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闲臣风流 >

第13部分

闲臣风流-第13部分

小说: 闲臣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黄不接,插完秧之后,其他各家也都如此,大家都在熬。熬到秋收就能吃几顿实在的粮食。他们可以等,周楠却等不了。他每年就三百斤谷子,地里的收成和他一文钱关系也没有。

    游手好闲几日之后,周楠就开始思索下一步该怎么走。

    按说,作为一个文科生,又有科学的学习考试技巧,他应该重走科举路的。就好象穿越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路在科场上夺得头魁,三元及第,甚至连中六元。就算没有这么蛮不讲理的开金手指,好歹弄个举人功名。靠这举人这个头衔,一辈子都可以吃香喝辣。

    问题是,以前那个周秀才也是个熊孩子,就因为经义之争,竟然把梅家大公子给打死了。被判了十年徒刑不说,还被革除了功名。

    也就是说,就算自己想走科举这条路也走不成了。

    看了看墙角那堆被老鼠咬成碎纸的四书五经,周楠心头火起,直接塞进灶口中,付之一炬,眼不见心不烦。

    就现在的他而言,读书入仕做官是行不通的。穿越一场,又不是专门过来修地球的。那么,或许只有经商一条路可走了。

    可惜自己在后世从事的是办公室文员工作,经营上的事情一无所知。再说,就算要经商,他也没本钱啊!

    虽然云娘口中不说,可看到日渐少下去的粮食和逐渐变得白皙的皮肤,她眼神中明显地带着忧郁。

    任周楠怎么安慰,也不能使其开颜。

    周楠心中感慨: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老子现在连活下去都不容易了。不行,我得搞事情,不搞事情还谈何未来,谈何人生?

 第十八章 泰山老丈人

    他没想到没有油荤的日子自己的食量会大成这样,在后世,一顿饭也就四五两米饭,小菜两三样。到了明朝之后,因为前一段时间走了很长的路,身体被锻炼得非常健壮。见天饭菜里没有油星,饭量很快从半斤米饭升到一斤。一日三餐,加上云娘,两斤大米也只能勉强吃个半饱。

    周楠大概计算了一下,他和云娘一人一天一斤米,最多只能补充两千大卡的热量,对现代人来说,这么点儿热量只是仅仅刚够维持生命。”

    日子一天天过去,田中的秧苗长到两尺高。眼见着家中的黄谷就要告罄,距离夏收还偶很长一段时间,家中就快要断粮了。不但周楠,就连周杨家也是如此,就在昨天周杨两口子还为吃饭的时候打了一架,吓得小兰和小豆不住地哭。人家的家务事周楠也管不着,他也不想去劝,兄弟二人自分家之后已经彻底翻脸,一直不说话。

    周楠就建议云娘将手头的存下银子拿出来先顶一阵子再说,结果,遭到了云娘的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看气候今天庄稼的收成不是太好。到夏天收的时候,朝廷的赋税就要下来了。周楠虽然将土地包给周杨,不用担心赋税,可是别忘记了,明朝的各项税种中还除了田亩还有丁口。所谓丁口,可是按照人头交纳的,周楠可躲不过去。只能花钱去买粮,今年如果歉收,说不好米价就会涨上几分。

    而且,还有徭役,就是自备口粮无偿为国家修建政府工程。若你不想去,也可以出钱抵役。

    桩桩件件都需要花钱,大概计算了一下,这一两多银子用在未来自己即将面临的赋税上就得花出去一半。以往的周秀才是有功名在身,可以免除徭役,每年还能减免二石,现在的他可没有这种优惠。

    想到这里,周楠心中就窝火:明国万岁,明国万税,如此沉重的负担搞得劳资都想当李自成了。

    “相公勿要忧虑,要不……妾身去娘家走一趟,看能不能借些,等到夏收叔叔给了那三百斤黄谷的田租再还?”

    古人重男轻女,更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说,向娘家伸手那可是大忌,尤其是云娘家还有兄弟。说不好粮没有借到,反闹得没脸,周楠如何不明白这其中的人情世故,正要出言反对。突然,院子外面有人喊:“二娘,二姑老爷在家吗,我是泉水村小椅子,六爷爷刚杀了一口猪,叫二娘和二姑老爷过去提些肉回来。”

    接着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脑袋探出来。

    “啊,是爹让你过来叫我们的?小椅子,快进来,快进来,我给你果子吃。”

    原来,来的正是云娘娘家的一个小孩儿。

    云娘娘家姓杨,闺名有云。她家距离周家庄大约二十来里地,叫泉水村。

    云娘的母亲去世得早,家中只一个老父,还有一个哥哥,有三十来亩坡地,日子还算小康。不然,当初云娘出嫁的时候也不可能赔上十亩水田的嫁妆。

    小椅子则是泉水村一个叔伯家的孙儿。

    听到说叫过去割肉,已经许久没有见过油水的周楠眼睛都绿了,忙道:“云娘,快去收拾一下,咱们去岳丈家打牙祭。”

    云娘正在做饭,笑道:“相公这阵子也谗肉得紧了。”说着就找了周楠上次从县城里买的糖果递了几颗给小椅子。

    小椅子吃着糖果,心中欢喜:“谢谢二娘,谢谢二姑父。”

    云娘心中疑惑:“这不过年不过节的杀什么猪?再说,我这饭不也做好了。”

    周楠迫不及待:“别做了,直接去岳父家吃好了。”

    云娘一脸的犹豫:“可是……”

    “别可是了,有酒有肉,如何去不得?”周楠高兴地说:“再者,我这次从辽东回来,按照礼数,也该去拜见自家泰山。你啊你啊,别的妇人一说起回娘家,不知道欢喜成什么模样,你却像上刑场一般,直是古怪,难不成有事?”

    “没事的。”云娘也不好再反对,幽幽一叹:“好吧……”

    二十里地不到一个时辰就到,小椅子又是个喜欢说话的,一路倒不寂寞。这里的风景和周家庄又有不同,满目都是光秃秃的黄土山,山上也看不到树木,只用石块围成一片片梯田。田中也不是水稻,只种满了小麦和豆子。

    正是小麦生长季节,一根根绿色的穗子沉甸甸低垂,显得郁郁葱葱。不过,天气好象有些旱灾,麦叶都蔫巴巴地蒙着尘土,至于山间用来引水的小水渠都干得裂出一指宽的缝隙。

    这里是安东县的丘陵地带,周楠以前也没见过这样的景色,不觉看得兴味昂然。

    在丘陵之间的路上拐了几道弯,远远地就看到那头山弯处有六七间瓦房在修竹农田中错落有致。

    云娘突然停下脚步,面带犹豫,好象不愿意回娘家的样子。

    周楠心中奇怪:“云娘,都到地头了,你怎么不走了?”

    小椅子突然道:“我知道,我知道,二娘是怕挨大伯的打。”

    他口中的大伯就是云娘的大哥,叫杨有田。

    “什么,云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周楠抽了一口冷气,忙问。

    云娘面带悲戚:“相公,你别问了好不好?”

    小椅子又插嘴:“我知道,我知道。去年二娘回娘家来,大伯家的媳妇,就是大婶婶见二娘身上的衣裳太破,就偷偷将自己的裙衣给了她几件。结果被大伯知道了,就骂二娘是小偷,只知道从娘家偷东西贴补夫家,按着二娘就好一顿打,就连大婶婶也吃了几记耳光。六爷爷就在旁边看着,还说打得好。”

    听到他这段话,周楠抽了一口冷气,继而恶向胆边生,喝了一声:“云娘,可有此事?”

    现代人或许不明白几件衣裳在古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商品经济极其不发达,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古代。一件棉麻所制的衣服价格不菲,就周楠所知道,现在市面上上好的棉布袍子得一两银子,相当于普通百姓全家老小两个月的口粮。

    很多人过年过节才扯了布缝上一件,破了烂了,补上一块补丁继续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补丁重补丁,都打成箭靶子了。不像后世,别说衣服裤子有破洞,一旦款式过时了,就直接扔垃圾堆里。

    在明朝,布料是可以做为硬通货使用的。

    云娘的大嫂见不得小姑子日子过得苦,偷偷给了她几件裙衣,相当于直接给钱,自然犯了她哥哥的忌,以至饱以老拳。

    云娘听到丈夫问,眼圈一红:“相公,别……别问了……”

    周楠气愤地说:“云娘,你的性子就是太柔了,难怪受人欺负。”

    “不不不,相公,来都来了,若是不去,爹爹和兄长晓得了,以后还怎么见面?”

    周楠冷笑:“为了区区几件旧衣裳,连父女、兄妹亲情都不要了,这种亲戚咱们不认也罢。云娘,走,咱们回家去。”

    云娘一把拉住周楠,也不敢说话,只不住摇头。

    一阵木铎声传来,却见山弯处,有一驾牛车拖着柴草回来。车上坐着一个穿着黑布袄子的老者,看到三人,就喊道:“可是贤婿到了,云娘,都到家门口了,怎么还停了下来?”

    云娘“啊”一声:“爹爹。”又扯了扯周楠的衣角,示意他上前见礼。

    如果没有猜错,这人大概就是自己的便宜老丈人杨六爷了,周楠定睛看去,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头,满面都是皱纹。不过,倒是长得方面大耳,颇有气派。

    他微微一拱手:“见过泰山老大人。”

    杨六爷矫健地从牛车上跳下来,一把抓住周楠的手,哈哈笑道:“贤婿,上个月我听人你说辽东回来,本要叫你兄长过去见你,顺便看看家中还短少些什么。这不是春耕农忙吗,也不得闲,一耽搁就耽搁到现在。十年不见了,你也高了,壮实了,不错,不错。虽说没有功名在身,不过,这日子不也一样过下去。走走走,家去,今日老夫杀了一口猪,算是为自家姑爷接风洗尘。今天晚上就在家里歇一夜,我已经叫人在熏腊肉,明日带上几十斤回去。”

    他看了云娘一眼,面上尽是慈祥:“你这闺女,最近瘦了好多,脸也白得糁人,身子可好些了,可得保养好身子啊!”

    见父亲对自己如此关切,云娘心中温暖,忙道:“多谢父亲挂念,女儿身子好着呢!脸白,那是因为最近没有下地晒太阳。相公体恤女儿,不肯让我在地里劳作。”

    杨六爷老怀大畅,哈哈笑着:“不愧是我的贤婿,知道疼人。乖女,当初为父给你选的这个夫婿不错吧?”

    “爹爹!”云娘大窘,俏脸微红。

    说话间,三人就到了云娘的娘家,杨六爷将周楠迎进堂屋中,又给他夫妻二人倒了热茶,摆了茶食,坐在一起说说笑笑,一家人倒相处融洽。

    杨家都是清一色的瓦房,屋中的陈设倒是不错,收拾得也干净。堂屋的桌上还放在两口花瓶,插了花。地面都铺着砖,若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城中的房屋,由此可见杨家的经济条件不错,在本地也算是小康中上人家。

    院子里满是血,有几个村民正在给一口刚杀的猪褪毛起边口,妯娌大嫂们则在一边说说笑笑。

    看到云娘欢喜的样子,周楠心中奇怪。看今天老丈人对自己和云娘的态度简直就是父慈女孝,不像先前小椅子所说那么恶劣,难道那小屁孩说的是假话?

    说了一半天话,杨六爷突然问:“贤婿,你们周家庄有多少青壮后生?要能冲能打,要敢于流血的那种。”

    敢于流血牺牲?

    周楠:“泰山老大人这是何意?”

    杨六爷:“你先回答我的问题。”

    周楠:“刚过农忙,倒是没事,虽说不多,三五十个青壮还是有的。”

    “三五十人,太好了,太好了。”杨六爷搓着手兴奋地说:“明天你回去把他们都带过来,就说我杀了一口猪,要请大伙儿吃酒。”

    周楠:“泰山,小女婿更不明白了,平白地请这么多人做甚?”

    “干仗!”杨六爷眼睛里爆出两点精光:“展家村的人实在可恼,有你手头那三五十人在手,看老子不把他们屎都打出来。”

 第十九章 翻脸无情娘家人

    事情是这样,云娘娘家所在的泉水村这一片在行政上划归五港口镇,虽然处于淮河冲击平原上,可因为地势高。和县里别处都是河流湖泊纵横不同,到处都是小丘陵,春夏之交最是缺水。

    也因为缺水,这里才取名泉水村,可谓是缺什么取什么名儿。

    因为每年都会旱上两月,弘治年间在知县的率领下各家出工出力,建了不少水渠,倒也将这一片小麦产区浇灌成沃野。不过,时间一久,各项水利设施日渐荒废,百姓灌溉用水问题变得严重起来。

    五港口镇有五大姓,分别是展、洪、刘、张、赵,而云娘娘家的杨氏则是永乐年才从江南迁来的外姓人家。所处的泉水村又是最贫瘠的地区,所以人口不多。日常民间但又冲突,一向都会吃点不大不小的亏。

    前阵子因为天干,地里的小麦需要大水漫灌,光引水渠里的那点水自然不够。上游的展家就截断了水流,只顾着自己家,一滴水也不放到泉水村来。

    难怪周楠先前在村口,见地里的小麦都干得快死了,原来是缺水。

    这可是杨家未来半年的口粮,若再引不到谁,今天的收成就完了,叫人如何不着急上火?

    争水这种事乃是中国在处于农业时代最叫人头疼的事情,历史上甚至还酿成过动摇一个王朝的大动乱。比如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的来土之争,就因为来人在土地和水源上和土人发生激烈的冲突,最后揭竿而起,糜烂南方十省。

    官府一个处置不好,那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于是,通常就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听凭民间自行协商解决。

    口粮问题大如天,可没有协商的余地,直接采取械斗的方式,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简单粗暴,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杨家人少,到杨六爷这一辈,也就十来户,五六十口人。扣除老弱妇孺,能聚拢在一起的青壮也就十来人。而展家世代生活在这里,家族繁衍生息,振臂一呼,轻易就能聚拢上百人马。

    最要命的是,展家领头的展中成又是这一片的里长,平日间常在县衙门走动,算是大明朝基层组织的一员。

    展中成这人横行霸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