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东汉末年 >

第113部分

重生东汉末年-第113部分

小说: 重生东汉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豪门子弟非但家学渊源,其自身修养也普遍要高出寒门士子许多的。在家族长辈的耳濡目染下,其对于朝中的掌故和密辛的了解也愈加详尽,故,其行事也会更加符合官场规则。而寒门士子或者才学足够,道德也高尚,其对于朝中掌故和官场规则的了解较之豪门子弟定然是颇有不如的。因此其行事便会有许多不确定性,而在半步都不能行差踏错的官场上,这种不确定性便是招致祸端的根源。

    正是举主与门生故吏这种互相联结,荣辱与共的关系,导致了下层士人的上进之路被基本堵死,除非有极大的机缘,其命运的上升之路是会触摸到顶点的。而这种社会关系,则导致此时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极为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豪门大族的巨大势力,使得东汉王朝枝强而干弱,最终走向群雄并起的局面,东汉王朝也随之灭亡。而这,可能便是王夫之所说:“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的深层社会原因之一吧?

    所以,当众人听到这个将皇甫嵩逼到了悬崖边上的童谣竟然出自其幕府中的阎忠之手时,无不震惊莫名。盖因这种死命坑自己举主的幕僚,在这个时代还是极少见的。

    张飞结巴着道:“难。。。难道是。。。这个阎忠傻,看不到这么深?”

    郭斌道:“阎忠我曾见过,此人见事机敏,经达权变,绝非庸才,要说他看不到这一层,我是不信的。”

    关羽身子前探,道:“难道此人竟与皇甫将军有仇不成?”

    郭嘉道:“幕僚遴选,何其严格?皇甫将军当初身负扶汉重任,于挑选幕僚之时,恐怕更是千挑万选,不将其祖宗三代查清了怕都不会接受的。这个阎忠在皇甫将军幕中身份不低,看来是极得他信任之人。”

    关羽身子晃了晃,颤声道:“难道,难道皇甫将军真的有反心?”

    郭斌看了关羽一眼,他心中知道,关羽为人忠义无双,对于皇甫嵩的仁爱谨慎,尽忠职守极是佩服。因此,在他心中,对于皇甫嵩有反汉之心一事尤其抵触。郭斌不欲给关羽造成心理阴影,而且他知道历史的走向,皇甫嵩起码是没有造反的。因此他会有意识地在讨论会上带节奏,掌握好方向,以防止大家走过多的弯路。

    当下,郭斌咳嗽了一声,道:“虽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可我相信皇甫将军忠义之人,不会真的背反朝廷的。况且,如今下曲阳的官军,皆从洛阳周边抽调,并非西凉人,要他们剿灭黄巾军尚好说,若要背反朝廷,恐怕首先不同意的便是他们!”

    一番话,说得众人直点头。

    郭斌见众人听了进去,心中安慰,继续道:“况且,人之心,最是欲壑难填,保不齐皇甫将军没有反心,而是手下之人为了谋得更高的权位,为了那从龙之功,撺掇、乃至逼迫皇甫将军。”

    关羽大声道:“主公所言在理,定然是如此!”

    郭斌何尝不希望事实如此?皇甫嵩对自己的包容和看重,明眼人都看得见。若非身为官军主帅的皇甫嵩看重,当初在长社城外兵围朱儁帅帐的事情虽然要不了他的命,可也得脱一层皮。而且皇甫嵩对郭斌可谓言听计从,虽然也有他自己的考量在里面,可郭斌知足。

    单说长社城外的近二十万黄巾降军以及广宗城内的黄巾军主力降军的安置,皇甫嵩虽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可最终都是按照郭斌的建议,将他们流放到塞外了事。目前下曲阳的十万降军的安置方法也正在积极磋商,如无意外,他们的命运也是流放塞外。

    要知道,这三个方面的黄巾降军加起来,其总人数达到了近五十万!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长安城“户八万八百;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也就是说,身为西汉都城的长安,其在籍的人口也不过二十四万多。也就是说,皇甫嵩这一念之仁,挽救了两个长安城的人口,而且这些人各个精壮,便是女子,体格亦超过寻常人甚多。

    在这个人口即生产力的时代,这些人可都是极其珍贵的财富啊!

    目前,有了这源源不断的人口注入,张世平与苏双在塞外建城的工作进行得极为顺利。他们利用这些劳动力,又建设了两个新城,互相拱卫,互为掎角之势,其控制范围向外扩展极大,或者可称为另一方面的开疆辟土了。

    目前这三个城市虽然有中原豪族源源不断地粮草支持,可毕竟运输成本太高,自给自足方是长久之道。因此他们开始在塞外烧荒,在三座城池护卫得到的地方开拓荒地,引水灌溉,并广泛栽种树木,以期防范风沙。想来到了明年,粮食的供应就可大部分完成自给自足了。

    这还是多亏了张世平与苏双二人长期在乌桓地界行商,在建城之初,后期人口增多的问题也考虑在其中。他们所挑选的地方有河流经过,水草丰美,却是因靠近长城而没有乌桓人在此聚居,因此于安全上也较有保障。

    通过这塞外三城的建设,郭斌与中原豪族的联系也大大加强了。最初在塞外建设的城池,一切从简,力求先将架子搭起来,故目前已然投入使用。以中原的茶、盐、美酒等消耗品换取塞外骏马、牛羊、毛毡的生意极其火爆,而朝廷所派遣去收取的商税,也为剿灭黄巾之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一切已然初具雏形。

    看到颍川郡豪族支持黄巾军降卒在塞外建城,投入虽然不小,其收益却是极大,中原各地的豪族坐不住了。他们不可能到广宗前线找郭斌,便派人前往颍川联系荀彧,以期能够与郭斌合作,共同参与塞外建城的生意。

    经过郭斌的授意,荀彧代表郭斌与一众豪族达成了协议,然而其收益虽较之颍川豪族虽少了许多,却也称得上是暴利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颍川豪族近水楼台,又是在郭斌崛起之初便有亲密联系的,有些甚至是早就与伏龙山庄有过合作的,他们得利也是无可厚非。

    因此,中原各大豪门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塞外三城,其利不啻亿万,而颍川独得其半。”

    可以说,郭斌目前被天下豪族追捧,被称为“善财童子”,有一大半的功劳与皇甫嵩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也因此,郭斌愿意相信皇甫嵩忠于汉室,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他一把。

    就在郭斌与手下一众文武商议之时,皇甫嵩的帅帐中,也在议事。

    皇甫嵩坐在帅位上,面露不豫,对立在桌案前的人道:“你说说,这童谣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人颌下留着短须,羽扇纶巾,风度翩翩,正是阎忠。

    听皇甫嵩发问,阎忠不慌不忙,缓缓地道:“明公东征西讨,剿灭南北两路黄巾大军,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性命却是危如累卵,忠此举,乃是为了救明公性命!”

    皇甫嵩听了,道:“我手握十余万官军精锐,稳如泰山,哪里又需要你来相救?”

    阎忠道:“明公为人,太也实诚!明公如今手握重兵,黄巾贼寇确然不在话下,可朝中的明枪暗箭,却又如何摆脱?”

    皇甫嵩能做到三军主帅,自然并非一点儿都不懂得政治 斗争的莽夫,他哪里不知道自己手握重兵正是招惹祸端的源头?只是如今黄巾军主力虽然已被剿灭,散居各地的流寇却是肆意而猖獗。受到黄巾之乱摧残的冀州,若是想要尽快稳定秩序、恢复生产,则必须要官军坐镇地方,剿灭流寇才行。否则粮食不足,则易兴盗贼,届时返回家园的流民再次反叛朝廷,那可就真是燎原的星火了。

    因此,他为了不被朝廷忌惮,行事一直极为谨慎,却哪里想得到,阎忠竟然背着他,私底下干出来这么大的事儿来。

 第一百七十四章 汉末第一名将

    要说阎忠,也是皇甫嵩的腹心之人,否则不可能让他进入幕中为军师。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他是凉州汉阳人,要说凉州人而不懂得打仗的,并不多。这是与凉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构成有直接关系的。

    后世赫赫有名的关陇集团,指的便是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这个集团正式形成于北魏时期,而追根溯源,其形成却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自东汉起,羌族时而兴起时而沉寂的叛乱,成为东汉王朝极大的经济负担。这种断断续续的战争形态和东汉王朝对于羌族政策的摇摆不定,使得羌人逐渐内附,并与凉州的汉人互相通婚、杂居,羌汉两族之间的界限便不是那么明确了。

    与此同时,许多汉人家族通过与羌人的斗争,而逐渐崛起。他们打击羌人,同化羌人,也与羌人通婚,被羌人同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大大小小的西北豪族。他们确是汉人,许多人的血缘却混入了羌人的血统,其习俗亦在与羌人长期的共处之中受到羌化。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后世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其母亲便是羌族之中有名的美女。另外,蜀汉之所以给马超以极高的身份,是与其在羌族之中绝高的威望分不开的,蜀汉想要利用马超的关系搬动羌人来对抗曹魏罢了。

    羌人的不断内迁,再加上汉末三国时的军阀混战,汉人大批死亡,到了西晋时,就形成了“关中人口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起源之地关中,曾经的帝国心脏、三辅重地,已经是一半汉人、一半胡人的境况。

    因此,长期与羌人打交道,游离在文明与野蛮之间的西北豪族,既懂得中原文明中的那一套统治制度,又凶猛剽悍,习于兵事。而阎忠作为凉州名士,绝非浪得虚名,他在皇甫嵩的幕府中,为了剿灭黄巾军着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这也正是皇甫嵩对其越发放心的原因。

    皇甫嵩听阎忠问到朝中的明枪暗箭如何躲避之时,却也是一阵默然。

    因为他站的位置比阎忠高得多,看得自然也远得多。他深切地知道,如今隐隐自成一派的西北豪族集团,与中原的豪族有着极深的裂痕。所以他兢兢业业,先是攻略颍川,后是攻略冀州,为大汉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站在高处,勉力将西北豪族重新带入中原。因为他知道,关中实在是太小了,他们的根在中原。如今他在冀州努力维持秩序乃至恢复生产,为的不也是收买人心,为了得到中原豪族的认同吗?

    看到皇甫嵩一时无话,阎忠以为他已然被自己惊到,于是开口道:“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几也。故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几以发。今将军曹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

    简而言之,这一大坨的意思是机会难得,要皇甫嵩抓住机会。

    这没头没脑的一番话,却将皇甫嵩说蒙了,便顺嘴说道:“何谓也?”(什么意思?)

    阎忠心中得意,暗暗缓了缓心神,道:“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埽,封尸刻石,南向以报,威德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这好大一通吹捧,让稳重如皇甫嵩,亦不觉飘飘然。

    若是非要说人话,大意是:“天道公正,不偏不倚,而百姓自己会选择有才能的人。现在将军受天子节钺(即起兵)于暮春时节,收兵成功于冬末,用兵如神,计谋无双,摧枯拉朽仿佛比折断枯枝还要简单,消灭坚城比用热汤浇雪还要轻而易举。旬月之间克成大功,威德震惊本朝,名声驰于海外,便是商汤和周武王也比不上您。如今您立下难以封赏的大功劳,德行又高于当世,却要北面叩拜昏庸无道的天子,如何能够求得安宁呢?”

    阎忠这番话说得漂亮,有真有假,有的是皇甫嵩的作为,又能恰到好处地拍到其得意之处,怪不得“身经百战”的皇甫嵩都有点hold不住呢。

    然而,不愧为百战老将,皇甫嵩狠狠地咬了咬后槽牙,若无其事地道:“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我日日夜夜为公事忙碌,心中牢记忠诚二字,为什么不能求得安宁呢?)

    看到皇甫嵩兀自嘴硬,阎忠依然不紧不慢,道:“不然。昔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业,利剑已揣其喉,方发悔毒之叹者,机失而谋乖地。”

    这是说当年韩信不忍心背弃一餐饭的恩遇,弃掉了三分天下的伟业,直到利剑抵到喉咙上才悔不当初。

    这是拿韩信的典故来吓皇甫嵩呢,因为当年刘邦与项羽在鸿沟一带对峙,而韩信受刘邦之命北上,先攻下赵地,再拿下齐地,声势大涨。这时蒯通劝说韩信趁着刘邦和项羽闹得欢,让他自立,与这二人三分天下。韩信没有听他的,向刘邦求了个齐王的封号,最后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到最后,却死在了吕后的手上。

    见皇甫嵩依然默然不语,阎忠心中焦急,便开始为他出主意了:“今主上势弱于刘、项,将军权重于淮阴,指捴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赫然奋发,因危抵颓,崇恩以绥先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于前,大军响振于后,蹈流漳河,饮马孟津,诛阉官之罪,除群凶之积,虽僮儿可使奋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况厉熊罴之卒,因迅风之势哉!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

    阎忠越说越是兴奋,连如何造反的战略步骤都说了出来,待回过神来时,却见皇甫嵩面色不变,似乎不为所动,当下急了,道:“夫既朽不雕,衰世难佐。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