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时风韵 >

第211部分

宋时风韵-第211部分

小说: 宋时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昀也有点头疼,却没有听出游似画外音,整个四川五路数十个军州,要都进行一轮洗牌,恐怕超出朝廷当下能力。虽说,朝廷有的是官员,几十个军州官员绰绰有余,但地方官选任非同儿戏,绝非是个人就能顶上去,头疼之下用征询地口气道:“乔公意下如何?”

    乔行简环顾众人,似乎是胸有成竹,淡淡地道:“陛下,待李易来,要他谋划。”

    “好个老狐狸。”众人几乎同时闪过的念头,这也太绝了,玩死别人还要人家自个挖坑,这比直接杀人还要歹毒,真是不地道的老东西。

    赵昀大喜,短须一抖一抖的,显然心情颇是振奋。

    当李易进来之际,却惊讶地发现,在场无不是两府执政大臣,怪异的是人人的目光怪异,让他感觉怪异非常。

    他的心情还不错,第二天还能被宣召,说明天子多少认可了他,无论乔行简怎样的心思,朝廷怎样去算计,那都是日后的事,至少他在行在暂时安全了。

    转三官,以转运兼二路率臣,能达到此高度不错了,至少开局还不错,没有让他完全失望。虽说,他非常不满意,昨日情绪万千,却还是能理解赵昀的,换成是他作为一位君主,都不能容忍手握重兵,无法掌控的率臣出现。

    正如,昨日他发出“圆满之行”寥落口气,不满是有的,忌惮也是有的,但这些都不重要,至少他心理上得到安慰。

    尚未见礼,赵昀便温声道:“免了,免了,卿家来的正好,方才还在说蜀川各军州吏治,卿家便来了。”

    李易愕然,联想到众位老狐狸不怀好意地笑,遽然浑身发麻,可能要被他们合作算计,竭力保持镇定,却不说话。

    “四川五路重归朝廷治下,所幸各军州完好,皆是卿家之功。”当李易要谦虚之际,赵昀语气一变道:“不过,各军州官吏并非朝廷任命,却有很多不妥,朕与众卿家商议再三,拟南曹给各处守臣叙功升迁。”

    话说的相当有水平,众人暗自称赞,甚至连乔行简也投入赞叹的目光。

    李易心中却咯噔一下,暗呼大大的不妙,这哪里是叙功升迁,明明是要对蜀川守臣进行大换班,与他的授官如出一辙。要说以孟珙出任四川宣抚大使,分他的权力倒也罢了,人之常情,你总不能不给朝廷半点面子,忍下一口气算。

    把重要军州守臣和部分率臣调整,也可以理解,那也是军国大事,只是借着封赏重新任命军州官,分明是有预谋的釜底抽薪,玩的太绝了,还让不让人活啊?

    “卿家可有建策?”赵昀看了眼李易,见其沉默不语,似乎在犹豫,当即有些不满。

    李易岂能听不出赵昀口气,急忙刹住纷乱思绪,平静地道:“成@都府、潼川府二路乃朝廷治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守臣叙功,朝廷自有法度,一切按例施行,贫道自然无它意。”

    在场老狐狸哪个不是老奸巨猾,听到李易自称贫道,里面的滋味可就有嚼头。

    赵昀闻言大喜,不想李易如此知趣,他方才还估摸其阳奉阴违,自己似乎对李易多心了,心有所动,目光温和许多,却温声说道:“卿家出身道门却义无反顾,如今算是得到朝廷册封官爵,不要再用道门自称了。”

    “谢陛下,臣晓得。”李易见赵昀并无它样,也就放下两分的担心。

    乔行简却暗自一叹,赵昀承认李易成为率臣,从此自道门入仕途,又暗道此子知进退,隐忍之深,无法从此处找到足够理由拿捏,实在令人胆寒。不过,李易的率直令他一阵恍惚,莫非对方并无它想,以前的揣测都是自家之言?

    李宗勉神情诧异,却还是道:“陛下,朝廷连年用兵,适逢灾荒,当先重建总领所,调拨粮米出川,稳定市面才是。”

    他是管楮币的,灾荒连连,粮米格外金贵,造成货币贬值,他的日子最不好过,但需蜀川粮米发到,物价方能平衡,他方能松口气。

    李易一阵可笑,蒙古马上就大军压境了,你竟要从战区调粮夺钱,不知是一时糊涂,还是读书读傻。

    余天赐眉头微蹙,他倒是看出形势的严峻,不悦地道:“虏人蠢蠢欲动,调粮还需缓缓。”〃(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79章 玩心计

    (全本小说网,。)

    李宗勉闻言大囧,刚刚才议过调粮不妥,自家见李易知趣,高兴之下竟利令智昏,出了个大丑,当真是汗颜。

    赵昀并未计较,他心情颇佳,反倒问:“王卿家,虏人犯境在即,你对蜀川了如指掌,此战能有几分胜算?”

    李易稍加沉吟,大方地道:“陛下,若能暂缓调蜀川财帛,全力供应前方,臣有六成胜算。”

    六层胜算,不算低却差强人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谁也不敢百分百打包票,他不敢,孟珙也不敢。每一场胜利,都是对天文地理的了解,对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经精确谋划,不畏艰辛的拼搏,方能获取一线生机。

    赵昀脸色稍有沉闷,有几分迟疑地道:“卿家数年组建数万大军,又有山川之利,尚无十足把握?”

    乔行简脸色怪异,李鸣复亦是如此,被人称作知兵的他们,却知李易说的实在。蒙古人征战数十年,无论是本族还是探马赤军,都是一等一的精兵,尤其是弓马犀利,令人极难抵挡,朝廷兵马要弱上不止一分层次。

    在他眼中说李易拥精甲数万,那不过是分其权力的理由。短短数年,偷偷摸摸地发展能有多大力量?笑话,即便是有,也充斥着招募的壮丁,能有多少战斗力?不过是战场上的炮灰而已。

    这也是朝廷能断然罢李慕白兵权以观其心,却对李易依然犹豫原因所在,谁能保证拿下李易,蜀川的各路大军会怎样?搞不好会有人觉得卸磨杀驴,重新投奔蒙古人。

    可惜,乔行简错了,他低估了李易的坚韧。

    李易脸色平静,四平八稳地道:“陛下,蜀川大军虽号称七万,前方也却有三五万余人,但大多是仓促组建,只能壮大军威,真正可战者不过万余人。不然,臣谋划收复各军州,根本无需诸多筹措,朝廷以孟太尉率军入蜀,正可加强关外四州防御。”

    以退为进之言,令在场人众一阵沉默,心中阴云密布,谁也不曾想到,李易力量看是强大,实际确实外强中干,蜀川形势不容乐观啊!

    李宗勉一阵苦涩,他不完全相信李易,但对方竟主动要求朝廷兵马入蜀,显然是对蜀川防御的担忧,他不能不对自家先前主张动摇,难道李易实力并没有那么强大?

    虚虚实实,你待之诚我便真心相待,你玩阴的我便与你玩。不过,对于李易而言,他人岂能知晓他的心事,但凭心做事,一切以天下大局为重,能来陛见亦是如此,甚至连叶知秋也不能理解,问心无愧而已。

    如今,不是借蜀川解决问题,而是解决利州两路战事危机问题,谁都能看出来,蒙古人准备了一场豪华攻势,以李易所说的能有六成胜算,实在是匪夷所思。

    赵昀目光停在乔行简身上,干涩地道:“乔公,你以为如何防御虏人进攻?”

    乔行简稍有迟疑,嗓音沙哑地道:“陛下,还需公事坦言蜀川形势。”

    到了此时,从李易嘴中得知蜀川力量并不雄厚,才引起他们的重视。毕竟,李易的力量越大,朝廷处置便越加谨慎,他越是安全,区区三年整出数万精锐,没几个人真正相信。

    何况,李易对孟珙入蜀,从一开始就抱着积极态度,若力量强大,傻瓜才会与别人分一杯羹,只能说明他要借助朝廷兵力,来低于蒙古人大规模入侵。

    李易立即抓住机会,朗声道:“陛下,臣所部依旧制建五军,经扩充也不过万五千可战甲士,臣在蜀川掩人耳目,建立州郡兵却仍不堪战事,其他兵马都是临时征调。”

    “至于蜀川各军州财帛,经数年休养生息,却仍未彻底恢复,因要救济民众不少,各地存粮并不太多,能支撑一年,再长就不好说了。。。。。。”

    在经济上,他没有夸大也没有隐瞒,蜀川各地遭受兵祸,虽在他力保下,未发生大规模屠杀,却不代表经济上不蒙受损失。不然,他也无法满足阔端,更谈不上借阔端限制蒙古军屠杀。

    在场众人可就犯愁了,蜀川形势并没有预期设想的好,看上去光鲜无比,实际却千疮百孔,甚至还需要朝廷支援,热情一下降低很多。有人在琢磨,敢情李易知道形势危急,才巴巴地跑到行在来抱大腿了,要真把人家给限制住了,恐怕那些对朝廷并无归属感的骄兵悍将,面对强悍的蒙古人,绝对会来个战场哗变。

    李鸣复作为主兵的执政,不能不考虑形势危急,诺诺地道:“孟珙兵少,恐合兵后难以抵御。”

    众人沉默不语,连乔行简也闪过一抹忧色,他们暂时压下了异样的心思。

    李易也暗自出了一身冷汗,总算是糊弄过去,虽说有些不地道,他自我感觉无可厚非,人家都算计到他骨子来了,再不反击太窝囊了。再说,除了精锐部队有选择性隐瞒,他对蜀川经济并未有半点虚假说辞,一场大战过后区区两年时间,能恢复到什么样子?你以为是写小说啊!

    “朝廷财力困窘,兵马再多,恐无法支撑。”李宗勉主管财用,对时局最是闹心,越怕什么还越来什么!

    灾祸不断蔓延,连行在临安也被波及了,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许多军州几乎没有上解的钱粮,朝廷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默许率臣自行就近征调军州钱粮,给孟珙增兵一万,本就是朝廷最大极限,还需孟珙自行筹集钱粮,若再增加兵力,恐怕荆湖北路要闹翻天。

    赵昀也挺为难的,蜀川靠不上,朝廷更不用说了,可恨的蒙古人到处烧杀抢掠,所到之处几乎鸡犬不留,对经济破坏的非常彻底。

    倒是乔行简在沉吟后,望着李易道:“公事,虏人虽声势浩大,蜀川却有关山之险,孟珙与你二人合精兵三万,可否抵挡?”

    李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朝廷的承认,让他名正言顺回归蜀川,他却一阵犹豫似乎很为难。

    “卿家但说无妨。”赵昀眼前一亮,仿佛溺水者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80章 留和放

    (全本小说网,。)

    李易轻轻咳了声,沉声道:“陛下,臣亦有所思,虽说孟太尉兵少,但蜀川前方仍有五六万余人,与孟太尉合三万精兵可为主力,其余兵马分布关口,但需守住沔州、剑阁二处,虏人便无法深入。只要遏制住虏人攻势,臣有办法打败他们,才说是有六成对的把握!”

    天天听不断传来的败绩,哪怕是孟珙的胜利也是惨胜,在人口财帛损失方面,那和打了败仗无异,忽然听到李易的海口,赵昀立即面带喜色,稍显激动地道:“卿家果真如此肯定?”

    李易郑重地点了点头,沉稳地道:“山川之利,兵贵于精不在多,臣可利用兵马层层设防,不断消耗虏人,最终集结精兵,寻找机会一战而已。”

    “如何战?”乔行简目光锐利,他可不会被轻易忽悠,李易说的也太轻巧了点。

    李易稍加沉吟,谨慎地道:“战场限制在利州两路,固守沔州,坚壁清野,引虏人主力南下,轻兵劫其粮道,迫使其在我预设战场决战。”顿了顿,似乎下了决心,目光炯炯地道:“不求利州保全,定要全歼虏人主力。”

    他本就有歼灭蒙古军的想法,却无太大把握,今日把话说的很满,虽有必胜把握,却还是侧重于自身。

    待价而沽,给让朝廷估价留他和放他的得失,毕竟蜀川大军是他亲手缔造,当此临战危机时刻,别人接手定然不顺畅,必会贻误战机。他与孟珙联手保住蜀川,使朝廷度过危机,甚至加上全歼蒙古军主力的价码,相信只要不是傻瓜,都知道如何选择。

    但是,能站在垂拱殿内的,没有一个傻瓜,他的筹码固然非常引吸人,只是太诱人的东西,往往都是画饼难以吃到。

    “公事,虏人势大,恐有数十万众。”李鸣复很不放心,提醒了句算是好意,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试探。

    李易不以为意地笑了,甩袖不屑地道:“蜀川关山险峻,只要运筹得当,百万大军又能如何?”

    “虏人为何突破关口,进入蜀中腹地?”李鸣复见李易信誓旦旦,言辞颇为轻浮孟浪,让人颇为不悦。

    李易望着李鸣复,脸色显得很悲愤,沉声道:“非将之过,而是率臣无能,放弃地利又临阵脱逃,导致主力与虏人马军在平地决战,以至于最终战败,如此的制阃节臣,就算有百万大军又能怎样?”

    曹友闻战死蜀川失陷,朝廷早有定论,赵彦呐错误指挥,临阵延误战机。不过,赵彦呐已病死,再议论其过失有点不厚道,在场某些人脸色很不好看。

    李宗勉脸面很不好看,冷冷地道:“端平二年,沔州失守,朝廷在大安不也击退阔端吗?”

    李易知道对方找面子,毫不客气地道:“那时,虽沔州失守,却与第二次不同,虏人初次南下,不知蜀川虚实,而蜀川尚有六万余大军。阔端最大的错误,是在收服汪世显后,没有能两路并进,大安决战时虏人兵力不过五万,兵力逐次投入,犯了兵家大忌。曹太尉兵马虽少,却居高临下,以五方旗节制各军进退,集中优势各个击破,虏人忌惮各处兵马,也不敢久战,才主动退去,并非一败涂地。”

    “李相公用击退二字不妥,当时其宗王末哥,在西路并未取得优势,阔端是收缩兵力,全力经营陇右,预谋集中兵力再次入犯而非战败。”

    李宗勉面皮微赫有些挂不住,正待要说话,却听余天赐道:“蜀川形势危急,诸位切莫做意气之争。”

    李易才倏然一惊,这里是临安,是大内垂拱殿,不是蜀川更不是成都,他能否顺利回归,这些重臣的态度至关重要。想通后,立即稍稍躬身,谦虚地道:“在下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