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6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术业有专攻,如果一个人能轻松掌握整个铸炮的工艺和流程,王彦也不用特意办工部学堂了。
虽说王彦一知半解,不过他一路上始终保持着微笑,没事还瞎问几句,然而夏文斌向他解释,他其实也没弄明白,甚至自己都不晓得自己问了什么。
众人就这么走马观花的看着,直到夏文斌还要领着他去看粗铁的精炼,他才开口说道:“元杰,那个下次再看。孤听说你们新造了一种炮,已经成功了么?”
夏文斌愣了下,随即明白王彦说的是什么,于是回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炮,就碗口铳造大了一些,葡萄牙匠师叫臼炮,我们叫碗口铳。”
“造得大些,有多大?”王彦问道:“有成品么?”
相比在这里看怎样铸造,王彦还是直接看成品要直观一些,他不需要懂怎么造炮,只要看威力如何,能不能发挥作用即可。
“前面造了几门,放了几炮之后,都炸裂了,不过臣和工匠改进铸炮工艺后,最新一批已经试炮成功。”夏文斌躬身请道:“监国这边走,臣带监国去靶场看看,监国就知道大小了。”
王彦早有此意,当下与众人一起被带到了靶场。靶场内没有草人之内的靶子,而是筑了一段五十丈长,三丈六尺高多高的城墙。
铸炮坊铸造的火炮,主要是为了攻打关中,兵部对铸炮提出了要求,就是必须能动摇金国的城防。
王彦看着断城墙,虽然只有一段,但是依然能感受到他的雄伟,应该是按着潼关的规格来铸造的靶墙。
众人的目光都被城墙吸引,不过随即慢慢注意到了距离城墙一里处,摆着几个奇怪的家伙,又短又粗,像个铁捅一样,斜着安置在炮架上。
见惯了红衣大炮修长的炮身,再看这种比水桶还粗,炮口能钻进去两个人的短管炮,着实有些不习惯。
这些炮极为粗壮,外型上与碗口也区别甚大,不仅仅是大了十多倍,炮身也变得下粗上细,加厚了尾部炮膛的厚度。
王彦看着他被装在炮架上,轴线靠近底端有炮耳可以调整角度,旁边是几枚硕大的圆形炮弹,他不禁有些担心,这么短的炮管,能否将炮弹打出去。
王彦上前摸了下炮身斜着有他人高的铁炮,惊叹中夹杂着疑问道:“这么短的炮身,这么大的弹丸,能打得远么?”
他是真有点担心,一开炮,炮弹直接掉在地上。
就眼前来看,王彦对这种炮还是有些失望,毕竟他看过攻打徐州的巨炮,他不晓得这炮的用处何在。
夏文斌肯定的回道:“监国,这种攻城臼炮,射程自然比不过长管的红衣炮,只能打一里左右,但是红衣炮,多半是直射,很难对城墙上和城墙后面的敌军造成杀伤。这种炮是按着兵部的要求打造,是将炮弹抛射出去,能打到潼关后面,也能攻击城墙上的守军。最关键的是,工坊还为他制造了开花弹,兵部的人来验炮时,十分满意,已经让我们加紧时间赶造!
王彦听他这么一说,顿时来了兴趣,“来,先打一炮,让孤看看······”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支持正版)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343章 拒绝和谈
碗口铳的铳口为了方便装填,炮口是个喇叭形状,但眼前的臼炮,炮口却收得更窄,显然是吸收西方的经验。这种结构的改变,火药爆炸起来,对弹丸的推力无疑会大一些。
夏文斌听了王彦的话,连忙叫来几人先装填发射火药,再搬来一组杠杆,将硕大的铁球放在一端,最后吊起来放入炮膛之中。
装填的炮弹是开花弹,明朝对于木管引信的制造,已经颇具心得,中原大战时开花弹已经大展神威,现在技术更加娴熟了。
臼炮是抛射炮弹,炮弹的速度慢,射程短,作用跟抛石机差不多,他的炮弹引信比起出膛速度快的炮弹,还好控制一些。
“监国,几位阁部,还请退一退,马上就要试炮了。”见装填完毕,夏文斌躬身行礼,提醒了一句。
虽说这炮已经试过几次,但是就怕万一出事,要是王彦和一众内阁成员,试炮时被炸死,那玩笑就开大了。
王彦自是不会拿自己性命开玩笑,他看见炮手装的火药可不少,炮弹是红衣大炮的炮弹四五倍大,赶紧后退离开了这个大家伙。
王彦是有多远退多远,一直到夏文斌说可以了,他才同众人停下脚步,然后伸手从陆士逵那里要来千里镜进行观看。
这时夏文斌令旗一挥,试炮的人员,得了命令,先将炮弹的引信点燃,紧接着点燃火炮的引线,然后纷纷捂住耳朵蹲在地上。
炮身上引线闪着火花,咻咻的钻入药室,“轰”的一声震耳欲聋的声音响起,臼炮炮身猛地一抖,一团白烟瞬间将臼炮弥漫遮蔽。
王彦只觉的地面一抖,一枚黑色的巨弹,便从火焰和烟雾中冲出,划出一道抛物线,落到了城墙的背后。
紧接着一声比方才还要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王彦只觉得一阵气流从头顶猛然刮过,心头一惊之间,便见城墙后面火光一闪,浓烟滚滚,遮蔽了大半个天空。
王彦微微一愣,这个跟虎蹲炮的打法差不多,但这个威力也太大了些,惊得他的千里镜差点脱手掉地上。
当下王彦将手里的千里镜丢给亲兵,便往城墙后面走去,被惊着的几位阁部,却有些迟疑,走到了后面。
城墙后面,扎了很多草人,还有木头人作为靶子。
王彦绕道城墙后面,只见在爆炸的中心,出现在一个大坑,中间的草人一片狼藉,大多被掀翻,草人身上还燃烧着火焰,边缘的也被炸得东倒西歪,不少草靶和木人身上,还钉着铁片。
这东西要是落入人群中,那效果不知道有多惨烈,简直可以说是凶残,太不人道。
看到这种力量,一行人都感到一丝恐惧,不过王彦却十分高兴,找到了新玩具,喜道:“好!”他伸手招来夏文斌,高兴的吩咐道:“这种炮,要多造,要大造!”
潼关高大坚固,光有巨炮轰击正面,难以攻破,如果再有这种臼炮轰击城墙和城后的金军,王彦对打破潼关,可以说信心大增。
在观看了火炮的试射后,王彦勉励夏文斌几句,又对铸炮的工匠进行了褒奖,没多久便回到了洛阳城。
楚王监国的行宫内,王彦刚回到洛阳,大学士陈子龙就坐在厅堂内,品茶等候着。
这时,堂外有脚步声传来,旁边的一钱秉镫,低声提醒道:“阁部,监国来了。”
陈子龙忙放下茶杯,一回头只见王彦满脸愉悦,走路生风的进来,他连忙站起来躬身行礼道,“参见监国。”
王彦摆摆手,走到座位上坐下,让两人也坐,然后开口问道:“韩朝宣提出了什么条件,谈的怎么样?”
王彦巡视没有带上陈子龙,留他在洛阳坐镇,处理一些南京来的奏折,然后听一听金国的条件。
“启禀监国,韩朝宣带来的条件是称臣、割地、纳贡,以此来换取我朝从陕北罢兵!”
王彦听了眉头一挑,“他们要割让哪里?”
“汉中。只要我朝退兵,韩朝宣说金国愿意割让汉中,向我朝称臣,岁岁进贡。”陈子龙说道。
汉中都愿意割让,那可是吴三桂的地方,豪格真是慷他人之慨。
不过汉中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明军得到后,金国对川蜀的威胁将解除,而明军则可以从南面危险关中。
金国连汉中也原意放弃,等于是抱薪救火,说明他们求和之心,十分强烈,而他们越想求和,就越说明了金国体虚,没有准备好眼下的战争。
陈子龙见王彦没说话,不禁问道:“监国,要怎么回复韩朝宣,是否提点什么条件?”
王彦回过神来,摇了摇头,“不毕了,孤不会允许金国割据关中,大明朝的版图,孤不仅要全部恢复,还要进行开拓。金国这个祸害,必须斩草除根,彻底歼灭在关中。”
不管从明朝的角度,还是从他自身的角度而言,金国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不收回关中,留下一个强大的金国,那明朝的河南、山西、四川就始终会受到威胁。
从明朝的安全来考虑,关中、陇右、河西走廊都得拿下,王彦不能容忍有个西夏,威胁明朝西北边疆的安全。
王彦在前线巡视一遍,又在新安看见新式的火炮之后,他已经信心满满,而金国方面急于求和的态度,便更加坚定了他灭金的信念。
王彦之前就说了,金国给不出他要的条件。
国无常强,亦无常弱,不趁着大明朝强大,尽量消灭隐患,难道留着等哪天明朝弱了,让金国反攻倒算么?
这是对明朝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后世的不负责。
陈子龙听王彦这么说,知道他灭金的意志坚决,“那臣稍后就通知韩朝宣,告知监国的态度,把他赶出洛阳。”
“这个不必!”王彦摇摇头,笑道,“议和谈不成,可以谈谈别的嘛!韩朝宣还是识时务的,你们多做做他的工作,让他看清眼下局势,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嘛!”
当年在青州,赵应元和王彦就是被韩朝宣给卖了,这事王彦一直记在心里面。
王彦这是什么招数都使,想挖豪格的墙角,陈子龙闻语,行礼道,“臣明白了!”
这事说完,王彦想起另外一件他比较关心的事情,不禁开口问道:“孤去前线巡视的这些日子里,陕北有消息送来么?”
天气变冷之后,大雪封山,山西的明军已经不能给陕北的李来亨之援。孟乔芳带着五万大军攻击陕北,王彦还是有些担心的。
“刘都督刚从山西送来消息,金军攻势很猛烈,榆林已经被金将孙思克攻下,前不久反正的绥延参将高友才战败被杀,榆林府残余的人马已经退到绥德州。”
“榆林这么快就丢呢?”王彦有些惊讶,立刻走到堂上挂着的地图前,看了看,明军在陕北还占了多大的地儿。
“监国,我们在榆林的人少,所以才被金军攻破。”陈子龙见王彦的神情,忙解释道:“眼下,李来亨、王光泰,再加上王永强,两万多人守绥德和吴堡两地,互为犄角,兵力集中,反而容易守一些。他们只要不犯错误,坚守到开春应该没有问题。”
王彦听了还是有些不放心,在地图前走了几步,“看来进攻的计划要尽快确定,一旦天气好转,积雪融化,就得立刻进攻。”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344章 漠北烽烟
一场大风雪影响明朝对金国的作战,山西、河北、辽东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雪灾,大雪压垮房屋者不在少数,官府不得不发动士绅组织救援。
燕山北面的蒙古草原,已经是白雪茫茫的一片,各个臣服于明朝的蒙古归义,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雪灾。
游牧民族抵抗天灾的能力,比中原王朝要弱许多,一场雪灾下来,就足以摧毁一个部落。
不过在长城一线分布的归义蒙古,因为有明朝的支持,他们的日子还算好过。
明朝为他们建立秩序,划定牧场,养的牛、羊、马匹都能卖给明朝,他们为明朝提供的肉食、羊毛、皮革,可以换来许多粮食和盐巴,所以即便是牛羊大量冻死,有之前的储备,来年也能挺过去。
燕山以北,滦河发源地坝上高原,一座堡垒在白雪皑皑的草原上耸立着。
这是定北堡,明朝击败漠南蒙古和漠东蒙古后,在此建立的一座军堡,堡垒的结构参考了南洋荷夷的堡垒,筑成棱形,管理方圆近百里的牧场。
定北堡并不大,主要是军事用途,偶尔也租出一部分,给来往蒙古的商号作为仓库。
为了减少补给的压力,堡内没有平民,只有五百骑兵驻守,他们的职责是禁止各部越界游牧,处理各部族的矛盾,然后收取赋税。
这样的堡垒不只定北堡一座,他们通常深入草原百里,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明朝才能对草原进行管理。
明朝将归顺的蒙古大部落,拆分成千人左右的小部落,让他们接受管理,意图在弱肉强食,部落兼并的草原上,建立一套稳定的秩序。
见堡容易,维持很难,特别是粮食的输送,不过对此明朝以有策略,一方面向各部收取牛羊当做赋税,一方面进行羊毛专卖制度,让牧民将养毛送到堡垒,而商号想要羊毛,就得帮朝廷运输一批粮食到堡垒,然后才有买卖羊毛的权利。
这个灵感来自于明朝早期的盐引制度,而实行起来,确实也减轻了明朝对蒙古的统治成本,不仅减少了付出,还有些余利可图。
就近年来说,随着明军在草原站稳了脚跟,明朝对归义蒙古的统治,还真有一定成效,明朝控制下的长城沿线,近两年以来,可以说十分安宁。
不过有得就有失,安宁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些归义蒙古自然也会逐渐丧失野性,战争欲望随之降低。
毕竟人始终还是渴望秩序,抢劫风险太高,如果能好好生活,人生安全有个保障,即便是游牧,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共治八年十月底,草原的雪下得又早又大,蒙古草原白雪皑皑,要是以往必然是个大灾之年,没法活下去的蒙古人又得南下打劫,不过今年的情况,却有所改变。
这时在一片白雪覆盖的大草原上,十多个归义蒙古,穿着臃肿的棉衣,带着羊皮毡帽,正赶着六七百头牛羊,往东面的定北堡赶去。
领队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蒙古汉子,他是定北堡西面赤赫部的副千户,领着部落内的十多个汉子,准备赶着牛羊去你关内换些粮食、盐巴和棉布。
今年雪大,天气又冷,部落里的牛羊已经开始冻死,牧民照看不了太多的牛羊,所以决定赶一批到关内出售。
现在已经是年底,关内早就开始准备过节,牛羊肉的价格上涨的一些,他们正好出售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