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要塞之贼主天下 >

第94部分

要塞之贼主天下-第94部分

小说: 要塞之贼主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冉武说完之后,手中长刀扬起,身后的五千骑兵顿时张弓搭箭,对准了包围圈中的明军士兵。

    一员副将从怀中掏出一支信香点燃,举在手中。一旦这支香燃尽,便是大战爆发之时。

 第五十一章 曹变蛟的抉择

    冉武之前的话已经基本上瓦解了明军残兵的斗志,现在又下了最后通牒,那一根细细的线香此刻成了所有人注视的焦点。

    看着香头的红点一点一点向下蔓延,明军残兵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若不是曹变蛟一直以来的积威还在起着作用,恐怕此时早已经有人扔下武器投降了。

    曹变蛟看着那根向下燃烧的线香,又缓缓转过头看着自己身后这些已经士气全无的士兵,终于苦笑一声,一口鲜血忍不住的喷了出来,身子一歪向马下栽了下去。

    他的骄傲不允许他投降,急火攻心和绝望之下那口心头血终于喷薄而出,耗尽了他最后的坚持。

    “大人!”

    “将军!”

    周围的一群亲兵急声大呼,跳下马去纷纷去扶曹变蛟。

    冉武一愣,本以为马上要展开一场厮杀,自己那一番心理攻势算是白费了,却没想到曹变蛟竟然在这个节骨眼上吐血昏迷,这倒是一个好机会,当即振声大喝道:“曹变蛟已死,尔等还不快快投降!”

    曹变蛟昏迷落马这一幕所有人都看在眼里,那些因此发愣的的明军士兵被冉武这一声大喝一下喊的回过神来了。

    既然曹总兵已死,那要投降自然就没有了阻碍。

    一个士兵扔下手中的长刀,卸下背上的弓箭,甚至连靴子里的短剑匕首也抽出来扔到了地上,然后跳下马抱着头蹲在了地上。

    有人带头,投降之势迅速的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士兵扔掉武器,跳下马抱头蹲在了地上。

    一炷香刚刚燃尽的时候,绝大多数士兵都扔掉了武器投降了。

    现在在他们心中,这场战斗根本是错误的,毫无必要的,因此向一个比明军更强大,而且还同是汉人的军队投降也没有什么难以接受的。

    最后,还站着的就只有曹变蛟旁边围着的两百名亲兵了,也就是他的家丁。

    这些人是曹变蛟用自己的钱养活武装起来的士兵,他们眼中没有朝廷,没有大义,只有曹变蛟,所以他们对于曹变蛟的忠诚是最高的,与曹变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此刻他们看着一个个袍泽都下马投降,都握紧了手中的刀,面朝外,围成了一个圈,将面如金纸,昏迷不醒的曹变蛟围在了中间,一个个眼中闪着决绝的光芒。

    冉武看着这些人的神情,就知道这些人很难劝降,因为他们都属于死士。死士不惧死亡,奈何以死惧之。

    他摇了摇头,缓缓举起手来,准备下达冲锋的命令的时候,忽然听到曹变蛟的亲兵围起来的圈子之中爆出一声虚弱的声音:“且慢!”

    冉武举在空中的手停了下来,没有挥下,冷冷的看着从圈子中间摇摇晃晃站起来的那道身影。

    那是曹变蛟,他在他的部下们即将赴死最后一瞬醒了过来,面色惨白,面带悲戚之色,拨开围着他的亲兵,拄着手中的长刀踉踉跄跄的走出来,一步一步的挪到了冉武马前十步之外才停了下来。

    他摘下头盔,扔在了地上,又将手中的长刀刺入地上,用来支撑他虚弱的身体,抬起头看着冉武,苦笑一声道:“我从来没想过我会败在你们手中,而且还败的这么狼狈,这么迅速。我真的不明白,什么样的人能够带出你们这样一支强横的军队来!那个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我不甘心,不甘心啊!我曹变蛟轻易不会认输,今天我同样不会认输。不过你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我没有理由让这些将士陪着我去死,他们要死也要死在杀鞑子的战场上。所以我投降了。你记住,我投降不是因为我怕死,也不是因为我认输了,我只是不想这些兄弟们因为我送命。不过你们也别高兴的太早,督师大人的三万大军很快就会到了,谁输谁赢还不一定。我要亲眼见到你们失败的那一天。”

    冉武微微一笑:“你还好没有愚蠢到不可挽救的地步。而且你永远不会看到我们失败的那一天。你看到的将是我家主公带着我们把江家军的大旗插遍天下每一座城池,每一块土地上。你不相信的话,你就好好活着,等着看那一天的到来。”

    曹变蛟愣愣的盯着冉武看了半天,确定他的语气很认真很真诚之后,半晌才吐出一句:“好,我等着那一天。”

    然后他缓缓转过身去,对着那两百多名仍然举着武器的亲兵嘶吼道:“兄弟们,你们做的很好了。现在放下手中的刀枪吧。我们来辽东是来打鞑子的,既然现在有人比我们更适合打鞑子,那我们就好好的看着他们是怎样将鞑子杀光的,你们,跟我一起好好看着!”

    那些亲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于哐啷哐啷扔掉了手中的武器,抱头蹲在了地上。

    “你是个爷们。”冉武对着曹变蛟的背影说了一句,然后缓缓将手放下,转身策马走了。

    身后自有将领们去捆绑俘虏,打扫战场,收拢那些跑散的战马。

    按照事先的战术安排,掐头去尾的目标已经完成,明军一万前军一万后军都已经全军覆灭,现在就剩下了袁崇焕亲率的三万中军了。

    整个出征的明军已经五去其二了,剩下的就是要对袁崇焕的三万人马的包围了。

    冉武叫过一名百夫长吩咐道:“回去禀报主公,就说明军前后两军共计两万人都已全军覆灭,洪承畴,曹变蛟先后被我军俘虏。本将将率本部人马袭扰迟滞袁崇焕中军,请主公带领主力在预定地区布阵阻截明军,同时让山甲将军带兵过来收拢押解俘虏。另外,洪承畴和曹变蛟的总兵大印一起带回去给主公。”

    “诺!”百夫长轰然领命,收拾好东西带着冉武的身份令牌带着几骑随从飞一般的向西北而去了。

    百夫长走后,冉武高居马上,将目光投向了东南方向,那是袁崇焕大军来的方向,自言自语道:“袁督师?现在到你了,希望你不要太让我失望。”

 第五十二章 让大明皇帝心焦的密报

    大明皇帝姬正德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已经二十七年了,这二十七年来,他殚精竭虑,宵衣旰食,用尽全部的精力去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只可惜大明帝国在蹒跚前行了二百多年后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时刻,他的一切努力都没有办法让帝国起死回生,只能延缓帝国的灭亡,让它苟延残喘而已。

    姬正德心中很清楚,祖宗留给他的这个庞大帝国从根子上早就腐烂了,就算是太祖复生也无回天之力了。

    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外有满清铁骑不断叩边,内有流寇肆虐涂炭天下,各地频发的干旱,蝗灾,水灾,地震,每一次的发生都让这本已经摇摇欲坠的帝国更加的向灭亡靠近了一步。

    前半年流寇声势浩大的时候,一度都有兵锋直指京城的趋势,那时候的他都差点以为自己要做亡国之君了,甚至连遗诏都写好了。

    幸好天可怜见,给他送来了一个有勇有谋,勇于任事的袁崇焕。在袁崇焕的指挥调度之下,纵横天下无人能当的最大的两支流寇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被堵在了商洛的大山里苟延残喘。

    眼看着最让他头疼的流寇问题就要平息了,姬正德感觉自己病痛缠身的龙体都精神了很多,胃口都好了很多。

    甚至一天晚上还宠幸了一个服侍他的宫女。要知道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他都没有宠幸过任何一个嫔妃了,更何况说一个宫女,这件事让宫中的人们私底下议论纷纷,都说皇帝发了第二春了。

    可是不等流寇问题彻底平定,辽东的鞑子又不安分,出兵攻击大同城。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攻了两天没攻下,最后匆匆撤兵了。

    可是这件事让心情刚好起来没几天的大明皇帝又上火了,急吼吼的把自己寄予厚望的袁崇焕又给调到了辽东去,希望他能如平定流寇一般平定辽东的鞑子。

    而且袁崇焕本人也信誓旦旦的立下军令状,说可以五年平辽。平定流寇的功劳让姬正德觉得满朝文武都是草包,天下只有袁崇焕一人可以信赖,于是对袁崇焕各种加官进爵,并且亲自在德胜门送他北上大同,那份殊荣真可谓天下独此一份。

    袁崇焕去了辽东两个月,虽然没有捷报传来,但是流寇的事情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李自成和张献忠全部投降,剿寇大军已经各自回了本省,天下间除了辽东,好像突然就这么风平浪静了。

    这让姬正德心里一下子放宽了,这些日子的笑容明显都多了些。虽然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的奏表还在源源不断的从各地送上来,可是在姬正德看来这些都不要紧。

    只要平定了流寇,然后袁崇焕再用五年时间平定辽东的话,自己心情一好,说不定还能再活个十来年。

    只要内外平定,没有大事发生,姬正德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再让大明帝国继续传承下去,至少可以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他完整的交到子孙手中。

    可是前两天的一封由锦衣卫送上来的密报让他这心里又开始泛起了嘀咕。

    根据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的禀报,这封密报是锦衣卫大同千户所千户沈炼通过锦衣卫的通道秘密报上来的,

    密报的内容是说在辽东出现了一支抗清义军,这支义军战斗力十分悍勇,跟鞑子作战数次,每次都是大败鞑子,并且斩杀了鞑子汉八旗大将佟养性,而且奇袭了辽阳城,短暂的将明军丢失打五年之久的辽阳收复,最终迫使正在进攻大同城的鞑子撤军。

    而且这支义军在鞑子南下的时候,还四处收拢庇护辽东百姓,使百姓免遭鞑子屠杀掳掠。

    鞑子恼羞成怒,出动三万大军在其睿王多铎的带领下围剿这支义军。义军在其首领江川的带领下力克鞑子大军,生擒鞑子大将鳌拜并且施以车裂之刑,以解民愤,最终迫使鞑子撤军。这次大败使鞑子内部开始不稳,蒙古各部以及朝鲜都开始蠢蠢欲动,鞑子忙于安定内部,因此无力南下。

    而且这支义军粮草自筹,兵器盔甲自行打造,全部都是其首领江川散尽家财才拉起来的一支义军。而且义军纪律严明,仁义爱民,没有抢掠过任何百姓,仁义之名在百姓之中交口称颂。

    而且义军首领江川每每救护百姓之时,都以大明天子之名而行。江川屡屡提及,自己一心报国,想为国征战,但是却苦于报国无门,只能散尽家财自行组织义军以抗击满清鞑子的暴虐。

    看到此处,大明皇帝激动的拍着御案大呼真乃义士也。

    要是这样心怀朝廷的义士再多一些,那什么流寇鞑子何愁不平,天下何愁不安定。

    看到此处,姬正德已经起了爱才之心。这乱世之中,他现在最缺的就是会打仗的人才。现在这个人才就摆在了自己眼前。

    而且这个人才还一心报国,知道朝廷困难,都不找朝廷要一丝一毫的银钱,散尽自己家财筹建义军,这种胸怀更是天下少有。

    最难得是这位每次庇护百姓的时候都以自己这个大明皇帝的名义去做,让百姓们感念皇帝的恩德,朝廷的恩德,这种不贪功,不求名的义士真是天下无双。

    这简直都可以称为国士了,姬正德如此在心中赞叹道。

    可是看到密报的最后面,却让他眉头皱了起来。

    密报上说大同督师袁崇焕听闻义军之名后,心生嫉妒,诬以贼寇之名,要求义军首领江川自缚投降,江川怒而拒绝。

    因此袁督师决议带兵围剿义军,此事大同百姓已经议论纷纷,都为义军鸣不平。臣沈炼恐生出祸端,让报国义士寒心,让天下百姓寒心,故特将此事始末报与陛下,请陛下及时定夺,以免造成萧墙之祸,为鞑子所趁!

    看到此处,姬正德虽然略有不信,但是一想到自己信重的那位袁督师的确不是个心怀宽广的人,这种事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一个是抗清义士,一个是自己信重的大明督师,这两个马上就要打起来了,现在唯一能制止的就是自己这个皇帝了。

    可是如何制止调教呢?他一时有点拿不定主意了。

    人老了,很多时候就没有年轻时候那种果断明晰了。

    “传几位内阁大学生来东暖阁议事。”皇帝想了想,对着旁边伺候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吩咐道。

 第五十三章 大明皇室的魔咒

    不多时,大明内阁首辅温体仁和其他四位内阁大臣都到了乾清宫东暖阁。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弯着腰轻轻走进里面的暖阁,对正在榻上闭目小憩的皇帝轻声唤道:“陛下,几位阁臣都来了,在外面候着呢。”

    老皇帝慢慢睁开眼睛,伸出一只手,王承恩赶紧上前去扶着皇帝的后背将他搀扶起来,然后在后腰处塞了一个软垫子,让老皇帝靠着坐了下来。

    “承恩呢,朕可真是老了啊,这白天瞌睡越来越多了。”老皇帝一边用手捶着腰,一边絮叨着。

    “陛下可一点都不老,正是春秋鼎盛的时候,天下臣民可都盼着您万万岁呢。”王承恩接过话头陪笑着道。

    “你这个老王,就知道说这些话糊弄朕。这天底下哪有什么千岁万岁的人呢,朕能活到现在都已经不亏了。你可知道,我姬家的列祖列宗们从来没有活过四十岁的,朕算起来都是活的最久的一个了,已经知足了。就在刚才,朕还梦到了先帝跟朕说话,说朕也该放手把这担子交出去了,让朕和他们一起去那个地方享清福呢。”

    老皇帝指着也是双鬓白发苍苍的王承恩笑骂了一句又絮絮叨叨的说开了。

    王承恩从皇帝当皇子的时候就开始侍候他了,听见皇帝的话,不由的鼻头一酸,跪下来带着哭腔道:“陛下,您可别再说这些话了,这宫里宫外,天下臣民都指着您呢。”

    老皇帝看着这个跟了自己一辈子的老内侍,心中也有些酸酸的,摆了摆手道:“好了,朕不说了,你也别掉泪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