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402部分

崇祯十七年秋-第402部分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面谥号和册封,都没有什么问题,朝鲜的位置对于明朝而言,将来或许会有大用,但这个粮食,王彦却要考虑考虑了。

    “朝鲜虽穷,但粮食一向还能勉强自足,这次怎么会闹粮荒呢?”

    “据使者说,是代善领兵进入朝鲜,征走了他们过冬的口粮。”

    这么一说,王彦的眉头立时皱了起来,“朝廷现在粮食也不太多,而起还要赈灾,若是卖粮给朝鲜,清军再去抢,岂不便宜了满清?”

    “下官也是这个顾虑,但朝鲜毕竟曾为大明第一藩,现在既然想重归大明藩屏,朝廷也不好拒绝。”钱秉镫为难道。

    王彦正了正身子,沉吟片刻,“朝鲜使者在何处?若是近的话,召来见孤。”

    “因为朝鲜毕竟现在是清的藩属,一旦为清朝密探发现,恐怕又要遭殃,所以下官把他们藏在了理藩院,殿下要见,下官立刻召来。”

    钱秉镫说完,向外堂看了一眼,理藩院的一名官员,立时起身行了一礼,匆匆退了出去。

    不多时,那官员便带着一穿朝鲜官服的官员来到堂外,他还未迈过门槛,自己就嚎哭起来,跪在堂外,“皇明朝鲜国兵曹判书林庆业,拜见天朝楚亲王殿下。”

    (林庆业历史上因为抗清死于隆武元年,我开开金手指,替他续命几年。y☆灬流年的五百,天涯在途

    的五百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36章 大明东屏

    现在明朝局势好转,王彦不太理解还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鲜使臣的心情,见此动静,不禁微微一愣,“这是唱哪一出,也不至于吧。”

    朝鲜投降东虏那会儿,王彦连秀才都没考上,自然对于朝鲜的事情不太了解,使者虽自报了家门,但他对朝鲜官员,甚至朝鲜王都不太清楚,更不要说眼前这人了。

    顾元镜老官僚,加上又是礼部尚书,昨天得知朝鲜使者到后,他便做了一番功课。

    这时,他见王彦脸上有些茫然,立时起身走上前,附耳低语道:“殿下,此人字英伯,号孤松,是朝鲜西班中亲明反清的代表,在朝鲜丙子胡乱中抗击过东虏,有些名气,之后又数次为我朝提供情报,据说被清廷锁拿,要去问斩,后来不知道怎么让他逃脱了,是忠义可用之人。”

    王彦本是等朝鲜使节来拜见,听了顾元镜的话,现在却不得不站起身来,从内堂走向外堂,陈邦彦等人也跟了出来。

    林庆业伏地痛哭,真的跟见了亲人一样,王彦见此心中也是微动,左手将右手衣袖端了一下,弯腰一手扶起他的臂膀,将他托了起来,“林判书,朝鲜之心,大明已知,起来说话吧。”

    朝鲜是个穷地方,除了有点高丽参,啥也没有,可谓穷的叮当响,前几年满清顺风顺水,占了中原之后,也瞧不上朝鲜的三瓜两枣,但这几年来满清日子不好过,芝麻在小也是粮食,便时常压迫朝鲜,使得朝鲜日子变得很艰难。

    去岁代善征走了朝鲜过冬的粮食,朝鲜的境况就更糟糕了,举国上下困苦不堪,而这时正好明军光复南京的消息也转转传到了朝鲜,朝鲜立时兴奋起来,跟没爹的孩子突然找到了爹,比江南百姓还要高兴一些,就像是被强人抢去的媳妇,知道相公发达了要夺回她一般。

    “小臣谢过殿下。”林庆业正伏地痛哭着,被王彦扶起,先作揖道了个谢,然后用皱巴巴的衣袖擦了下眼泪,“胡虏乘天朝之衅,窃据中原大地,礼乐衣冠,尽污腥膻,臣等在东海一隅,未尝不思报效父母之邦,然虏虽丑陋,治我小邦有余,臣等无力伸大义于天下,只能尊先帝以存中国。今幸得黄天庇佑,楚王殿下挥雄狮以复金陵,重振中国,小邦闻之,喜极而泣,还请殿下见谅。”

    朝鲜确实过的不容易,见了亲人,哭的也是真的伤心,真的激动。

    之所以如此,除了明朝的再造之恩以外,主要还是文化上的认同感,朝鲜可不是夷,也不是狄,而是自认为中国的一部分。

    虽然他谁也打不过,但文化上却有极高的优越感,不仅蔑视将他胖揍过的日本,同时也蔑视满清。

    这点从朝鲜使臣出使中国时所写的记录也能看出来,朝见明朝,那叫《朝天录》,朝见满清,那叫《燕行录》,一个是怀着崇敬,犹如宗教朝圣,一个只是来燕京旅个行,差了可不是一个档次。

    中国历经数千年,道统不断,也是文化没有断绝,匈奴、契丹这些强大的存在都没有了,而中国还在,便是因为文化。

    若是时间在持续久一点,中国文化持续向外辐射,那可能朝鲜、安南、甚至日本,都会像历史上的鲜卑、契丹一样,最后变成中国。

    明亡对于朝鲜而言,亡的不只是一个中原王朝,更是他们文化的根源,信仰儒家的朝鲜士人,对于明的灭亡,情感上,与江南士子痛哭于明伦堂,并无太多差别。

    王彦听他这么说,挥挥手道:“林判书真情之语,孤与朝廷都很是动容,走,且进去细谈。”

    当下一行回到内堂,王彦坐定后,伸手让他们入座,正好将六把交椅座满。

    “钱大人方才已经将朝鲜的请求都说了,朝鲜先王的谥号,以及对新王的册封,孤会酌礼部尽快办理,这些都不是问题。”

    “朝鲜谢皇明天恩!”林庆业刚半边屁股座下,听了王彦的话语,立时又起来行礼。

    王彦忙挥了挥手,想要制止,别那么麻烦,但朝鲜对明向来是“事大以诚”,那是想拦都拦不住。

    王彦等他行完礼,都有些不好开口,抿了抿嘴才说道:“林判书,你别急着谢恩。另一件购粮之事,孤与朝廷却有顾虑。”

    有顾虑,就是不愿意了。林庆业听后,忙又行一礼,朝鲜可算是被代善讹惨了,不仅年没好好过,而且八道都陆续饿死了人,他这次来主要还是希望父母之邦能帮朝鲜一把。

    虽然有这么一个听话孝顺的儿子,明朝脸上是有些光彩的,但是这儿子这么没有用,光会坑爹,明朝也是倒霉催了。

    万历援朝,不仅花光了国库,死的还都是明朝铁骑,也就是这个空挡,让东虏给崛起了。

    好在朝鲜这儿子还算有些良心,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入朝鲜,他们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知道父母之邦的付出,总结出“大明之亡,未尝不始于东征。”知道是天朝救他们的时候,力气使大了,伤筋动骨了。

    “殿下,朝鲜八道,三韩百姓无处可求,就只能期望父母之邦,能不计前嫌,救救子民了。”

    钱秉镫见他又行礼,忙替王彦解围道:“林判书,你也要理解大明的苦衷。现在正是朝廷与东虏决战之际,朝廷若是给朝鲜粮食,而粮食又流入满清,那怎么办呢?”

    林庆业听了这话,明白过来,明朝不是不愿意给,而是担心粮食被满清拿走,他脸上立时露出羞愤之色,“殿下,朝鲜之心,日月可见,怎么会拿大明的粮食,暗送胡虏呢?”

    “林判书误会了!”钱秉镫语重心长道:“朝鲜武备薄弱,殿下要是将粮食送到朝鲜,清兵又来抢,而你们又守不住,如此将白白浪费大明的心血。”

    提到武备,王彦忽然想起一事,于是开口问道:“早前孤曾得到消息,据说朝鲜暗中编练十万人马,准备协助朝廷北伐,只是后来朝廷越败越远,丢了山东,丢两淮,最后还丢了南京和江南,这件事情便没了消息。不知道,现在朝鲜兵马编练如何?能否一战?”

    编练十万精兵,伸大义于天下,朝鲜这也就是说说而已,他们哪里来的钱粮编练十万人马。

    林庆业闻王彦问话,脸上十分尴尬,吞吞吐吐回道:“回禀殿下,小国寡民,虽然有心,然实力不济,至今只练了不到一万五千人马。”

    方才林庆业也说了“虏虽丑陋,治我小邦有余”,这其实就是朝鲜,这么十几年的领悟,他们起初也是不服气,结果被满清连着胖揍几回,才知道,满清虽然丑陋,但打我却没有问题。

    朝鲜先王,是曾说过要练十万兵,历史上三藩之乱时还想着配合吴三桂,可惜吴三桂也是败的太快,而朝鲜所说的十万兵,从始至终也没练出来,后来朝鲜也领悟到实力差距实在太大,才有了“虽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肃清中原,以光复先王之旧,然皆能尊崇祯以存中国。”之语。

    王彦听说才一万五千人马,微微皱了下眉头,而且这个一万五千人,算战力的话,估计最少得给他打个三折,对满清而言,基本就是不设防了,那这个粮食这么能送。

    这下林庆业也没话可说,不是天朝不愿意给,是给了自己也守不住,不争气啊。

    陈邦彦见王彦沉吟,气氛微微沉默,思考片刻,忽然起身说道:“殿下,下官认为这个粮食可以卖!”

    他这话,把众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林庆业更是像见了救星一样。

    王彦见兵部说话,眉头一挑,“兵部有什么建议?”

    “殿下,淮河之南,江河纵横,乃我军纵横逞能之所,然淮河之北,千里旷野,乃满清铁骑驰骋之地。我朝骑兵未练成之前,难以进取中原,而在编练骑兵之际,如何干扰满清,下官认为朝鲜,可堪大用。”

    王彦立时明白,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岩野是说将朝鲜当做东江镇一样?”

    陈邦彦点点头,“殿下,现在我朝与满清处于对持之态,没有骑兵优势,很难突破清军,袭扰清军后方,但如果我朝在朝鲜驻一军,便可威胁关外,还可乘船攻略山东北直,使得满清不得安宁,在战略上,将取得重大的优势。”

    王彦边听边点头,朝鲜多山,也不太利于清兵驰骋,只要放多一点人马,清军应该打不下来,不过三韩的百姓遭殃,那也是不可以避免。

    “林判书,朝廷可以给朝鲜粮食,但朝鲜是否还有对抗满清的勇气?”王彦从座椅上起身,一步步走下来,看着林庆业。

    林庆业脸上一阵变化,没有粮食,朝鲜很难渡过难关,那还不如随着父母之邦一搏,就算失败了,他们还可以逃到南京来。

    “殿下,天朝愿意发兵相助,这是出三韩于水火,对朝鲜便是再造之恩,朝鲜有什么不愿意的呢?”林庆业哭声拜道。

    王彦没急着将他扶起来,转身对钱秉镫说道:“满清的使臣不是到了淮安么?可以放进来了。”

    感谢幸福啄木鸟的500,寿州梁四郎,书友161122070346551的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37章 使臣朝拜

    二月时节,惊蛰刚过,万物复苏,暖风吹拂,柔水绕城,波光粼粼,是个绝好的时节。

    南京城屹立东南,有江南的柔美,亦有帝国的雄伟庄严,两种不同的风格,在金陵融合,成就了虎踞盘龙的六朝古都。

    为了迎接使臣,王彦拨银二十万,辉煌壮丽的紫禁城,这些日子被打扫一遍,原来破烂的琉璃瓦,也被换了下来。

    此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紫荆城黄灿灿的一片,令人感到壮观和帝国的威严。

    大国终究是好脸面,王彦在三考虑,还是将宫殿翻修了一遍,不过时间紧急,整个紫荆城太大,翻修的也就是使团有机会看见的几座大殿,剩下的还要等有了闲钱再说,现在也就是能撑撑场面就行。

    出于对高宗皇帝的尊重,新帝虽然早已确定了年号,但今年才正式改元,以后凡是臣服于南京朝廷的藩属,都要用新帝年号来纪年。

    此前明朝最年幼的皇帝乃是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那时国事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但现在曾太后却没有张氏的能力和背景,而外朝三位亲王又如狼似虎,她便基本不参与政事,只有朝廷祭祀或者其它场合需要才会出面。

    这无疑是主动退出了权利的中心,但也保证了紫荆城的安宁,以及她和小皇帝的安全。

    对于丧失权利,曾太后对此似乎也没有怨言,还对三王说,“今后,卿等主戎,皇帝与哀家主祀,共保大明!”

    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曾太后的意思就是,以后军国大事,就交给三王,而他们孤儿寡母,就只管国家祭祀,不插手实务。

    不管这是曾太后的隐忍,还是发自肺腑之语,目前都是王彦,还有唐、鲁两王所愿意见到的情景。

    因此明朝的权利中心,便不可避免的从紫荆城转移到了内城的内阁、议政殿和楚王府,原来的早朝制度也被停了下来,而改到了议政殿,频率也降低到一月两次。

    今日有所不同,是使臣朝见天子的日子,因而宫城大开,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站在宫门两侧,宫殿前白色大理石阶两旁,也是排列整齐的侍卫,他们打着各种旗幡,迎风而猎。

    王彦与唐、鲁两王,以及众多大臣早已到了奉天殿肃立两侧,皇帝太小,只能由曾太后看着坐在大宝之上,准备接见各国使者。

    太监和宫女们在内廷各司的调度下,正忙碌的准备宴席,可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手,内廷的人没有补充,所以稍微显得有些急促,庭院回廊间,到处都是穿梭忙碌的身影。

    “都安排好了么,这是本朝光复南都之后,第一次接受使者朝贡,出了披露,丢的可是我大明的脸面,礼部可千万别出差错。”奉天殿上,王彦招了招手,对顾元镜道。

    唐王也开口说道:“楚王担心不无道理,顾部堂你要上心。”

    顾元镜本站的靠后一些,闻语跃过陈邦彦几人,站到两王身边,躬身行礼,胸有成竹道:“两位殿下放心,只是朝拜一下皇帝,然后就入席,流程并不复杂,招待的菜品都是经过下官亲自过目的,席间各种表演,也都是南京最好的,不会丢了我朝的脸面。”

    唐王听了点点头,顾元镜是他的人,老官僚办事他还是比较放心的,“如此就好!”

    王彦到不是想问他怎么接待使者,怎么张显天朝气派,唐王和顾元镜与他说的完全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