说看。”

    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韦方质拱手言道:“太后,诸位同僚,要说当世名将,当属黑齿常之一人耳,微臣建议急招黑齿常之前来中原平叛,方为上策。”

    武后一听,便摇头叹息道:“现在河源军正在与吐蕃大军血战,岂能轻易换帅?黑齿常之自然不行。”

    话虽如此,但武后心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未讲。

    黑齿常之虽为百济降将,但深受刘仁轨的恩典,在政治上也比较支持刘仁轨的意见,而刘仁轨乃是坚定的反武者,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岂能让黑齿常之前去领军?!

    “若是如此,微臣推荐一人。”魏玄同看了站在旁边一言未发的陆瑾一眼,说道,“陆相公尽管年纪轻轻,但已经多次领军作战,不论是剿灭白铁余之战,还是抵抗吐蕃入侵之战,亦或是平定徐敬业之战,陆相都是智勇兼备,武功昌盛,所领大军更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可当讨伐军主帅人选。”

    魏玄同的话音落点,在场所有人全都望着陆瑾,而一时之间,陆瑾的心也是噗通噗通的乱跳不停。

    若武后当真能够任命他为讨伐军的主帅,那么这次匡复起义几乎已经算作胜利了。

    当此之时,太后究竟要如何决策呢?她是否会相信自己?

    心念及此,陆瑾更是紧张,呼吸也是忍不住沉重了起来。

    武后望向陆瑾的目光中透露出一丝不可察觉的复杂之色。

    陆瑾的确不错,由他统军也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但是陆瑾乃是李唐皇室之婿,并非她武媚铁杆的支持者,若是到时候反戈一击,协助匡复乱军,那就大事休矣了!

    故而,让陆瑾为帅的念头也只是在武后的脑海中残存一瞬的时间,便消失不见。

    她不动神色的开口道:“陆瑾身为宰相,国事繁重,事务颇多,岂有余力前去领军,故而还是另选他人为上。”

    听到武后这番话,陆瑾心内暗感失,不禁沉沉一声暗叹。

    那究竟谁人为帅较为妥当了?

    如此急促的问题,立即摆在了武后君臣的眼前。

    商议了半天,还是武后亲自拿了主意:以左金吾将军丘神绩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统军五万进攻河北博州一带的李冲。

    又以左豹韬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率兵十万讨伐豫州李贞。

    轰轰烈烈的匡复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03章 两军决战

    暮秋时节,关东一带战火如云。

    以左豹韬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的十万朝廷讨伐军严防死守在汴州与陈州之间,结成了三个相隔十里的大营,摆出了一幅绝对不让匡复军通过的架势。

    反观以李贞为首的匡复军,却显得颇为寒碜弱小了。

    原是李贞等皇室宗亲不肯听从陆瑾的劝说,摒弃在州郡发展壮大之后再缓慢进攻的方略,全都执意快速进军速速与朝廷展开决战。

    于是乎,六位宗室王爷在李贞的带领下,合兵在了一处各自统领,匡复军主力人数虽号称有二十万,但却多位临时招募而来的百姓,战斗力实在堪忧,至少以陆瑾看来,匡复军获胜的机会不到三成。

    双方决战在八月二十七日那天正式大响。

    一边是吵吵嚷嚷、乱乱哄哄的匡复大军,他们人员参差不齐,旗帜色彩各异,许多士兵连甲胄都没有穿着毫无防备可言的布衫,手中更是拿着无甚战斗力的武器,在将领的统帅下结成完全看不出什么阵形的方阵。

    而另一边,则是朝廷最为精锐的关中府兵。

    这支府兵经历大唐开国以来数十场大战小战,不论是在征讨东~突厥,还是对战吐蕃,灭亡高句丽的战役中,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可谓除了边军之外最为精锐的军队,装备方面更是强匡复军多矣。

    虽则统帅他们的主帅麴崇裕名不见经传,但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统帅。

    此时此刻,麴崇裕站在高高的司令台上瞭望着前面的阵势,望着前面那群看似铺天盖地,却实则不堪一击的匡复叛军,麴崇裕嘴角划出了一丝冰冷的笑意。

    “黄昏之前,击垮叛军!”麴崇裕亢声一句军令,断然劈下了手中的令旗。

    陡然之间,一百二十面牛皮战鼓犹如排山倒海般陡然鸣响,声如巨雷,震撼天地,就连在天空中骄纵不可一世的太阳,也钻入了云朵当中,不敢再看下面一眼。

    紧随着隆隆轰轰的战鼓声,唐军中央的步兵方阵当先发动,士卒们身穿红色甲胄,手持铁盾长刀,宛如钢铁城墙一般缓缓推进,朝着叛军阵营中压去。

    而反观左右翼的唐军骑兵,全都驻马静静停留在原地,恍如两只冷冰冰的毒蛇静静的注视着他们的猎物,酝酿着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匡复军大总管李贞初次统帅大战,而且还是人数多达二十万的大战,心头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看到对面官军步卒方阵开始进攻的时候,李贞立即深深呼吸了几下平稳住咚咚乱跳的心脏,下达了全军进攻的命令。

    终于,官军和匡复军犹如两座大山般轰然相撞了,若隆隆沉雷响彻平原河谷,若连天而来的海浪扑击群山。

    战鼓杀声与凄厉的牛角号一起,双方箭雨黑压压倾泻飞舞,巨大的弩机将儿臂粗的长矢接连发出。威势着实骇人。

    匡复军未经大战,尚在接阵初期的懵懂厮杀间,官军方阵便挺着几乎有两丈的长矛从缓坡轰隆隆压下,森森之势令人不寒而栗。

    这种长矛原是专门对付骑兵冲锋所用,今番匡复军虽则没有骑兵,但麴崇裕依旧在大战中启用,此时此刻面对身无寸甲的匡复军士卒,这些长武器立即就取了了良好的效果,匡复军前阵登时就乱成了一团。

    李贞见到前军在官军的阻挡下无法推动分毫,登时大急,立即下令左右两翼迂回包抄,好像是一个巨人突然伸出的臂膀,想要将官军包围在里面聚拢围歼。

    官军对于叛军即将要形成的包围,完全是采取夷然无惧的态度。

    一手长盾,一手陌刀的官军士卒踏着整齐划一的步子猛虎一般杀入了叛军阵中,不管所到何处,均是留下遍地血肉残骸。

    过得一个多时辰,原本士气高昂的叛军士卒渐渐出现了不支的架势,散为无数的各自为战的乱团,诸王各自统领的步卒交互纠缠,大多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