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帆-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方腊,此时也已是具尸体。不过据韩世忠讲,方腊是死于天花这类的传染病,却不是被官兵杀死。
听韩世忠如此一说,杨帆倒是把心放下,不过他仍是摆出一副将信将疑的面孔问道:“染疾而死?这人可是方腊,身份确定了没有?”
“虽然此人脸部生有疥疮,不过据方京辩认,此人身材、模样与方腊相同,再加上刚才保护他的那些人,也确实是方腊的贴身侍卫,所以,此人应该是方腊无疑。”
“那就好!只可惜未能生擒这厮。韩将军这功劳倒是逊色了不少……”
“大人有心,只是这方腊染疾已久,时也命也,不过总算匪患已除,末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好好!长风破浪会有时,韩将军也莫要心急,此后建功立业的机会有的是,不必急在此刻。”
韩世忠躬身答谢,杨帆见他对方腊的身份深信不疑,便挥手道:“如今贼首已殁,大家回营交差吧。”说罢便领了神龙突击队朝山下行去。
韩世忠也应命集合人马,差人抬着盖了几层被子的“方腊尸体”,缓缓向营中进发。
计划初步完成,杨帆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这病死的“方腊”自然只是聂云裳寻找的一个方腊的替身。此人名叫李丰,无论相貌和身材均与方腊十分相似,两人俨然如孪生兄弟一般。李丰曾被一户地主害得家破人亡,自己也被诬杀人让官府判了死刑。幸好在刑场问斩之时被方腊救下。之后,方腊助他血洗地主一家,报了大仇,李丰从此便加入明教。在后来方腊举事之后,这李丰其实便时常作为方腊的替身出现在阵前,众多的义军士卒居然分辨不出真假。
方腊败退之时,这李丰便假扮成方腊,引得官兵偏离了追击的方向。帮源山被围之后,他为报方腊的救命之恩,曾想潜入山里寻找方腊,可惜他也不知方腊住处,寻找两天非但未有结果,反而被官兵发现。在即将走投无路之时,聂云裳等人出手相救,将他藏于山中的一处洞穴。
初时聂云裳也认为李丰便是方腊,细问之下才了解了真相。将这一消息告知了杨帆之后,正苦于对如何救下方腊而无计可施的杨帆顿时眼前一亮,一个助李丰完成李代桃僵这出戏的计划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
四月二十五的晚上,陈凡、霍红凌等人根据杨帆提供的位置,终于带着李丰找到了方腊的所在。
李丰报恩之意甚决,不惜以死相胁。方腊一家人跪谢之后,也便随了陈凡等人偷偷撤离了这个山洞。李丰虽然愿意做方腊的替身,但却不愿意活着落入官兵之手,故而临行前,霍红凌将他扮成身染恶疾的模样,并给他了一粒毒药,以便在被俘之前服药自杀。
方腊身染重疾的消息早已传开,故而李丰死时的这副模样反倒让方京等人觉得正常。其实方京对方腊甚是熟悉,若是平时他是能分辨出方腊与李丰的,只是李丰死时那副染了传染病的模样,让他只是掩鼻略略的看了几眼,便急忙走开。
之后为防传染,李丰的尸体被用被子包了几层,便更无人凑上去探查究竟了。
一切似乎完美无暇。不过,之后的一个小插曲,却是让杨帆心里一紧,旋即又觉得好笑。
行至山脚之处的时候,后方的韩世忠队伍里一阵骚乱。杨帆拿望远镜望去,便见韩世忠那五百人马的旁边,斜刺里杀出了另一支队伍。杨帆一惊,心道:莫非这山中还藏有一支义军?可仔细一看,便放下心来:看这支队伍的着装,乃是正宗的西军。
两支队伍似乎发生了一些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在山坡之上对峙着。
“回去看看!”杨帆觉得事情蹊跷,令道。
山坡上的士兵越聚越多,杨帆赶到之时,便见双方的士兵围在了“方腊尸体”的周围,似是在理论着什么。
“这是有人抢战功来了!”杨帆心道。
正当他准备上前为韩世忠做个见证之时,对面的官军之中突然有人嚷道:“让开让开!统领大人到了!让开!让开!”
随着话音,人群之中被推开一条路来,辛兴宗在几名护卫的拥簇下朝韩世忠那边走去。
“什么事!什么事!”辛兴宗乃是一路统帅,官位比韩世忠要高上太多,此时也便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朝韩世忠喝道。
“回统领大人,末将刚刚击杀死贼首方腊,正欲将其尸首带回交差,却不想这些熙河路的兄弟非要一同护送……这方腊已是一具尸体,山中贼军亦是被涤荡一清,末将敢用项上人头担保,此行定不会出什么意外,就不必再麻烦众位熙河路的兄弟……”
辛兴宗闻言已然明白过来:属下这是为他抢战功来了。他本就是贪功的小人一个,面对擒杀方腊的功劳岂会不动心?众属下的动作正合他意,面对韩世忠的推辞,他便皮笑肉不笑地道:
“韩将军此言差矣!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你的人太少,这方腊的尸体我看还是交由本官押送回去为好!”
这辛兴宗果然得寸进尺,他的属下不过是想从军功之中分得一杯羹,他居然想赤裸裸地将这大功据为己有。隐于一边的杨帆见此情况也忍不住心中大骂其无耻至极。
“末将已在统领面前立了军令状,若不能亲自将方腊之首交与统领,必受军法自治。因此还请辛统见谅,末将不能将这方腊的尸首交与他人!”韩世忠如何不明白辛兴宗的意思,不过辛兴宗毕竟不是自己的统帅,这官司即便打出去,自有刘镇为自己撑腰,他也不惧与辛兴宗撕破脸面、据理力争。
“哼!韩世忠你莫要敬酒不吃不罚酒,今天这方腊的尸首你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否则以违抗军令处置!”辛兴宗见自己一方人多势众,干脆直接威胁道。
辛兴宗向来心狠手辣,韩世忠见他这副神态,毫不怀疑他会武力抢夺方腊的尸首,甚至会杀自己灭口。
“好吧!辛统领既然说出这种话,末将也只好从命!”韩世忠沉吟一会,恨恨地道,他只有先把这大功让与辛兴宗,以后再与之打官司。
杨帆心道:这辛兴宗实在无耻无赖,有如此的将领,其手下必没少做杀良冒功、强抢百姓之事。这种军队中的害群之马,当尽快除掉才是,岂可再让其冒领军功,升官发财。
“咳!”正当辛兴宗得意地命人将那方腊尸首抬过来时,杨帆咳嗽一声,闪出人群,走到他的跟前。
“杨大人!”韩世忠见杨帆转回,心中的希望现时又燃烧起来。此时辛兴宗也认出来人正是自己的监军、枢密副使杨帆,对于杨帆这种级别的官员,他可不敢像对韩世忠那般造次。而且,对于朝堂之上的那些高层文官,他简直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对于他这种兵痞习性惯了的武将来说,那些高层文官的一通道德文章,便可将他压到五指山下。
“杨大人怎会到此,本官……哦不……末将有失远迎……有失远迎……”辛兴宗讪讪地道。
“哈!本官今日与韩将军共赴那方腊的藏身洞穴,将其击杀之后,便欲回营。刚才走在前面,见这边似有事情发生,故而停下来看看……辛统领,你们怎么也在这儿?”
“啊?哈哈!没事!没事!末将听说韩将军擒住了方腊,特来见识见识……”辛兴宗绝口不提刚才的抢功之事。
“唉!那方腊身染重疾,怕是会传染的,统领还是不看为妙。等回去了,让人处理干净,统领再看不迟。”
“大人说得是!大人说得是!末将是心急了……”
“那咱们就不要耽搁了,快快回营去吧!”
“正是!正是!”
杨帆朝辛兴宗点点头,转身便走。韩世忠早已命人抬了方腊的尸首,跟在了后面。
见杨帆风轻云淡地折服辛兴宗,走在后面的韩世忠忍不住心向往之:
“大丈夫当是如此!”
……
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六,方腊授首。这场席卷东南、却又注定不会成功的起义,终于缓缓落下了帷幕。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在杨帆看来,这不过是一场谁都没有羸下的战争。
好在,它很快结束了。
(第八集完)(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二O一章 人生何处不相逢
(全本小说网,。)
暴雨初歇,傍晚的汴京蝉声噪耳。夕阳染红了天际的层云,丝丝的凉风驱走了先前燥热的气息。
华灯初上,京中的达官贵人、士子巨贾便纷纷出来消夏,约是几个好友去酒楼喝上杯神工集团生产的冰镇啤酒、看看歌舞表演、谈谈天下之事,或许便是当下京中最流行的消遣方式。
时值五月中旬,朝庭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平定方腊叛乱的消息已经传到京中,仿佛傍晚这场暴雨给京中人们带来了些许的凉意一般,方腊伏诛的消息也仿佛给京城之中的官员士子打了一支兴奋剂,令他们欣喜若狂、激动异常。
王师平定东南,自然成为时下茶余饭后的时髦谈资。
樊楼,京中最豪华、最时尚的酒店,此时已经宾客满座。
丝竹悦耳,舞姿撩人。纸醉金迷间,隐约的高谈阔论之声偶尔传来。
“十五万破百万……我朝西军果是百战之兵、国之砥柱!”
“早前听闻金国之师曾在护步达岗以二万破辽军七十万,以我朝王师剿灭方腊乱匪的战果来看,其战力比之那金国之师,恐是不遑相让。”
“此言有理!如此说来,我朝王师北定燕云之日恐怕不会远了……辽人,当真是日薄西山,亡国之期不远矣!”
“是啊,在下前几日刚刚得到消息,听说辽国耶律余都叛逃金国,耶律余都乃是辽国的金吾卫大将军,熟知辽国兵力内情,他这一降金,辽国之虚实已被金人摸透,金人攻辽的日子恐怕会提前不少。”
“我朝与金人去年之时会盟海上,相约一起攻辽。如此一来,童太傅所率十五万大军回师京中之后,恐怕又要马不停蹄地北上。”
“哈哈!我朝王师如此威武,定会马到成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小弟我真想投笔从戎,去立那不世之功。”
“安之兄豪情万丈,令人佩服!不过依小弟看来,我朝收复燕云的日期恐怕要延迟不少时间。”
“什么?此话怎讲?”
“唉!还不是叫那方腊闹的。我叔父在户部任职,前两日听他说,为了平定这次的方腊之乱,原先准备北伐的钱粮已经耗尽,而东南之地又被乱匪肆虐一空,朝庭想要在短时间内备齐北伐所需的钱粮物资,已是不可能了。听说皇上正在为此事着急。”
“原来如此,这方腊当真可恨至极。可惜听说他在被擒之时便被惊吓而死,否则当将其凌迟处死。”
“不错不错!这些乱匪山贼,目光何其短浅?他们不知这一闹腾,全乱了我朝的伐北大计。这等罪过,就是将他们满门抄斩,也不可恕其一二。”
“对!对!当真可恨至极!”
……
樊楼东阁的雅间之内,一群书生正在议论着当下的时事。谈到方腊叛乱之时,他们皆是恨之切切。
这种情绪似乎也感染了珠帘之内抚琴的歌女,当众人谈及朝庭北伐之时,琴声凌厉肃然,似是配合众人的群情激昂;而谈至方腊伏诛之时,那琴声又转为凄切哀婉,似是渲染大战的悲惨凄凉。
在座的书生之中显然有精通音律之人,听得琴声之中多了颓废之意,便忍不住提醒帘后的歌女,让其来些欢快的曲子,更有性急之人便是直接高声斥责起来。
琴声止住,帘后传来抚琴之人的道歉之声:
“众位公子见谅,奴家刚才听众位公子说起方腊之乱,便忍不住想起奴家的父母兄弟……奴家原籍便在那衢州,父母兄弟皆死于那些乱匪之手……”
低低的啜泣之声传来,众书生的心自然软了下来,吹嘘感叹一阵之后,便有人出声安慰起帘后的弱女子来。
“原来如此……这倒怪不得倩儿姑娘,是我等孟浪了!”
“琴由心生,倩儿姑娘身世如此凄惨,听我等说起了伤心之事,自然要将心中凄楚之情发之于外,倩儿姑娘无错无错!”
“那方匪真是人人得而诛之……”
众人一阵安慰之语,帘后的啜泣之声渐止。
“听诸位公子所言,那方腊似是伏诛,却不知其他贼首下场如何?奴家记得攻破奴家家乡的,乃是贼首方七佛和方百花,不知他们可曾授首?”
“方七佛……方百花?这个……你们可曾听说王师所擒之人中有这两人?”
“不曾听说……”
“好像没有……在下有位姑丈在枢密院任职,听他所言,那方七佛和方百花在方腊被擒的前天,就抛下方腊,各自突围而去……”
“原来如此……可惜,可惜……”
帘后的女子沉默片刻,道声谢,便又兀自弹起琴来。
夜色渐深,琴声悠扬,辽阔的天空之中,鳞云消散,一轮明月升起,天下与共。
……
镇江府,京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此时照我还。”对于征剿方腊的十五万将士来说,化用一下前宰相王安石的这句诗来形容此刻的情形,或许是十分恰当的。
与去年前来剿匪之时的肃杀与紧张不同,此时大胜得归、功赏在身,众将士的归途自然是轻松惬意。
京口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运河以东,长江和大运河在此交汇,是连接南北物资流通的枢纽地区。京口附近有焦山、北固山沿长江分布,素以“城市山林,大江风貌”闻名于世,有着“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
如此繁华秀丽之地,自然也如江宁、扬州一般,烟花十里、商女遍地。
童贯一行得胜回京,行经京口,驻扎过夜之地自然选在这儿。镇江府的一众官员,自然也不会放过巴结童贯等人的这个机会。
夜色降临,京口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