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1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担得起,这项技术,利国利民,朝廷,是必须要用、并且付费使用的。”
袁天罡闻言一愣,赶紧说:“陛下!草民愿将此项专利献给朝廷!”
“不,子路赎人的故事,朕是知道的,若朝廷白拿先生的发明,那么天下间就不会再有人愿意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了,专利制度也会名存实亡。”
宇文温说完,看着袁天罡,赞许的点点头,又说:“先生为朕除去一个心病,朕很高兴,先生想要什么,尽管开口!”
袁天罡日盼夜盼,盼的就是得天子说出这句话,也不矫情,再次行礼后说:“陛下,草民向往西阳五庄观已久,希望能到五庄观,深入研究高压电流!”
“高压电流?先生的意思,是想有资格调用黄州电源的电力么?”
“是。”
黄州有“雷电之源”(水电站),这在学术圈子里已经不是秘密,所以宇文温不奇怪对方知道这件事,有些好奇的问:
“朕听专利局官员说,说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通‘风鉴’、相面、占卜之术,奈何仕途不顺,便辞官赋闲在家多年,如今为何不出仕,为国效力?”
袁天罡答道:“陛下,草民以为,电学玄妙,蕴含天地造化之力,草民悟道多年,却不得其门而入,想来关键之处,就在于电学。”
“草民蹉跎多年,数年前才得以学习电学,只觉朝闻道、夕可死,愿以风烛残年之躯,入五庄观证道!”
宇文温闻言颇为感动:连“证道”二字都说出来了!
且不论这位到底是神棍还是活神仙,只说为了研究电学如此执着,不惜改行也要去五庄观“证道”,宇文温觉得不答应的话,简直是不通人情,于是点头:
“好,朕准了,不过在那之前,还请先生协助朝廷将新式电报技术完善。”
第四百八十一章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上午,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技术员们忙碌着,将经过重新设计、优化的新式电报机组装起来,发明了该项新技术现的发明者袁天罡亦在其列。(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从那日在长安专利局展示自己的新技术起,已经过去大半个月,在众多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袁天罡的新式电报通讯技术已经用于电报机的改进。
他所在实验室,是精工院的电学实验室,各种设备齐全,技术员们都是老手,所以相互交流、合作起来十分顺畅。
袁天罡的新式电报装置,其自制或者用教学模型改装的电路元件,被精工院更加精密的元件取代,无论是电容器、电感器、逆变器、整流器,其精度都比原先的配件好许多。
高精度的逆变器,可以将直流电转变为精准频率的交流电,于是不同频率的交流电信号,相互间的频率可以“靠”得更近,于是可用的“报路”更多。
这道理,和士兵排队类似,若士兵的间距长,那么有限的距离上,一列队伍中的士兵数就会少;若士兵之间的间距短,同样距离限制上,一列队伍中的士兵数就会变多。
经过改进,现在的交流电报通讯,可以实现二十四条“报路”在一条电报线上共存。
这就意味着电报线的效率大增,朝廷花钱拉一条电报线,沿线会有更多地区享受到电报的便利,而对应地区的官府,其普通公文的传递会更加便捷。
在此基础上,若一条电报线路实行“分时多(报)路制”,能够参与电报通讯的电报收发点会翻倍。
譬如,一条线路上,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一时段),是甲组二十四个电报收发点进行通讯,中午十二点到下午十六点(二时段),是乙组二十四个电报收发点进行通讯。
下午十六点到晚上二十点(三时段),是丙组二十四个电报收发点进行通讯。
这样的“分时多(报)路制”,能让一条电报线路上,参与电报收发的“点”达到七十二个。
如果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划分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四小时),能参与电报收发的“点”将达到一百四十四个。
如果电报线变成两条(原有的电线杆上多架一条线),这个数字又翻倍,变成二百八十八个。
这是一个能让人欢呼雀跃的数字,全都建立在交流电报技术上,毫无疑问,大家盼了许多年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
但新式技术下的电报机要大规模实用化,必须重新设计、制造,所以袁天罡的“原理验证机”必须变成“量产机”,随着电报线的架设,销往各地。
所谓“量产机”,就是同型号批量生产的机器,其制作过程、内部结构、使用方法都是一样的。
如今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单线二十四报路,那么量产型电报机的发报和收报,就必须能够在这二十四个频率自由切换。
为了加快发报速度,必须采用打孔纸带发报方式;为了方便维修,以及坚固耐用,机器的结构要优化且容易拆卸,以便更换故障零件。
同样,为了方便大批量生产,量产机的结构也必须优化。
所以,如何将“原型机”优化成“量产机”,是袁天罡和精工院技术人员的任务之一。
当新式电报机定型,并且通过试用,确定性能合格,便会大量生产,届时,朝廷拉起的一条条电报线,其线路上的各个电报收发点,都会用上这样的电报机。
另外,不久前获得专利的“电驿”,因为是针对直流电报线路而设计的,所以为了适应交流电报线路,也得进行改进。
大半个月时间,对于袁天罡而言仿佛稍纵即逝,在精工院实验室的日子里,他如同一只掉进米缸的老鼠,欢欣鼓舞之余,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
在这里,他第一次见识到皇朝高水准实验室的水平有多高,看着一座座精密车床及加工机械,看着一个个精密的电压表、电流表,还有各种神奇的实验装置,袁天罡觉得自己不虚此行。
他本来一直在研究占卜、相术,试图寻找天道变化的玄机,自从入了电学这个新天地,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电,实在是太玄妙了,袁天罡认为,电学就是悟道的根本,太极(交流电)和两仪(直流电),玄而又玄,若能将其中奥妙一一掌握,那么参透天机便指日可待。
也许,他有生之年,看不到那一天的到来,但是,不努力一下,感觉自己就白白到世间走了一遭。
不知不觉中,已是正午,忙碌的人们,终于将量产型新式电报机的“原型机”组装完毕,大家看着袁天罡,笑道:“先生,请给这机器取个名字吧?”
袁天罡闻言觉得奇怪:“取名字?此是为何?”
有人解释:“先生,但凡作为商品出售的机器,都会有型号或名字,以方便销售,譬如蒸汽机、抽水机,甚至火轮船,都有型号或者名称的。”
“要么取名‘某某式’,要么是‘某某型’,或者‘某某一型’、‘某某二型’等。”
“这样啊。。。”袁天罡沉吟起来。
这算是父亲给出生的儿子取名字?
。。。。。。
“迅雷型电报机,通过在两京线的试用,展现了多路通信的能力,达到了设计指标,可以让单条电报线路实现至少二十四个电报收发点同时收发电报的能力。”
“如果电报通讯采取‘分时多路制’,电报收发点的数量会大幅增加。。。。”
政事堂内,将作大匠林有地向天子及三高官官们介绍新式电报机“迅雷”,这种电报机已经通过两京线的“试用”,性能不错。
宇文温看着手中资料,品味着“迅雷”二字,觉得有些好笑。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于形容“快”,而电报通讯相对于驿使的“日行八百里”,确实是快如迅雷,所以新式电报机取这个名字,确实不错。
此刻,林有地在向三高官官演示“迅雷”是如何多点同时收发电报,宇文温的注意力,却全在手中的资料。
这份技术资料,三高官官们基本上看不懂,但他可以,因为他关注电报技术发展已经关注了快三十年,所以对于各种名词、术语都很熟悉。
却又很陌生。
逆变器、整流器、变压器、电容器、电感器,他多多少少记得这些名词,却记不不太清楚其原理是什么。
所以,历时二十余年终于诞生的“多(报)路式电报机”,可以说有很多“父亲”,其中却偏偏没有他。
各类电路元件,是许多技术人员在不断实验中摸索出来的,至关重要的“滤波器”,是一个半路改行的算命先生袁天罡所发明。
能让长距离电报线摆脱人工中转的“电驿”,由一个几近于科学文盲、接触电报知识不到两小时的小娘子发明出来。
孔带式发报机,是一名爱好打孔纸带音乐盒的技术人员发明,其改进,是一位闲来无事、喜欢摆弄音乐盒的铁路电报中转员完成。
这些人,根本就没接受过什么“初中”、“高中”物理学教育,却可以从宇文温的回忆碎片里,将电学知识渐渐完善,然后发扬光大。
无数人的智慧累加在一起,超过了他这个“不正常人类”的智慧,将一件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新式电报机是这样,蒸汽机也是这样,各种新技术也是这样,宇文温感受到了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
在这股强劲的朝气面前,他忽然觉得自己老了。
正如一个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拉扯着儿子,蹒跚学步、时不时尿裤子的儿子渐渐长大,开始当家,开始拿主意,开始嫌弃“老头子”啰嗦、落伍、跟不上趟。
此时此刻,这种感觉分外强烈,宇文温忽然觉得,从技术角度而言,自己老了。
当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浮现,越来越多的技术发展需求出现,他已经力不从心,无法解答,无法指点迷津,他真的老了。
但是,我的“儿子们”长大了,成才了!
二十年到二十五年,是一代人的时间,我用一代人的时间,培养出了基础科学的教育、研究体系,未来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
宇文温心中的些许惆怅,很快被喜悦冲刷得无影无踪,他渐渐失去了“技术领路人”的能力,但这是好事。
众人拾柴火焰高,宇文温知道自己不可能一辈子都要给技术发展当“领路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在队伍前面,渐渐承担起这个责任,难道不该高兴么?
第四百八十二章 老了,不中用了
私第,书房里,王頍就着窗外透进来的阳光看资料,他年纪大了,眼睛也有些不好使,所以看公文、书籍时,需要借助放大镜,或者戴上“老花镜”。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配一副老花镜,花不了多少钱,但王頍不习惯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更喜欢用放大镜来看书,但现在,手中有放大镜也没用,因为资料上的内容,他真的看不太懂。
电报实现了技术突破,由“直流电报”变成“交流电报”,可以实现“一线多(报)路”,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技术条件。
作为宰执,王頍知道这意味着朝廷拥有了千里眼、顺风耳的能力,通过一条条电报线,可以有效控制各地的军、政,行政能力倍增。
譬如,一旦电报线路拉好,即便位于长安,也能对数千里之外交州龙编发生的事情了若指掌,龙编城里哪栋房屋倒塌,身在长安的官员,当天就能知道。
这是一种神奇的通信工具,足以克服皇朝疆域过大导致中枢难以控制地方的老大难问题,是千百年来无数帝王梦寐以求的能力,如今实现了。
那么作为宰执,王頍觉得自己也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工具。
所以,新式电报的原理到底是什么?电报线路维护起来,哪些钱该花、哪些钱该多花?
王頍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法像年轻时那样用功读书,当年他花三两年就能熟读经史子集,现在面对这完全陌生的“电学”,即便抽空看教材,也只是看懂大概,无法理解新式电报的原理。
也不清楚电报线路的维护成本之中,哪些合理,哪些必须注意。
前几日在政事堂,他听将作大匠林有地讲解新式电报机“迅雷”的诸般好处,倒是听得懂,但涉及到技术原理,以及拉电报线的种种技术难点,基本上听得稀里糊涂。
在新技术面前,不服老的王頍第一次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所以,需要年轻人的帮忙。
王頍的儿子们都在外地任职,不在身边,所以,来帮忙的“年轻人”,是他的侄儿王珪。
王珪此时就在一旁,一边看着资料,一边向叔叔做讲解。
王珪在黄州州学求学时,接触了许多新知识,电学就是其一,虽然后来他以学政入仕,已经不再做学问,但好歹有底子。
虽然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却能够一边看资料,一边给叔叔讲解电报原理。
在他看来,有了资料做详细介绍,那么新式电报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当然,这可不能当着叔叔的面说,不然就等同于讽刺叔叔“老了,不中用了。”
王珪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勉强让叔叔了解新式电报的原理,但这还没完,他必须给叔叔介绍电报使用时的各种成本之中,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
“叔叔,电报虽好,前提是要有电报线连通,所以,电报线的架设和维护,会产生许多成本。”
“架设倒还好,关键是维护,首先电线杆容易被雷劈,其次,电报线容易被人恶意破坏,还有,就是沿途的中转站,必须时常更换电池,如此,才能确保线路有足够的电流,确保信号稳定。”
王珪慢条斯理的说着,王頍认真的听,电报线路需要维护、防破坏,这点他很清楚,但说“合理消耗”,就有点抓瞎:
电池、各种电器元件是有“使用寿命”的,所以一条电报线,平日运营时必然产生消耗,如果不弄清楚消耗情况,就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