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闲臣风流 >

第291部分

闲臣风流-第291部分

小说: 闲臣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锦:“咱们内侍的名字要么是爹娘起的,要么是皇帝赐的,怎么可能还有其他。”

    周楠这些话表面上看来毫无意义,可黄公公知道他不是一个爱说废话的人,不觉好奇了。

    就连嘉靖也疑惑地看着他。

    周楠道:“黄公公在世上行走的这个名字代表着你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这是你的社会生命;黄公公被干儿子们那里被称之为干爹,那是你的自然生命;能够记如史册,被后人所纪念,则是你的精神生命。”

    “方才周楠说过,人有三次生命。这三次生命就是社会生命、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

    “人生百年,草木一秋,总有衰老不能视事的一天。内廷也就罢了,外朝众官到了一定年纪气血衰败不能视事,就得回乡养老。渐渐地,这社会上的事情和他们也没有任何关系,过得一二十年,也没有人再记住他了,这标志着他的社会舍命已经结束。”

    “等到死的时候,他的自然生命就结束了,也只有儿孙们能够记住他的名字。”

    “人死百年,被后代都忘记之后,没有了香火供奉,他的精神生命也结束了。”

    周楠这一席话用了不少现代社会的词句,听起来不太好懂,但嘉靖和黄锦是何等人物,只微一琢磨,觉得甚是在理,都同时点头。

    嘉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周楠道:“《五音集韵》说: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崇,远离千里。《幽冥录》上说: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这里的希夷两字曾多次出现在道教典籍中,如《道德经》就曾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可见,人死为鬼,鬼也会死。在经历过几次死亡之后,整个魂魄就会消散为虚无,那才是彻底消失了,世界上最惨的事情莫过于此。”

    听到他说到这里,嘉靖神色大变。生死之间有大恐怖,他之所以修仙不就是想求得一个长生吗?

    周楠道:“古人为何如此坚持祭祀祖先,鬼没有得到香火祭祀后会先变成孤魂野鬼,孤魂野鬼会四处寻找香火,也只有香火才能维持他的魂魄和形体。因此,世人才重宗嗣香火,只要香火不绝,人的精神生命就会永存。”

    他见成功地让嘉靖和黄锦心生畏惧,不觉得得意,道:“其实,就算没有后裔人也能够维持神形不灭,只要要香火供奉。比如古代的比干、三皇五帝、忠臣孝子,他们能够将名字留在世上,能够进庙被后人所祭祀,他们就是永生的,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成神成圣。陛下的丰公伟业,黄公公为国家所建的功劳,千秋百年之后必然被世人所铭记。”

    听他这么一说,嘉靖面上露出了笑容。他身为大明朝的皇帝,将来自然是要进太庙的,还能缺了香火。自己和黄锦的名字肯定是要记入史记的,精神生命将永存万代。

    他唾了一口气:“都什么歪歪理,也就骗得了黄锦这个憨厚老头。不过,周楠,你在道录司做了一阵子右正,倒是读了不少道家典籍,许多地方说得有些意思,倒是能够糊弄外行人,朕是不信你的。”

    嘉靖一向严肃,今日一外常态地对周楠又笑又骂,倒是难得。

    周楠说:“臣随口胡说,也就是给君父凑个趣儿。”

    看得出来,经过周楠这一安慰,嘉靖的心情好了许多。

    他将脚从木盆里抽了出来,让黄锦擦干。叹息一声对他说:“都老了,天下无有不散的宴席,你也不要哭。放心好了,朕一旦得长生,绝对不会忘记你的。你毕竟是朕使老了的人,怎忍不管不顾?黄锦,你陪朕多少年了?”

    皇帝年事已高,记性也不太好了,黄锦:“二十多年了。”

    嘉靖:“我倒是忘记了,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来,多少随时在驾前的人来又走了,走了又来了,唯有你陪在朕的身边,不容易啊!你我也算是君臣相得,可惜啊,你是内侍,否则也是一场佳话。”

    黄锦心中伤感:“佳话不佳话,奴婢并不在意思,只愿意侍侯在万岁身边。”

    嘉靖转头看着周楠:“许久没有打醮了,你等下去诏道录司的人进来,再做一首青词。登打完这场醮,朕准你的假去参加春闱吧!”

    “是,陛下。”周楠听皇帝准了自己的假,心中欢喜,忙不迭地应了。

    嘉靖:“对了,将神乐观的人也传来叫他们演曲,今日朕要同黄锦《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是《孟子》中的名篇,当初周楠读高中的时候学过。大概意思是说君王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道理。

    嘉靖因为周楠前一阵子通周楠卖度牒,又逼徐阶弄了些钱,手头宽裕,这场水陆道场足足弄了三天才搞完,糜费白银一万两。

    周楠作为主持人,没个奈何,只得跑前跑后时候。

    此刻正值初春,下雪不冷化雪冷,冻得够戗。他自从上次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又刻苦读书,身体素质下降得厉害,竟是不堪其苦,心中暗自抱怨我好好儿的怎么又摊上这么个差事?

    同样心中苦涩的还有道录司的右正吴淼:“好不容易盼着周大人你离开道录司去做中书舍人,怎么这道场还由你主持。如此,我这个司正做起来还有什么意思?最操蛋的是,听人说,吏部那边很快就会派一个左正过来……命苦真是命苦啊!”

    打醮完毕,周楠交卸了所有差事,一身轻松地回到家中开始温习功课。

    三年一届的春闱乃是国家纶才大典,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高级干部储备。因此,在这一个月中,朝廷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先放在一边先不讨论,等过了这场考试再说。比如内阁将要增加的两个辅臣人选,比如正在蓄势待发的赋税制度改革。

    天子也下了诏书,一切等到殿试以后再论,除了福建前线,任何事情都要来打搅。

    周楠严重怀疑嘉靖是因为年纪大了身心疲倦偷懒,人到了他这个年纪,加上又长期服用丹药,身体器官已经有衰竭的趋势,已经没有精力在处置政务。一切,拖得一天算是一天。

    皇帝没有退休制度,其实有的时候对国家对他自己也是一件惨事。

    即便你再英明神武,到昏聩的时候对国家也不是什么好事。比如唐玄宗少年时打倒权倾一时的韦皇后、威望卓著的太平公主,启开元盛世,简直就是千古名君。到老了,却酿成安史之乱,使大唐从此走衰败。

    说起福建前线的事情,谭纶干得不错,或者说戚继光他们干得不错。

    在今年春节的时候,他们得了朝廷、裕王府和广东顾言那边送过去的军饷,可位是兵精粮足。

    福建那边在粤东北设伏,获取一场空前大捷,斩首一千余级,收复了五座陷落的县城。

    捷报传来,皇帝大悦,朝臣感奋。

    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乃是大明朝嘉靖年难得的一个喜庆年。

    想来,倭寇受此重创,今年也不敢再来滋扰。

    这两月,朝廷太平无事矣!

    周楠去顺天府报名之后,搓了搓手,暗道:“改变命运的重要时刻要到了,这次却没有人帮忙,周楠,得靠你自己了。”

    是的,去年的两次科举考试,他之所以都顺利过关。一是有王世贞这位名师,二是走了段承恩的门路,三是陈矩提前漏题。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占全了,这回春闱,周楠可不奢望有这样的美事。

    那么,能中吗?

    周楠不敢想,也不愿意去想。

 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人要高调

    按照科举制度,进士科有两场。分别是:会试和殿试。

    会试由礼部尚书做主考,由朝廷的重臣出题。出好题目之后,密封于大内,考试那天,皇帝会随机抽一张卷子派人送去考场。

    在没有启封之前,谁也不知道题目究竟是什么,就连天子也不清楚。

    周楠这次要同全国精英中的精英竞争,自家事情自家清楚,这次够戗了。

    要想过关,说不好只能做弊。

    问题是,这题封藏于大内,又有专人看受,那可是杀头大罪,谁弄得出来?

    去问出题人?可能吗,你又不是皇帝,可搞不定那么多部院大臣翰林学士,就算是皇帝,人家也不可能买帐?

    过了会试那一关,你就是会元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已经是进士,剩下的就是排座次,殿试就是做这种事的。

    殿试由天子主持,开卷,不糊名,也不考八股文,最简单,也就是一个形式。

    过了殿试那关,你就可以去做官了。

    周楠这次一心堂堂正正去考,索性就闭们谢客,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日没夜地读书写文章,就连阿九那边也不去了。

    阿九太活泼,去她那里自己难免心猿意马,还是荀芳语懂得照顾人。

    好在阿九也知道此事关系重大,也不来打搅。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见着就到了二月初一,距离进考场还有七天,就要宛平县丞史文江来访。

    周楠已经许久不见客人,可史文江是自己一手提携起来的心腹,也知道此人消息灵通。不觉心中一动,难道他又遇到什么事了,就叫人将他请到书房里来。

    问:“文江你有什么事情吗?”

    史文江:“舍人这次会试可糟糕了。”

    周楠心中一凛,忙问:“怎么了?”

    史文江道:“我打听得清楚,这次考试来了许多大才之士,舍人要想拿到好名次怕是难了。”

    他说,这次参加会试的除了周楠的老朋友徐养大外,前三呼声最高的分别是苏州府长州举人徐时行、苏州太仓举人王锡爵、浙江鄞县举人余有丁、江西丰城举人李材。

    这几日都是名满天下大才子,不但诗文了得,而且都非常年轻,皆二十出头,一入科场之后都是无往而不利,直接考了上来。

    作为一个文世爱好者,周楠对这几人自然不陌生。且不说王锡爵这个和自己过过节的未来内阁首辅,其他几人他也是闻名已久的了。

    徐时行就是申时行,在万历年也做了首辅。他之所以现在姓徐,那是因为他家穷,从小就抱养给了一徐姓人家。据真实历史记载,这科会试,申时行高中状元,朝廷恩典让他该回申姓。

    至于余有丁,后来官至国子监祭酒,内阁辅臣,在政治上倒是没有什么建树,不过,诗词作得不错,那首《过广陵怀旧》是明诗中少有的精品。

    李材后来做了云南巡抚,是个学问家,写了不少书,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说起来,这一科会试中出了三个内阁辅臣,一大群巡抚、部院大臣,竞争异常的激烈。

    周楠心中好笑,我连自己能否中式都没把握,好你个史文江就叫我去竞争前三,也太高看本大人了。

    是是,我的时文集是流出去不少,不少人读过。可那都是经过恩师修改过的,其实我自己的作文水平也就普通。

    别到时候名落孙山就搞笑了。

    不过,他转念一想,自己这次和主考官严讷已经达成默契。老严应该会想法子放本大人过关的,再说自己现在在士林中名气不小,若是再装出忧心忡忡样子患得患失的样子,反叫人起疑心。

    没错,做人是得谦虚,可也得看场合。周楠他自己的人设就是个好酒贪花,哗众取宠特立独行之人。若是现在低调,不符合人设。

    若是现在放出大话,将来中了进,大家也觉得这事符合常理。

    事出反常必为妖,一反常,难免被有心人盯上。

    当年唐伯虎因为说大话被取消了进士功名,还吃了官司,倒不是因为他狂妄有错。错的是他名气不够响亮,还没有响亮到杨慎那种中进士是正常的,不中才是咄咄怪事的地方。错在他没有杨慎那样的内阁首辅的父亲,错在没有周楠那样的内阁首辅的娘家外公、和朝廷大员称兄道地的地步。

    可见,这个世界还是讲究力量的。

    周楠故意装出很郁闷的样子,叹息道:“看样子,这前三是考不中的,只能争取一下庶吉士了。奈何,奈何!”

    史文江也叹息良久,最后反安慰起周楠:“舍人,中不了前三,考个赐进士出身也好。只要做了庶吉士,将来也是可以入阁了,子木休要灰心丧气。你是北卷,庶吉士应该不难。”

    进士科分为三个档次:一甲、二甲和三甲。

    一甲有三人,分别是头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这才是正经的进士功名。

    二甲赐进士出身,赐进士的意思,皇帝开恩,赐给你们进士功名。

    三甲则是赐同进士出身,意思是皇帝赐给你们和进士一样的功名。

    周楠的目标是三甲,就算吊车尾也可以。他笑道:“确实不难。”

    不难吗?

    难!

    但他不能丢了志气。

    在周楠看来,今科的会试难度仅次于嘉靖二十六年。那一科出了一大群内阁辅臣和大政治家。而今年这一科则出了三个内阁辅臣,两个首辅。

    泥马我的运气也真好啊,一穿越就遇到了明朝人才的井喷期。

    心中抱怨归抱怨,周楠转念一想,反正自己只不过是争取一个进士名额,倒没有奢求一甲和二甲,科场上能力再多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威胁——道理很简单,明朝的进士科考试是分南北榜的,——今年这一届考试的能人都是出自江南,和自己关系不大。

    明朝的江南从唐朝开始得到极大开发之后,乃是国家最繁荣的地区,读书人大多出自南方。

    在洪武年的时候,朱元璋一看,满朝官员都是南方人士。一碰到科举,所有名额都被南方读书人包圆了,知道这么下去不行,借南北卷案将进士科分为南卷和北卷,在政策上对北方士子做了倾斜,以达到南北平衡。

    规定南北取士分配比例为,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

    早在年前朝廷就定下了今年进士科的录取名额。一甲自然是三名,二甲赐进士出身共八十五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百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