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闲臣风流 >

第105部分

闲臣风流-第105部分

小说: 闲臣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身高臂长,面容清俊,眉目疏朗,倒是个难得一见的美男子。

    只是脸色有点发青,隐约能够看到太阳穴处的血管。那白皙的面庞精润如玉,竟看不到半点汗光。

    这个时候,点着香烟的仙鹤嘴里有“劈啪”声轻响,迸出一点火星。

    嘉靖闭上的双目微微睁开,旁边一个身着宫装的太监忙小步走上前去,低声问:“老爷出定了?”

    “黄锦,你是不是热?”

    那个叫黄锦的太监正是司礼监掌印,听到皇帝问,忙道:“是有点儿。”

    “难为你们了,给阁老赐座,打开门窗凉快下,毕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嘉靖指了指立在下面那个发须皆白的老人说。

    这老人身上穿着正二品的大红官袍,年纪大约八十出头,一双眼睛已经有些浑浊,正是内阁首辅严嵩:“谢陛下赐座。”

    黄锦忙将嘉靖头顶的纱幔垂下来,罩在他身上,又手脚麻利地打开门窗。

    顿时,清风满屋,说不出的舒爽。

    嘉靖:“你们二人今日来此可是为淮安谋逆案?”

    黄锦点头,坐在椅子上的严嵩微微欠了欠身:“宋孔当犯下如此重罪,自不能姑息。老臣今日面圣,一是请罪,二就是想请天子下旨拿个章程。”

    嘉靖不耐烦地说:“谋逆大罪,该抓抓,该杀杀,该赏赏。国家自有制度,照办就是了。多大点事,你们二人,一个是内相,一个是外相,闹出如此动静,难不成还有为逆贼说情?毫无意义。”

    就这么一句话,就算是判了淮安府一干官员的死刑。

    可谓是果决明快,他眼睛里甚至不带一丝的情感。

    “是,陛下。”严嵩点了点头。

    嘉靖突然轻飘飘地补充一句:“听说淮安知府是阁老的门人?”

    严嵩:“臣御下不严,请天子治罪。”

    “治罪,治什么罪?朕已经查得清楚,宋孔当是你门人的门人,追责也追不到你头上去。多少年的阁老了,门生故吏便天下,若其中一人有事就要牵扯上来,这朝中也没人了。”

    “陛下圣明。”严嵩欲要说什么,想了想,心中微微一叹。最后道:“此案涉及到天子亲军的调遣,有的亲军并未驻扎京师,若遇到特殊事件,需得动用军力,离京千里万里,又如何来得及,也未免太拘泥。臣不是为孝陵卫为宋孔当说情。这些蟊贼国蠹,死不足惜。老臣只忧虑……”

    “忧虑,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嘉靖突然冷冷地笑起来:“难不成朕还要细细跟尔等说清楚,军队什么时候能动,什么时候不能动?那是朕的亲军,若是别人轻易就能调动,只怕忧虑的就该是朕了。”

    他这一笑,额上沁出一层晶莹的毛毛汗。

    “臣惶恐。”

    “阁老最近精神看起来不太好,来人,送阁老。”

    等到严嵩退下,黄锦上前:“老爷休要置气,气坏了身子可是你自己个儿的。”说着话,就拧了湿巾将嘉靖额上的汗水小心蘸了。

    嘉靖:“宋孔当罪责难饶,朕断不能容,调动天子亲军,此风不可涨,此例不可开。一个小小的知府,今天能调动朕的孝陵卫,明天是不是可以调动九边镇军,后天是不是就可以调动锦衣卫了。对了,裕王那边是不是请旨褒奖此案有功的官员,你和内阁是什么章程?”

    黄锦:“安东知县升职长芦盐转运司。”

    嘉靖也不没说。

    黄锦:“淮安府衙理刑厅知事升任临清州判,内阁已经拟票,司礼监拟批红。”

    嘉靖突然咯咯地笑起来:“盐运副使,从六品;州判,从七品,芥子大的食秩,吏部文选司的郎中就能批准,偏生要交到内阁,交到司礼监。怎么,就因为他们是裕王的人吗?朕还没死,尔等就急着去烧王府的热灶吗?”

    黄锦知道这是严重的指责,也不辩解:“老爷,这是御案,下头的人自然要谨慎些。”

    “说到底是胆子小,没担待,又有小心思。”嘉靖道:“黄锦,你当朕刚才大发雷霆,其实,些须小事,朕可不放在心上。一两百兵马的调动而已,算得什么?此番引得滚滚人头落地,甚为无趣。此风若涨,岂不是唐时武后铜匦捕风捉影旧事,到时候人人自危,别人又当朕是什么人?淮安理刑厅,叫周楠吧?”

    黄锦:“是,老爷,臣这就去办。”

    “不然。”嘉靖想了想:“有罚必有赏,制度不可废。不是有人说他身负冤屈,误入吏流,前程尽毁,世人对他多有同情吗?也好,朕就让他做正经的官儿,授他行人司行人一职。再给他一个恩旨,允许他去参加科举。”

    “是,老爷,臣这就下去草诏。”黄锦心中一紧,知道那个姓周的小小的九品知事是激怒了天子了。

    他作为司礼监掌印,侍侯皇帝多年,又亲眼见证了嘉靖初年的大礼仪政治风波,见证了杨庭和、张璁、夏言、仇銮等一大批朝堂大老的黯然下野,甚至人头落地,对于这位玉虚宫主人的秉性实在太清楚不错。

    你周楠要搬倒淮安知府也不是不可以,大明朝讲究的是以小制大。你无论告发他贪墨也好,枉法也好,可万万不能用谋反这个罪名。

    一旦开了上纲上线捕风捉影,用小事就治人死命的先例,将来大伙儿还怎么勇于任事,这政治风气不就坏掉了?

    最麻烦的时候,这事还牵扯到裕王府。陛下和王爷已经十多年没有往来,你一个王府的门人一出手就动到天子亲军头上来,这未免让天子心中玩味。

    周楠不是进士,现在被选进行人司,必然引发清流的不满,进而对王府不满。

    王府这些年已是朝中清流的旗帜,周楠一个小小的秀才,要去考进士,谈何容易。就算考中了,以吏员而进行人司,已是破坏了清流们秉执的人事制度和规矩,很容易就将这事埋怨到王府身上。

    如此,王府和清流看起来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出现瑕疵。

    黄锦想到这里,心中一惊,又苦笑:这位老爷的心思弯弯拐拐真多啊!这对父子,这大明朝的大当家和二当家……咳……得,那位周大人自求多福吧!

    第一百六十二章文科的关键是记背

 第一百六十二章 文科的关键是记背

    说起我们的周大人,在办完移交之后,带着一丝惆怅,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得意回到安东老家,准备行装,和妻儿告别,准备到京城报到。

    得意的是,自己现在总算是升了一级,由正九品到正八品。且做的又是朝廷最清贵前程最看好的行人一职,如果顺利挤进行人司的队伍,不出二十年。一个大部的司局级官员还是可能的。

    这次回乡省亲,他也从“周老爷”顺利地变成“周大老爷。”不知道有多威风。

    惆怅的是,要想做这个官,先得去科举,考个进士出来。

    这不是废话吗,我如果能够考中进士还有以前那么多波折,直接就是一个七品知县,还用当师爷,当知事?

    可是不去考,这个天大的机遇难道就这么放弃?

    想起王若虚以前在安东主持岁考时的厉害,周楠就浑身火热:大丈夫当如是哉!

    回到家中之后,家里人听说周楠得了朝廷恩旨,连叫阿弥陀佛,足足放了一万响的大红鞭炮。

    县中的缙绅纷纷来请,说是为周行人饯行,看他的目光又有不同,叫周楠小小地满足了一下虚荣心。

    不过,周楠可不想在大家面前说大话,然后去京城之后又灰溜溜回老家,如此颜面何存?

    周行人难得地低调,所有吃请一律挡了,只闭门不出。

    “云娘,当初史知县送我的一箱子书可在?”周楠问。

    罢了,既然是皇帝的恩旨,这科举还是得去考。不去,那就是大不敬。考得好坏是能力问题,去不去考,那就是态度问题。

    想起史杰人当初送了自己一箱子书,周楠决定翻出来看看,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至少上了考场不能闹笑话。

    云娘:“不在屋里,相公,你乱翻什么,弄一头的灰。”云娘现在怀有身孕,又要带周家大儿子,神色显得疲惫,不过两眼全是甜蜜。

    周楠吃了一惊:“你不会是真的那去做饭时救火用了吧?”

    云娘:“哪里能,素姐喜欢读书,她要去读了,还说以前那个史大老爷的文章做得不错。”

    “史知县能够中进士,文章自然是好的。”周楠心中一动,素姐的文化水平高,梅朴当年中式就是她做的枪手。或许,我应该向她讨教一下。

    素姐已经坐满了月子,人比以前胖了些。

    夫妻二人,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周楠就和她说起了自己要去参加科举的事情,最后叹道:“我已十多年没摸过书本,以前学的西都还给了先生。现在去考,怕是不成的,娘子何以为教我?”

    素姐问:“相公现在是什么情形?”

    周楠:“字认得,能断句,至于文章,公函能写,八股时文却是一个字也作不出来,你就当我是个刚发蒙的童子吧?”

    “怎么会?”素姐大惊,一脸的不可思议。自家相公诗文冠绝天下,她也引以为荣。可听他话中的意思,就是个大草包。不对,一定是什么地方不对。

    她想了想,皱着眉头道:“相公,其实你也不用负气。相比起刚发蒙的童子,至少你字认得全了,也会写。”

    周楠:“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娘子你继续说下去。”

    素姐:“童子读书,先是从《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这三本书学完,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然后就是《四书》和《五经》,待到读全了,就可以学习经义。学完经义,就可以着手写八股文章。以相公刚才所言,你需要从熟读《四书》《五经》开始,至少能够将四书和五经中的一经倒背如流。”

    “背书?”周楠顿时头大,又问素姐这四本书有多少字,一问,心中倒是偷偷地松了一口气。

    四书其实字数不多,《大学》一千七百五十三字,只相当于一篇短文;《中庸》三千五百六十八字;《论语》多些,一万三千七百字;最多的是《孟子》三万四千多字。、

    至于五经,并不要求全背。按照科举制度,考试选修一经就是。周楠想了想,可选修孔子修订的《春秋》。此书只有一万七千九百字,最短。而且其中大多是故事,读起来也容易进去。若去选《周易》别说背,看都看不懂。

    这五本书加一起大约五万多字,六万不到,全背下来难度不大,也就相当于现代出版物中的一本小册子。

    而且,《论语》和《孟子》中的文章自己在读中学的时候也读过。

    当然,背熟这五本书只是开始。明清的科举考试写八股文的时候,你得按照朱熹的注解来做题,朱子注又要多一万多字。

    背熟了之后就得开始做八股文了。

    其实,八股文写起来也不难,又不是文学创作,没那么多讲究,这种官样文章首先你格式得对。格式对了,至少能够拿个及格分。

    惟独最叫人头疼的是他不懂得古文写作,古文他能看懂,可真叫自己去写。如何用词,如何行文都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情。

    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背范文——八股文从北宋到现在已经好几百年,而四书也就是四本书,区区几万字。可以说,该出的题目都已经出尽。书中每一个句子后面都跟着无数篇范文。你把这些范文都读一遍,甚至背下来。然后按照格式,东一句西一句拼凑成文就可以了。

    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不会抄。

    周楠这么想,心中已经有了计划。文科,其实挺简单的,关键就是记、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想当初自己参加高考的时候,高中三年,背过的资料别说五万字,十万都有。刷过的题没一万也有八千。

    课桌上长期满满地放着两堆两尺高的习题集,难不成这古代的科举还比高考难?

    说起高考,周楠今年二十八岁,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可至今,即便是穿越到了明朝。他还时不时梦见自己坐在高考考场上,一拿到卷子愕然发现自己一道题也不会做,然后浑身冷汗地惊醒。

    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现在又要在着遥远的嘉靖年吃二茬苦,受二道苦。

    老天爷你真是折腾人啊!

 第一百六十三章 高考移民

    “娘子,据你看来,史大人的文章写得如何?”周楠翻开着史杰人留下的那一箱子书籍和文稿问素姐。

    书稿很多,有三十来本。除了朱熹注解《四书》他参加乡试、会试时中式举人、进士的范文集之外,其他都是史杰人读书心得和所写的八股文章。

    素姐:“史县尊是江南人士,江南乃是文教鼎盛之地,他的文章自然是极好的。据妾身所知,就拿苏州府吴江县来说,每次乡试,报名的生员就有上千人。可乡试名额有限,不可能人人都去南京贡院。于是,县里还得加试一场,合格了成能进考场。能够在如此激烈的考场脱颖而出,可见史县尊的才学。”

    “是啊。”周楠点点头,自己以前还真小看史杰人了。

    不过,一个非常不好的念头涌上心头。

    他面上变色:“这么说来,我如果要参加乡试,就得跟苏州、南京的生员同场竞技?”

    这不是开玩笑吗?

    周楠以前在安东做的是礼房典史,管的就是文教,南直隶的科举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有所耳闻。

    具体数字他记不清楚,好象每到大比之年,一省的举人名额也就五六百人吧?明朝的乡试录取率低得可怕,永乐是是十分之一,正统年代百分之七,到嘉靖年,随着读书人的数量进一步膨胀,更是低到百分之四。

    特别是南京的乡试,每到考试时,就要挤进去八千到一万人。最后只录取四五百人。

    这他娘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走钢丝。

    过了乡试,到会试时,录取比例要大得多,考起来也容易。一般来说,一但中了举,再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