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假太监 >

第67部分

明朝假太监-第67部分

小说: 明朝假太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贺世贤老脸一红,挠了挠脑袋道:“这帮兔崽子,太不给老子涨脸了,明天非得好好操练他们不可”

    “好了,诸位将军都在,借你地方跟各位唠唠,老子最烦的就是文官,有他们在,说话都别扭”

    听了叶珣的话,众将不由轰然大笑,绷紧的神经也不由放松了些,要知道叶珣那七杀令,可基本都是冲着军队来的。

    来到贺世贤的中军大帐,叶珣刚坐好,窦承武就上前抱拳道:“末将刚刚多有得罪,还望公公海涵”

    “你要这么说,我就瞧不起你了,你是一根肠子通到底的军人,心里有疑问当然要问,而且问的切中实际”

    叶珣说到这环视众将一眼,祁秉忠和阿勒坦都不在,在坐的也都是汉人将领,遂继续道:“诸位都不是外人,有些话我也不妨直说,谁都知道,自古以来,不论是女真还是蒙古,皆有亡我汉人之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

    “萨尔浒一战,我军精锐尽失,若这个时候我们还四面树敌,诸位将军细想一下,辽东还有希望保住吗?”

    “如今朝中党争不断,陛下虽有图治之心,无奈处处受文官掣肘,而我等世受皇恩,若再不能为陛下分忧,还有何面目自称大明之臣?”

    “军人的价值体现在战场上,我希望各位回去之后,加强训练,争取早日练出一支强军,然后我们携手平建州、踏草原,扬我大明国威于万里之外”

    真他娘的费劲,原来思想教育这么难啊!

    叶珣这番话把在场的众将说的血脉沸腾,恨不能马上就同敌人大杀一场。

    其实大道理谁都懂,但得分谁说、分在什么场合说。

    大明的武将已经被文官压制的都快喘不过气来了,但碍于各种制度,却不得不向文官低头,心中早就期盼有个能为他们出头的大人物出现。

    叶珣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而是来自皇帝身边的内侍,他的话很大程度就代表了皇帝的态度,也就是说,皇帝心里是向着他们这些武将的。

    “公公,下命令吧!这次由您领军,咱们带兵直捣老奴的老巢,这次定要将建奴斩尽杀绝”

    这番话几乎是众将一口同声地吼出来的,可见他们的心情是何等激动。

    “不急,上兵伐谋,老奴虽然两次栽在我手下,但他的军队并没有太大损失,如果我们现在发动强攻的话,即便取胜,也是惨胜,那这仗打的还有什么意思?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强兵、富民,只有让我们的府库充裕了,再无任何后顾之忧时,才是一举荡平建州之时”

    这时广宁总兵李光荣插嘴道:“公公,我军驻地紧邻蒙古部族,而且这些部族对我大明还算恭敬,若按公公以战练兵的策略,我军该去何处寻找敌人?总不能对这些蒙古部族下手吧?”

    叶珣微微一笑,道:“我之前说了,杀良冒功的事是绝不能做的,就是蒙古人也不行,不过附近的蒙古人友好,不代表其他蒙古部族也都是我大明的好朋友吧?”

    叶珣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李光荣那还不明白,当即点头答应。

    见众将都不说话了,叶珣环视众将一眼,沉声道:“还是那句话,即日起停止一切大规模军事调动,以我的手令为准,不论对那方作战,均以小规模的袭扰为主,并要轮番上阵,以达到练兵的目的”

    随着叶珣的话音,众将再次齐声道:“谨遵公公将令”

    看着众将恭谨的表情,叶珣心道:“对不住了袁大人,来了就好好做你的光杆司令吧!”。。。

 第143章 反间

    窦承武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随着叶珣借粮给科尔沁部的消息传出后,距离辽东近些的蒙古各部也都闻风而动,开始纷纷涌向沈阳找粮食。全本小说网;HTTPS://。m;

    叶珣还是在铁岭那套打法,对来借粮的蒙古部族来者不拒,但条件也同样苛刻,要么是建州女真的人头,要么就留在沈阳打工,想要把粮食糊弄走?门都没有!

    想闹事的蒙古部族不是没有,由阿勒坦亲自带队,对那些不服从管教,甚至是一些打家劫舍的个别蒙古人,直接砍了脑袋。

    待沈阳城头挂起一串蒙古人的人头后,那些企图不劳而获的蒙古部族们,终于消停下去,老老实实地服从沈阳官府的安排,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春耕已经开始,什么加固城墙、修整街道等等,需要劳力的地方多了。

    胡久成采购的粮食已经陆续运到,而且万历的一百万两银子也已经在路上,所以叶珣现在虽不敢说财大气粗,但短时间内是不缺钱粮了。

    但叶珣当然不能等着坐吃山空,随着军队的增加,未来的军费开支也将是一笔天文数字,所以必须未雨绸缪才行。

    好在很多来借粮的蒙古部族还算懂事,都没有空着手来,各种毛皮草药什么的,都没少往叶珣这划拉,将来这些东西运去京城,也会换来一笔不小的收入,而这也未尝不是一条来钱道。

    不知怎么,叶珣脑袋又冒出王登库的身影,记得后来是满清八大皇商的,现在才弄倒一家,还有七家呢,这些汉奸的家财可是不弄白不弄。

    可剩下这七家都在山西,已经出了辽东的管辖范围,想要抄他们家怕是不行了,不然只会便宜了其他贪官。

    看来这事得找个知根知底的人去才行,嗯!可以问问胡久成,这家伙对山西那边应该知道的不少。

    叶珣正琢磨怎么算计那些资助建州的汉奸们,忽有侍卫来报,府衙外来了个李姓的中年人,说是有重要事情必须要当面向叶公公禀报。

    姓李的?

    听到这个姓氏,叶珣的心没来由地加速跳了一下,他把李成梁的后人祸害的不轻,所以听到来找他的人姓李,心里难免有点小小的波动。

    让侍卫把来人带进来,却见是个下人模样的人,身上也看不出有功夫的样子。

    来人进来后,就直接给叶珣跪下了,边磕头边道:“小人李二,参见叶公公”

    “你是谁?找我有什么事?”

    每天来找叶珣的人多了,他根本没时间挨个接见,今天是这个人命好,恰巧叶珣有时间。

    李二左右看了看,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叶珣皱了皱眉头,道:“有什么话直说无妨,这些都是本公的兄弟,不会把你的话传出去的”

    李二咬了咬牙,低声道:“公公恕罪,小人是奉李永芳将军的命令前来拜见公公的”

    李永芳?

    听到这个名字,叶珣不由吓了一跳,后金建国之初有两大汉奸,一个是李永芳,另一个是佟养性,不过后来一查,佟养性的先祖并非汉人,而是纯正的女真人,所以给他扣上汉奸的帽子就有点不合适了。

    李永芳派人来找自己干什么?莫非他想投降?历史上这家伙好像还用这招忽悠过王化贞吧?

    无数个疑问涌上叶珣心头,而这件事也确实不能让太多人知道,挥手命左右退下,沉声道:“李永芳要你来干什么?”

    “我家将军深知罪孽深重,所以欲献抚顺关,将功补过,还望公公成全。。。”

    接着李二把李永芳的心思完完全全地向叶珣说了一遍,随即又奉上李永芳的亲笔信。

    叶珣接过信却没有立刻就看,因为他根本就不认识李永芳的字,所以看也是白看。

    命李二站起身来,叶珣坐在椅子上,却久久没有说话,严格来说,李永芳出的这个主意确实够阴损,可以说是反间计的一种,只是这种计策用在熊廷弼身上或许管用,但用在叶珣这样一个披着太监外衣的人身上,可就有点不合适了,更何况叶珣刚刚打败了努尔哈赤的进犯,即便朝中那些没脑子的御史们胡乱攀咬,万历也肯定不会相信的。

    不过叶珣却觉得这未尝不是一次机会,一次迷惑皇太极的机会。

    其实不单是抚顺关,在李成梁时代,宽甸等六处土堡,就被李成梁主动让给了努尔哈赤,后世有人说李成梁这么做是为了减少伤亡,也不知道给出这个解释的这位砖家是怎么想的,国土再辽阔,可有一处是多余的吗?

    没了宽甸等处,明军就等于失去了战略纵深,所以在叶珣心中,抚顺关并不是最重要的,拿回以宽甸为中心的六处土堡,才是他最想要的。

    但叶珣估计,这件事李永芳怕是做不到,因为努尔哈赤也同样知道宽甸等处的重要性。

    沉吟片刻,忽地一笑道:“李将军即有此心,咱家自会替他转奏陛下,不过抚顺关就不需要他出面了,咱家有更重要的事交给他做,若能做成,可抵十座关城”

    “叶公公请吩咐”

    “挑拨皇太极与莽古尔泰的关系,直到让二人势成水火”

    其实谁都知道,莽古尔泰一直就与皇太极不对付,但因为上面有努尔哈赤压制,所以这种情况一直都比较隐晦,而叶珣需要李永芳做的,就是让他们兄弟之间的这种矛盾明面化。

    一个内斗不止的女真,才最符合大明王朝的利益,同时这边再有各部明军不断地给建州女真放血,相信用不了多久,后金这个看似强壮的蚂蚁,就会被叶珣彻底踩在脚下。

    李二终究是个下人,对叶珣的话似懂非懂,不过他却是李永芳最忠实的家人,在领了叶珣的指令后,就直接告辞离开了。

    叶珣沉吟片刻,命侍卫传来一个书吏,然后由他口述,书吏执笔,给万历皇帝上了一份奏折。

    所谓害人之心得常有,防人之心更不可无。

    叶珣在奏折上直接向万历禀报了皇太极将要行使的反间计,所以建议万历,一旦有人在这件事上做文章,就把这个人派到前线来,让其体会一下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

    叶珣这边的奏折还没写完,就有侍卫来报,新任辽东经略袁应泰大人已经到了辽东,并传令叶珣即刻前去觐见。

    听了这个禀报,叶珣不由拍了拍脑袋,刚搬到沈阳,一个事接一个事,竟然把这位袁大人给忘了。。。

 第144章 微服

    袁大人很生气,后果严不严重?还不知道。全本小说网;HTTPS://。m;

    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傲气,尤其是大明的读书人,一个个尾巴都快翘到天上了,眼睛李根本容不下别人。

    像袁应泰这样有大学问的文官,又怎会把一个太监放在眼里?哪怕是这个太监立过很多功劳,在他的眼里,同样跟那些武将一样、一文不值。

    按照袁大人的想法,他到了辽阳后,叶珣这个镇守太监,应该率领辽东的文臣武将出城三十里迎接,在被他各种打压后,老实地靠边站,然后再由他袁大人在辽东大展拳脚。

    要知道袁大人在来之前,可是跟那些同僚们吹过牛皮地,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辽东稳定下来,继而平定建州。

    理想是美好地,现实是残酷地,到了辽阳,这位袁大人才惊奇地发现,除了辽东经略司的一些属官,别说是叶珣这个镇守太监了,就连各城的主将都一个没见到。

    袁应泰虽然自视甚高,但毕竟官场沉浮多年,在听说叶珣之前曾召集各地总兵主将议事,立时就想到问题可能是出在叶珣身上,不然辽东这些文武官员不会这么不拿他这个经略当回事。

    在召见了辽阳总兵张承基后,袁应泰更加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张承基很客气地告诉他,没有叶公公的手谕,辽东各地的官兵,不得调动一兵一卒。

    事情到了这里,袁应泰那还不明白是叶珣在从中作梗?立刻就让人给叶珣下条子,招叶珣来辽阳回话。

    尽管叶珣一百二十个不愿意,可他却不得不去见袁应泰,历史上因为熊廷弼与王化贞不和,最终导致辽东尽失,叶珣是绝不会走上那条路的。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也把袁应泰挤走,但这种事操作好还行,不然很容易引起皇帝的反感,得不偿失。

    把沈阳这边的事简单安排一下,叶珣立刻飞马赶奔辽阳,在辽阳见过袁应泰后,他将开始第一次巡视辽东各军,这是之前就定好的。

    就在叶珣离开沈阳的时候,一条消息也开始在沈阳乃至辽东悄悄蔓延。

    叶珣要与赫图阿拉讲和了!

    流言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极强的杀伤力,因为人就是这样,不管真假,都爱传,而且还越传越走样。

    叶珣到了沈阳后,除了那些武将,文官们对他并不感冒,甚至是有些抵触,所以在听到这些流言后,不但不加阻止,而且还帮着添油加醋。

    一时间,叶珣要跟女真讲和的消息越传越邪乎,甚至连叶珣要投降的传言都出来了。

    这种事自然瞒不过无孔不入的锦衣卫,而且在叶珣的提点下,铁岭那位锦衣卫王百户也被调到沈阳,并提升为副千户。

    锦衣卫是玩阴谋的老祖宗了,王百户一面派人暗中调查流言的源头,一面派人飞报叶珣,只待叶珣一声令下,就要全城抓人了。

    叶珣接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在辽阳城里了,不过他也没见到袁应泰,理由是袁大人下乡考察了。

    叶珣当然明白袁应泰这是在报复他,不过却也不急,因为这件事本就是他做的不地道,但没办法,他必须把军队牢牢抓在手中,令出一门,才会打胜仗。

    接到王千户的传信后,叶珣只是微微一笑,该来的总是要来,而且趁这机会不妨让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跳梁小丑都跳出来,也好将他们一网打尽,免得整天被他们惦记。

    当即命送信的人传话给王千户,静观其变。

    既然袁应泰不愿见自己,也不能在这干靠啊!干脆去辽阳大营转转,原本也是打算要来的。

    叶珣到辽阳的消息,并未通知辽阳军方,所以也可说他这是一次微服私访了。

    辽阳作为大明在辽东的治所,一直都有重兵把守,同样是总兵,张承基这个总兵的含金量却比贺世贤要高上一些。

    叶珣到达营门外的时候,刚好是午饭时间,只见营门外已经聚集了很多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那有半分军营威武森严的样子,整个就一菜市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