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时风韵 >

第277部分

宋时风韵-第277部分

小说: 宋时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玥怔了怔神,洋州的忠孝军有八千余人,很多人是百战余生的老兵,战斗力相当的强悍,上官昭舍得交出来,那为何当初还在和她争夺兵权?

    当然,李易似乎暗中出手,部分忠孝军分离出来,以营为单位散在大安、沔州等军州,受到郑臣的实际控制。

    上官昭看了眼南玥,颇为潇洒地道:“二姐,小弟也是读过几年书,自然想走仕途的路子,行伍非我所求。”

    相当于表明心迹,南玥诧异地看着上官昭,不由自主地道:“蜀川和朝廷实则已断,除非你放弃东行,或许还有半分希望。”

    上官昭闻言默然,为何传来李易想选拔人才的传闻,不就是因为蜀川实际等同割据,那就是断了四川各军州读书人命根子,要不妥善处置的话,必然会出大乱子的。他看是受到朝廷的信任不假,只是这份信任拿出来晒晒能剩下多少?

    “好了,别的事情我也不想多说,你自个斟酌着办,洋州忠孝军还是你的,毕竟你是忠孝军总管,朝廷真正任命的将官。”南玥感觉很怪异,半点争夺的心思也没有,要不是有乔行简的重托在身,甚至想把军权交出去。

    上官昭摇了摇头,有几分兴趣懒散地道:“在小弟心目中,二姐永远是二首领。”

    情真意重,语气绝无半点虚情假意,南玥虽年纪小于上官昭,却是当年的二首领,上官昭对她向来很尊敬。不免有几分感慨,轻声道:“不要再多想了,官人也不会低我们怎样,你也是挺信任他的,我们共同面对外患就是。”

    这话有些言不由衷,李易面对的外患可是两个,唯独说对的是上官昭的信任,不然也不会带十余人就来到成@都府,甚至派个人来也能说过去。

    “二姐,这次来就想看看王子明意图,他要是愿意北上的话,我忠孝军愿出子午谷。”上官昭怅然道。

    “不可,万万不可,那是兵家绝地。”南玥很难相信上官昭看不明白,或许只是个提法而已。

    “不过是个态度,二姐不要担心,直接攻取永兴军才是取死之道,陇右才是上策。”上官昭展颜而笑,他又不是傻瓜,岂能不明白古今形势不同,汉末诸葛武侯北伐对付的是曹魏,火速拿下长安占据关中,有利于汇集力量在平原决战。

    如今,面对的是骑射甲天下的蒙古人,你冒险夺取长安做什么?在平原上迎接数万马军铺天盖地的反击?不过,他也是根据形势来判断的,竟然和李易的谋划差不多,都把目光瞄准了陇右,只是李易的目标更加确切,战略更加清晰。

    南玥松了口气,显得有些无奈地道:“你先安心住下来,官人这些天在俾县境内,或许还要几天还能回来。”

    “哦,二姐对王子明行踪很熟悉啊!”上官昭语带双关地笑道。

    “没大没小。”南玥瞪了眼上官昭,那颗心却跳的厉害。

    “也不是做兄弟的说你,总不能无休止耗下去,该挣得时候决不能谦让,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了。”上官昭既然说完正事,口气也松快下来。

    南玥微微怔了怔,眸子闪过一抹异色,上官昭这话说的语糙理不糙,宫素素可是住在李易府邸啊!心里想着事情,口上却说道:“什么这村那店的,还是办正事要紧。”〃(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630章 火井县

    (全本小说网,。)

    〃邛州火井县骑龙山下的平乐,不仅是西南的出入要津,又是蜀川颇具规模的冶铁集散地,汉代实施盐铁专卖政策之前,就有卓王孙氏和程郑氏在临邛境内以经营冶铁而致富,成为富甲天下的大商贾,才有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

    至于是悲剧还是喜剧,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正如南玥对上官昭所言,李易的确是去了俾县,却听说火井县古往今来就是冶铁大镇,立即轻车简从来到平乐,刚到了地面,便被一处处平炉铁场给惊呆了,官办的、私营的都有,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这场面,似乎让他感受到了工业文明刚刚起步,应该是工业化生产的前奏,那些画面上才有的景象,空气中都充满了硝烟味道。

    蒙古人的刀锋划过,虽说给此处造成不小的破坏,但人的恢复力是强大的,又或许是他的刻意保护,几年间又恢复了很繁华,一处处大小不同的工场,一片片热火朝天。

    大量的铁块,或是输送出去或是铸造器物,蜀江水爽烈,正适合锻造甲仗,当年蜀汉名匠蒲元以蜀江锻刀三千口,大破曹魏玄甲军。今个,许杰又在此设置冶炼所,收取大量的钢铁,锻造成批量的高质量甲仗。

    “绝对是有组织的集团化冶铁,达到这种层次,肯定还有更高等级标准化生产,后世的思想是多么狭隘啊!”

    李易边走边看,他内心深处对如此大规模的冶铁基地惊叹不已,但凭着区区一隅之地,其先进发达的冶铁规模,还有那锻钢水平,就足以傲视环宇。

    他之所以要来,就是想实地考察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展,面对面的了解,看到眼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仅仅看几样成品就贸然行事。

    蜀川大军新装备的甲仗,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无论是下刀透铁甲五副的犀利,还是强弩抵近五十步平射,竟然不能透甲衣铁叶,这些有些矛盾的数据,都让他必须来看看。

    大宋的冶铁主要集中在北方,南迁后才不得不寻找铁矿,倒是在蜀川、京湖、江浙找到大型铁矿,北方南迁的工匠,一代又一代的发展,超越北方再次成为东亚之首。

    北方陷入战乱后,百业遭到破坏性打击,除了蒙古军军中的将作,却也无法同集团化生产相提并论,真能够有效利用起来,必然会短时间积累财富和实力。

    他在一座规模较大的冶铁工场前停下,这座工场有大小十几座炉子,其中两座是高达两丈有余的高炉,高炉两侧各开一个口,一个是水力鼓风器的风口,一个是出铁口。在高炉之旁,则是一米多高,形状低平,横截面近似扇形的平陆炉,用耐火砖建造的一格格的蓄热室。

    他十分的惊讶,甚至用震惊也不为过,高炉,这个时代竟然已经有了高炉,更惊讶的还在后面。

    惊讶之余,立即和一旁年纪较大的老工匠搭茬,才明白高炉炼铁技术几十年前就有了,但缺少的是合适的燃料和对耐火砖、鼓风机的改良,换句话说产量大、成本高,工场主普遍还在用平炉,高炉仅用于“高科技钢”的生产。

    李易头都大了,他极力去发觉记忆中钢铁知识,试探着道:“要是能解决高炉的容积问题,必然能够相对降低成本,双高炉能不能解决问题?”

    老铁匠听了李易的异想天开,为难的摇了摇头道:“官人,小老儿做了一辈子的铁匠,打出的百炼钢也有数千、上万斤,这会还真给官人难住了。”

    李易无奈地摇了摇头,又试探着问道:“老师傅,以目前冶炼钢铁手艺,每日能出多少百炼钢?”

    “官人,百炼钢是经过不断的淬火打练而成,只能打造兵仗甲胄时,才用人力不断锻造。”老工匠眯着被烟火熏的发紫的眼敛,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道:“官人倒是提醒了小老儿,若是能建双高炉到可以增加产量,减免炉渣时常淤堵蓄热室的尴尬。”

    “双高炉!老师傅倒底是老师傅,我怎么没有想到啊。”李易猛然拍了一下额头,还是有经验的老工匠高明。

    虽然冶铁技术上达不到百炼钢的要求,但双炉在数量上项目搭配可以增加出铁的产量,比现在两座单炉在效率上绝对高出许多,假以时日不断总结经验,应该能够不断提高钢的质量。至于产量,在富有经验的老工匠们的帮助下,能够解决了高炉炼铁存在温度嫌稍低和炉渣时,时常淤堵蓄热室的问题。

    老铁匠呵呵笑道:“官人过誉了,小老儿不过是以事论事,此法增加取钢的产量,却无法提高钢质,若要增加钢铁的韧度,只能另取它法。”

    “哦。”李易尴尬地笑了笑,完全是外行了。

    “既然能够大规模生产生铁,此处河水充沛,如果能加以利用,以水力或蒸汽发展冲压铁锤,可大大节省人力,大规模增加炼钢产量。对,或许、或许可以运用蒸汽的原理。”

    李易眼睛发亮,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不费说出来,希望民间智慧能给他满意的答案。

    老铁匠眯着眼,若有所思地道:“官人,老汉不知什么是蒸汽,但水车汲水、捣米倒是不少。不过,锻钢是门手艺,眼力、手劲、火候、侯水都要到位才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李易很兴奋,蒸汽自然不用说,虽然有可能实现简易蒸汽设备,实现简单化的生产,只是传送能量过程中的损耗太大,要是没有妥善解决的办法,生产效率还是很低的,说明白了就是投入和收效不成正比,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除非你不断地试验。

    “如果,如果可以以水力牵动铁锤,把出炉的半硬生铁进行一次锻压,嗯,是如果可以的话。。。。。。”

    “老师傅,我有一事请教,还望能够指教。”李易的态度很恭敬,毕竟这些一辈子从事专业的人才,值得人们去尊敬,哪怕他成为实际上的方伯也是。

    “官人请讲,老汉可承受不起。”老铁匠捻着胡须道,似乎有了极大的兴趣。〃(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631章 后辈

    (全本小说网,。)

    李易蹲在地上,用一根小铁棒在地上画了一张简易的蒸汽机图,道:“蒸汽装置,利用水蒸气把热力利用杠杆和齿轮、气缸转化成机械力。先要有一个锅炉室,把水加热,当水受热气化后变成水蒸汽,同时体积膨胀,靠巨大的气压来推动活塞,产生机械力推动铁锤敲打。难点在于解决活塞部位的密封性和摩擦力,避免蒸汽被白白浪费,减少推力。。。。。”

    李易足足说了一刻钟,老铁匠亦是蹲在地上,眯着眼在听,几名学徒也蹲在一旁认真地听。

    “密封,很容易,用石蜡和青砖不就得了。”一个学徒在李易说完,冷不防来了句。

    李易怔了怔神,抬头惊讶地看着小学徒,心里却泛起一阵狂涛,惊讶地道:“石蜡,竟然是石蜡?我怎么那么笨啊!”

    老铁匠一脸凝重,捻须道:“石蜡密封不错,老汉怎么没想到呢!”

    小学徒憨厚地笑了,指着地上图画,道:“俺觉得这位官人画的是个大仓室,密封起来还不简单,用精致青砖垒砌,把石蜡融了浇筑上去打磨平整,再用猪油涂上不就得了。”

    李易一阵无语,关于封闭不让热能损失问题,他百思不得其解,却被眼前貌不惊人的小学徒,几句话给搞定了,这世道真让他有点迷茫,果真是高手在民间啊!难怪先秦时代高深技术层出不穷,数千年后连精密技术也无法模仿。

    老铁匠沉吟半响,对李易道:“官人,这办法行。”

    “虽说看上简单,但要做起来很难。我看官人是要用热气带动铁锤,对生铁进行锤炼是可行的,至少能得到简易的锻钢,对器物的打造也省了很多人力”

    李易一阵激动,小学徒不仅在理论上解决密封问题,还从实践上去考虑成品问题。如果能够变成实际,必将开创蒸汽时代,他心潮澎湃,人才啊!这种人才竟然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实在太可惜了。

    突然,他想到了标准化生产,秦代就已经有了标准化的雏形,供应数十万秦军南征北战,到了这个时代竟然失传,军器监生产的弓弩大多不能合格,当真让人羞愧难当。

    他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而是回到火井县县城住所,与正在此处审阅知县政绩的李慕白会面。

    李慕白听了李易的想法,不免产生极大兴趣,欣喜地道:“如能改良冶铁技术,不仅对甲仗农具是一个促进,对百工的发展也有极大推力。”

    李易含笑点头,李慕白到底是行政之才,看一点而观全面。不错,冶铁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整个产业的跨越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相关行业的整体推进。

    稍加思量后,又道:“如能实施,蜀川各路必将是个大的发展时期,现有的官制难以为续,只是朝廷那里。。。。。。”

    李易的欲言又止,李慕白何尝不明白,他当初虽下了决断,但就内心情感而言,对大宋朝廷终究难以割舍,并非一两次表态就完全消除的,或许是个试探,却是存在的现实。

    说到底,蜀川名义上还是朝廷的大路,李易也挂着朝廷的官衔,各军州官员也是朝廷的人。

    李易的官制难以为续,很明显要在经济财货推动下,开始在官制上动刀子,慢慢开始脱离朝廷掌控。

    李易见李慕白沉思,也不介意,反倒是笑咪咪地道:“类省试选拔人才,再赴行在殿试,不过通过类省试选人可安排官职,先历练一二再说。”

    李慕白听着李易的述说,总算是稍稍放心,看来李易做的比较隐晦,并未让朝廷过于难看,还蒙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至少有理由安抚众口悠悠。

    其中,还有一样好处,明显能得到读书人的欢迎,那就是大宋非科举不得显官,贡生并非终身,而是三年一次解试,方能取得发解礼部试的资格,连续几次不中者,才能被朝廷恩赐同进士出身,身份是相当低卑贱,为世人所不屑。

    李易的意图很明显,参加类省试,除了有资格去行在殿试者,其余前百名者,有资格再参加宣抚司或制置使司考试,合格者可直接授予官职。

    这就给那些读书人以希望,干嘛十年寒窗,干嘛皓首青灯,不就是为了功名嘛!能够得到唱名固然是好,但若能得到官职,也总比一生白身强得多,至少很大一部分士人,为了能出人头地,宁可铤而走险。

    李易呵呵地笑了,又道:“我只是偶发奇想,既然先推动技术和工商,何不官制一同推进,做到平衡一致发展。”

    “这又怎么说?”李慕白试探着问道。

    李易淡然一笑,信心十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