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209部分

逆水行周-第1209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状元公,将来若是有什么需要,随时可以派人唤草民前来询问。”

    卢楚闻言愣了一下,李掌柜很快告退,他回到书房,将名帖打开仔细一看,随后无语。

    李掌柜在名帖上只写了寥寥数语,大意就是日后如有“不时之需”,“鄙人竭诚服务”。

    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日后万一手头紧,合盛兴柜坊继续以低息向老客户借钱周转,解燃眉之急。

    老客户是谁?

    当然是他卢楚。

    人总有火烧眉毛急着用钱的时候,卢楚也不例外,当年家境窘迫之际,多亏了合盛兴柜坊的低息贷,让他解了燃眉之急,不至于典当家什。

    后来他还是靠着向合盛兴柜坊借钱,才开办了私塾,缓了过来。

    当然,合盛兴柜坊和其他大柜坊一样,很注意保护“客户隐私”,所以外人不知道他曾经窘迫到向柜坊借钱,卢楚得以在友人面前保持基本的尊严。

    再怎么说,卢楚都是范阳卢氏子弟,若让人知道之际四处举债度日,面上真的挂不住。

    当然,真到了走投无路之际,面子不算什么,但正是得了合盛兴柜的低息借贷,他才缓过来。

    而现在,卢楚成了状元,即将任官,那么花钱的地方会很多。

    即便不是马上换个地方住,仆人是必须多雇几个的,然后家里破旧的房子要修葺一下,不求弄得多好,至少体面些,接待友人、同僚也得有像样点的用具。

    反正花钱的地方不少,虽然朝廷会发放一些钱梁布帛让他置办相应之物,但总不会剩太多,虽然接下来会有俸禄,又免税、役,省下不少开支,但新增加的开支也很大,日后保不齐有周转不灵的时候。

    真要到那时,就得借钱缓缓。

    借钱可不是小事,一旦换不上,利滚利,那就一辈子都换不完。

    还好,合盛兴放贷的利息很低,救急真的不错,又不用担心利滚利滚到后面还不起。

    而且这几年他在合盛兴办了“理财”,定期有收入来补贴家用,否则光靠教书,哪里有那么多余钱来订阅报纸、期刊。

    卢楚小心将名帖放好,不一会,仆人入内,带来许多名帖。

    这都是长安城里各柜坊掌柜献上的名帖,内容大同小异,反正就是“鄙号财力雄厚,开办诸多理财业务”、“如有需要,鄙人随时恭候”云云。

    卢楚将拜帖一一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他听人说过,以前当官也不容易,尤其那些家境较差的流外官,为了应付各种支出,就只能借钱度日,然后因为利息高,所以基本都是利滚利,还不完。

    放贷的人,背后靠山都是有来头的,所以欠债还不起的小官吏,渐渐地就成了债主的奴仆,人家让干什么,就只能干什么。

    譬如打听机密消息,譬如在什么账簿里动手脚。。。。

    现在,急需用钱的小官吏们好歹有了很多选择。

    长安城里放高利贷的人,基本销声匿迹,因为各大柜坊随时以低息放贷,解了许多人的燃眉之急,据说各官署内的小吏们如今都“老实”了许多。

    卢楚见着仆人手中还拿着一张拜帖,不由觉得奇怪:“这拜、帖有、何特别、之处?”

    仆人赶紧回答:“郎主,这是日兴昌张掌柜的名帖。。。”

    “日兴、昌?”

    卢楚喃喃着,不由自主站起来,接过名帖。

    日兴昌柜坊,天下第一的柜坊,出了名的财力雄厚,号称“汇通天下”,为诸柜坊之首,在长安城里名号如雷贯耳,几位掌柜是连权贵都不敢轻易招惹的人物。

    倒不是说这几位家世如何了得,而是因为日兴昌柜坊的大东主,就是天子。

    当然这种事不会有人公然说出来,但现在日兴昌柜坊的掌柜送来拜帖,卢楚觉得莫非。。。。

    那怎么可能?

    卢楚觉得脑海里突然冒出来的念头太荒谬,拿着名帖,有些感慨。

    科举,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这么多年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专业

    国子监,庭院里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许多人名,邓全看着这些人名,真希望上面刻着自己的名字,然而他止步于殿试未能名列三甲之中,所以这是不可能的。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乡试中选称举人,举人可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中选者称贡生,可参加殿试,殿试中选入三甲者称进士,邓全在殿试落榜,于是止步于贡生。

    他现在是贡生,接下来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回家温习功课,备战三年后的会试。

    上期贡生可以直接参加下一期的会试,这是朝廷对贡生的优待,但只有一次,若下一期会试未能上榜,自动“降级”为举人,再下一次考试,就得以举人身份参加乡试。

    若下次会试上榜,却止步于殿试,那么依旧是贡生,再下一次考试,同样直接进入会试。

    第二个选择,在国子监就读,学制四年,食宿全免费,但不得参加科举,四年后若顺利毕业,以国子监毕业生的身份,直接等候吏部铨选,以伎术官入仕。

    或者等候礼部铨选,以学政官入仕。

    如果学生未能按时毕业,那就得“留级”,在国子监学到及格为止,但这有期限,如无特别原因,在国子监就读期限为七年,七年后若是还无法通过毕业考试,肄业。

    肄业的学生,可以参加科举,但以后再也不能入国子监读书。

    第三个选择,入军校学习,毕业后以新军武官入仕,这就是“投笔从戎”。

    从军太危险了,邓全当然不会选,剩下两种选择摆在他面前,有些纠结,拿不定主意,在京城待了月余,和家里通了几次信,想看看父亲的意见如何。

    但父亲也拿不定主意,如今在四处打听,看看是入国子监读书、四年后以伎术官(学政官)入仕好,还是回家继续温习功课,参加三年后的会试。

    对于邓全来说,他以豫州总管府乡试榜尾的名次进入会试,然后在会试中选进入殿试,实际上是超水平发挥,十分侥幸,下一次可未必有把握通过会试。

    如此一来,一旦下次会试落榜,他就从贡生“降级”为举人,再要参加科举,又得从乡试开始,难度又要增加。

    也许,往后许多年,他都要不停地为殿试中选而读书,再无暇他顾。

    邓全完全没把握在下次会试中过关进入殿试,所以自己琢磨了大半月,觉得还是就读国子监比较稳妥,但他知道父亲和族人们对自己寄予厚望,恐怕不愿意他入读国子监,以伎术官入仕。

    因为是第一次举办殿试,礼部提供食宿,让殿试落选者在京城可以住到年前,在年底报名期限到来前,琢磨是不是要入国子监就读,所以邓全滞留京城,就像等父亲做决定。

    他自己得礼部发放的资料,看过后对在国子监就读十分向往,因为贡生在国子监读书,是要分“专业”的,而其中一个专业,就是“数学”。

    数学,比算术要高一级,其所学内容自然也要深许多,邓全看过介绍,发现这数学不仅包括了天文历法的计算,还有“应用数学”,即土木工程、蒸汽机和锅炉应用以及其他行业相关的各种计算。

    邓全从小就喜欢算术,所以按他的想法,想就读国子监的“数学专业”,毕业后以伎术官入仕,和土木工程、蒸汽机、火轮船打交道。

    或者读“师范专业”,以学政官入仕,在州学或者国子监任教。

    但父亲和族人都眼巴巴盼着他考进士当官,光宗耀祖,恐怕不想他就这么放弃科举。

    “劳驾,请让让。”

    身后传来说话声,邓全从沉思中回过神来,转头一看,却见两名男子站在身后。

    一名男子三四十岁左右年纪,样貌端正,另一人则很年轻,大概十四、五岁年纪,眉目间和那年长男子有些相似,看来应该是对父子。

    这对父子穿着很寻常,看上去应该是平民,视乎是要看看石碑,但让邓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自己仿佛是老鼠见到猫,下意识告了声罪,向一旁让了让。

    “听口音,郎君是河南人?”

    那父亲模样的男子发问,笑容和蔼,邓全心定不少,点点头,又听那人自我介绍:“某姓余,京兆人士,昔年行商去过河南。。。。”

    这位余东主很健谈,三两下就和邓全攀谈起来。

    得知他是今年会试贡生,只是在殿试落榜,余东主竖起大拇指不住夸,夸得邓全都有些不好意思。

    交谈间,他觉得这位余东主让人觉得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似乎见识很广,不知何故,将自己心中烦恼说了出来,对方听了之后,沉吟片刻,说道:

    “邓郎君,余某认为,郎君还是回家备考,以尽孝心。”

    “啊。。。。”邓全还以为这位余东主会鼓励他就读国子监,避开风险,所以有些意外,而那儿子模样的年轻人,一直饶有趣味的看着他,让他觉得有些不自在。

    那位余东主随后发问:“邓郎君可知,一个家族出了个当官的,意味着什么?”

    “这。。。某知道。。。。”

    “若郎君一意孤行要读国子监,虽然毕业后以伎术官或学政官入仕,也算是个官,但对于令尊而言,怕是一辈子的心病,为人子女,如何能让父母郁郁而终呢?”

    邓全闻言语塞,他想起了进京前,父亲的絮絮叨叨,想起了那日送行时,父亲渐渐模糊的身影,又想起了自己在族学读书时的许多情景。

    他是全族唯一的举人,是唯一的指望,大家都盼着他能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当官,如果就此放弃科举,恐怕许多人都会失望。

    父亲即便拗不过他,恐怕也会因此得了心病,直到去世都无法释怀。

    “多谢。。。多谢余东主提醒!”

    邓全道谢后鞠了一躬,转身向国子监外快步走去。

    宇文维行看着这位离去的身影,有些疑惑的问宇文温:“父亲,孩儿有一事不明。”

    化名“余东主”的宇文温笑道:“你是想问,为何父亲不劝他入读国子监,将风险降到最低,然后又能研习自己喜欢的算术,对吧?”

    “是的,父亲特地在国子监设了几门专业,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位邓考生擅长算术,为何。。。。”

    “因为他肩负着一个宗族的希望,不可以因为个人的喜好而任性,这就是一个男人必须扛起的责任!”宇文温缓缓说着,口气不容置疑:

    “这个责任不可以推脱,不可以轻言放弃,即便有天大的委屈,也得忍着!”

    宇文温说完,见儿子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拍拍其肩膀,向国子监内走去。

    他耗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办教育推行学政,将来建立起的教育制度并不仅仅是为科举服务。

    科举,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对应的是应试教育,但一个国家的官员不能全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所以,还得有另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同时也是给读书人另一条出路。

    那就是专业教育。

 第三百一十四章 出路

    宇文温推行的学政,不仅有对应科举的应试教育,还有培养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简单来说,是让天下的读书人多了一个出路,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历史上的科举走到明清之际,已经变得很僵化,完全服务于科举的教育,就是死读书的应试教育,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

    这种应试教育的后果,就是禁锢思想,排斥自然科学,中原的科学发展开始停滞不前,被西方越甩越远。

    大量的读书人,为了科举中选,从小到老,不停在故纸堆里折腾,为了当官,把一生都耗进去,宇文温不希望自己亲自“复活”的科举走回老路,所以他要在制度建立之初就将其“改良”。

    若把科举的会试类比高考,那么通过会试(高考过关)并在殿试中选(公务员考试过关)的考生,可以直接入仕当官。

    而殿试落选的贡生,可以选择进入大学(国子监)就读相关专业,毕业后包分配(以伎术官或学政官入仕)。

    或者以贡生的身份入军校,接受新式军事教育,毕业后以新军军官身份入仕,投笔从戎。

    姑且略去投笔从戎,这就是宇文温规划中的第二条路,既然有了“一本大学”(国子监),那就有“二本大学”(黄州州学等少数超一流州学),“高中”(各主要总管府治所所在州学)。

    对于普通学子来说,他们若连举人都考不上,完全可以放弃科举,靠着“升学考试”考入国子监或者黄州州学,选定专业,接受专业教育,靠“毕业分配”,一样可以当官。

    这种专业教育,实际上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避免读书人在科举这条路走到黑。

    对于各地宗族而言,倾尽全力供养几个好苗子,全心全意备战科举以求进士及第入仕,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只要一个人当官,宗族就有了保障。

    但那些资质稍差,甚至连考举人都无望的学子,难道就要从小读书读到老,变成白发苍苍的童生,虚度大好年华么?

    不行,这是巨大的浪费,在文盲率高得惊人的时代,每个读书人都是潜在的人才,宇文温觉得这些潜在人才最好都能利用起来。

    但是,这些读书人学的是儒家经典,或者是自古传下来的算术等知识,在蒸汽机已经出现的时代,这些知识没有什么用,或者说已经过时了。

    千年前,没有昼夜不停运转的大型制造业工场,没有宛若火焰山的大型制铁所,没有复杂的纺织、针织机械,不会有以煤为食的机械。

    同理,抽水机、起重机、“暖气”和“空调”、火轮船航运、轨道运输、大海贸、商业和各种新兴行业管理,都不是“传统”读书人能够理解的。

    而新兴行业产生大量计算要求,其问题之复杂,也不是传统算术能够解决的。

    社会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