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明朝当皇帝 >

第65部分

重生明朝当皇帝-第65部分

小说: 重生明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挚交好友,居然也跪了下来。

    不但如此,还有钱谦益那个无耻之徒,居然硬把史可法按在了地上!

    这种事也就只有钱谦益这样的无耻阁老做的出来,黄道周是又气又急。

    “自己就成的要做一个孤臣吗?”黄道周也有些慌了起来,因为这剧本没有按照他想象的场景走,倒头来竟成了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

    “黄道周,你可知罪?”

    朱由校现在很喜欢看着这黄道周被一群大臣围攻的样子,他甚至都有些可怜他了。

    在他的记忆里,从万历甚至追溯到正德以来,似乎少有的群臣都站在自己这一边,来围攻跟自己作对的大臣。

    如今这种群臣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场面倒也算得上是破天荒。

    黄道周自觉的把乌纱帽放在了地上,手不由得抖动起来,他第一次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孤立无援,到底是这朝堂之上全身不忠不义之徒,还是这朝堂之上就自己一人沽名钓誉,无事君之心?

    “徐光启!”

    朱由校喝令了一声,徐光启忙站起身来:“臣在!”

    “你掌着翰林院,今日黄道周悖逆朕意,妄解孔孟圣人之学,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你等翰林院记录实录时务必多花笔墨记载此事,并将此事刻碑于翰林院内,着日后学子们观瞻此人之私心。”

    朱由校说着又命李明睿将此事刊载于京城各大报纸,并火速报于《大明日报》总编纂部,着即全国发行。

    同时,朱由校又命京城七品以上官员,地方五品以上官员俱上折痛批黄道周心怀不良,枉顾百姓生死之罪,并同步连载于各大报刊之上。

    众官员知道,陛下这是要让自己等表忠心啊,光跪下来求陛下惩处黄道周是不够的。

    而黄道周也是额头生汗,他本以为陛下最多是将自己罢职了事,却没想到陛下要让自己臭名远扬,且留于后世。

    “许显纯,传命锦衣卫,立即赶赴黄道周家,查抄其家,其所有本人所撰写文集全部销毁,其手砍断,此等沽名钓誉之徒人不配再掌文房四宝,留书于后世,那样只会荼毒于后世!”

    朱由校说完,黄道周就栽倒在地,他算是明白了,陛下这是要把自己彻底搞臭啊,还不让自己留文字辩解。

    一直追求扬名于后世的黄道周怕了,忙跪下来,磕头在地:“陛下,微臣知罪了!”

    风骨很硬的黄道周总算是服软了,开始朝朱由校求情了。

    朱由校心里说不出来的畅快,有时候重要的不是真理在谁的手里,而是承认这个真理的这个人到底有多少。

    当一个人被群体所孤立时,他就一定会感到恐惧,而黄道周现在就是这样。

    “拉下去吧!”

    政治是残酷的,朱由校可没打算就此罢休,挥手后,两锦衣卫就进来将黄道周拖了下去。

    “陛下!”

    黄道周的呐喊声至今还回荡在乾清宫的大殿内,而在大殿内的朝臣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谁都知道,谁在这个时候求情谁就是找死。

    既然朝臣这么支持自己,朱由校也自然不能一直这么冷厉,便笑道:

    “爱卿们都起身吧,大家继续议事,不过,朕得先说一句,在朝重臣发言之时,谁也不可随意打断,包括朕也是如此,若耽误了朝廷大事,朕定不轻饶!”

    朱由校此言明显是在为自己的这些重臣长眼,意思是大官们说话,下官们就别乱插嘴,重臣们也忙躬身:“谨遵陛下旨意!”

    刘宗周、史可法等虽心有不快,但也知道,接下来,自己也只能当听众了,也许只有等自己成为六部九卿时,才能随意在朝堂上发言。

    不过这好像很难,除非自己也要唯陛下马首是瞻,如同那位敢以自断子孙为代价向陛下表达忠义的钱阁老一样。(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四十二章 危机仍在

    (全本小说网,。)

    刑部尚书苏茂贞此时站了出来,全场顿时一静,陛下刚才有意提高他们这些高级文官的地位,让苏茂贞心里很是受用,要知道他虽贵为刑部尚书,但刑部在六部之中相对权重较小,因而他并没有受到享受到过高级文官在中下层官员面前该有的尊严。

    如今,朱由校一这么说,他的声音也不由得洪亮了些:“陛下,刑部目前共审决重犯一千四百五十四人,其中斩立决五十余人,凌迟一人,斩立决中有四十余人为朝廷命官,重刑重罚比天启六年重了些,但眼下时值多事之秋,重典方能治世,陛下当继续以严治世!”

    “苏尚书所言甚是,朕当勉励之。”

    由于东林党大部官员的落马,因而才出现了重惩处死的五十余重犯中朝廷命官占了绝大部分的结果,但朱由校没想到的是这位刑部尚书苏茂贞却是个很会体察朕心的人,虽提到了自己刑罚严峻却也替自己做了辩解,这才是老成之言啊。

    此时的朝堂倒是难得的出现了君臣相宜的场面,恍惚间就回到了弘治朝时期的朝堂,大臣们公忠体国,作为皇帝,朱由校也给他们应有的面子。

    工部尚书霍维华巡视在外,因而工部便由工部左侍郎徐光启代理部务。

    徐光启作为技术型官员也不会说什么拐弯抹角的话,向朱由校报了军械司已产了多少枪械火炮,现在产量提高到多少,另外工部又花了多少银子修了多少河堤桥梁以及今年的预算后就退了下去。

    工部管着全国工程,因而很好捞钱,因而朱由校才提醒了几句工部官员当洁身自好后也没再多说什么。

    接下来就是左都御史曹思诚报告今年各省道御史弹劾了多少人,且因此罢免了多少,然后国子监祭酒刘宗周也禀报了国子监的学子学业情况。

    朱由校也没有难为这二人,且还夸赞这二人这两句,尤其是曹思诚,朱由校可没想到这个左都御史如此会见风使舵,一见自己不高兴,就立即对黄道周采取攻击,本来想换一个人执掌都察院的朱由校现在反而想让曹思诚在都察院多干几年。

    一次朝堂盛会就这样顺利的结束,朱由校感到很满意,没有东林党的朝廷的确要顺心得多。

    开完朝会,朱由校便要选派重臣负责对满清的议和事宜,因两宋软弱,和议之事颇多,而到了现今大明,便有了宁愿皇帝被活捉也要死守京师,且再立帝王与鞑子拼杀一事。

    和议对于刚烈大明朝而言似乎就是一件难以启齿之事。

    但朱由校并不想如此偏执,和议只是一种权术,用之并不代表懦弱,不用也并不代表刚硬,宋虽输金帛于辽金,却依旧是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即便是对外战争也能做到常胜而少败,其败亡也非和议所造成。

    如今大明内部矛盾重重,行将就木,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军队腐朽不堪,虽还没有出现崇祯时期流寇遍地走,鞑子入关若旅游一般四处劫掠的状况,但不得不承认危机仍在,朱由校要做的就是与鞑子和议获得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期,让积重难返的大明朝缓过这股劲来。

    朱由校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李明睿,并让李明睿代笔在报刊上传达这样的观点,而同时又让卢象升和钱谦益等写文章为自己奥援,全面的阐述为何要与鞑子和议,和议究竟能带来哪些好处的观点。

    谁也没想到的是,这观点一经报刊刊载,便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大臣还有士大夫们可以自己在满清入住中原时毫无压力的自断其发成为满清之臣,但大明朝廷却不能为了什么权益之计与塞外蛮夷和议。

    国子监祭酒刘宗周率先向朱由校递了折子,在得知朱由校已经于翠屏山和皇太极密谈过后,他也不好明着斥责朱由校,只是委婉提出朝廷尚有数十万兵马,又何必惧一鞑子而与其和谈,陛下既能率禁卫军击退鞑子就能派大军进剿东奴。

    朱由校看了刘宗周的折子后不禁哑然失笑,他倒是想派几十万大军出关荡平东奴,可只怕还没出京畿,各地援军就打了退堂鼓,或者即便是去了,整个大明的北方百姓或许又要被兵匪荼毒,到时候只怕鞑子还没围剿,后院就已起火。

    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到现在还下落不明,庞大的士绅集团和寄生虫般的宗室们依旧在把大明王朝往深渊里拖,小农经济依旧在持续破产,流民数量依旧在增加,大明的军队依旧是腐朽不堪……

    这一切的国内问题都使得朱由校没有办法立即进攻后金或者对其他外部势力采取军事措施。

    朱由校没打算立即表态,他也在思考该如何与后金这些和谈,或者说自己应该对这次和谈抱多大的希望,现在辽东局势被自己弄得更为复杂,除了后金与毛文龙,还添了个吴襄和袁崇焕,以及山海关外附近的祖大乐部。

    ……

    禁卫军自回京后便进入了休整期,在没有招募新兵之前,禁卫军这段时间也不会再有其他军事任务。

    此次在京畿附近虽然成功击退了鞑子,但禁卫军自身也遭受了一定损失,伤亡者自然给予丰厚的抚恤,且朱由校还命兵部对这些伤亡官兵的家庭进行登记造册,日后这些伤亡军属的子孙考学可优先录取,其家庭徭役蠲免,赋税可免三年,而伤残官兵还能直接领到兵部每月发放的补贴钱粮。

    禁卫军的官兵也没想到陛下能给予如此丰厚的福利,一个个都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当初坚持了下来,不然此刻还是只能靠着在京城吃霸王餐过日子,临到过年时还不得不去将军家里去打短工。

    不过,禁卫军说是休整,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休假,休假还得向上面申请通过,大部分人都得待在军营里进行学习和总结。各营军官要写报告,要进行再深造再强化,士兵们则要继续进行文化普及。

    谁也不明白,陛下为何要这样做,搞得大家都要考秀才举人一般,而在休整期里最难受的莫过于批斗大会,一些在行军作战时犯了错的官兵或集体会被请到台上去接受大家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很多官兵最怕的就是这个,在全体战友面前承认自己干过的缺德事比杀了自己还难受。

    最有趣的自然就是对鞑子阿敏的审讯。

    阿敏属于军事行动时抓捕的重犯,因而朱由校没有将他交到三法司也没有让他去东厂或者锦衣卫,而是在禁卫军大营当着全体禁卫军官兵的对其进行了审讯,由执法官汤复生主持,丰润和玉田幸存的百姓代表们进行控诉,这样一来,就进一步激起了官兵们对鞑子的痛恨,也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

    军队需要总结实战经验教训,而军工生产的工程师们也得总结实战中的各类武器的实战效果。

    炮兵营的指挥使富大海和汤若望现在几乎就住在军械司的火炮局,与孙元化等没白天黑夜的谈论如何让火炮更好的运用于进攻。

    常延龄现在也成了枪械局的常客,火药局更是常常传来争吵声。

    朱由校也会在抽空的时候来到军械司和皇家工程院参与军械改进的讨论,甚至有时候朱由校就成了整个讨论会的主角。(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四十三章 科学研究制度化

    (全本小说网,。)

    黑板与粉笔已经被朱由校着人搞了出来,不过在这个大家还习惯毛笔的时代,还没有得到推广,但在军械司和皇家工程院以及皇家科学院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

    皇家科学院的会议大厅内,正中央的墙壁上就是一泥瓦匠根据朱由校的建议粉刷成的黑板。

    而朱由校此时则拿着碳酸钙和烧石膏为主要成分制造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膛线”、“机床”等字眼,并一边根据自己近日自学的理解,以一种大明这些科学工作者们能听懂的方式给他们讲解着。

    而在他面前的长条桌上则就是供他讲解的实物对比,通过系统购得的米涅步枪和一可以进行精密加工的镗床。

    朱由校没有告诉他们这些违时代产品的来历,已经习惯了皇帝陛下总是拿出一些令人惊讶的物事的大臣们也没多问,都只是耐心的听着陛下的讲解。

    从什么是火绳枪到什么是燧发枪,再到现在被陛下取名为米涅的线膛枪,通过朱由校的讲授以及各类资料辅助,大明的这些科学工作者也开始逐步掌握了新的知识,甚至有毕懋康等已经学会了看简体字去自学,而不是等着得到陛下朱由校给他们翻译后的资料。

    因为是陛下亲自讲解,所以这也就成了皇家科学院最高层次的课堂,能坐在大堂内的几乎就是大明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领跑者以及一些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的成熟老工匠。

    按照现在的官方说法,得到了由陛下钦封的翰林院官衔的皇家科学院或皇家工程院的院士或者是军械司的技术总负责人才能听到陛下的课,成为天子门生。

    现在的皇家科学院和皇家工程院以及军械司们已经有了一整套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工部和内宫监会有专门的机构去各地招揽工匠进京,或者直接从民间招手学徒,招来后就进行扫盲。

    扫盲的教师自然是各地请来的童生或老生员。

    这些人虽然不见得学识渊博,但教会这些人识几个字自然也不能,而且为了让这些加快这些技术后备人才的识字进程,朱由校命负责此事的官员们以一月之内教得多少人识字为考核标准来决定这些老童生或老生员的薪酬高低。

    除此之外,朱由校还让翰林院的官员编撰了一部常用字的字典《天启字典》。

    此字典约莫不过千来字,而扫盲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能否认识《天启字典》上所有的字。

    认得字后的工匠们会根据其各自的技艺被分配进军械司各局或皇家工程院各个实验室进行助理工作,由老工匠带头。

    而学徒们则有时候需要派出专门的老工匠来进行技艺传授。

    由于陛下已经废除匠籍制度且明确规定必须服从朝廷规定将家传技艺传授于朝廷指定的学徒,不准藏私,因而一些老匠人也不得不倾囊相教,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