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412部分

崇祯十七年秋-第412部分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宗室的问题确实要改,但宗室毕竟是皇族,殿下也该多少考虑下宗室的情绪。”朱存枢站起来给王彦行了一礼,朱家有朱家的尊严,他有些豁出去了,“况且,大明的事情,也不能全怪宗室,朝廷已经缩减了宗室俸禄,现在又要迁藩,还要征税,下官无法向宗室交代,再者,朝廷行事,是否过于偏袒,官绅也占据了大片田地,为何不迁他们的田,不征收他们的税,而只盯着宗室?”

    朱存枢本来是秦肃王庶子,之前被孙守法、贺珍拥护抗清,朝廷一直也没功夫承认,他能继爵还是王彦攻占南京之后,帮他敲定此事,而王彦是摄政,职务要远远高于他,所以当受他一礼。

    他这话出来,等于一下得罪了一票人,内堂几位大臣脸都沉了下来,只是碍于对方爵位不好发作。

    王彦明白了他的意思,宗室心里不平衡,朝廷帮着士绅收回了土地,对宗室封地却没有理睬,本来就令宗室心中不平,现在朝廷又要将他们迁藩到台湾,还要收他们的税,宗室心中自然难以接受,充满怨气。

    王彦其实也是屁股决定脑袋,逼迫这群对天下完全没有什么好处和贡献的宗室,总比逼反百姓要好,不过朱存枢的消息并不灵通,没处于权力核心,并不知道王彦其实也逼了士绅。

    云南孙可望的改革让他触动很大,孙可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云南,练兵号称十万。他这是通过打压士绅,快速获取了银钱和钱粮,才有此成就。

    王彦不可能像他那样对士绅下狠手,但对于士绅,也必须要开始一定打压,特别是严惩不法,以保持官僚队伍的廉洁自律。

    江南是个好地方,人容易滋生享乐奢靡之气,加上朝廷现在重商,官员难免被腐蚀,这些都是人力不能扭转的,但朝廷必须加以控制,采取手段,不能任由事态发展。

    首先,就是要提高官员俸禄,否则以明朝官员的俸禄,你让他们怎么保持清廉?

    加俸,不仅是学宋朝********,也是王彦换取官绅在其他方面进行妥协的策略。

    王彦让朱存枢座下,然后说道:“宗室不必有怨气,这次官府借着更换田契的机会,以经对浙江,南直的土地,进行了重新测量,清查田亩,今后官绅除去朝廷规定的免赋田亩外,兼并的土地,都必须按亩收税。宗室也是一样,除了爵位享有的免税封地外,兼并购买的土地也需要缴税,一旦发现漏税,隐瞒田亩不报,宗室夺爵废为庶人,士绅革除功名,永不录用。”

    朱存枢听王彦这么说,明白了王彦要整顿吏治,革除弊端的决心,这让他心中很无奈,“可是台湾荒芜,宗室迁入岛上,要怎么生活,就算有万顷之地,也没有用处啊!”

    “朝廷将迁百万难民,前往台岛,只要吃三五年之苦,台岛就能开发出来,宗室只要在岛上善于经营,日子不会比中原差。”王彦放缓语气,朱存枢毕竟是与他亲近的宗室,他需要朱存枢来说服其他宗室,所以才召其来议事,“当然,如果有宗室不愿意去台湾,也可以将土地转租或者卖给士绅、百姓,朝廷并不阻止。”

    听王彦这么说,朱存枢只能点了点头,但心里却一点底也没有,想要说服宗藩去台岛,恐怕就是有三寸不烂之舌,也难以说动啊。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56章 安土重迁

    宗藩换地迁台的决策出来后,王彦自己先带头,将他在湖广的封地置换到台湾,并且将初步开发过的大员等地,优先加倍封给唐、鲁,但两王明显都不想帮王彦带节奏,对此并没表态。

    王彦政策出来之后,没有人响应,让楚党内阁比较尴尬。

    不仅如此,连在江北棚户区的难民,也不给他这个摄政面子,居然还出现了骚乱,拒绝乘船前往台湾。

    楚党一派,因为参与南洋贸易,获取了不少利益,观念有所改变,对于出海并不是特别排斥,就算去趟南洋也不是什么的大事,但对于其他地区,特别是从北方逃来的难民来说,去南洋,去台湾,那便和去死没什么两样。

    中国人安土重迁,生活之地是世界中心,号为中原,台湾是什么地方,蛮荒之地,连流放犯人的地方都不算,去了那里,还能活着回来?

    南京城,迁藩和安置难民前往台湾的政策,已经下达一个月,荷兰人的使者都到了南京,但事情还是没有什么进展。

    眼下大明亲藩尚有二十多个,除了楚、桂将地换到台湾之外,其它唐、鲁、桂、豫、襄、邓、周、益、辽等亲藩都没有到户部、礼部去办理换地事宜,这些亲王、郡王不带头,下面几万宗室自然也没动静。

    宗室这个包袱,大明朝必须甩掉,这是稍有远见之人,都能达成的朝野共识,即便唐、鲁主政,他们也要对宗室进行改革,但这次改革的主持者却不是他们,两人立时又和起稀泥。

    楚王府,王彦在书房中踱步,一旁座着几员心腹。

    “殿下,唐王和鲁王那边是什么态度?”王夫之开口问道。

    王彦停下步子,抿了下嘴,“孤与他们谈了一阵,他们也知道宗藩的事情必须处理,但却没有帮忙说服宗室的意思。这两位殿下,不给孤使绊子,下黑手,就不错了,哪里会帮我们。”

    “这明明是大利于天下的事情,可做起来为何就那么难呢?”顾炎武皱了皱眉头。

    每个朝代,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权者难道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想必是知道的,只是改起来难,风气如此,不愿意割肉而已。

    “难,这件事情也要办下去!”王彦微微握拳,然后转身看着顾炎武道:“礼部理藩院那边和荷兰人谈的怎么样呢?”

    “正要禀报殿下!”礼部堂官是唐藩属下的顾元镜,王彦指使起来不方便,所以将顾炎武放在礼部做左侍郎,他听王彦问起,忙行礼回道:“这次荷兰人,十分守规矩,我们提出的条件,荷兰人没有提出异议,协议已经签了下来。”

    顾炎武说完,想了一下,又补充道:“殿下,现在荷兰人已经从台湾撤走,朝廷还需尽快向台湾输送人口,若是及时,今岁还能种上一季稻米,否则朝廷便还要再养难民大半年!”

    本来下半年就可以打扬州了,但是从去年底开始北方就不断有难民逃荒而来,现在江北的难民已经快接近百万,直到最近夏收之后,逃荒的人才少了一些,而这些难民消耗了朝廷大批的粮食、布匹、帐篷等资源,使得朝廷备战的速度被拖延下来。

    王夫之听顾炎武这么说,解释道:“这一点,户部和吏部已经在做,但难民对于前往台湾,却比较抵制,到时候可能需要兵部插手,才能完成安置。”

    “情况这么严重?”居然要兵部插手,王彦微微一愣,随即脸色一沉。

    王夫之点点头,忧郁道:“户部已经掉了船只,但难民不愿意上船,还发生了冲突。”

    “这其中有鲁王的身影没有?”王彦忽然问道。

    江北是浙系的地盘,安置难民居然到了需要兵部配合的地步,王彦自然怀疑是不是有人再给他下绊子,有意煽动难民,使得他安置难民的决策无法施行。

    这话王夫之达不上来,坐在末尾的余太初起身说道:“回殿下,据锦衣卫在江北探报,到是没发现鲁王一派参与的迹象,张名振还派出军队,帮着户部官员稳定秩序。江北难民不愿上船,应该是自发行为,不过南京城的宗室,最近时常聚集,似乎有意对抗殿下迁藩入台的政令!”

    王彦听后,不禁微微沉吟,挥手让余太初坐下,然后自己也走回了座位。

    若是唐、鲁两王不插手,没有他们的影子参与其中,那事情就好办许多,一帮没权没势的宗室,岂能斗得过他,他关键还是担心那近百万的难民。

    王彦正了下身子,扫视几人一眼,然后吩咐道:“安置难民,最好还是不要出动军队,这些难民情绪本就不稳,万一发生冲突,激起民变反而不美。”

    王彦看着王夫之,说道:“那些难民,心中是何想法,吏部、户部的官员要多了解,做一做有威望的乡老的工作,行事不要太粗暴。”

    “殿下,这些难民都是从北方逃过来,对于朝廷的印象,还停留在崇祯年间,并不十分信任朝廷。负责安置的官员嘴皮子都说破了,但是难民并不相信,认为台湾荒芜,无法生活,朝廷是嫌弃他们累赘,要将他们流放到岛上,仍他们自身自灭。”

    王彦身子不禁往前倾了倾,有些弄明白了问题所在,同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是难民念土,若是安置在江南、湖广还好说,但要把他们送到台湾,他们连台湾在哪里都不知道,而难民又不信任朝廷,要是让有心之人一煽动,说不定给他弄个李自成出来。

    “这个情况很危险!”王彦严肃起来,“告诉安置的官员,一定谨慎对待,再者要严防他人煽动,以免发生暴乱。”

    “下官会下令,让安置的官员谨慎对待。”王夫之行礼道:“不过,安置的事情,不能再拖了,一是户部财政上消耗太大,二是难民长期不得安置,容易引发动乱。下官建议,必要时,还是要动用大军。”

    堂内几人,纷纷议论,动口说不动,动兵容易激化官民矛盾,这还真是一个辣手的问题。

    顾炎武与旁边的陈邦彦说了几句,站起来拱手道:“殿下,下官以为,还是得让宗室先上岛,宗室都去了,难民的顾虑必然能够打消!”

    王彦正锁眉,思考解决之法,听他这么说,眼睛一亮,宗室如果上岛,那难民若还是不听安排,便真是一群刁民了。

    “对!让宗室先迁藩入台,逼他们比逼百姓,风险要小一些。”王夫之赞成道。

    宗室享了二百七十多年的福,下面的人早就不满,从嘉靖年间开始,文官集团便呼吁改革宗藩,凭什么他们生下来就要恩养,而我们寒窗苦读数十载,俸禄连家都养不了。

    文官主要是要改,民间的愤怒更大,宗室占据民间大片土地,过着骄奢淫乐的生活,李自成烹杀福王,这也是社会矛盾积蓄的一个体现。

    王彦点点头,相比近百万难民,几万宗室确实要好对付一些,“宗室不是不愿意迁台吗?让户部下一道命令,限他们半月之内,到户部更换地契,逾期不办者,地契作废,朝廷今后也不再补封。”

    (感谢懒的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57章 群情激愤

    宗人府,是明朝管理皇族宗室事务的机构,掌管皇帝的宗族名册,按时撰写帝王族谱,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号、世袭爵位、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等事。

    宗室陈述请求,也由宗人府替他们向皇帝禀报,还有职掌收发文件、管理宗室内部诸事、登记黄册、红册、圈禁罪犯的职责。

    王彦要求宗室限期更换地契的命令发布下来,立时在宗室中引起轩然大波,从来都是宗室侵夺民间资产,这回他们却成了被侵夺的对象。

    这天下还是不是朱家的天下?

    宗室们对于王彦和执政的楚党,可谓恨之入骨,恨不得现在就把他拉下马,然后千刀万剐,抄家灭族,才能一解心头之恨。

    南京,宗人府外,聚集了上千名宗室成员,群情激愤。

    一般来说,封藩后就不能待在京师,但这次宗藩齐聚,其实是朝廷决议迁藩入台后,主动将宗室召入京来。

    在宗人府的大堂内,二十多个亲王、郡王坐在两边,唐王作为宗人令,端坐在中堂,鲁王前不久被楚党弄得元气大伤,不愿意趟浑水,所以没有到场。

    唐王担任宗人令,还是在广京时候的是,当初朝廷困难,苏观生拿宗室开刀,唐王用自己的俸禄,救济宗室成员,使得他在宗室中获得了不少威望。

    现在的宗室,同崇祯朝时期相比,人数减少了多半,对于朝廷的压力,有所减轻,但若是不改,几十年后,宗室人数铁定翻翻,打着滚似得增长,所以王彦要乘机甩掉这个包袱,唐王也是支持的,但是作为政敌,他并不打算替王彦办事,就像王彦和鲁王争斗时一样,他再次和起稀泥。

    秦王将户部发来的政令,给宗室们陈说了一遍,堂内的宗藩们立时便愤怒起来。

    “秦王!王彦给你什么好处,这样的条件你也能答应,这不是坑害大家吗?”益藩朱由榛对秦王大为不满。

    他的封地在江西抚州,有几万亩土地,迁到台湾等于要了他的老命。

    朝廷的宗藩改革,从广京时代,苏观生做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朝廷确实穷得叮当响,自身难保,宗室也没什么话说,只能咬牙接受。

    后来朝廷情况好转,不少宗室便开始呼吁,让朝廷恢复他们的待遇,时常来找唐王诉苦,想要推翻苏观生改革的方略,从新恢复宗室的利益。

    唐王虽然没有摄政,但毕竟也是理政王之一,是朝廷的当家人,他得考虑他上位的可能,不能给自己留这么大一个难题,所以他是支持改革宗藩的,可是他又不愿意当这个恶人,便以事务繁忙为由,将宗人府的事情,都交给了左宗正秦王朱存枢打理。

    这样一来,他一不得罪王彦,二不得罪宗室,要是有一天,把王彦搞下台,他还可以借王彦的头,来平定宗室的怨气,获取极高的威望。

    当然王彦可以杀,但他进行的改革,却要保留下来,就和秦惠文王杀“商鞅”一样,平复旧贵族的情绪,可对国家有利的改革措施,却要保留。

    唐王的算盘打得叮当响,可却坑苦了秦王朱存枢,他本就与王彦走的比较近,现在宗室都怀疑他投靠王彦,出卖宗室利益,整个人在宗室中已经成了过街老鼠,方才进门前,还被年长些的辽王朱术桂揪住衣襟质问。

    朱存枢苦大仇深,他看端座的唐王不说话,只能自己辩解道,“诸位,现在谁拧得过楚王和朝廷?我不是没有说宗室的难处,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