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4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若谷公同意这门亲事呢?”若谷是侯方域之父侯恂的号,曾官居明朝户部尚书。
许嫣嫣边捏边说道:“听姐姐说,好像没有。”
王彦听了将粥碗放下,抿了抿嘴,“到时候,嫣嫣你备一份礼物送去,本王虽有心,但不便送礼。”
正说着,书房外有书吏来报,“殿下,礼部那边的人已经到齐,就等殿下了。”
(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订阅,推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34章 礼部议事
礼部衙门,前来参与议事的不仅是礼部官员,兵部和户部的人也有人过来,一共二十多号人,齐聚在一堂。
正个大堂布局是典型的江南风格,正堂上方摆着一张桌案,放着一把交椅,后面是黄花梨木雕屏风,上面一块金漆大匾额,上书“礼仪之邦”四个大字,这是礼部部堂的位子,但今日得留给王彦。
整个礼部大堂分为两段,靠近里面的内堂只摆放六把交椅,是两个侍郎,四个主事的位置,但现在只是做了礼部尚书顾元镜、兵部尚书陈邦彦和户部尚书王夫之三人,还空着三把交椅,另一段是外堂,与内堂之间只隔着一个镂空的圆拱隔断,摆满十多张座椅,现在也是座无虚席。
内堂的陈邦彦三人正交谈着,外堂内的众多官员则一个个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可谓等级森严。
这时堂外士卒忽然高喊:“楚王殿下驾到!”
外堂的十多位官员,立时齐齐站了起来,内堂的三名尚书,也停止了议论,安静的躬迎王彦。
王彦走进来,在正堂坐定,摆摆手请众人也坐下,然后看了一眼,笑着说道:“礼部顾侍郎,理藩院钱主事,也请到内堂入座。”
外堂被点名的两人,立时便起身,走进内堂,向王彦拱手一礼后,在剩下的三把交椅上座好。
众人坐定后,小吏上来在每人桌边放下一盏茶,一碟苏州的糕点,便退了下去。
王彦见此,正了正身子,随即正式进入主题,“已是二月,要来的使团应该都到了,剩下的去请,也不会给我大明脸面。这次使团来朝,有利于国朝重振民心士气,孤欲意在近日,让几国使团,朝拜陛下。安南的三家,现在情况如何?可别在朝拜时出了什么乱子,让朝廷下不来台。”
顾元镜是礼部尚书,他起身回道:“启禀殿下,三家目前已被分开安置,但是问题却并未解决,三家都要以安南的名义上贡,朝廷接受任何一方,另外两方都会不满。”
这一点王彦早就知道,他皱了下眉头,忽然问道:“理藩院有什么处理的方案!”
顾元镜见此,只能先座下,坐在末尾的钱秉镫,站起来行礼道:“按着关系来说,这次朝廷对占城出手,安南阮氏出力甚大,同我大明最为亲近,理应受到褒赏,但下官以为,安南三家,目前还是维持原样为好。”
钱秉镫之前随水师出使过南洋,对于南洋的情况要了解一些,王彦听他话中有深意,挑眉问道:“这是为何?有功不赏,今后朝廷如何驱使南洋诸藩?”
“殿下,多于大明而言,藩国自是越多越好,但藩国并非越强越好。阮氏自然是要赏的,但是却不宜支持阮氏彻底压服黎、莫两氏。”钱秉镫笑道。
这是要分裂友邦啊,不像是中原上国的作为,不过这却复合大明的利益。
王彦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想,自然是希望大明周边碎一地才好,如此大明才是最强力的核心,其实中原王朝对于北方一只便是这么做,隋文帝雄才大略,对于强大的突厥汗国就是这么干的,明朝早前对于蒙古,也是分化瓦解,不过中原王朝的危险往往来自北方,所以注意力多盯着北面,对于南方并不太在乎,因而对南方也很少使用这样的策略。
王彦沉吟一下,“安南这块地,确实有些麻烦,历代与中原王朝或多或少都有些摩擦,但却少有被征服,本朝虽然占据二十余载,但是也因为耗费甚多,不太划算,退了出来。现在保持三家目前的局面,能让三方互相牵制,而随着朝廷在南洋恢复影响,三家都只能亲近本朝,这确实是最好的状态,但是这个朝贡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
“殿下,这也简单,直接分了就好,阮氏名义上还是属于安南,阮主阮福濒自号阳郡公,朝廷可以封阮主为广南王,赐敕书金印,算是对阮主出兵占城的奖赏。”钱秉镫接着说道:“莫氏现在自身难保,只要朝廷保证他的安全,便不会有话说。那么就只剩掌握黎氏政权的郑主会对此不满,但这也是朝廷对郑主不尊号令,未与朝廷配合攻打占城,未与荷夷断绝往来的惩罚。”
王彦对于安南的了解比一般的大臣都要多一些,安南如今可以是说是处于三国时期,郑主就相当于曹操,阮主算是孙权,莫氏最弱,勉强能算是刘备。
历史上,莫氏庇护于明朝之下,到三藩之乱时,郑主以协助清朝平定三藩为由,将其灭掉,不久之后郑主又被南面的阮主所灭,安南才完成的一统。
王彦点点头,“那便如此安排,让郑氏的使者以安南国的名义上贡,阮氏以广南国的名义上贡,莫氏用高平国的名义上贡。这算是对郑氏的一个警告,他若是不服,理藩院看看黎氏内部能否找到亲近大明之人,服其上位,将什么郑氏直接赶下台。”
这等于不仅是将人家安南分成三块,还要插手藩属内政,顾元镜眉头皱了下,起身说道:“殿下,贸然将一国分成三国,是否不合礼法,引起三方对于朝廷的反感,从而又影响朝廷再南洋的贸易。”
“自家的事情,谁也不愿意让外人插手,反感肯定是有的。”王彦沉声说道:“可是过去的一套,也行不通了。合不合法的问题,这点不用多谈,诸藩既然认我大明为宗主,大明册封就是诸藩的法统所在,没有大明的册封,他就是不合法,有大明的册封,谁敢颠覆就是与大明为敌。至于插手诸国事务,也是情非得已,上次的粮慌大家还没忘记吧!南洋现在是朝廷的粮仓,广州的商号反应,南洋诸国行事太过低效,朝廷想要南洋藩属多产粮食,并且卖给大明,就必须保证对藩属的掌控,需要藩国有听话亲近大明的官员。”
前些日子,云贵方面,关于孙可望在云南改革的详细奏报,传到南京,王彦一观很是震惊,但王彦的出身和他身后站着的阶层,不允许他像孙可望一样,那么粗暴的进行改革,只能温火慢煮,用利益换取士绅阶层的逐步妥协,但明朝内部的矛盾,却必须要有个宣泄的出口,王彦苦思许久,便只能对准南洋。
现在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士绅要兼并土地大面积种桑、种棉,百姓追利,也要该稻田种桑苗,明朝的粮食就会成为大问题,王彦不能禁止这一现象,便只能将目光投向南洋。
顾元镜听了王彦的话,无法反驳,不插手南洋,不掌控南洋,朝廷大员恐怕会坐卧不安。
王彦见他坐下,便问道:“兵部和户部有什么意见没有。”
陈邦彦说道:“下官赞成理藩院和殿下的意见,将安南分成三国,便于朝廷对安南的掌控。”
“户部也没意见,分成三国能降低朝廷的风险,便是一国与朝廷为敌,户部也能从另两国调粮。”王夫之起身说道。
王彦点了点头,说道粮食,他不得不交代一句,“从今年起,户部要开始建仓储粮,至少要储备一年的军粮,如此就算藩属不服,朝廷也能镇压。”
“殿下,储备一年的粮食,恐怕有些不易,南洋诸藩普遍懒惰,目前朝廷能买来的粮食,已经是接近极限了。”王夫之抱拳说道。
王彦听后,皱了下眉头,“这件事情,户部和内阁先沟通一下,我们稍后在谈!”
王夫之拱手坐回,王彦还是回到今日议事的主题,“安南三藩就这么定下,其他几藩使者可有什么问题。”
钱秉镫又起身禀报道:“正有几事要禀报殿下!”
“哦?”王彦有些疑惑,难道还有什么麻烦,“你说!”
“殿下,东吁的使者询问朝廷为何要攻灭占城,希望朝廷能让占城复国!”钱秉镫行礼道:“此外,朝鲜的使者昨日旁晚秘密到了南京,还未来得及向殿下禀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35章 朝鲜使臣
朝贡对于明朝来说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却未想到麻烦事居然一件接一件。
东吁也就是缅甸,十足的南洋小霸王,曾经还与大明在云南打过一仗,几十年前又收复了葡萄牙人占据的沙廉地区,国力还算强盛,是明朝掌控南洋的竞争对手之一。
东吁提出此种要求,恐怕是担心明朝势力深入南洋,影响到他的地位,威胁他的安全。
王彦听了钱秉镫的话,手指在交椅的扶手上敲击了两下,“东吁的要求,不用理会,占城对我大明至关重要,南洋的粮食不能全掌握在藩属手中,这次从北方逃过来的难民已经有二三十万人,据张名振的奏报,这个数目恐怕还会增长,可能达百万之多。这些难民都需要安置,而江南地价又高,朝廷难以承担,孤准备同户部、兵部商议,将这些难民发往琼州、占城等地种粮,如此既能安置难民,也能为朝廷打造一个直接粮仓。”
“下官知晓。”钱秉镫躬身行礼。
陈邦彦听了,这时站起身来说道:“殿下,南洋那边发来军报,水师虽然攻下了占城,但四野间,占城人的反抗还是十分激烈,水师几次围剿都不顺利。朝廷想要将难民发往占城,首先就要肃清占城的抵抗,再者还需建立官署,恐怕将耗费众多,最后说不定又是一个安南。”
南洋那边树林密布,想要清剿确实不易,而设立官署没有当地势力的加入,恐怕也不便管理,弄到最后可能真会像安南一样。
永乐时期,大明国力强盛,才镇住安南,等永乐之后,仅仅过去三年,明朝就不得不从安南撤兵,原因就是花费太大,光往里扔钱,实在不太划算。
王彦沉吟一阵,“满清进入中原后怎么做?以汉制汉!对于占城人,我们不能斩尽杀绝,也杀不绝,孤以为可以对占城人进行诏安,封他们做官,给予一定权利,让他们帮助管理,如此便能节省朝廷的统治城本,以极小的代价稳定占城,然后改变人口,施行教化,四五十年后,同文同教,便是我中国之地。”
陈邦彦明白了王彦的意思,“下官回部之后,就寻吏部商议,制定招抚方案。”
王彦点了点头,忽然问道:“朝鲜使者怎么回事?”
朝鲜从立国之初,就对大明奉行“事大”的高度亲明政策,始终以臣礼来事明,这点在明朝诸多藩属中,绝对排在第一,而朝鲜也因此得到了回报,明朝为了这个亲儿子同隔壁的逆子大干一场,才将朝鲜保护下来。
壬辰倭乱之后,朝鲜感谢大明的再造之恩,亲明之风更甚,因而在东虏崛起之时,也曾想到为大明出力,但国小民贫,实在使不上劲。
萨尔浒一战,明朝善使一百多斤大刀的抗倭援朝名将,四川总兵刘綎刘大刀都战死了,朝鲜一万三千多军队的结果便可想而知,大军战败,都元帅姜弘力被俘,朝鲜震动。
朝鲜全国也就两万多军队,一仗被干掉一半,其武备薄弱,披纸为甲,便彻底暴露出来。
朝鲜光海君惧怕老奴兵锋,便私下写信给老奴,表示愿意修好,可老奴多阴险一人,立刻就给他公之于众。
消息传入朝鲜,举国沸腾,大明父母之邦,父母之邦有难,你非但不救,还和奴酋勾勾搭搭,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八道之主?这边明朝还没兴师问罪,那边朝鲜亲明的大臣便直接将通好老奴的光海君推翻,并把他熏瞎双目,流放刺配江华岛,然后改由绫阳君李倧继位,史称“仁祖反正”。
这一事件无疑显示了朝鲜对明朝的亲近,但是朝鲜毕竟实力有限,马上又招来了清军的进攻,东虏三万铁骑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君臣只能避入江华岛,史称“丁卯胡乱”。
此后不久,皇太极于沈阳称帝,西藩众多蒙古史臣都跪,唯独朝鲜史者昂首不跪,言“皇帝在北京”结果使团全部被杀,皇太极轻率十万劲旅再征朝鲜,朝鲜国王再次避入江华岛,史称“丙子胡乱”。
这一次,朝鲜便没那么幸运,江华岛海面结冰,国王被掳,只得臣服于满清,皇太极德胜而归。
清军一走,朝鲜仁祖就给明朝写信,请求天朝谅解,胡虏太猖狂,朝鲜实在也没辙,都被占两回了,朝鲜不得以归降,但心还是在大明一边。崇祯皇帝见信,也是伤感,回书表示能理解,并不责怪,还说是大明没保护好你。
得到回书的朝鲜,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天朝在危难之中不忘三韩百姓”,三韩百姓却没有为父母之邦做什么,君臣哭的稀里哗啦。
崇祯十七年,农历甲申年,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传入朝鲜,朝鲜国王曰“天崩地解”,举国戴孝百日,下教旨,第一是要编练人马反清复明,第二是,使大明亡于中土,存于朝鲜。
之前,抗清局势恶劣,鲁王那边据说是联络过朝鲜,甚至是日本,而朝鲜也表示愿意帮助大明,说是只要大明打到山东,朝鲜便立时出兵配合。
只是后来抗清局势好转,明朝这边就忘了这茬,王彦执政后也没太放在心上,毕竟朝鲜的实力确实不敢恭维,用另一段历史上的一个国家来形容,跟个意大利似的。
钱秉镫听王彦问朝鲜,便连忙说道:“朝鲜王李倧去岁病亡,新主李淏即王位,希望朝廷能给李倧赐谥,并且册封李淏。除此之外,朝鲜还希望能从大明购买一批粮食,以便朝鲜能够渡过粮慌。”
前面谥号和册封,都没有什么问题,朝鲜的位置对于明朝而言,将来或许会有大用,但这个粮食,王彦却要考虑考虑了。
“朝鲜虽穷,但粮食一向还能勉强自足,这次怎么会闹粮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