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帆-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家人在洞中呆了两天,这其间他还听到很多的雷声,大冬天地响雷,男子也直叹老天无眼。
两天之后,直到院子之中长时间听不到有人进入的声音,男人才悄悄地出来。此时天色已黑,他溜到街上打探一番,确认金人已经离开之后,才回家将老婆孩子接出地洞。
“唉!街上到处是死人,咱们这是捡回一条命啊!亏得听神工楼那边的话,挖了这个藏身之所,这力气真是没有白费。可怜那些不听劝图省事的……”
夜风之中有呜咽之声传来……
……
浚州乃黄河岸北的最后一座城,金人攻克之后,随即踏冰过河,直冲汴梁而去。过河时候,金军遭遇一些麻烦,便是有些宋人用火器炸裂冰层,让大批的士兵落水而亡。但当金人调整策略,弓马出击之后,宋人的这些阻拦也就效果甚微,根本拖不住金兵前进的步伐。
十二月十二,赵佶呆呆地坐在睿思殿的龙椅之上,黄门不停地给他递上前方的战报。这些战报除了中山府顽强抗敌、太原府死守城池之外,大都是哪里又失守,哪里又被攻破之类的丧气消息。看到后来,他已完全没有半点情绪。
他在寻思一件事,这件事令有百思不得其解:身为帝王,他一向以仁爱为怀,连个蚂蚁都不轻易踩死;他的臣子,没有一个被处以极刑的,至多不过是流放岭南,便连当初一直反对他继位的章惇,也不过是贬到雷州而已。每逢佳节,他都要与京中百姓一同庆贺,甚至连他最喜欢的艮岳,他也打算向百姓开放。他给军队士卒的粮饷是历朝以来最高的,对立了功的大臣将士也向来是一赐千金,毫不吝惜……可到头来,他怎么会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呢?
昨日早朝,他再次声明自己不日将巡幸江南,可大臣们皆不同意,说自己是要弃京而逃。自己坚持之下,竟有大臣提出让自己效防唐时玄宗之事,将皇位让与太子,方可离京。
自己宽厚相待的大臣竟然让他让出皇位,赵佶觉得十分酸楚。他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身为帝王并无失德失职,可老天就是不容他继续再做下去,那就干脆离开这个左右为难的帝位,一了百了算了。黄门再次进殿,呈上一份奏章。赵佶连看都不看,便往案上一丢,命道:
“宣众大臣到垂拱殿,朕有事宣布。”
午后,在垂拱殿里,赵佶当着宰辅大臣、御史中丞、六部尚书等朝中重臣,宣讲了罪己的诏书,然后便宣布了令众臣感觉石破天惊的消息:自即日起,自己宣告退位,由太子赵桓即皇帝位,君临天下,率京中军民组织抗金。
昨日之时吴敏在朝会之上提议赵佶退位之事,众臣大多还是以为吴敏等人在拿皇位要挟赵佶留在京中,对于这样的要求,赵佶是不会同意的。可没想到自家的这位任性皇帝却当真干出了让位之事。
那些没有心理准备的大臣纷纷跪倒在地,请求赵佶三思而行。
“朕意已决,你们退下准备新皇的登基仪式吧!”赵佶只抛下一句话,便起身离殿。
傍晚之时,赵佶便命人将太子宣到垂拱殿。走进殿里,刚给赵佶见完礼,赵佶便命人抬出一个箱笼。赵佶亲手将箱笼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件金黄色的锦袍,走到赵桓面前,将锦袍披在了他的身上。
赵桓见状,慌忙拒绝道:“陛下,这……这是怎么回事?”
赵佶平静地道:“朕已向百官正式宣布退位,由太子继承皇位。今晚朕先跟你说说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对于今日午后之事,赵桓自然有所耳闻。不过对于一直期盼着继承皇位之事的他来说,此时却是有些犹豫。当耿南仲给他说起此事之时,他起先是拒绝的,他害怕赵佶会拿他做替死鬼。不过在耿南仲等人的劝说下,他还是答应下来,当时他也觉得赵佶未必会同意这一提议。
而此时事情终于得到确认,赵桓倒是吓了一大跳。
“父皇,儿臣能力尚不足,总该给儿臣一段准备的时间吧?”赵桓脸色发白,身子颤抖,声音也有些发颤,完全看不出一点喜色,倒像是在忍受煎熬。
赵佶摇摇头:“桓儿,眼下时局异常,所以朕只能给你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就算把江山社稷交付给你了。明早大臣们会在垂拱殿等候,到时你随朕到殿前接受百官跪拜,让他们把该尽的臣子之礼尽完,朕就离开这里,由你君临天下,安守社稷。”
“父皇,儿臣,儿臣……”赵桓还想再推辞几句,却觉双腿发软,眼前发黑,咕咚一声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陛下!”黄门惊呼一声,伏在地上,摇晃赵桓。赵佶忙命人去传太医。不多时太医赶到,为赵桓诊了脉道:“陛下宽心,太子殿下只是一时痰盛昏厥。臣有专治此病的成药,殿下服用之后,不过一夜便能痊愈。”
赵佶喃喃道:“好!好!快快服待太子服药。吓死朕了……”
……
宣和七年腊月十三,清醒过来的赵桓在垂拱殿接受了百官的朝拜。随即他发布了人生的第一道圣旨:尊赵佶为教主道君太上皇,退居于龙德宫;尊郑氏为太上皇后,居于撷景园。以少宰李邦彦为龙德宫使,蔡攸为副使,随时恭奉道君太上皇的旨意。以太子妃朱氏为皇后。大赦天下,改明年为靖康元年。
又过了两天,赵佶便在李邦彦、童贯、高俅、蔡攸等人的护送下,匆匆离开汴京。而同时,京中的亲王贵族、富豪巨贾也纷纷出京,一时间通往江南的驿路之上,人头攒动,喧声鼎沸,人人争欲先走。
而北面,金军已经渡过黄河。朝京城最后一道防线大名府而来。不过大名府有重兵把守,金人攻了几天之后,发现不能快速破城,便放弃攻城,绕过大名府,朝汴京而来。
这几天里,赵桓也在耿南仲、吴敏等人的策划下,调整着京中一些重要的职位。唐恪、李纲、种师道等被贬之人获得重新启用。
时间便在这种紧张的备战之中飞逝而过,新年的不知不觉地到来,历史正式进入靖康元年。
新年的第一天,金兵已经抵达京城之北的陈桥驿。(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三六二章 战和
(全本小说网,。)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靖康元年的初一,汴京之中的氛围却是清淡至极,为了侦听敌情,便连爆竹也被禁止燃放。不过为了祈求上天庇佑大宋躲过金人这一劫,保佑家人平平安安,京城之中的百姓还是家家户户贴了门神,焚香祈祷之类的活动就更不必说了。
睿思殿里,新皇赵桓却是连拜年的基本礼仪都顾不得,就更不必说像自己的老子赵佶那般出去与民同乐了。金人马上要兵临城下,即便是新年的第一天,他也要与一众大臣商议出个对策来。
经过十几天的调整,如今他也建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班子:李邦彦任太宰,张邦昌、赵野为少宰,左右丞分别是吴敏和李纲,而知枢密院事则是唐恪。这几个人,除了李邦彦是赵佶亲信,其他人或是赵桓的老师,或是他原先太子一系的重臣。李邦彦虽为太宰,但事务基本是伺候太上皇,故而真正的国事也都掌握在赵桓一系的手中,也应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俗语。
“陛下,何灌统领最新的战报到了。”黄门顾不得赵桓与众臣说话,手举一份战报闯进殿里。
赵桓忙站起打开战报,然后颓然坐下:“金兵打到了陈桥驿,不出三日便可兵临汴京。”
众臣一阵吵嚷,张邦昌高声道:“陛下,不能再犹豫了。这些天里我等也查看了京城的兵备。凭咱们京中不足两万的禁军,难言能够抵挡得住金人的攻城。唯今之计,应尽快派出使者与金交涉,尽量避免刀兵相见。”
“众卿家有何见解?”
“臣与张少宰所持相同。为天下生灵计,莫如派出一介之使。至于停战的条件嘛,臣以为可以增加岁币,但不可割让州郡。”
“事不宜迟,臣赞同尽快遗使议和。”
唐恪等人也附和道。
“臣有不同意见!”见众人无人言战,议和之事将成定局,隐忍已久的李纲大吼一声,“陛下切勿以为金兵不可战胜,只要咱们京中百万军民同仇敌忾,区区不到三万的金兵有何惧哉!而且这天下城池,哪里还有比得上汴京坚固的吗?只要陛下激励将士,慰安民心,誓死与士民因守京城,金人岂有破城之理?”
“誓死固守?这谈何容易?这些年来朝中财政拮据,京墙已有多处失修,如何能够坚守?万一金军破城,谁来担这个后果?此事还请陛下谨慎决策,一招不慎,悔之晚矣!”张邦昌带着不屑的神情看了李纲一眼。
李纲冷笑一声,反驳道:“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咱们京中百万士民,只要心齐,便人一人扔把土块,也能将金军埋了。何况京中城防虽有失修地方,但这几年里也有加固之处,便如城墙之上每隔十丈便加筑一处堡垒。只要在这些堡垒之处架上硬弓强弩、犀利火器,敌人休想用云梯从墙上攻入。金人劳师远袭,必不能久,等到勤王之师到来,京城之围自然而解。”
几个主战派的大臣也称李纲言之有理。
赵桓似乎从李纲身上看到了一些希望,接着问道:“何人能带兵坚守京城?”
李纲厌烦张邦昌等人的嘴脸,冷哼道:“先帝与陛下耗费官仓禄米,养了一群硕鼠之辈,平日里盗食无厌,到了朝廷用人之际,还能有谁肯忘室家之业,为陛下抛头殒命者?”
张邦昌自然知道李纲是在讽刺他,李纲话间刚落,他便厉声问道:“莫非满朝只有你李右丞能为陛下分忧?你说得倒好听,难道你能带兵御敌?”
李纲轻蔑地看了张邦昌一眼,慨然道:“陛下若不以臣为庸懦,臣愿意整饬京城兵马,以死报国!”
赵佶见终于有人敢出来揽责,大声赞道:“好!自今日起,朕命李纲为东京留守,赋其财权、民权及调动汴京一应军队之兵权。李爱卿现在就可以上任,待朕稍加整顿,先到西京暂避一时。朕希望各位臣工务必戮力同心,协助李爱卿守卫京城。”
李纲一听差点便喷出一口血来,其他大臣也禁不住惊呼阻止。此时不管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至少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那便是皇帝万万不能离京,否则无论是守城还是议和,都要打上极大的折扣。
“陛下此时不能离开京城。”李纲性子急,大声劝道,“大宋的宗庙社稷、百官万民都在这里,陛下一走,还怎么云激励将士,慰安民心?当年唐明皇南幸,致使安禄山趁势杀入长安,国本大摇。倘若明皇能坚守帝都,军民心有所属,安贼未必能攻下长安。我朝真宗之时,陈尧叟、王饮若鼓动真宗南逃金陵成都,被寇准坚决拦下,力促真宗北上亲征,结果是军心大振,节节取胜。如今的形势与那时完全相同,陛下在则汴京在,陛下离开,则汴京倾危矣!”
赵桓有些不耐烦,摆手道:“李爱卿只管行使东京留守之事,朕的行动,由朕自定。”
李纲却是半点不退,他跑到真桓座前跪地劝道:“陛下就不想想当年陈玄礼策动六军不发之事吗?如今禁军的父母妻子皆在京城之内,万一他们中途散归,谁来保护陛下?况且金兵已经到了陈桥驿,离汴京只有咫尺之遥。万一他们得知陛下西幸,派出健马疾追,陛下将如何抵御?”
赵桓一听,果然害怕,再想想太上皇不正是为了留一位皇帝在京中,才让位于他的么,他总不能接着再让位于自己的儿子吧。于是也便无奈地摇摇头道:“也罢!朕便与你李纲豪赌一把,留在汴京,为你加餐鼓气。”
李纲见赵桓答应留在京中,忙高呼道:“陛下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既然事情已经定住,赵醒也即下令退朝。不过便在众臣正在退出大殿之时,赵佶却又令黄门将张邦昌招了回去单独奏对。李纲无奈地叹上一口气,他知道赵桓定是不敢完全相信自己,招张邦昌回去,还是商议与金和谈之事。
见李纲摇头叹气,一旁的唐恪慢下步来,走到独行的李纲身边,劝道:“伯纪也不必失望,号召京中军民誓死抵抗自是要做,但如能花些钱财换得和平,也不失为上上之策。”
唐恪与李纲曾一同在江南共事,两人关系终究要近上一些,不过李纲向来性子火爆,见唐恪也是一味支持和谈,便反驳道:“和谈?你见过能够喂饱的狼吗?即便金人此次撤兵离去,那他明年还会来!只有将他们打疼了,打怕了,他们才不敢踏入大宋一步!”
唐恪了解李纲性情,也不恼怒,却继续劝道:“这道理为兄自然懂得。可这朝政这些年里被蔡京、王黼等人祸害已深。伯纪所言君臣齐心、士民协力便可守住京城,打退金军,虽然是事实,可如今朝野,要做到这点何其难也?唉!如果能先用和谈让金军退去,陛下还有我等便有了重振朝纲的时间,那时金人若再来攻,满朝上下自是同仇敌忾,不给金人任何机会。”
李纲虽觉唐恪说得有些道理,但如此懦弱的策略还是让他十分憋屈,他长叹一声,道:“你们这些人总喜欢玩心思、图长远,在下可没有那份闲心!算了,你们走你们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说罢,李纲便大步朝宫外走去。
“伯纪,伯纪!你这是去哪里?”唐恪追上两步,还想再劝几句。
“找人问计!”李纲挥挥手道,“有人用自家的钱修了那么多的城防工程,自是早料到会有今天。如今他还留在京中,不曾逃离,肯定是有退敌之策,你说我该不该去问问他?”(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三六三章 问计
(全本小说网,。)
“你说我该不该去问问他?”李纲说罢又大步向前走去。
唐恪也不再追,待李纲走远,他才摇着头叹道:“坚守待援,即便你能守得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