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945部分

逆水行周-第945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长安到小黄,近两千里距离,所以送副票需要时间,按说汇票的提现应该有个期限,那就是从办讫之日起多少日后,“客户”才能在小黄分号提现。

    而现在,日兴昌柜坊并没有做出这样的限定,那就意味着只要安吐罗现在马上出发,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小黄,凭着一张汇票就能在小黄提现。

    这时,日兴昌小黄分号可能还没收到长安分号送来的副票(如果有的话)。

    要实现这种汇兑方式,那就意味着完全依靠汇票上的密文来实现,安吐罗看着手中的汇票,看着看着不由得入神,想要看穿其上的机密。

    只要找出上面那些密文代表的意思,再伪造出一张张汇票去提现,那么他就能把日兴昌柜坊弄得破产。

    大概每个来日兴昌柜坊办理业务的人,都会有如此念头。

    安吐罗如是想,仔细看着汇票,实在看不出什么名堂。

    他不是没试过破解汇票的机密,但几番努力都徒劳无功,因为日兴昌柜坊在汇票上印制的密文,真的如同天书般,无法破解。

    直接破解密文,却破解不了,不要紧,可以想办法套。

    譬如收买日兴昌的掌柜,但这样做风险很大,一旦事泄,随之而来的是豳王无尽的怒火,安吐罗可不敢冒这个险。

    所以要换一个方法。

    伪造一张假的汇票,派人拿着,用别的身份日兴昌分号提现,不给提现就闹事,说日兴昌柜坊言而无信,闹到官府那里,要求日兴昌柜坊说明汇票到底哪里不对。

    这就是一种间接试探汇票防伪手段的办法,安吐罗暗地里试过,行不通。

    对方辨明汇票真伪的办法很简单,甚至不需要指出票上密文哪里不对,只需要将汇票用火一烧,立刻能分辨真伪:汇票过火之后,灰烬很完整,并且上面会显现出一个图案。

    如此奇妙的防伪手段,绝了安吐罗的念想,而他派出去的几个人,在各地官署对质之后,便因“欺诈财物”的罪名身陷囹吾,随后相继“暴病身亡”。

    大概是日兴昌的人在牢里拷问这几个人,要追查幕后主使,以至于这几个人受不住拷问而死,安吐罗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便没再试探下去。

    收起心思,收起汇票,安吐罗待得业务办理完毕,便告辞而去。

    日兴昌柜坊正门,客似云来,安吐罗知道如今日兴昌柜坊的名号已经在长安城里打响,信用也渐渐获得认可,长安城里许多权贵、大户人家,开始在日兴昌“投资理财”。

    把本来窖藏着生锈的铜钱,拿出一部分,要么投入日兴昌,要么投入别的柜坊,而那些柜坊同样把吸纳来的资金,投入日兴昌柜坊来个钱生钱。

    钱生钱,本来是粟特人擅长的营生,如今却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日兴昌柜坊这个怪物,实力逐年暴增,连带着许多新柜坊也在长安大量出现。

    找粟特商贾借钱的官员、商人渐渐变少,大家开始倾向于到日兴昌等柜坊处借贷,如此强劲的对手,本来并不难解决,因为数百年来,不是没有中原商贾挑战过粟特人,但都失败了。

    中原的统治者,排斥商人,把商人当做贱民,却又离不开商人,所以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排斥、压制本土商人,却重用胡商。

    当年无论是齐国还是周国,权贵们都喜欢和胡商来往,让胡商帮忙打理买卖、产业借以敛财,而本土的商人,再有本事,却很难得权贵们青睐。

    安吐罗知道,当年齐国还在时,在两淮放高利贷的商人,大部分是胡商,因为邺城的权贵根本就看不上当地商贾,即便对方愿意当狗,也没资格在门前叫一声。

    正是因为有如此地位,所以粟特人在中原各地通行无阻,凭借着几乎是垄断的西域货源,在中原大赚特赚,万一遇到竞争对手,可以轻易将对方击垮。

    不需要用商业手段,直接靠盘外招(政治打压)就很方便,但这一招如今行不通。

    日兴昌柜坊的靠山很硬,盘外招不好使,而这靠山奉行“利益均沾”,带动山南荆襄各地的商贾,团结起来做买卖赚大钱,在长安城里的实力越来越强。

    面对如此强悍的竞争对手,长安的粟特人已经力不从心,安吐罗对此深有感触,因为他参与其中,知道以黄州为首的山南商贾如今实力和发展潜力到底有多强。

    走出日兴昌柜坊大门,安吐罗再度看向热闹非凡的那几家邸店,心中无奈,胸中有千言万语,临到嘴边却只是一声长叹。

    黄州的商队,能给长安送来如霜的白砂糖,以及大量檀香、龙涎香、郁金香等海外香药,粟特商人很难做到,因为没有充足的货源,而对方有。

    不仅如此,黄州商贾在长安还大规模销售香皂、玻璃器皿、白瓷、书籍等畅销货物,分掉了长安东西市的大量利润,粟特人在市场里的主导地位,正在渐渐丧失。

    如此强劲的对手,正在蚕食粟特人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操着山南地区口音的商贾,出入长安东西市,甚至还有大量山南背景的柜坊在长安开业,大规模吸纳民间资金,开展放贷业务。

    这些柜坊,背后是来自山南的官员,无论这些官员有多少错综复杂的关系,基本上和日兴昌类似,最后都有很强的靠山,粟特人想要与之竞争,无论是明里暗里,都很难。

    安吐罗和其他粟特人看着这一切在发生,却无能为力,就像看着树枝上盛开的鲜花被风吹落,自己却无可奈何。

    但这不代表安吐罗会坐以待毙,他和家族已经做出了选择,那就是既然打不过对方,便就成为对方的朋友。

    这个道理很简单,而这一选择能够成功实施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方不吃独食。

    豳王奉行的“利益均沾”原则,真是太好了。

    安吐罗骑上马正要离去,却见一名仆人赶来,上气不接下气的通报一个消息。

    去年年底才成立的市舶司,组织船队冒险渡过黑水洋,到东海彼岸的倭国贩卖丝绸、瓷器等中原特产,后来船队满载而归,带回来的货物之中,有大量产自倭国的白银。

    市舶司随后调集重兵,护送这批白银入京,如今车队已经抵达长安,正招摇过市,随员们向围观百姓大肆宣扬,说白银足有二十余万两。

    安吐罗闻言有些失神:“二。。。。二十余万两白银?”

 第二十六章 兴致勃勃

    国库大院,人山人海,天子宇文乾铿今日驾临,为面前一个个银球所震撼,这些银球雪白雪白,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白光,他只觉得自己眼睛都要被晃瞎了。全本小说网,HTTPS://。m;

    每个银球的重量将近一百二十斤,而宇文乾铿面前的银球,足有一百单八颗。

    这些银球排成九排,每排十二颗,一眼望去蔚为壮观,宇文乾铿伸手摸着一颗银球,只觉得十分冰凉,随后心中激动万分。

    白银!二十余万两白银!

    宇文乾铿对于钱没什么概念,但知道白银比铜钱“值钱”,虽然大致上说一两白银等价一千文铜钱,但实际上人们只愿意用铜钱换白银,却不愿意用白银换钱。

    也就是说,市面上的白银,一两不止能兑换一千文铜钱。

    而二十万两白银入库,意味着国库充裕了许多,远不是二十万贯铜钱能够比的。

    不说怎么用,就说赏赐,赏臣子一百两白银,比起赏臣子一百贯铜钱或者等价的布帛要风光得多。

    宇文乾铿摸着这银球,好半天才回过神:“这是。。叫什么来着?”

    一旁的官员赶紧回答:“回陛下,此物名为‘没奈何’,重一百二十斤,搬运不易,为的是防盗。”

    “那,熔起来方便么?”

    “回陛下,很方便的。”

    “好,好,好!”

    宇文乾铿连说了三个“好”字,好不容易才把目光从一颗颗“没奈何“上挪开,转到了另一边。

    市舶司此次送入京城的货物,除了二十余万两白银,还有其他一些物品,其中包括龙涎香。

    自从皇朝攻略岭表,将交广之地纳入管辖,来自海外的香药就经陆路源源不断供应京城,龙涎香也时有出现,而市舶司从倭国带回来的龙涎香,是上品。

    不仅龙涎香,还有一些上好的貂皮、狐皮等皮货,当然,又有一种分量十足的货物,那就是硫磺。

    宇文乾铿对硫磺不感兴趣,他不知道这是制作火药的重要成分,但不妨碍他兴致高涨,看着摆满院子的货物,宇文乾铿真的很高兴。

    据说倭国最早和中原联系,是在后汉时期,到了曹魏时,倭国遣使中原,带来的礼物竟然只有男女奴隶,可见这国家物产之贫瘠。

    而现在,市舶司竟然能够以做买卖的方式,从倭国带回来许多白银,宇文乾铿觉得市舶司的建立,果然没有错。

    按着市舶使、豳王温的介绍,宇文乾铿知道倭国似乎银矿不少,那么时不时派船队去倭国做买卖,就能带回不少白银,充实国库。

    宇文乾铿越想越高兴,一旁的宇文化及开始泼冷水。

    他当然没去过倭国,也没坐过海船,甚至连海边都没去过,但不妨碍他发表意见,而意见的来源,却是市舶司的奏章。

    市舶司此次组织船队浮海东进,风险很大,而实际上损失不小:出航十五艘海船,回来十艘,也就是说损失了五艘海船,损失率为三成三,航海的风险之高,可见一斑。

    宇文化及的说法,是朝廷要体恤沿海船民,不能逼着对方去黑水洋送死,如此一来,很容易显得天子不仁。

    他“听说”青徐沿海地区船民,每次出海都要和家人诀别,可想而知航海风险有多大,故而宇文化及认为,若市舶司一味求利,频繁组织船队出海,恐怕会有许多人葬身鱼腹,家破人亡。

    对此,宇文乾铿不以为意,因为市舶使、豳王宇文温已经在奏章里详细说了沿海的情况,总而言之,商人趋利,只要有利润,那些海商自然会想办法组织人手出海。

    市舶司,只是把这些商人组织起来,和市舶司招募的海船组成船队,一起浮海东渡,到倭国做买卖。

    船队是在淮口(淮水入海口)出发,回航也是在淮口靠岸,至于遇难船只上的船员,宇文乾铿看了徐州总管杨素上呈的奏章,说这些遇难船员均已获得东家优厚抚恤。

    宇文乾铿觉得,浮海去倭国做买卖风险确实大,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船东和船员涉险是你情我愿,平安归来就有分红,出了事有抚恤,两厢情愿的事情,和朝廷又有何干系?

    宇文化及就是这么一说,见着天子不以为意,便没再继续扇阴风,而天子却意犹未尽的继续说着。

    宇文温在奏章里,简略介绍了倭国的情况,尤其对白银的产量进行了说明,免得朝堂诸公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期盼。

    倭国多山,银矿倒是有些,但问题是白银的年产量也就那样,毕竟“撮尔小国”,开采白银的能力有限,一年能有几十万两的产量就不错了。

    所以,倭国并不是堆积着取之不尽的白银,市舶司也不可能每月都能从倭国赚回来二十余万两百银,以至于能一年赚回来二百余万两白银。

    更别说航海要看风信,一年到头十二个月,不是每一个月都适合派船出海去倭国。

    宇文化及不懂航海,听了天子的说明,又有一个疑问:市舶司和物产贫瘠的倭国做买卖,长期来说利润不高?

    “非也、非也。。。。”

    宇文乾铿开始故布疑阵,让宇文化及猜猜,市舶司从倭国还弄回来什么好东西。

    宇文化及看看眼前陈列的物品,除了一颗颗白花花的银球,一些龙涎香、皮货,就剩下一箱箱散发腥味的木箱,他闻得出这不是咸鱼(后世所称鲍鱼)的腥味,但不知箱里装着什么。

    宇文乾铿让人把箱子打开,然后取出一叠叠类似褐色长带的物品,不顾腥膻直接拿在手上:“倭国为岛国,四面皆海,豳王说这是倭国海产,名为昆布,又称海带。”

    “昆布?”宇文化及听了这个词汇,思索片刻有些不敢确定的问:“是否为始皇帝。。。。”

    “没错,始皇帝派徐福出海,寻访长生不老药,据说这长生不老药之中,就有昆布。”

    宇文乾铿说到这里,颇为感慨:“实际上,这只是物以稀为贵,中原不产昆布,故而讹传为长生不老药,然则据豳王所述,在倭国、百济、新罗,昆布为寻常海产,沿海到处可见。”

    “在这三国如野草般寻常的昆布,在中原却珍贵异常,若低买高卖,其利润足以充实国库,你说,这买卖划不划算?”

    这种时候当然要点头称是,宇文化及见着天子兴致很高,无奈的将一点小心思收起来,而宇文乾铿依旧兴致勃勃,道出另外一件事情。

    市舶司的船队前往倭国做买卖,去、回都经过一处岛国,此岛国名为耽罗,即中原之前所称“州胡”、“东瀛洲”,如今据说为百济藩属。

    而市舶司船队回航时经过耽罗国,为耽罗海寇袭击,以至于损失了五艘海船,其上十余万两白银,随船沉入海底。

    由此,市舶使、豳王宇文温上奏,请求准许市舶司募集骁勇,出兵耽罗,兴师问罪。

    宇文化及听了,为宇文温居然会对于一个破岛大动干戈觉得可笑,不过想想那十余万两白银,也确实让人有些肉痛。

    于是他做打听状:“不知对于豳王所请,陛下如何决断?”

    “当然是要惩戒一二了!”

 第二十七章 琅铘榜

    青州总管府胶州高密郡,东海之滨,琅琊台,巡察至此的河南道巡察大使、豳王宇文温,正登台远眺,看着东面一片汪洋,只觉心旷神怡。(全本小说网,HTTPS://。)

    琅琊台,位于胶州琅琊山上,太史公《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在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而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