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时风韵 >

第214部分

宋时风韵-第214部分

小说: 宋时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封拱手还礼,朗声道:“不知这位太尉在何处供职?”

    对文封的半礼,将校也不为怪,听口气对方不是亲随将校,就是近身侍从武官,像他是个没有出身的将校,人家能还半礼说句客套话,已是算给面子了。

    这年头可不要小看亲随或侍从,如今可是率臣领军,那些跟随身边的卫士,还是比较有前途的,他们或许没有能力抬举你,可要真有机会歪歪嘴,搞不好真能给他们下绊子,人家嘴里称呼的可是学士,那最低也是直学士。

    哪怕是都统制司大将的卫士,也不是他们这些临安府下级巡军将校能招惹的,尤其是从战场上下来的精兵。

    “不敢,不敢。在下郑浩,隶属侍卫步军司队将,供役于临安府。”

    “听学士常说,要恢复三衙上四军威名,怎地侍卫司沦为巡檄。。。”秦风毕竟年纪小,看了看郑浩小声嘀咕。

    “原来郑指挥,失敬”文封见郑浩尴尬,横了眼秦风,暗骂这小子口无遮拦,急忙面带笑容地客套。

    三衙早在南迁就开始没落,随着屯驻大军的兴起,逐渐成为和各地屯驻大军平齐的衙门,经历御前诸军、都统制司乃至如今,早就破败到了极点,那些原先显赫的官职,已经成为武官的荣耀加官,各军也沦落成杂军。

    郑浩面色稍显尴尬,谨慎地问道:“不知二位供职何军?隶属哪位相公麾下”

    文封稍加迟疑,爽朗地小道:“在下出身拱辰军,原隶属潼川府路兵马都监,现在我家学士麾下为宿卫。”

    “自然是驻扎四川御前诸军。”秦风骄傲地说道。

    要说驻扎四川御前诸军也不为过,脱胎自拱辰军、成州万户、成都万户的蜀川五军,现在隐隐有扩编的趋势,他们本身受驻扎利州御前诸军影响很大,秉承了很多的战斗风格。如今,重新回归了行朝怀抱,自然会成为朝廷的主力,四川五路几乎他们力挽狂澜,自称四川御前诸军却也贴切。

    郑浩有些迷茫,潼川府路拱辰军,虽说蜀川刚刚收复,却哪里来得及设率臣衙门,驻扎四川御前诸军是什么玩意?原先倒是有四支大军,其中就有驻扎利州御前诸军,还有位学士馆职的大臣,实在让人想不明白。

    老掌柜却眼前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嘴唇稍稍煽动,却没有作声,恢复那副老经济作态。

    郑浩却未曾反应过来,却因对方既是御前兵马将校,也不可轻视,大家都是同行,为一点小事不值得翻脸,相互算结个善缘。当即眼珠子一瞪,厉声道:“侯四,你等还在此作甚,还不快快退下。”

    光头也是黑道上混的人物,焉能不知御前兵马的厉害,文封、秦风二人本就器宇轩昂,浑身透着杀伐果断,显然是大使身边的亲近将校,可不是自己这帮人能惹地起的,当下勉强笑道:“得罪了,还请各位太尉见谅。”说着一挥手,与其弟兄鱼贯而出,情景是相当的尴尬。

    待侯四等人走后,郑浩对掌柜道:“张老宿,找间干净的雅座,上酒菜。”说着又对文封道:“二位能否赏光,让在下尽地主之谊。”

    文封稍加迟疑,秦风却郑浩的印像尚可,却不敢多言,眼巴巴看着文封。

    文封能在李易身边,为人忠恳不假,却不是脑袋长肌肉的莽撞武夫,多个朋友多条路,尤其当此诡异关头,或许能够得到意外的惊喜。他挤出一份真诚的地笑道:“郑队将客气了,敢不从命。”

    郑浩见他应允,满脸笑容地道:“请。”随即又道:“小娘子,随我们去唱几个小曲。”

    就在文封、秦风要的雅室内,三人开怀畅饮,一番交谈,颇为相得。秦风口齿伶俐,每每扣动郑浩心弦,文封难得用上一二句奉承之言,虽话语不多却透出十足的真诚。

    通过不断地试探,郑浩才得知文封、秦风二人竟是李易卫士,那是颇为的吃惊。李易可是近日临安大出风头的人物,当年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传言又是天子御赐的太乙宫经师,全军归降蒙古人引发临安的震动,蜀川举兵大破蒙古人,听说赵官家已认可他的重新归附,算是朝廷中的新贵人物。

    他对李易的往事颇为好奇,亦有几分神往,能在乱世中从区区小人物,在短短几年成为一方豪杰,无论如何都让人佩服,何况又是担负骂名,忍辱负重,不能不令他顿生兴趣。

    当曲尽人散,郑浩醉醺醺满意地离开,文封、秦风告辞了老掌柜出来,懒洋洋地漫步在街市上不久,两人就拐进了条不宽的阴冷小巷子。

    某个鬼鬼祟祟的人影跟了进去,刚没走进步的拐角,就悲剧性地发现,文封正面抱臂笑咪咪地看着他。脸色变了几变,嘴角抽缩着猛然回身要跑,更悲催地看到不怀好意地秦风,正好挡住了他的去路。

    “两位好汉,小人这是。。。。。。”

    “你是谁?”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86章 故人

    (全本小说网,。)

    李易从太乙宫回来,心里满是舒坦惬意,就算今个和胡莹微有些别扭,却也是达成了共同利益的认识,形似随意落下半点闲棋,那要看今后形势的发展。却不曾想到刚刚回来,就看到文封和秦风来了,还带了位熟人,不由地笑道:“原来是秦用啊!我道是哪家的小官来了,嗯,个子长了不少。”

    “我当是谁,原来真是学士的故人。”秦风诧异地道。他对秦用不请自来颇为戒备,对方说认识李易,那是压根不相信,反倒是像看押地拉来。

    “你们两人同名,有点像是兄弟名讳,呵呵。”李易看了看秦风和秦用,感觉有些怪怪的,总觉得这两个家伙会在某个时间,共同做出点震动天下的事情。

    这个少年正是秦用,就在李易给予他资助离开,早就印象模糊了。他却没有依靠刘斐讨生计,而是自己艰难地生活下来,平素做些小本买卖,游走大瓦子市井街坊,可以说实在夹缝中生存,勉强能够糊口。

    他之所以能够生活下去,主要还要靠打听消息,要做小本买卖帮闲,没有灵通的消息是不可能的,对待感兴趣的事情往往采取偷听方式,他知道李易引起的几次震动,既然文封、秦风是来自四川路,自然是他关注的对象。

    就要悄悄跟随看能不能见到李易,哪里想到自己这点小本事,岂能瞒得过老辣的文封,人家早就知道后面有了尾巴,要是在荒郊野外搞不好就是人命,就这样被悲剧地堵住了。不过还算是好,惊慌下急忙挑明自家身份,还被秦风种种不相信,差点就吃了一记老全,好在文封将信将疑地把他带回来,多半还是在意套出点问题。

    “道长越发的威武了!”秦用稍稍放松下来,全然不在意李易的调侃。

    “什么道长?要叫学士,知不知道?”秦风瞪大眼睛,恶狠狠地盯着秦风。

    “学士?”秦用有些诧异,眨眨眼提溜地看着李易,似乎想起了某些传言。

    “好了,不就是称呼嘛!我本就是道门出身,小官也没称呼错,就叫道长得了。”李易很宽容地说道,道士的身份他并不排斥,尤其是从太乙宫回来,对于道门身份更加看重,说不得今后这层身份真会有大用。

    秦用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秦风却翻个白眼,没好气地道:“学士,总不能被人称呼道长。”

    “无妨,反正我也没有大志向,日后总会要回归道观的。”李易风淡云轻地道。

    文封大为吃惊,不安地看着李易说道:“学士,虏人还未退去,怎么就想到挂印而去?”他全然不明白李易的意思。

    “不说这些丧气话了,既然是故人相聚,还要好好吃杯酒,也让小官说说现在的临安境况。”李易笑眯眯地转移话题,他敏锐地捕捉到秦用的好处,有着刘斐、李慕白所不备的优势,那就是对市井底层的敏感,对他而言极其重要。

    有时候,民间的风向完全能影响庙堂,庙堂上的某些消息,却会很快在民间流传。

    “道长算是找对人了,别的可不敢说,要说临安内外风吹草动,小的可是样样知晓。”秦用顿时来了精神,那可是他的特长,说到自家的长处,没人不会不亢奋几分。

    “大言不惭。”秦风那是嗤之以鼻,鄙夷地看向秦用,十万个不相信的模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天道万物自有道理,何况小官是伶俐的帮闲。”李易温和地笑道。

    秦风撇撇嘴犹自不服,却没有再多说话,秦用却挤眉弄眼,那副向秦风挑衅的欠揍样,引的文封看着这对活宝发笑,既然李易认识的熟人,他也就放开了戒备,反倒觉得这两个小家伙很有趣。

    “行了,你们相处日子还长,先憋憋劲再说。”李易大袖挥动,目光转向秦用说道:“我却又袭些许事问你,可否?”

    “道长询问,自然知无不言。”秦用脸色端重地道。

    “放松,小事而已。”李易摆了摆手笑了。

    两天内,除了士林民间的议论,气氛简直是风平浪静,朝廷的正式诏谕未下,一切都还扑朔迷离,

    不过,有些人却对李易抱有同情心态,应还说是某些小报掀起了波澜,认为李易孤军难支又有上万生民拖累,委曲求全奋发再起也是寻常。此次举兵光复蜀川,击溃数万虏人大军,朝廷有所赏赐也是应当,不然恐怕会冷了天下豪杰之心,谁还愿意为朝廷效力。

    不得不说,自从屯驻大军体制土崩瓦解,效用的地位越发的崇高,多是招募江湖豪杰为正额效用,费用也是相当的不菲,那些有才略之人纷纷投效,才有了抵抗女真人乃至蒙古人的底气。

    就拿黄州之战来说,孟珙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除了个人的才略和人格魅力,效用发挥了中坚作用,几次防御和反击核心,都是汇集了那些豪杰,凭借军兵早就不堪大用了。

    李易之所以重视武卫军,就在于对方效用和军兵比例大,战斗力极为强悍。

    话又说回来了,朝廷真正掌握大局的也就是核心几人,他们也为李易头疼不已,却一致默认还需要等待。

    夜,虽有繁星密布,内城靠着凤凰山麓的枢密院,与灯火通明的大内不同,却显得阴森森,一眼望去令人毛骨悚然。

    李宗勉、李鸣复二人高坐,下首正是忐忑不安的吴蓝山。

    此时,吴蓝山一颗小心肝,扑腾扑腾地直跳,他出身效用虽统率数万人,却哪里见识过上官,更不要说身处枢密院,在两位枢密使的面前,当真战战兢兢惶恐不安。

    李宗勉瞥了眼李鸣复,并不言语。

    李鸣复暗自叹了口气,他是主兵的,自要开口详询,当下道:“吴蓝山,方才你说李易心怀叵测,却要有个出处。”

    吴蓝山一怔,惶然道:“相公,小人在奏章中说的明白,方才又点明李易残暴,为图各人富贵前程,甘心充当虏人军锋,南相公便死在他手中。李易在蜀川肆意攻伐,杀戮吏士,小人奉命成立忠孝军,却被此人整整围剿两年,我部数万忠义之士,死在此人屠刀之下。”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87章 小人

    (全本小说网,。)

    李鸣复看了眼李宗勉,李易行径如吴蓝山所言,却是太过分了,无论其如何说,即便驱逐虏人,也摆脱不了苟且偷生,肆意杀戮的罪名。

    李宗勉似乎有点被渲染,却在自言自语地道:“李易凶暴太甚。”

    “其不背朝廷之心犹在,纵然行事毒辣,也有几分无奈。”李鸣复算是知兵,倒是为李易说了句话。

    李宗勉脸色不豫,并不接李鸣复的话,对吴蓝山道:“本官问你,李易在掩杀扎末台之际,同时对你动手?”

    吴蓝山嘴角一阵抽缩,脸色变了几变,似乎下定决心,决然道:“相公说的是,李易丧心病狂,意欲将虏人与我一网打尽。小人得到可靠军情先发制人,却不想还是功败垂成,不得不委曲求全,保存数万生民。”

    李鸣复大为吃惊,吴蓝山之言若被采信,便是颇为毒辣,李易会成为一个居心叵测的人,为保全生民伺机恢复,成为妄图将蒙古和大宋势力驱逐出去,自己占据蜀川,甚至来临安面圣,也会成为为了减轻蒙古人的压力,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事。

    他念头闪动,却敏锐地捕捉到吴蓝山的语误,对方既然识破李易用心,率先发难战败,兵马仅存数千,李易若有枭雄志向必会全力剿灭,收其兵并其民,岂能让他来到行在。

    更何况,吴蓝山为数万家眷忍辱负重,与李易归降蒙古人何其相似。

    吴蓝山面带阴毒,继续道:“二位相公,小人辛苦发展三万余人,却被李易几乎斩尽杀绝,仅有数千人被吞并,李易实在是包藏祸心,所图甚大,还望相公明鉴。”

    李鸣复吸了口凉气,捻须不语。

    “相公,想必朝廷已知,李易在蜀川拥有重兵,光在合州一线,便有部下精锐上万。”

    “你有何证据,肯定李易在合州一线,撒下精锐上万?”李宗勉听出端倪,光是南面就有上万精锐,岂不是说对方精兵数万,这点和李易说法有了出入,不由地眉头微蹙地打断吴蓝山的话。

    吴蓝山一怔,随即疑惑地道:“相公不知?”

    “说。”李宗勉有些不耐烦,他非常讨厌下位者的小心思,在他眼里简直就是小丑作态。

    “相公,李易在袭击我部时,在阆州便有精锐主力四万余,副马马军万计,半数步卒也有马匹,他的部将呼延信自阴平北上,也有上万主力,蒙古降将张宁,被他委任为合州一带主帅,所率精锐不下万人,还不算州郡兵。”

    在吴蓝山的述说中,不禁李鸣复惊讶万分,连李宗勉也吃惊不小,李易说拥有精锐万五千人,本以为其兵力庞大,发展颇为不易。却不想,竟隐瞒大半兵马,尤其是马军竟是副马制,步跋子也半数配马,这是什么概念?

    “李易应该拥兵十万,且大半是主力精锐。”李鸣复自言自语,目光中充满了热切。

    李宗勉目光锐利,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