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616部分

逆水行周-第616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的不说,原本历史里,大隋乐平公主杨丽华,临终前恳求弟弟杨广照顾好她唯一女儿宇文娥英,可后来呢?想杀,还是杀了。

    若尉迟家胜,尉迟炽繁能活下来,可宇文温的儿子一个也活不下来,尉迟炽繁为宇文温所生的两个儿子,是宇文家的余孽,同样必须铲除。

    所以王頍说得对,西阳王妃是西阳王的软肋,刺杀尉迟惇、与其同归于尽的决心,宇文温恐怕最后还是下不了。

    “总是倾向同归于尽,先是杨坚,然后是尉迟惇。。。莫非我潜意识里,有暴戾人格?”

    宇文温自言自语着,随后笑了笑,他手上的资源,可比当年多了许多,没必要采用形同飞蛾扑火的手段,然而即便想通这一问题,他依旧辗转反侧睡不着。

    傍晚时,有信使从番禹赶来宋寿,将“最新”战报送到他手上,内容概括起来很简单,就是官军在江南的战事不利,目前仍与陈军对峙中。

    这是“最新”的消息,但实际上考虑到路程因素,恐怕是大半个月前的旧闻,宇文温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陈军居然连败周军,导致本该唾手可得的建康,成了块又臭又硬的石头。

    蒋山一战,周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后来连吃几场败仗,本来就让人恼火,可雨季来临,连绵阴雨导致战事愈发不顺起来,此时的建康,依旧被陈军牢牢守着。

    宇文温觉得有些不对劲,按说以陈国皇帝陈叔宝那超级猪队长的属性,建康城早该易主,结果陈军却打得有声有色,硬是把战事拖进雨季,这样一来,恐怕周军取胜的难度会陡然增加。

    魂淡,是哪个毒奶在奶周军啊!。

 第二十八章 权衡利弊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附身陈国天子陈叔宝,北朝大军已兵临城下,对方不是身穿黄色戎服的隋军,而是如同黑潮般的周军。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隋国已经灭亡,本该灭亡的周国却延续下来,和原本的历史有些不一样,这是个被穿越者改变了的时代,该怎么办?

    看着身边貌若天仙的张丽华,看着烟雨迷蒙的十里秦淮,他,决定逆天改命。

    数日之内造出跨时代的武器,装备了前膛枪、前膛炮的陈军,将来犯周军打得望风而逃,他率领全面火器化的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抵达江北黄州西阳城外。

    在他面前出现一支奇特军队,这军队的武器本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每个士兵头戴防毒面具,手持后装线膛枪,配备后装步兵炮和毒气弹。

    那个男人,站在一辆过顶式履带坦克顶部,居高临下看着他,满眼俱是怜悯和嘲讽:“你,来晚了!”

    雄心壮志瞬间风消云散,在氯气毒雾即将笼罩自己那一刻,他悲愤的仰天长啸:“这不科学!”

    “咳咳咳咳!”宇文温咳嗽起来,他做了一个古里古怪的梦,梦的内容荒诞不经,让人哭笑不得,以至于被自己口水呛醒。

    睁开眼,引入眼帘的是蚊帐,上面血迹斑斑,一只只蚊子的残骸连同血迹印在白色的蚊帐之上,宇文温摸了摸有些发痒的面颊,上面已有几个大包。

    神智渐渐恢复,他想起来昨晚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得知周军在建康城外连续吃败仗,他实在想不通,所以翻来覆去睡姿不雅,无意间踢开蚊帐,让一些蚊子溜了进来。

    结果被叮得满身包,宇文温打了不知道多久的蚊子才再度昏昏睡去。

    “啪”的一声,宇文温又打死一只蚊子,将手掌摊开,只见一片血红,这蚊子吸血吸得大腹便便,差点都飞不动了。

    被蚊子咬成这样,宇文温担心自己莫非染病才导致脑袋当机做梦,摸了摸额头,发现一片冰凉没有发热的情况,稍微放了心。

    朦胧的阳光透过窗户映在房内地面上,看样子已经是清晨,宇文温索性起来,到院子里转了一圈用冷水洗洗脸,转回房里就着晨曦看起一份总结。

    这份总结,是王頍昨日傍晚交到他手上的,总结内容是王頍这段时间调查的结果,全是关于安州宁氏的情况分析。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字,概而言之,王頍给安州宁氏下的定义是“有野心”,建议宇文温有所保留的支持对方。

    王頍何以说宁氏有野心呢?

    管中窥豹,他是将一些琐碎的细节,连接成线,最后得出结论。

    首先,安州州治宋寿,不过是一个小城,其规模之小看上去不像是个城池,而是一个大族的坞堡,而且比起中原豪族的坞堡,不过是稀松寻常的规模。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氏在城外的坞堡,规模大得多,如果没人事先说明,很容易让初来乍到的人误以为宁氏坞堡是宋寿城,而宋寿城是宁氏坞堡。

    另一点,是宋寿在册的户籍数只有千余户,看纸面数据十分可怜,甚至连中原一个大村都比不上,但王頍这几日明里暗里观察,光是宋寿周围耕作农田的农民,户数恐怕都远超于此。

    隐户,是这个时代司空见惯的事情,宁氏作为当地豪族,大规模隐瞒名下户籍也很正常,但隐瞒的户数逾两万,那就不正常了。

    这个数字,王頍是如何估算出来的?

    很简单,盐。

    安州濒海,州治宋寿城东南郊有钦水,钦水南流入海,形成了一个宽阔的海湾,宇文温本不太清楚安州在后世是什么地方,不过钦水给了他提示。

    岭表安州,大概就是后世的广西钦州,而钦水入海口处的海湾应该就是钦州湾,所谓靠海吃海,海边有一种重要的特产,就是海盐。

    这个时代海盐的制作靠“煮”,就是煮干海水得到剩下的盐,王頍观察到钦州湾有许多灶户,只是粗略观察便可知道灶户为数不少,他漫不经心的向宁氏打听煮盐业的情况,借此估算大概有多少灶户。

    有了灶户的大概数量,然后以每户每月的煮盐量,粗略估算出盐产量,然后根据宁氏透露出的口风,反推出海盐在安州本地的大概消耗量。

    因为盐是每家每户必须的东西,而每户每年消耗的盐数量很稳定,所以王頍借此推算安州当地大概有多少户。

    估算结果是不少于两万户,但州衙在册的户籍,不过千余户,当然宁氏给出的灶户数肯定不是真实数目,估算法误差很大,但至少能估算个大概数量。

    可即便如此,也能看出来安州隐瞒的户数很庞大,这说明安州宁氏的实力,可不是如宁猛力所说那般可怜,会被西原蛮袭扰得不堪重负。

    而远离大海的内陆西原蛮,对盐的需求量很大,宁氏手上有充足的盐,能够以此拉拢许多西原蛮部落,所以一旦有需要,能够拉出一股人数不少的“友军”。

    即便是乌合之众,但那也是能杀人的队伍,也是宁氏对付其他西原蛮的有力帮手。

    而宁猛力之弟宁宣,之所以能成为合浦太守,是因为宁氏对合浦郡下手,排挤当地世袭刺史、太守,形成事实控制,而越州刺史随后也变成傀儡。

    因为当时陈国刚解决了疑似要造反的广州刺史马靖,一时间无力对合浦的变故做出反应,才让宁氏的冒险举动大获成功,新任广州刺史捏着鼻子认了这个既成事实。

    宇文温之所以知道这件事,正是原陈国岭南大都督王猛提前交的底。

    宁氏控制了合浦,意味着控制了安、越两州沿海的煮盐业、采珠业,这一点,冼夫人也已提前向宇文温交过底。

    合浦珍珠驰名中原,而宁氏靠着向所谓的“西原蛮”贩盐,每年获利不知凡几,而宁氏和高凉冯冼氏一样,拥有庞大的海贸船队。

    两家的船队,往来于岭表南部海岸和交州甚至南海诸国之间,为两家带来丰厚的利润,是支撑冯冼氏、宁氏岭表首屈一指豪强的经济支柱。

    高凉冯冼氏的地盘靠近广州,官府还好管束一些,而远在安州的宁氏,天高皇帝远又富甲一方,如果再通过大规模开垦梯田囤积粮食,又获得大量铁器,恐怕。。。

    恐怕是养虎为患。

    这是王頍的看法,宇文温深表同意,因为基于本能,任何一个中央朝廷肯定要提防边境豪族,一旦任其做大,会导致一连串边防问题。

    北宋初年灵夏李元昊、明末辽东女真甚至西南奢安,就是惨痛的教训。

    但他依旧决定要怀柔宁氏,不是因为盲目自信,而是因为权衡利弊之后,觉得只要利大于弊即可,宁氏既然有归顺之意,那何苦逼反对方?

    更何况安、越稳住了,才能稳住交州,稳住那个叛服不定千年,最后终于脱离中原版图的交州。

 第二十九章 信心

    宋寿城外,宁氏聚居地,西阳王宇文温正在参观宁氏族学,今日他向族学赠送书籍,看着年纪、样貌不一却身着中原衣冠的宁氏子弟,感慨万千。全本小说网;HTTPS://。.COm;

    教书先生虽然说起话来口音很重,但好歹能教授、讲解一些中原常见的启蒙书籍,在这偏远之地,宁氏族学能坚持教授子弟经学知识,已经难能可贵了。

    看着那几个饱经沧桑的教书先生,他问一旁的宁猛力:“宁使君,这几位教书的先生,是从何处请来的?”

    “回大王,这几位先生,也是宁氏族人。”

    “喔?那他们的学识。。。”

    “大王,宁氏祖籍青州,后为避战乱便举族南下。。。”

    宁猛力介绍起自己家族的往事来,安州宁氏和泷州陈氏以及高凉冯氏一样,祖上都居住中原,后来为躲避战乱不得不南下。

    然而他们南下已经“迟”了,富庶的三吴之地已经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当然,做别人的佃农、庄客也不是不行,但没人天生下贱愿意寄人篱下,所以只能继续南下。

    三吴以南是丰州,到处都是山,能耕作的土地少得可怜,可谓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原有的土地早已有主,急切间无法立足,所以只能再往南走,也就是岭表。

    岭表烟瘴之地,外人闻之色变,但为了活下去只能在岭表定居,历经无数岁月,有的南下家族消失了,有的生存下来,宁氏便在岭表西南区域的安州一带扎根。

    繁衍生息许多代,宁氏的生活习惯慢慢与当地俚僚人趋同,说话口音也渐渐掺杂了当地方言音调,但即便如此宁氏族人都未忘本,所以族学一直在教授子弟经学典籍。

    之乎者也,孔曰孟曰,四书五经,一直在这边陲之地的宁氏族学教授着,已经持续了上百年,当然,宁氏还会到广州聘请寓居番禹的饱学之士,到宋寿的族学教书。

    “宁使君,黄州州治西阳书肆云集,又有经学名家开学授课,若他日南北道路平靖,可以派族中子弟到西阳去看一看,待得学成之后回安州教书,也方便教化百姓。”

    “黄州书肆出版的书都是一本本的,看多就习惯了。。。日后如果需要,可以和商队说,要什么书,黄州都有,不过番禹那边日后应该会有书肆专门经营黄州书籍,到时候你们到番禹去买,能省去许多麻烦。”

    宇文温几乎是本能的当托,为黄州书籍代言,不光是在这里,在高州,在泷州,还有一路过来的州郡,他都将黄州出版的书籍赠送出去。

    岭表大多数州郡没有官学,即便有学堂也都是族学,而能够设立族学的大族,基本都是祖籍中原某处,为躲避战乱南下,因为各种原因定居岭表,从此生根发芽繁衍生息。

    这也是宇文温希望争取的家族,因为这些家族在文化上对中原就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比起开化不久的俚僚氏族,要更容易打交道些。

    族学不大,宇文温转了两三圈便转了出去,返回下榻处的路上,问王頍有何感想。

    “大王,在下观察过,族学里的宁氏子弟,所着服饰与中原无异却新旧不一,看样子不是临时裁剪出来穿上身应付了事。。。”王頍边想边说。

    “族学里那几位教书先生,说起四书五经倒是能说得出一些子丑寅卯来,看样子也不是临时凑数。”

    “宁氏自称祖籍青州,在下找了许多人闲聊,发现其言谈间确实夹杂着青州一带口音,以在下之见,宁氏确实祖籍青州,其族学看来确实早已有之。”

    宇文温闻言反问:“景文去过青州?”

    景文是王頍的字,他听得宇文温话里有话,微微一笑:“昔年朝廷平齐,许多青州人士寓居长安,在下听多了那一带的口音,大概能分辨一二。”

    那你用青州口音说说‘穷也不能穷山东,初音一葱拍死了张根硕’呗!

    宇文温腹诽不已,当然这种话不能说出口,不过他现在已经确定宁氏应该确系祖籍青州,而王頍的心思缜密,能从细微之处找到一件事情的蛛丝马迹。

    这种人如果做谋士,不敢说料事如神,但却能是府主绝佳的烧脑替代者。

    宇文温决定任用王頍,和刘文静一般,让其成日里东想西想,代替自己去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接受各种“负能量”,开启无数奇葩脑洞。

    到时候用脑过度导致掉头发变秃顶的,就不是我了!

    宇文温心中盘算着如何“过度”使用王頍,王頍也在想着事情,他这段时间四处奔走,通过各种手段旁敲侧击,大概摸出了安州宁氏的实力轮廓,写成总结呈交宇文温。

    按说这样一个有自立能力的边境豪族,以宇文温的眼光也该知道要提防,可这位似乎很有信心,认为宁氏不是假意归顺,王頍有些奇怪对方的信心是从哪里来的。

    “景文,你去过州衙,注意到什么了么?”

    面对宇文温的问题,王頍很快作出回答:“大王,州衙外的鼓,恐怕很久都没有人用了。”

    “是啊,鸣冤用的鼓,很久没人用了,这说明什么?”宇文温笑了笑,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看着远处景色,似乎在想着什么。

    安州是宁氏的地盘,说直接点,世袭刺史的宁猛力在安州就是土皇帝,生杀予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鸣冤?谁活得不耐烦了敢鸣冤?

    有句话说得好:堂下何人,胆敢状告本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