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风韵-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事,进了宫才算明白,感情还是真专门宣召他,其他人虽说也有事要做,却不过是些许不重要的法事。当然,宫里人办事圆滑许多,只是找个借口寻他出来,因为不会太招人关注的。
就这样,李易来到闻名遐迩的小西湖,他一路细细观看,惊叹皇宫内廷之华丽、小巧,后世竟不存,蒙古人真是可恨之极,还他娘地宣传时代的进步,呸,狗屁的叫兽。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总该为主子服务,听话的狗才是会叫的兽,历代如此,真正铮铮铁骨的史学家,先秦之后便已绝迹,太史公或许是为异类。
不多时,一名小内侍出来,傲慢地看了眼李易,道:“官家宣妙虚道人觐见。”
李易见内侍长的俊秀,不觉有几分好感,跟在后面随口道:“阁长可是贵姓董名讳宋臣?”
小内侍一怔,忽然停下步子,转身盯着李易,目光戒备地道:“你这道人怎知我名讳?”
靠,还真被蒙准了,李易险些爆了粗口,这厮可是终宋一代,最后一名知名权阉,那是大名鼎鼎的董宋臣。原本认为就算认错了又能怎样?不就是个宦官嘛!认错人很正常,你能拿太乙宫的道士怎样,也就是随口问问而已。
他也是感觉年代差不离,此人又在赵昀身边,也就是偶尔一问,不想瞎猫碰到死耗子。
心下千百念头闪过,董宋臣一生受赵昀宠信,赐节度,致死不衰,日后权倾一世,又掌管国信所和内军器库,当真是炙手可热。
君子自负和小人好处,何况董宋臣比起汉唐宦者,不过是弄权而已,实际并无过分害人,宦官嘛,想出人头地,不在天子面前动点心思,下场会很凄凉的,将心比心是制度害死人。他念头一动,不妨在此人发迹前交好一二,至少留个好印象,或许日后有个方便不是。
既然他有了别样心思,那就有的放矢,至少有意无意地结交某些能用得上的人物。
“在下,久闻阁长名头,今日一见,果不同凡响。”
董宋臣虽是天子近侍,也有不少宫人巴结,但在中外朝,地位却甚是卑贱,不要说中朝那些天子内臣,便是外朝大臣也不太鸟他,两府甚至掌握他的生死,要知枢密使可是内官之首,完全有权力处分内侍。
李易是三甲之首,天子门生,对他温文尔雅,令他有些触动,印象上好了许多。
“道长过誉,奴臣不过天子身边杂役,岂敢大人夸赞。”董宋臣的语气和善,面带温和地笑容,谁不愿意听好话啊!既然人家颇为客气,自家也不能显得拒人千里之外,道人立即改成了道长。
“在下陛见,此物携带不便,还请阁长保管。”李易从袖中取出一小包塞了过去,近一年的经历他早非吴下阿蒙。
董宋臣下意识左右一看,顺手接过拿捏,脸色就是一变,飞快地揣入怀中。
黄金,又是黄金!
黄金对于李易而言,是身外之物,对董宋臣而言,却是喜爱之物。
盖因时今,他仅是入**侍省一区区内侍高班,地位甚是卑贱,又不敢伸手,每月俸禄三石,实在清贫至极。
摸着黄金,知味李易端地一位妙人,知趣得紧,轻声笑道:“谢道长好意,奴臣还是初次保管外朝之物。”
既然收下还是第一次,李易大为畅快,往往首次记忆最牢固,恩情最高,他放下心来,区区身外物而已,随手布下的闲棋,能用得上固然好,用不上也是段善缘不是。
“道长且随我来,官家。。。。。。”态度好的不能再好,董宋臣的眼,都眯成一条缝了。
不远的曲折小径,董宋臣把赵昀秉性大概一说,李易心里有了数,这钱花的值得啊!正式场合通过交谈,能摸个二三分,却哪有通过内侍说的明白。尽管,他袖中还剩几张端平会子,但那连一斤肉也买不了的废纸,还是别丢人了。
总算隐约明白此次召见,原来还是干系到他和李慕白,那篇策论引起了赵昀的兴趣,经过打听知道他颇有观点,才有了这次召见。不过,就算赵官家想要见某人,也不是随便能见到的,才用了太乙宫道士入宫做法事的由头,想亲眼看看这个风头正盛的年青道士。就算有人不以为然又能怎样?也不能为了这点小事闹气。
入了碧波阁,李易第一次近距离见面圣,却见赵恒相貌倒是端庄,却头大如斯,难怪后世被做成渃器。
当然,士大夫见到天子也不用跪拜,道士就更不用说了,不过是稽首作揖。
“今日召卿家,是为当日卿家学问辩论,连进士也交口称赞。卿家对于沿边防务,退虏人之策,宰相却有事要问。”赵昀态度温和口吻温雅,却直截了当说出。
其实,他心里相当不爽,当然并非对李易,而是眼前两位执政大臣。这些重臣对召见并不感冒,却对李易这个人颇有兴趣,准确地说是对那篇策论的观点有看法,才有知道了召见来奏事的事情,他又不好赶宰相走人。
要知道士大夫势力之庞大,已经到了能够左右天子的程度,就像是他力主收复三京,却拿史嵩之毫无办法,只能放弃最佳的北上路线,选择不宜进军两淮北上。
李易心下一动,暗瞥了眼郑性之,恭敬地道:“贫道岂敢在陛下、宰相前放肆。”
郑性之瞥了眼李易,他对其稍有些好感,却温声道:“官家既然说了,你但讲无妨。”
‘高等文臣就是牛叉啊!’李易心下感叹,在天子面前插话,态度还大大咧咧的,在议论是非时,几乎是某种程度上的对等,换到明清时代,还不龙颜大怒死翘翘,至少要拖出去打打屁股才行。
“卿无需顾虑太多,便说三京之事,又有何妨。”赵昀笑了,不介意郑性之的插话,只是眉宇深处掠过些许不悦。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15章 策论
(全本小说网,。)
不想赵昀如此豁达,是毫不在意,还是破罐破摔?李易狠狠咽了口唾液,调整好思路再不矫情,既然天子不能率意行事,那他的安全保障系数更大。
“光复三京乃朝廷大义,贫道不敢妄论。如今虏人犯境迫在眉睫。贫道尝闻虏人灭国四十有余,每过一处无不俯尸千里,流血漂橹,其残暴旷古未闻,就算是女真、契丹蛮夷亦望其项背。虏人灭女真,收其兵、用其将,熟知运兵江南之法。贫道所料不差,虏人必兵分三路,居上游而下,兵锋必犯蜀川、京湖、淮西。”李易侃侃而谈,丝毫没有畏惧色彩,反倒是多了些许的洒脱风采。
“三处虽经百年经营,城关牢固,但虏人战法不同于女真,其轻骑一日夜三百里,令人防不胜防。”
“但说边事。”乔行简蹙了蹙眉头,显然他对蒙古人有不少了解,李易说的也是古战法,历来南征必然取中上游,丝毫没有新意。
李易诧异看了眼乔行简,心下不爽地道:“相公容禀,不说大势岂能看清局部,国朝初历代贤大夫,无不就天下大事为引,层层剥离后致一城一地。”
孟浪戏谑之言,乔行简脸色一变,连郑性之也微蹙眉头,这厮变的油滑了许多。
赵昀并没有介意,反倒觉得有趣,却笑道:“卿之辩才,可为通好使。”
“陛下,这是说贫道的不是。”李易有些紧张的心情,一扫而光,却道:“陛下,江淮水网纵横,虏人铁骑不善水战,东路无忧;京湖地处尚有,历来兵家必争,襄阳大郡经百年经营,倚汉水通大江,有鄂州、江陵、黄州等重镇为依托,此为虏人南侵重中之重,贫道有一虑,不知当讲不当讲。”
“卿家但说无妨。”
“陛下,女真武仙丧师,其兵归顺朝廷驻泊襄阳,致使重镇分南北军。历来新附之人惊魂不定,贫道担忧南北军不合,危机襄阳守御,被虏人所乘。”
赵昀一怔,看乔行简、郑性之道:“素闻南北军时有摩擦,宰相可有主意?”
乔行简瞥了眼李易,淡淡地道:“北军不服,人之常情,南军足以弹压,不足为虑。”
李易一听就急眼了,北军哗变中路门户大开,就算收复了也是元气大伤,后果绝不亚于蜀川沦陷,要知道大宋将陷入彻底防御,丝毫没有还手的机会,立即道:“敢问乔相公,万一虏人兵临城下,南北军发生冲突,会有怎样结果?”
乔行简眼角一抽,却道:“南军掌控主城,不足为虑。”
郑性之点了点头,颇为支持乔行简,亦是道:“虏人人凶残暴虐,新附北军自知,到时必会捐弃前嫌用命厮杀。”
赵昀点了点头,放下心来,道:“卿家说下去。”
李易不免失望,朝廷宰相简直是迂腐书生,大难临头,还幻想同仇敌忾,当真可悲可笑。
既然,赵恒揭过此页,他一个刚刚有些名气的道士,强说反倒不好。压了压火气,道:“陛下,京湖事关全局,一旦有事,全线震动。蜀川五路地形独特,自成一体,又是朝廷税赋重地,挡住虏人自不必说,一旦有失,将会使朝廷赋税难以支撑。”
“打仗,拼的就是铜铁,较的就是国力,利州东、西路可以糜烂,但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必须保住。”
“贫道曾经见识虏人势头,也给李子清谈过连环城堡防御,便是针对虏人骑兵的战术,以沔州为支撑,剑阁为后路兼顾龙州阴平小道,由夔州路支援兵力,成都府路发钱粮,蜀川可固若金汤。”
乔行简亦是颇有智谋,却不屑地道:“蜀川天堑,岂是容易越过。”
李易眉头微蹙,暗骂这老头真不识抬举,蜀川天堑又能怎样?还不是都被人越过去了,当下反问道:“历代蜀川割据,又是谁灭?”
“既不能守,连环城堡又有何用?”
“城堡相连,把持要道,虏人攻一点,其余城寨可迅速在内线支援,不用担心遭遇伏击。”
李易把孟珙对付虏人的一套,毫无顾忌地拿来,断然道:“堡垒并非一味防守,可进可退,方能与虏人进行野战,西线无忧,蜀川无忧,虏人在京湖必束手束脚。”
赵昀轻轻颔首,认为李易所言颇有道理,对连环城堡颇有兴趣,一听竟能与虏人野战更加入胜,三京虽败,他未尝没有不服输的心态,不由地笑道:“卿家之论,颇有道理。”
李易知赵昀心动,大喜之下趁热打铁道:“陛下,朝廷东有江淮水网、中有荆襄重镇、西有关山险峻,但需因地制宜,稳妥用兵,虏人诚不足畏。如今,京湖兵杂,蜀川兵少;京湖固然重要,然蜀川更是重中之重,战事迫在眉睫,还请陛下断然处置。”
赵昀拿不定主意,沉吟不语。
乔行简瞥了眼李易,道:“蜀川,国之税赋重地,你若有见识,可一并说出。”
“贫道言蜀川重中之重有三,其一,蜀川年税赋达朝廷三层成财货,举足轻重,断不可有失。”
“其二,虏人一旦入蜀,将占据上游,对京湖侧翼形成巨大威胁,襄阳一线便不可守,朝廷将退至沿江。”
“其三,蜀川得失,将干系到羌蕃叛顺,成都府路以西,更是干系生死存亡,断不可轻视。”
“这又如何说?”赵昀一怔,却是有些糊涂了。
李易稍加沉吟,酝酿着这点时间回忆整理的记忆,道:“吐蕃有陇右联系大理道路,虽山道艰险,却不是不可通过。是想,虏人一旦入川,假以时日必能看出端倪,若有一人尽言,派遣精兵眼川西南下,直驱大理。”
“到那时,如何是好?”赵昀目光转向两位宰相。
“这。。。”乔行简不是庸人,经李易一言,顿时吸了口凉气,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可是侧翼大包抄啊!
“虏人取诸蕃,天下可图,朝廷严守蜀川,必接纳诸蕃,方可坚持。”李易目光炯炯毫不犹豫地道。
乔行简、郑性之二人,不约而同吸口凉气,李易的话在他们心中,形成一道气势磅礴的图案。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16章 肺腑之谏
(全本小说网,。)
蒙古占据中原、关陇,再打通四川望大理,一条半圆形包围圈,就等于把大宋行朝彻底困住。
一旦大理失陷,大宋最坚固的中游防线,其脆弱的后背,将暴露在蒙古人刀下,想想就令人不吝而寒。
赵昀正要说话,却不想乔行简道:“你对陇右、川西诸蕃,有何见论?”
“接纳陇右羌蕃大族,结好川西诸蕃。今时不我待,当传令制置使司便宜行事,断不可拒不接纳。一旦陇右诸蕃为蒙古所用,四川各路必不能坚持。”
李易之言虽早有人议论,但其观点却在站在整个大局上,勾画出整个天下大势。羌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方少有地区产马,苗疆有马却不堪奔袭。自南迁后,大宋禁军战马,多依赖陇右羌蕃回易。女真在陇右设官严加监控,却也无法有效控制,毕竟女真实力不足,无法截断回易通道,也不能制约各大部族首领。
若羌蕃被蒙古收服,结果不言而喻,赵昀和乔行简、郑性之惊秫不已,有些事情肉食者并不一定能考虑,反倒是站的看的远,考虑的也很全面。
“取诸蕃,天下可图。”赵昀似乎自言自语,却又不像。
李易揣测天子心思,隐约知他的话有效果,当即道:“陛下,天下之大,岂是区区中原可比。”
言下,毫不客气也不必客气。如今天下大势,明白人都看得出,大宋不复当年,只不过占据江南一隅。
“前唐太中大夫王玄策,一人之力远赴万里,灭天竺数国,高仙芝以万人越葱岭绝壁,战败吐蕃强兵。陛下,山川虽险、大河是阔,却挡不住有心人。一旦诸蕃相继背叛,贫道不敢断言强虏何时远征,却敢说一旦行事,沿途诸蕃必是向导。”李易绝对是肺腑之言,换做刚来临安时,他压根就不会说,保住自己的小家才是所思所想,现在却不吝想法说出,希望行朝能够关注些许。
此次能够面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